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李小文老师科学网追思会
李小文老师科学网追思会
      科学网资深博主李小文院士,于2015年1月10日13点05分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306医院与世长辞。
      听闻此消息,科学网编辑部全体同仁和众多科学网网友同样深感悲痛,连日来,博友们撰写大量博文表达对李小文老师的哀思和追忆。李小文老师人生的最后几年,非常喜欢科学网并与网友热心交流,在被送医抢救之前还在浏览科学网。李老师淡泊名利,生前留下遗嘱,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只愿在网上举行一次追思会。
      经与相关方面协调,李小文老师科学网追思会将于1月23日上午10时举行,届时各位网友可在线共同表达对李小文老师的怀念和追思之情。
访谈内容(共1496个问题,563个回复)
Tianqing:对吕秀齐 是comments不是提问。李小文院士在科网上把微妙的看似矛盾冲突的两种角色平衡掌控得很好:1是facilitator的角色,他可以让持有不同甚至相反观点的双方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这可能一方面是他有过《华夏**》编辑经验让他的这个技能显得很娴熟,另一方面是他秉持的平等包容思想的行为表现。李老师facilitator这个角色是需要任何一位为师者去学习的,环境教育在主流教育界长期大力推行的教师角色就是facilitator(帮助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的意思);2是他自己是有明确立场的。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有时候应该是与facilitator的角色相冲突的,但在科网李小文老师这里不存在冲突。有自己明确立场,也是为人师者应该必备的,但是怎样拿捏facilitator和个人立场之间的关系是个挑战。 总结一下我所观察到的李老师是如何平衡这二者的秘诀所在: 1尊重,对即使不同意见者也给予充分的尊重; 2对话、交流,让双方把意见表达清楚; 3真诚不掩饰地谦虚地表达自己的坚定立场。 这些是一个人内涵、修为、品质修炼到一定程度才能表现出来的,是装不出来的、更是做不出来的,是从内心里自然流露出来、溢出来的。这是科网上,大家感受到老邪形象和他带来的温暖的根源所在。
2015-01-23 09:35
本期嘉宾
吕秀齐:是有,既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又要包容别人的质疑,与大家平等交流,我觉得像李老师这样的大家是经历很深的修炼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2015-01-23 10:05
chenhuansheng:对陈安 李老师有一篇关于空间临近度度量的文章,发表在《自然科学》上,很通俗易懂。李老师说他愿意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科学研究的内容;如果牛刊不发表,他愿意通过博文的方式呈现。 是否应该用通俗的语言来呈现,这个问题在地理学中可能更加突出。因为地理研究中的某些问题可以不借助符号,而只需用语言文字组织。但是现在我们一般人写文章,都用一些看不懂的所谓专业术语。写的太通俗了期刊编辑部还瞧不上说没有科学性。但写得艰深晦涩却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我们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年轻人肯定不愿意以博客、QQ日志的方式呈现,这样的文章当下是得不到科研统计和考核部门认可的。
2015-01-22 18:35
本期嘉宾
陈安:李老师很八股的论文肯定也很多啦,但是,简单原则一直是他在科学网上提倡的,而简单化原则可以帮助更多人理解科学和科研本身,但是,好像年轻人不能过于科普,还是得从论文八股开始,等到了一定程度再实现简单化,普及化,通俗化。
2015-01-23 10:04
ricky000305:对徐敏 希望遥感专业能把李老师的学术见识能完全吸纳,以慰李老师在天之灵。
2015-01-22 15:27
本期嘉宾
徐敏:我们会朝这个方向努力的。
2015-01-23 10:04
liurongwei2009:对迟菲 各位老师好。很多事情都在喊口号,大家都羁绊于现实的无奈,很难跟随本性去做一些事情。读李小文院士的博客,感觉特别真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style。我想我做不到老先生的这种洒脱—一壶酒,笑傲江湖,任浊浪排空,我独守内心一片宁静。从事科学研究,进入材料领域,有一段时间了。有时候,我都在问自己-“你喜欢这份工作吗?”。工作就是工作,一种糊口的手段而已。真正喜欢自己的工作,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呀!做好一件事情并不意味着喜欢它。胡扯的有些多了,就是挺佩服老先生的。如果可以的话,想请教一下,老先生一直在追求什么?
2015-01-22 13:14
本期嘉宾
迟菲:我个人认为李小文老师在追求的是人性的自由,或者说是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的最高的那个层次——实现自我。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达到最高的这个层次,还在为自己的生计而拼搏,当一个人还需要为生计而努力拼搏的时候,是无法真正做到实现自我的,只有先满足了较低层次需求,才有追求更高的层次的动力。
2015-01-23 10:04
Fangjinqin:对苗元华 我看不到影像和声音,这样还是缺乏真正的互动效结啊,能够改进一下吗?
2015-01-23 10:02
本期嘉宾
苗元华:方老师好,这个是文字版的追思会,没有视频和音频的。
2015-01-23 10:04
stonesheep:对徐敏 为什么这么多人怀念李小文院士? 这不是偶然的,定是反观目前中国其他院士的作风。 您们认为呢? 十分怀念李院士。
2015-01-21 20:51
本期嘉宾
徐敏:这么多人怀念李老师的原因不仅在于他学术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品德受人尊敬。
2015-01-23 10:03
wodiyi43:对迟菲 老师好,李院士远去,国之损失,作为国魂的李院士的一代大家代表了我国的进步,他们的质朴和创新能力,今人不可比,而今现在科研单位和高校无不以名利为首,您认为这是科学发展的进步还是退化?
2015-01-22 10:16
本期嘉宾
迟菲:我个人认为现在科研单位和高校无不以名利为首,看似是一种退化,但却蕴含着进步的动力。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人们认识到了退化,才会去逐渐改进现有体制。
2015-01-23 10:03
Tianqing:对苗元华 是comments不是提问。李小文院士在科网上把微妙的看似矛盾冲突的两种角色平衡掌控得很好:1是facilitator的角色,他可以让持有不同甚至相反观点的双方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这可能一方面是他有过《华夏**》编辑经验让他的这个技能显得很娴熟,另一方面是他秉持的平等包容思想的行为表现。李老师facilitator这个角色是需要任何一位为师者去学习的,环境教育在主流教育界长期大力推行的教师角色就是facilitator(帮助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的意思);2是他自己是有明确立场的。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有时候应该是与facilitator的角色相冲突的,但在科网李小文老师这里不存在冲突。有自己明确立场,也是为人师者应该必备的,但是怎样拿捏facilitator和个人立场之间的关系是个挑战。 总结一下我所观察到的李老师是如何平衡这二者的秘诀所在: 1尊重,对即使不同意见者也给予充分的尊重; 2对话、交流,让双方把意见表达清楚; 3真诚不掩饰地谦虚地表达自己的坚定立场。 这些是一个人内涵、修为、品质修炼到一定程度才能表现出来的,是装不出来的、更是做不出来的,是从内心里自然流露出来、溢出来的。这是科网上,大家感受到老邪形象和他带来的温暖的根源所在。
2015-01-23 09:35
本期嘉宾
苗元华:我非常赞同您的这个评论,这里面一方面可能有他在华夏xx文摘做志愿者获得的一些经验,另外也和他这个人胸怀比较大,且有较好的涵养有关。
2015-01-23 10:03
QDOUC:对王富 李院士虽然走了,很是可惜,是我们国家的损失。但是他的离开为什么会引起非学术圈这么大的影响?不同于其他院士
2015-01-23 09:51
本期嘉宾
王富:我个人觉得,这是李老师个人魅力的感召。同时我也相信,每一位院士的离世都是我们国家的损失,至于为什么您会觉得李老师的离开反响这么大,应该是您对李老师比较熟悉的缘故。
2015-01-23 10:03
stonesheep:对迟菲 为什么这么多人怀念李小文院士? 这不是偶然的,定是反观目前中国其他院士的作风。 您们认为呢? 十分怀念李院士。
2015-01-21 20:51
本期嘉宾
迟菲: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李小文院士与人交往很低调,从来不以院士身份自居。大家怀念的是李小文院士的人格魅力。
2015-01-23 10:03
575 条记录 56/58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56  57   58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