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李小文老师科学网追思会
李小文老师科学网追思会
      科学网资深博主李小文院士,于2015年1月10日13点05分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306医院与世长辞。
      听闻此消息,科学网编辑部全体同仁和众多科学网网友同样深感悲痛,连日来,博友们撰写大量博文表达对李小文老师的哀思和追忆。李小文老师人生的最后几年,非常喜欢科学网并与网友热心交流,在被送医抢救之前还在浏览科学网。李老师淡泊名利,生前留下遗嘱,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只愿在网上举行一次追思会。
      经与相关方面协调,李小文老师科学网追思会将于1月23日上午10时举行,届时各位网友可在线共同表达对李小文老师的怀念和追思之情。
访谈内容(共1496个问题,563个回复)
武继磊:对苗元华 俺因业务关系,也和李先生(个人认为比院士更高的尊称)有过交集和交往,但一者文笔太差,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二者自己做的也不好,怕有借先生名头之嫌,故一直内心默哀悼念,而为辅助文字。在此仅表示对先生的纪念,也表达自己追随先生高风,做好自己! 嘉宾都是俺在网上经常拜读的博主,各有特长,在此不予着喙,仅两方面建议:我们应探讨一下如何继承先生遗风,特别是目前价值观纷杂、世风不古?另也请谨慎避免一些凑先生名头进行消费的媒体。 嘉宾们辛苦了!
2015-01-23 10:13
本期嘉宾
苗元华:谢谢,我们会注意这方面的事情。
2015-01-23 10:14
hillside:对吕秀齐 趁这个机会,我再提出两个有助于传记写作的问题: 1.李小文先生获得学位证书的时间(如采访吴老师,见到证书原件就好了),遥感所与北师大发表的告别悼词都含糊其词,想必已发觉这个问题。彭彬博友手录的现场质版为“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如何补充的,请北师大博友回复。 另外,官方传记说小文先生1979年赴美攻读博士,可能也有疑问,似乎是攻读硕士或访问学者。
2015-01-23 10:12
本期嘉宾
吕秀齐:谢谢您
2015-01-23 10:14
武继磊:对吕秀齐 俺因业务关系,也和李先生(个人认为比院士更高的尊称)有过交集和交往,但一者文笔太差,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二者自己做的也不好,怕有借先生名头之嫌,故一直内心默哀悼念,而为辅助文字。在此仅表示对先生的纪念,也表达自己追随先生高风,做好自己! 嘉宾都是俺在网上经常拜读的博主,各有特长,在此不予着喙,仅两方面建议:我们应探讨一下如何继承先生遗风,特别是目前价值观纷杂、世风不古?另也请谨慎避免一些凑先生名头进行消费的媒体。 嘉宾们辛苦了!
2015-01-23 10:13
本期嘉宾
吕秀齐:谢谢武老师
2015-01-23 10:14
haiocean:对黄华国 请两位老师介绍一下李老师对遥感学科做出的科学贡献,科普一下遥感知识,毕竟科学网很多人不了解这些
2015-01-23 10:10
本期嘉宾
黄华国:遥感跳出了人眼的局限,从空中或者太空的方式观测地球,是很多地面调查无法取代或者完成的。但是遥感观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影响获取地面信息的准确性。其中一个很著名的现象就是多角度效应,同一个地物,不同角度的遥感结果不一样。李老师提出了一个简洁的模型解释了这个问题。
2015-01-23 10:14
Majorite:对王海辉 在Prof. Strahler发给我的小文于2011年给他的英文简历中并没有提及1990 Rolex 奖,可见小文是诚信的。所谓Rolex 奖可能是记者误传。材料以小文自己写的简历为证据。 HONORS AND AWARDS 2001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1 The first prize in Cheung Kong Scholars Program 2001 The first prize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0 China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Award, 1st grade 1994 The first prize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tural Science Award
2015-01-23 10:12
本期嘉宾
王海辉:你知道有个游戏就是大家排成一队,第一个说一句话往后传,最后一个人听到的已经面目全非。我想他不在乎是什么头衔
2015-01-23 10:14
本期嘉宾
王德华: 小文老师是中科院院士,他自己并没有把自己的院士光环带到生活中来。从他的言行穿戴,我们就感受到小文老师的纯真、普通和平民化。他一直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在与大家的交流中。以至于在科学网上人大家都知道了他是院士之后,依然与他没大没小开玩笑,他自己也是这样。喜怒哀乐,个性鲜明,一个纯纯真真的智慧老顽童。他活得真实,过的真实。 这就是小文老师的不普通之处,不平凡之处。正是由于他的这些普通,平凡,才造就了他的不普通,不平凡。
2015-01-23 10:14
chenhuansheng:对苗元华 李老师有一篇关于空间临近度度量的文章,发表在《自然科学》上,很通俗易懂。李老师说他愿意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科学研究的内容;如果牛刊不发表,他愿意通过博文的方式呈现。 是否应该用通俗的语言来呈现,这个问题在地理学中可能更加突出。因为地理研究中的某些问题可以不借助符号,而只需用语言文字组织。但是现在我们一般人写文章,都用一些看不懂的所谓专业术语。写的太通俗了期刊编辑部还瞧不上说没有科学性。但写得艰深晦涩却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我们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年轻人肯定不愿意以博客、QQ日志的方式呈现,这样的文章当下是得不到科研统计和考核部门认可的。
2015-01-22 18:35
本期嘉宾
苗元华:李老师生前,总希望把一些有共性的科学问题,用科普或者高级科普的形式,介绍给大家,让大家共同参与讨论,看看是否有新的火花出来,比如关于尺度的讨论,关于熵的讨论。
2015-01-23 10:14
Hongbolu:对陈安 我认为:小文老师通过科学网活动为科学社会所做的贡献不亚于其在遥感领域所做的学术贡献。不能用“获奖”、专利、文章数量来评价,因为这个评价在众人心里。他所推崇的“平等”、“平民”、“公平”意识恰恰是中国学术界欠缺的。
2015-01-23 10:09
本期嘉宾
陈安:李老师的学术贡献应该主要是在美国读书期间建立的,后期的工作是完善、推广、深化。他之所以对很多懵懵懂懂的年轻人不吝提携也应该有这方面的的原因。所以,不再高创新时期的院士或知名教授应该把心思更多放在帮助、提携后进方面。
2015-01-23 10:13
Fangjinqin:对吕秀齐 李小文在科学网广受网友称赞,特别是去世后。能否评论一下为什么我国两院院士保持沉默?谁喜欢布衣院士及其风格?
2015-01-23 10:06
本期嘉宾
吕秀齐: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为人处事的方式,我们不好去做过多的评论。院士作为名人,说话肯定有顾虑。不过我现在在出版社的人物研究所,我们所承担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中科学家传记的出版工作,读过一些传记,觉得我们的院士专家都特别平易近人,值得尊敬
2015-01-23 10:13
haiocean:对焦子锑 请两位老师介绍一下李老师对遥感学科做出的科学贡献,科普一下遥感知识,毕竟科学网很多人不了解这些
2015-01-23 10:10
本期嘉宾
焦子锑:您的这个问题很广泛,希望能有机会面聊
2015-01-23 10:13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