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年轻学者如何做科研
年轻学者如何做科研

9月9日上午10:00-11:40,何毓琦教授将做客科学网编辑部,与科学网网友交流科研经验和体会。 

欢迎大家发布问题,何教授会提前了解大家的问题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解答。

提醒广大科学网网友:本次访谈以探讨交流科研经验为主题,建议大家事先阅读何毓琦教授博客中关于如何做科研的相关博文(何毓琦教授的博客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毓琦

访谈内容(共128个问题,47个回复)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鉴于时间原因,本次访谈到此结束。谢谢何老,谢谢贾老师,谢谢各位嘉宾,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
2011-09-09 11:42
科学网编辑部:对何毓琦 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很多新起步的年轻的PI,他们本来时间精力很有限,承担的任务,教学,科研任务很有限,他们有的时候比较年长的前辈还会告诉他们,你们别光闷头做研究做教学,还要出去建立你的人脉关系,年轻人有的时候很困惑,我是不是应该拿出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开一些会,或者是拜访一些大牌的院士,教授,混个脸熟,以后评基金,至少让人家知道你是谁,还是我就埋头做我的课题,酒香不怕巷子深,我发出好文章来一定会被认可的,怎么平衡这方面,我觉得如果完全不出门关着门自己做自己的科研,发文章,好像在中国现实情况下也不是一个完全行得通的一种选择,我不知道在美国教授是不是也是适当的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建立所谓的人脉关系?
2011-09-09 11:35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是这么想,天下没有不要钱的午饭的,任何事情,你要爬到最前线,最第一流,你在那里生存,生活绝对不是很容易的,竞争是24小时,七天一星期继续下去,你必须要能接受这个才能站在那个边缘上,所以这个没有什么抱怨的,你自己选择的,你要走这条路,你要跑到那么前面,这些事情都需要做,或者贾庆山可以讲讲,他已经有了五年这样的经验了。
2011-09-09 11:41
本期嘉宾
何毓琦: 有一句话做学问科研是残忍的事情,绝对不讲人情的,你做得好做得坏,你需要做的事情对你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所以你必须对这个真正喜欢,你才可以去做。
2011-09-09 11:38
本期嘉宾
贾庆山: 其实您讲的两种方式,一种比较极端,我只是做研究,我不必在乎别人对我什么样的评价,把我的成果广播出去,告诉更多的人,另外一个极端是说,我花很多的时间专门在这个方面做所谓的攻关,而不专心做自己业务上的东西,我觉得其实没有一个人两个极端那么极端的,大部分人都会用一些时间做自己的研究,也会用一些时间去宣传你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实我觉得只要你自己在这个方向坚持自己的做法持续下去都会有很好的成果。只是说可能现在的科研压力比较大,所以有不少比较年轻的像我们这种年纪的科研人员可能会比较急一点,就会说为什么我不能很快的好像获得那样的成功,我觉得这可能更多的是要自己去调整这个心态的问题。
2011-09-09 11:37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何老的意思是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011-09-09 11:37
本期嘉宾
何毓琦: 可能是,至少北大清华的教授都不是穷教授了,生活的很好我觉得。而且中国有许多地方都可以报销的,国外是做不到的,这里名正言顺可以做,这也是习惯,至少我觉得,这里一流大学北大清华这一类的教授并不是生活的很苦。
2011-09-09 11:34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国内的情况不一样,国内之间高校之间的竞争非常,可以说是没有规则的。
2011-09-09 11:33
科学网编辑部:对何毓琦 但是在北大清华稍微好一点,清华和其他高校,我记得几年前,当时清华是挖了一个西安交大的人,西安交大的负责人就向教育部的负责人抱怨,说清华拿了很多的资源进行一些不公平的竞争,您怎么看待,高校之间,特别是精英高校之间怎么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良性竞争的氛围?
2011-09-09 11:30
本期嘉宾
何毓琦:第一我相信至少在美国学校决定我的位置是什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在有些领域比如历史人文啦没有什么竞争,而且在医学研究方面还有合作,因为医学方面,对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了,不旦旦是病理研究了了,技术方面也有需要,所以现在麻省理工和哈佛医学院合作。有的地方根本没有竞争,文学、历史的,在理工方面是有一点竞争。我刚才讲了,大家不要你抢我,我抢你,没有什么好处,抢过来抢回去,但是有人自己要动那当然可以,从我们这边搬到哈佛理工学院或者是从麻省理工搬过来。哈佛同其他学校当然有竞争,哈佛有一个得诺贝尔奖的一个教授,被德州的一个大学挖去,那里面有很好的故事,怎么把他挖来挖去的,今天不讲了。我自己有一点经验也是,同样德州把我请去,请了一学期,薪水加了一倍,说你要不要来,后来我想了半天还是没有去,这种事情美国很多,我相信中国将来慢慢会越来越多的,避免不了。
2011-09-09 11:32
科学网编辑部:对何毓琦 北大和清华、MIT和哈佛,包括牛津和剑桥感觉,MIT和哈佛之间竞争还是属于比较友好的?
2011-09-09 11:30
本期嘉宾
何毓琦:还算融洽,比如说有一个暗中协定,大家不互相去抢对方的教授。
2011-09-09 11:31
科学网编辑部:对何毓琦 可能您还是属于比较传统,比较老派的科学家,比较精英的,您赞同不赞同科学界一种趋势,把科学家作为一职业,他不一定有很强的理想主义在里面,或者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但是他可能是把它作为一种养家糊口或者是专业性的,怎么看待科学家越来越职业化的这样一种趋势?
2011-09-09 11:28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刚才讲了,我说有许多人念博士,绝对不是要做科研,博士给我更好的机会,我觉得没什么错,你说博士给我很好的训练,我可以赚大钱什么的,不过一个人总是要找你喜欢做的事情,有的人喜欢赚钱,赚了很多很多钱,像我现在住在清华的一个所谓的专家宿舍,是美国从前的一个数学家捐的。他是中国陈省生的硕士,有一年他突然在股票市场赚了点钱,觉得很好,他是数学系的,杨振宁先生的同事,他就出来做股票,他去年的收入是多少?16亿美元!2004年清华请他来演讲,他租了个专机来,专机不能随便在北京降落的,我记得是杨振宁先生专门到外交部去办交涉才能降落,他来演讲讲他怎么从纯粹数学家变成最大的一个金融家赚那么多钱,走的时候,用他的零花钱捐了一所专家楼。他就是根据他喜欢做的事情,你要做的全是你不喜欢的事情的话那的确很痛苦。在美国可以另外找一个职业做,这里可能就是你没有办法,换职位都不可能,那是我很同情的事情。
2011-09-09 11:29
87 条记录 1/9 页 下一页  1  2   3   4   5  下5页 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