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逃离科研
逃离科研
近日,程代展、张海霞等多位博主相关博文引发了关于“科研苗子”逃离科研的讨论。导师眼中的优秀的“科研苗子”为什么会选择逃离科研之路?push学生走“科研正途”,导师有错吗?导师是否应尊重学生的选择?
访谈内容(共449个问题,136个回复)
wangxinotc:对程代展 老师觉得这只是学生自己问题么?难道老师没有做的不妥的地方?科研人员不是机器,也有家庭有生活。总觉得你们都没错,是制度错了,社会错了。
2012-11-15 13:10
本期嘉宾
程代展:怎么带好学生, 让他们健康成长, 是值得老师们反思的一个问题.
2012-11-15 13:29
科学网编辑部:对谢强 新浪网友自然醒:隔壁数学系女生一路报送到博士,导师是院士,可这姑娘博一就开始准备回江苏县城老家当中学老师了,考教师资格证什么的。中学老师不比研究员低微,他们的工作也很重要,很辛苦,很伟大呀。以当前的行情来看,性价比也比较高……为了国家、科学而忽略个人爱好与需求的年代貌似已经渐行渐远了
2012-11-15 13:26
本期嘉宾
谢强:这才真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2012-11-15 13:29
rongzj:对谢强 我现在是在读博士,您觉得输电塔结构这一块哪些方面是现在研究的热点?
2012-11-15 13:23
本期嘉宾
谢强:从目前使用量最大的格构式角钢构件的设计计算来看,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双拼角钢的设计,高强角钢的应用,整体上说:输电塔的动力破坏机制,塔线的耦联作用机理等。。。,都没有搞清楚
2012-11-15 13:27
bbwang:对程代展 如果老师能够为有才能的学生提供一份长期稳定的科研岗位的工作,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是不是对挽留年轻的科学俊杰有一定作用?
2012-11-15 13:11
本期嘉宾
程代展:高校和科研院所待遇低, 是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 还拿我的学生说罢, 他到的中学可以给他提供住房和不错的工资. 他们说, 他如果到大学, 要奋斗五到十年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据我所知, 他家境欠佳, 他面临生活的压力. 正像许多参加讨论的年轻人说的, 大学的青年教师工资低, 没住房. 许多得了博士学位的年轻人, 他们多半都小三十了, 面临着结婚生子的压力, 靠空洞的 “理想”, “事业”, “追求” 等确实不能拴得住他们。
2012-11-15 13:27
lizhe3017:对张海霞 普遍认为,做科研要耐得住孤寂,可是人活着都在向往着幸福和快乐,做科研的幸福感和快乐感从何而来呢?对我们年轻人而言,做科研太累,也没啥钱,逛商场看到漂亮衣服也只能眼巴巴的瞅几眼,花三分时间挣不到一分让自己生活安逸点的money,有时想想还真不如去工作吧,至少会面对另外一番新天地
2012-11-15 13:23
本期嘉宾
张海霞:到底什么是幸福和快乐?做科研的也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喜欢并且愿意为之倾尽全力去追求我才会快乐,安逸不是快乐,如果是我们都不去考虑精神层面的追求的话,你完全可以选择去做一个nobody,可是国家和家庭付出了这么多去培养你成为博士,你的社会责任和定位也是要符合博士的水平的。
2012-11-15 13:27
rubyrobin:对程代展 一个导师的招生人数是否没有限制性,我们这边一个实验室二三十个学生,多的都四十几个,导师根本就指导不过来,而且导师和学生就是雇佣关系,跟资本家剥削阶级没有什么区别,那为什么不逃离?
2012-11-15 13:20
本期嘉宾
程代展:高校和科研院所待遇低, 是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 还拿我的学生说罢, 他到的中学可以给他提供住房和不错的工资. 他们说, 他如果到大学, 要奋斗五到十年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据我所知, 他家境欠佳, 他面临生活的压力. 正像许多参加讨论的年轻人说的, 大学的青年教师工资低, 没住房. 许多得了博士学位的年轻人, 他们多半都小三十了, 面临着结婚生子的压力, 靠空洞的 “理想”, “事业”, “追求” 等确实不能拴得住他们。
2012-11-15 13:25
科学网编辑部:对谢强 新浪网友BrianTzwX:其实不是待遇问题,我曾经和一个剑桥的教授吃饭,他们夫妻俩都是教授,孩子高中毕业拿到了牛津的offer,没去,当粉刷匠去了,因为他不希望下班后还满脑子都是工作。都说脑力劳动好,但的确更累,厌倦了也就不想做了。
2012-11-15 13:21
本期嘉宾
谢强:这个不奇怪。社会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要说博士毕业去做了中学老师就是浪费了社会的资源。人生正是因为有了更多的选择才精彩
2012-11-15 13:25
qiuzonglin:对张海霞 老师们您好:您考虑过自己的博士生出国做博后,他们的另一半问题怎么解决,回来后自己的工作和另一半的工作怎么解决?混得不好很惨,能混好很悬,不是努力就可以混好的。
2012-11-15 12:44
本期嘉宾
张海霞:正好我的一个学生前几天来请教我这个问题,他和夫人到底去哪里发展?我跟他的答复是:找到你们认为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你们能力且适合你的地方去,不要考虑其他的外人评价,等你在适合你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时候,你的人生还有很多次机会。
2012-11-15 13:24
科学网编辑部:对程代展 新浪网友妞diana:陈老师你知道为何留不住他么?你从头到尾都再说他这里的成绩好,那里的研究好,但却没把他当做一个人而当做一个科研的机器。你没写他为何读博,兴趣曾经来自哪里。没写他在实验室外是怎样一个怎样的人。没写他想要的未来,他所爱的生活。
2012-11-15 13:20
本期嘉宾
程代展:我的最大错误是把学生当作我自己的“替身”, 盼着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梦想能在他身上实现. 但他是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想法的年青人, 我却把他当作自己的创造物. 我想让他吸取我人生的教训、克服我身上的弱点. 潜意识里我是在制造完美的自我. 我时时在他身上寻找年轻时我的影子, 我觉得我对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和真诚的爱, 实际上也许我却成了说一不二的暴君, 强迫他按我的意志去念书, 去做研究. 也许正是这个让他厌倦了科研.
2012-11-15 13:24
sincos:对谢强 大家都说大环境很难改变,可是“大家”聚在一起不就是大环境吗?我相信一句话——我们今天努力的方向就是这个国家明天的未来。应该有人,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人出来呼吁下科研人员的生存问题了吧
2012-11-15 13:19
本期嘉宾
谢强:这个问题不仅在教育科研领域存在,实际上很多领域都存在。什么人才算是有影响力的人呢?不能拯救别人的时候需要先拯救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走先修身正己,环境会好起来的
2012-11-15 13:22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