科学网-在线访谈-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连日来,高铁动车事故频出,引发各界强烈关注。科学网将于7月26日下午14:30-16:30举办“解析动车追尾事故”在线访谈,特邀交通工程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多名专家(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铁路信号专家闵应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气象学家丁裕国;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研究中心教授、动车专家罗世辉;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消防与安全技术学院助理教授麻庭光;雷电防护专业人士丛远新;武汉大学信管院和计科院教授沈阳等)、亲历事故现场的网友(温州都市报时政要闻部副主任吴智勇、新浪微博网友小刀)和关心铁路交通安全的科学网博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单涛涛博士等)做为嘉宾,与公众面对面交流铁路交通安全的相关问题,共同探析7.23动车事故原因。
访谈内容(共717个问题,361个回复)
cardina:对丛远新 防雷的问题肯定是一开始就有的,雷电有进行分级吗?如果有分级的话,大概能抵御多大级别的雷击呢?在运行前有进行过模拟实验吗?
2011-07-26 14:57
本期嘉宾
丛远新:有分级。应对不同的分级采取不同级别的防护措施。因此应能抵御各种级别的雷击。应没有针对雷电的模拟实验
2011-07-26 15:03
xupeiyang:对闵应骅 地震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常识,就是72小时的黄金救援期,那么到现在还没到72小时,里面到底有没有生命体征?为什么小女孩完全靠自己的生命的奇迹来存活,那在这种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给这个奇迹更多的助力?给她空间,而不是我们本身也成了一种阻碍?
2011-07-26 14:56
本期嘉宾
闵应骅:对!
2011-07-26 15:03
progressmoment:对单涛涛 您认为为什么要掩埋车体?
2011-07-26 08:46
本期嘉宾
单涛涛:不管什么原因,我都不认同掩埋车体,应该永久保存,以作警示。
2011-07-26 15:02
xupeiyang:对闵应骅 一个大的事故一系列的偶然因素串联在一起,全部打开了,事故链全部连起来才会酿成一个重大的事故。所以这里面也不排除有责任的事故。
2011-07-26 15:01
本期嘉宾
闵应骅:这要靠模拟试验来验证。
2011-07-26 15:02
jcy262626:对麻庭光 我想请问各位老师,雷电的影响真的这么大吗?一个动车,没有紧急刹车系统吗?另外,乘客都能发微博,说明不存在信号死角,难道这动车就一套通信系统?本人确实非常疑惑,望予以解答。
2011-07-26 14:56
本期嘉宾
麻庭光:根据中学物理,动量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停下来,所以即使全部投入,紧急刹车也不能保证在一定的距离内停下。这是动量守恒定律。各种信号的波段不同,不能相互比较,有波段问题。
2011-07-26 15:02
jcy262626:对罗世辉 我想请问各位老师,雷电的影响真的这么大吗?一个动车,没有紧急刹车系统吗?另外,乘客都能发微博,说明不存在信号死角,难道这动车就一套通信系统?本人确实非常疑惑,望予以解答。
2011-07-26 14:56
本期嘉宾
罗世辉:列车有紧急制动系统。
2011-07-26 15:02
xupeiyang:对闵应骅 除了名单以外,为什么要把车头埋掉?在事故原因查清以前,不排除我们的列车本身它是有问题的。对列车进行处理的时候,我很自然的产生一个疑问,里边究竟还有没有人?我们应该从常识上,从以人为本,或者说站在一个伤者或者死者的家属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
2011-07-26 14:58
本期嘉宾
闵应骅:同意你的看法。
2011-07-26 15:02
jcy262626:对丛远新 我想请问各位老师,雷电的影响真的这么大吗?一个动车,没有紧急刹车系统吗?另外,乘客都能发微博,说明不存在信号死角,难道这动车就一套通信系统?本人确实非常疑惑,望予以解答。
2011-07-26 14:56
本期嘉宾
丛远新:仅雷电不足以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雷电防护不当再加上其他人为综合因素才导致了如此大的灾难。
2011-07-26 15:01
本期嘉宾
丁裕国: 其二,在动车高铁系统的设计上,据有关人士讲,早就有应对和访范措施,实际上任何一项现代化交通工具都应当是全天候的;因此,我们不要被误导认为仅仅是极端天气造成的!
2011-07-26 15:01
jcy262626:对闵应骅 闵老师,是不是只有这么一套通信系统?乘客都能发微博,而我们的应急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2011-07-26 14:58
本期嘉宾
闵应骅:有多条同路可以控制制动。但不知司机什么时候改为手动?为什么这么晚才紧急制动。
2011-07-26 15:01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