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年轻学者如何做科研
年轻学者如何做科研

9月9日上午10:00-11:40,何毓琦教授将做客科学网编辑部,与科学网网友交流科研经验和体会。 

欢迎大家发布问题,何教授会提前了解大家的问题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解答。

提醒广大科学网网友:本次访谈以探讨交流科研经验为主题,建议大家事先阅读何毓琦教授博客中关于如何做科研的相关博文(何毓琦教授的博客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毓琦

访谈内容(共128个问题,47个回复)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我补充两点,我跟我先生曾经在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刚开始去到美国的时候,他去见他的导师,他导师不给他特定的研究方向和特定的研究课题,他已经是博士后了,他完全有能力自己找题目,他只给他两句话,一个是你不管研究什么,你要确保他是世界一流的,你做什么问题我不管,而且你一旦确定这个问题,你有信心做到世界第一的话,你要多少资源,我都尽我们组最大的能力支持你。第二点是你做的这个问题,因为实际上我先生他是跨领域是跨的非常大的,从无机化学转到应用物理上面去,他导师说你做的问题,要么上货架要么上书架。也就是说这个东西要么有的应用前景,可以变成专利,变成产品,为其他的公司和公众所利用,变成科技产品,造福人类造福社会,要么这个东西如此之优美,虽然不能马上看到它的应用前景,将来用来做什么事情,但是可以写进教科书,可以成为经典的,可以成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你也可以去做,我就给你讲这两句话,你自己去选。他这两句话我先生的记忆非常深刻,他现在带他学生的时候,也会把这两句话一个一个的,一个新人进来之后他会跟学生们讲,他们组的很多年轻人是博一博二的学生,他们有很多新的想法,他会跟他讨论想法,说有没有可能,然后再给他们相应的支持力度,所以我觉得问题永远是做不完的,不用担心很多问题都被人做完了,做完了你可以换一个,找一个交叉点来做,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们时间差不多了,是不是可以进入到第二阶段。
2011-09-09 11:03
本期嘉宾
何毓琦: 我要提一点,假如是外国规矩,刚才你问这个问题,还有他今天来不是我要他来的,我在清华问了大家说有谁愿意来,这在国外很要紧,没有利害关系,没有利益冲突的关系,我声明一下。
2011-09-09 10:59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关于做研究的品位,王鸿飞也写过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他觉得导师能够教会给学生最大的一个能力就是研究的品位,让他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一流的二流的三流的,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
2011-09-09 10:58
科学网编辑部:对贾庆山 科学时报记者问:还有一个问题,贾老师,您作为何先生的博士生,您感觉何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给您的感受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011-09-09 10:57
本期嘉宾
贾庆山:我觉得最深是指导我如何做研究,而且指导我如何做人,我顺着刚才您第一个问题,我可以补充一点,就是说选题这个方向,这个特定的问题上,我印象很深刻,在刚刚开始接触研究的时候,何老师就指导我们,说选题目有三个问题你要先问一问自己,第一个问题是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是工程学科的,我们是做应用基础性的研究,第一个问题是有没有一些实际的工程人员真正关心你要研究的这个问题,这是第一点,第二、你是不是不完全了解这个问题,就是你如果已经对这个问题非常了解,我知道怎么做,我甚至预计我做的结果是什么,这可能不是一个好事情。第三、不管什么样的原因,你是不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感兴趣,如果这三个问题当中有两个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就值得你去做一做,这是何老师在我还刚开始接触研究的时候,就跟我讲过。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做研究,慢慢的体会到后来毕业之后自己做老师,我觉得这个让我的受益是非常大的,因为他虽然并没有告诉我说,你一定要做哪一个特定的问题,但是他告诉我如何去寻找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我想做一个比喻,就像做菜有不同的口味,做研究也有不同的品位,我们清华有一句话,叫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何老师最与众不同的是,不是把题目定好让我们往下做,而是不断的用苏格拉底的方式,首先让我们提一个我们想做的问题,他会用引导的方式,帮助我们判断,这个研究问题是不是真正重要,是不是真正值得我们往下去做,通过这样不断的反馈式的这种交互就不断的提炼我们自己所谓做研究的品位,所以回到您的第二个问题上,最特殊的地方我觉得是锻炼我们做研究的这个品位,这个是很难以量化,只能通过朝夕相处,不断的互动这样的方式能够学习到的。
2011-09-09 10:58
科学网编辑部:对何毓琦 科学时报记者问:年轻人跨专业选择的问题,有的年轻人觉得说,我想选择一些课题,感觉所有的领域都在有人做,我们作为年轻人,都跟前辈在做,虽然有自己的兴趣点和专业的一点东西,但是觉得自己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还是觉得很难,何老师您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2011-09-09 10:56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推荐大家去读湖南大学的那个学生写的“我如何自己做自己的导师”的那篇博文,我发现他对这个问题认识很清楚,我请他写了这篇,我觉得这篇文章很值得大家去看。问题有的是,这绝对不是问题,你可以永远找到值得做的东西。我是不担心年轻人的,他们可能信心不够,我现在告诉他,绝对要放心去做,没问题。当然有人帮你忙更好,你少走一点弯路,省点事情,这当然是绝对有好处的。
2011-09-09 10:57
yuewenzhu:对何毓琦 但是在国内,有可能是学生写的论文老师是第一作者。
2011-09-09 10:53
本期嘉宾
何毓琦:是,长久下去,假如中国科研到了世界一流地位的时候,这种事情慢慢会改变,我不是说国外没有,我刚才讲了,在医学方面至少我晓得,实验室主任名字永远在上面,每一个系统不一样,他们怎么做法我不知道,他们怎么评议有什么的。
2011-09-09 10:55
本期嘉宾
何毓琦: 我再补充一点,中国的传统习惯,博士生写论文,老师的名字永远在上面,这是中国的制度传统没办法,我个人不这样,我的名字除非我觉得自己对这篇文章有相当的贡献,相当就是起码30到40%的贡献,我的名字可以摆上去,有许多我学生的论文什么发表没有我的名字,我觉得我的贡献并不是特别多,我同他讨论,但是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我觉得对自己也是一种安全,将来万一出问题以后,你名字在上面不管你怎么样,你没有话讲,你一定要负责任,这是国外,绝对的,你看都不看,学生写文章你名字上去,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2011-09-09 10:53
本期嘉宾
金小伟: 说到最后都是一些制度上的差别。
2011-09-09 10:53
本期嘉宾
贾庆山: 我可以补充一点,我觉得至少像香港的不少学校,他不仅仅看中老师自己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他很看中老师的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因为他觉得你作为一个导师,不管是硕士生导师还是博士生导师也好,培养学生是你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如果你的学生发表了第一作者的高质量的文章,这不仅仅说明是这个学生的工作做得好,而且说明这个导师的指导是不错的,所以如果用这样一个角度去看,学生如果不管是不是你自己的学生,能够通过和你的研究讨论,在你的指导底下能做出好的工作,我会很高兴。
2011-09-09 10:52
yuewenzhu:对何毓琦 还有一个问题,一般的大老板带学生或者是做项目,一般做的文章,第一作者一般都是学生提议做的,中间那部分助研,副研面临很尴尬的地步。
2011-09-09 10:51
本期嘉宾
何毓琦:这特别是中国问题,国外没有这种事情,第一,哈佛、麻省理工,只要收了你做助理教授,这是自然的,没有另外博导,你马上就是自己的,可能会给你启动费,你自己去申请,这个不成问题的至少是,我相信迟早中国的大学一步一步也会这样子,我现在看清华许多地方他们已经很快的开始了。
2011-09-09 10:51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