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李小文老师科学网追思会
李小文老师科学网追思会
      科学网资深博主李小文院士,于2015年1月10日13点05分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306医院与世长辞。
      听闻此消息,科学网编辑部全体同仁和众多科学网网友同样深感悲痛,连日来,博友们撰写大量博文表达对李小文老师的哀思和追忆。李小文老师人生的最后几年,非常喜欢科学网并与网友热心交流,在被送医抢救之前还在浏览科学网。李老师淡泊名利,生前留下遗嘱,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只愿在网上举行一次追思会。
      经与相关方面协调,李小文老师科学网追思会将于1月23日上午10时举行,届时各位网友可在线共同表达对李小文老师的怀念和追思之情。
访谈内容(共1496个问题,563个回复)
Hongbolu:对王海辉 我认为:小文老师通过科学网活动为科学社会所做的贡献不亚于其在遥感领域所做的学术贡献。不能用“获奖”、专利、文章数量来评价,因为这个评价在众人心里。他所推崇的“平等”、“平民”、“公平”意识恰恰是中国学术界欠缺的。
2015-01-23 10:09
本期嘉宾
王海辉:是的,他在科学网的影响力和在科研上一样,做到了科研生活的统一,这是当前国内知识分子缺失的,包括我在内!
2015-01-23 10:16
cosismine:对焦子锑 我只是想说我在这里,正在思考他的生命对我的生命的意义,尽管,我们一点交集都没有。
2015-01-23 10:09
本期嘉宾
焦子锑:您的这个问题已使我们成为了老友!
2015-01-23 10:16
mountainwind1:对王富 我总觉得老邪老师说话习惯藏一半,即使院士都无法畅所欲言,这个角色还是颇有些尴尬啊。
2015-01-23 10:07
本期嘉宾
王富:陈老师,李老师时常笑着对学生说,假说说不得,真话也要看能不能说。这或许是李老师人生经历给予他的一种智慧,在我看来这也正是展现了李老师充满了文人气息的一面。
2015-01-23 10:16
kiz2011:对王德华 尊敬的王老师您好!在提问之前,请先允许我表达对小文老师的怀念!我的问题是:现在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老师一般都被称为“老板”,这反映出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老板和员工之间一样只是工作的关系,感觉就像剥削与被剥削一样,作为一名研究生,我觉得这中间缺失了好多东西,比如可能在钱学森做带学生的那个时代,在小文老师读研、在您读研的那个时代,师生之间可能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可能是“师父”与“弟子”的关系,有不光是授业解惑,还有感情在里头(呵呵,是我猜的,不知对否?),所以我想请您谈谈您对这种现象/问题的看法,还有您在带研究生的过程中是怎么做的?谢谢!
2015-01-21 20:10
本期嘉宾
王德华:这个问题不是今天交流的主题。 李老师说,他对研究生教育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这个理念最切合实际。 师生关系是缘分,所以一定是有一种情分的。 把李先生改编的《导师颂》贴在这里: 好的导师 不是管家婆, 不是监工, 不是包工头。 导师是师,是友。 导师的作用, 不是对具体问题的指手划脚, 不是训话呵斥, 不是要账先生。 导师作用是导,是引, 是赞许,是肯定, 是春风沐浴, 是润物细无声。 投身到优秀的导师门下, 加入到团结协作的团队中去, 感受那良好文化的熏陶, 体验那学术氛围的魔力, 去进行灵感火花的碰撞, 激发创新智慧, 挖掘创新潜能-- 发现自己, 充实自己, 完善自己。
2015-01-23 10:15
flypigging:对苗元华 缅怀大师,大师一路走好,同时希望大师的精神和德行能够永世长存,并发扬光大。大师的艰苦朴素与潜心治学,以及他这种侠客的精神值得所有人铭记与学习。
2015-01-23 09:25
本期嘉宾
苗元华:同希望
2015-01-23 10:15
Majorite:对迟菲 在Prof. Strahler发给我的小文于2011年给他的英文简历中并没有提及1990 Rolex 奖,可见小文是诚信的。所谓Rolex 奖可能是记者误传。材料以小文自己写的简历为证据。 HONORS AND AWARDS 2001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1 The first prize in Cheung Kong Scholars Program 2001 The first prize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0 China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Award, 1st grade 1994 The first prize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tural Science Award
2015-01-23 10:12
本期嘉宾
迟菲:我不太了解这个情况不好评判。但确实有很多网上误传的事情。
2015-01-23 10:15
Hongbolu:对苗元华 我认为:小文老师通过科学网活动为科学社会所做的贡献不亚于其在遥感领域所做的学术贡献。不能用“获奖”、专利、文章数量来评价,因为这个评价在众人心里。他所推崇的“平等”、“平民”、“公平”意识恰恰是中国学术界欠缺的。
2015-01-23 10:09
本期嘉宾
苗元华:是这样的
2015-01-23 10:15
武继磊:对陈安 俺因业务关系,也和李先生(个人认为比院士更高的尊称)有过交集和交往,但一者文笔太差,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二者自己做的也不好,怕有借先生名头之嫌,故一直内心默哀悼念,而为辅助文字。在此仅表示对先生的纪念,也表达自己追随先生高风,做好自己! 嘉宾都是俺在网上经常拜读的博主,各有特长,在此不予着喙,仅两方面建议:我们应探讨一下如何继承先生遗风,特别是目前价值观纷杂、世风不古?另也请谨慎避免一些凑先生名头进行消费的媒体。 嘉宾们辛苦了!
2015-01-23 10:13
本期嘉宾
陈安:我们只能靠大浪淘沙,靠任何刻意的拔高都无助于李小文先生精神遗产的集成。人之一生都很短暂,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留下的就更少了,院士们应该看到这一点。
2015-01-23 10:15
Hongbolu:对徐敏 我认为:小文老师通过科学网活动为科学社会所做的贡献不亚于其在遥感领域所做的学术贡献。不能用“获奖”、专利、文章数量来评价,因为这个评价在众人心里。他所推崇的“平等”、“平民”、“公平”意识恰恰是中国学术界欠缺的。
2015-01-23 10:09
本期嘉宾
徐敏:赞同。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缅怀李老师的不仅是遥感专业人员,还有受其影响的社会各界人士。
2015-01-23 10:15
本期嘉宾
王德华: 院士本是学术届的学术荣誉,但在当下的中国,“院士”已经远远不只是一个学术荣誉,它含义很多,意味着很多,资源、身份、待遇等等。 院士,本就是普通人,平凡人,但在当下中国,也远不只是普通人,平凡人。 所以,我说在现实中院士这个群体已经缺失的平凡,就不再是平凡了。在现实中消失了的普通,也就不再是普通了。 不平凡,不普通,并不意味着就是神。科学网的博友都是有学问的人,不会无限扩大,无原则吹捧。如果有的话,那也是极少数。这似乎也是符合多样性的逻辑的。
2015-01-23 10:14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