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年轻学者如何做科研
年轻学者如何做科研

9月9日上午10:00-11:40,何毓琦教授将做客科学网编辑部,与科学网网友交流科研经验和体会。 

欢迎大家发布问题,何教授会提前了解大家的问题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解答。

提醒广大科学网网友:本次访谈以探讨交流科研经验为主题,建议大家事先阅读何毓琦教授博客中关于如何做科研的相关博文(何毓琦教授的博客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毓琦

访谈内容(共128个问题,47个回复)
科学网编辑部:对何毓琦 我记得网友就问,除了科学以外是不是还有其他东西可以信?
2011-09-09 11:23
本期嘉宾
何毓琦:最近霍金他讲,他已经证明上帝是怎么样的,有一段里面,我是没仔细去看,所以我觉得信教和不信教或者不知道,同研究科学没有太大的冲突。
2011-09-09 11:23
科学网编辑部:对何毓琦 我看网友有一个问到,科学与宗教的问题,怎么看待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2011-09-09 11:22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记得看到这样的,我现在回答的,有人问我,我是不信教的,但是不是反对信教,我不晓得到底有没有上帝,科学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可能有可能没有,对于我这个我成问题这个宗教。
2011-09-09 11:22
科学网编辑部:对何毓琦 我觉得可能跟中国从小的教育方式或者是教育的制度也有关系,好像中国学生我感觉普遍的比较依赖导师,他来了以后就问导师你有什么课题给我,或者有什么问题给我,他不把自己作为主人翁精神,他觉得毕业,发论文是导师的事情?
2011-09-09 11:19
本期嘉宾
何毓琦:因为中国是考试制度,你只要回答问题好就行,在美国虎妈这个事情大家有很多讨论,中国式教学同美国式教学有什么好处坏处,有很多人讨论,我最近也写了一篇文章,比较美国小学和中国小学的教法怎么不一样。
2011-09-09 11:20
科学网编辑部:对何毓琦 目前在二流或者是三流实验室里面工作的学生有没有可能做出一流的工作来?
2011-09-09 11:17
本期嘉宾
何毓琦:当然可以,就像刚才你说这个,老师给你丈夫讲的话,你要做当然可以做出一流的工作。我觉得这个问题像我刚才回答的,我一定要念这些才可以做,我一辈子没有念过哲学,也没有念过逻辑学,我并没有觉得我少了点东西,我许多问题不去做,世界上的问题刚刚像你讲的,值得做的有得是,我并不觉得一个人必须要有逻辑哲学训练才能去做。
2011-09-09 11:17
seablow:对何毓琦 Choosing good problems is essential for being a good scientist. But what is a good problem, and how do you choose one?
2011-09-07 14:50
本期嘉宾
何毓琦:很多人对中国出去念书的学生,你本科训练是非常好的,回答问题非常好,但是你对问问题的训练不够,不是不会问问题,我觉得做博士导师,最要紧的就是教学生怎么去问问题,讲讲很简单,问题不懂你就问,你问一个问题出来是有价值的,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你博士导师,你要做到这点肯定要花三四年时间,真的跟学生,每一个周末,每一周有交流,才能慢慢用苏格拉底式的方法,慢慢使他了解,怎么样去问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也不是一言两语可以回答出来,而且我觉得这是做科学家最要紧的学会这一个观念概念怎么去问问题,这个问题问的对。
2011-09-09 11:13
jintuo:对何毓琦 我所在学院的领导搞了个土政策:”教授至58岁以上不得招收博士生,57岁以上不得招收硕士生“,并且以中国式的学院的红头文件的形式正式发布。这一做法在美国的公立和私立大学中会有怎样的consequnce?
2011-09-06 03:36
本期嘉宾
何毓琦:这不可能的,中国有的地方一定要一刀切,一刀切总有坏处的,而且这个事情美国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2011-09-09 11:12
toyonline:对何毓琦 何老师,您好!对于科研的新手在刚开始面对一个研究方向时,究竟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然后在实战中学习相应的基本知识?还是应该先学习好相应方向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尤其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一个人的专业背景和所学的基础知识往往不适用新的交叉方向。对于这些情况,您有什么建议?谢谢您!
2011-09-09 09:54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给一点个人意见,我刚开始的时候也意味我必须要学会这个才能考虑这个问题,必须学会这套东西才行,后来发现,要学根本没时间学完,很多事情要下决心,只要不离开你的本行不太远的,你花六个月功夫下去,马上可以做贡献,我的主张是不要太担心。那种认为我的基础不够,要学这些才可以做,可能可以说不好听点,你不敢去做,一天到晚推我要学这个学那个才可以做,问题是你要跳进去,人家说学游泳最好是跳下水再学,喝几口水没关系的,你在外面一天到晚讲游泳理论,不下水,你永远不会学会的。
2011-09-09 11:10
yz2011:对何毓琦 何先生:最近王志国和杨宝峰之间合作论文,出现了撤销的事情。中加两边处理态度差别很大,你如何看待中西科研文化的差异?
2011-09-09 10:15
本期嘉宾
何毓琦:这个事情我根本不晓得,我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人假如一个单位有人出了事情,第一个想法就是家丑不可外扬,我们遮盖起来不要讲,国外的想法就不一样,你做错事是你个人的事情,我要调查清楚,应该处罚处罚,不应该处罚就怎么样,讲清楚,所以单位没有丢人,所以我相信这种处置,我听说加拿大那边处罚得很厉害,把王志国的位置撤销了,几篇文章都要收回来,我相信这个事情大概有一定的道理,不然不会处罚那么厉害,中国方面我根本不晓得了,他是哈工大的,还是哈尔滨大学的?医科大学的?这事情我不清楚,包括杨宝峰院士,这个我就不清楚了,也不是我这一行的,所以很难讲,两方面,文化差别是有,所以处理问题也不一样。
2011-09-09 11:07
wenjie99:对何毓琦 何老师您好!我是北航的研究生。我的导师告诉我这样一个情况:很多优秀的学生去国外读博——尤其是美国;可能出于技术保密考虑,那边只让他们做基础科学研究,这些学生原来研究课题就中断了。因此他希望我们留在国内读。对此,您怎么看呢?
2011-09-09 10:40
本期嘉宾
何毓琦:在美国大学,很少的,可以说没有一个大学做国防秘密工作的,他接了以后总是分到外面去。在学校里做的东西,假如一个学校接受你做博士后什么,绝对没有什么基础工作保密工作的分别,不存在的,但是可能你在中国国防大学做了很机密的工作,你到美国去,你说我找个地方继续可以做这样的,大学里没有的,除非你国家,哪个国家说你好,我可以让你来学这套机密工作,那是另外的事情,大学里面没有这种问题。
2011-09-09 11:05
科学网编辑部:对贾庆山 科学时报记者问:还有一个问题,贾老师,您作为何先生的博士生,您感觉何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给您的感受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011-09-09 10:57
本期嘉宾
贾庆山:我觉得最深是指导我如何做研究,而且指导我如何做人,我顺着刚才您第一个问题,我可以补充一点,就是说选题这个方向,这个特定的问题上,我印象很深刻,在刚刚开始接触研究的时候,何老师就指导我们,说选题目有三个问题你要先问一问自己,第一个问题是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是工程学科的,我们是做应用基础性的研究,第一个问题是有没有一些实际的工程人员真正关心你要研究的这个问题,这是第一点,第二、你是不是不完全了解这个问题,就是你如果已经对这个问题非常了解,我知道怎么做,我甚至预计我做的结果是什么,这可能不是一个好事情。第三、不管什么样的原因,你是不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感兴趣,如果这三个问题当中有两个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就值得你去做一做,这是何老师在我还刚开始接触研究的时候,就跟我讲过。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做研究,慢慢的体会到后来毕业之后自己做老师,我觉得这个让我的受益是非常大的,因为他虽然并没有告诉我说,你一定要做哪一个特定的问题,但是他告诉我如何去寻找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我想做一个比喻,就像做菜有不同的口味,做研究也有不同的品位,我们清华有一句话,叫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何老师最与众不同的是,不是把题目定好让我们往下做,而是不断的用苏格拉底的方式,首先让我们提一个我们想做的问题,他会用引导的方式,帮助我们判断,这个研究问题是不是真正重要,是不是真正值得我们往下去做,通过这样不断的反馈式的这种交互就不断的提炼我们自己所谓做研究的品位,所以回到您的第二个问题上,最特殊的地方我觉得是锻炼我们做研究的这个品位,这个是很难以量化,只能通过朝夕相处,不断的互动这样的方式能够学习到的。
2011-09-09 10:58
47 条记录 2/5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