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年轻学者如何做科研
年轻学者如何做科研

9月9日上午10:00-11:40,何毓琦教授将做客科学网编辑部,与科学网网友交流科研经验和体会。 

欢迎大家发布问题,何教授会提前了解大家的问题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解答。

提醒广大科学网网友:本次访谈以探讨交流科研经验为主题,建议大家事先阅读何毓琦教授博客中关于如何做科研的相关博文(何毓琦教授的博客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毓琦

访谈内容(共128个问题,47个回复)
科学网编辑部:对何毓琦 何老师好像有自己一次非常成功的转换,您的博文里面提到过,好像开始还不被承认?
2011-09-09 10:41
本期嘉宾
何毓琦:对,我完全跳到另外一个专业,我本来是控制理论电机方面的,跳到运作学方面去做,我想了一个新方法,他们不承认,打得很厉害的,假如我是年轻人可能就被杀掉了,我已经在我自己的专业有一定的地位,所以他们打不到我,现在他们对我还是很承认的,也是接受的。那是科学界都有的事情,你本来是领域外的人,我们听都没听说你,你告诉我你有比我更好的办法,这是人的自然反应。当时打得很厉害。不过你不要跳一行跳得太厉害了,可以在相关领域里面搞一个新的题目出来。
2011-09-09 10:42
科学网编辑部:对何毓琦 雷宇好像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很多年轻学者碰到的问题,关于专业转换的问题,在本科读一个专业,他本科时间发现有另外一个专业,硕士的时候转了,博士的时候又转了一个方向,从年轻学者事业发展来说,他是一个好事情还是说允许的,还是说应该尽量避免的这么一个事情?
2011-09-09 10:37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的个人经验,那是非常自然的,你老呆一个地方就会落伍的,很简单的事情,我举个例子。美国以前有两个大的照片公司,一个是立可拍,现在已经破产了这个公司,就是因为他们在电子照相出来的时候,他们觉得我们有很多专利权,不怕,结果一下子没有人买他们的东西了,这个公司破产了。另一个是柯达,他说没关系,我是印照片的,不管你电子什么都无所谓,他没想到,现在人家拍一千张电子照片印三张出来,现在柯达变成很小很小的公司。所以我觉得你老呆在一行里面,不管做什么,可能科学就把你超过去了,完全你变成无关的,根本没有你能做的东西了,所以我觉得应当适当转转行,当然你念生物的,明天你说我要研究历史,这是大转变比较少,不过在你生物方面,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绝对是好事情,而且我主张,因为你跳到新的问题上,比钻在牛角尖里面做第三代什么问题容易的多,你的新问题,常常你先到那里,树上的果子都采下来了,后来的人要爬得很高才能采下来,我绝对主张你要常常换,每六七年换换做的东西绝对好。
2011-09-09 10:40
timroyal1999:对何毓琦 也不是年纪很大,三四十岁?
2011-09-09 10:36
本期嘉宾
何毓琦:理工科方面并不是特别多,我个人在外面做了三年事情然后去做的,我大学毕业很早,19岁就毕业了,我做了三年事情回来念书,跟别人差不多的,理工你做两三年事情回来念书很好的,有许多像工商管理学,哈佛的工商管理学很出名的,你大学毕业申请他根本睬都不睬你,你必须到外面做几年事情,他才收你回来念MBA,工商硕士,所以我觉得两三年可以,但是时间长了,在美国并不多,科研事业是年轻人的事业,你在外面呆了很长时间以后,成家立业再回来并不十分容易,但是文科方面很多,念历史的,但是他们基本上是半工半读的,晚上来选择,所以他们可以念博士一念十几年都有的,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的,我觉得并不是美国回来念博士的那么多。
2011-09-09 10:37
timroyal1999:对何毓琦 我还有一个问题,以前我在网上读到其他的文章,里面就讲过在美国的校园里面,读博的其实不止是年轻人,有些可能30岁、40岁以后的人,他都会在工作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自己对某一个领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兴趣,想要探究他,那些美国人就会返回到校园里面攻读,研究他感兴趣的那些课题,据我所知,好像在我们中国人这边,这种环境下,大家都一直没有这种想法,认为是好像搞研究还有读博可能都是年轻人,三十岁以前应该干的事情,你过了三十岁以后应该专心于家庭或者是专心于工作上,但是我就觉得,美国人为什么不顾及到家庭,追求自己的理想,去追求对科学的探究,我们中国人能从中学习到一些什么,这是美国人有一种自由精神的体现吗?
2011-09-09 10:36
本期嘉宾
何毓琦:美国人当然个人主义,自由精神是比较特别明显,我觉得你说的年纪很大的。
2011-09-09 10:36
timroyal1999:对何毓琦 因为很多科研课题都越来越大了,一两个实验室可能无法完成这样的研究,像现在Science、Natuer这样的?
2011-09-09 10:33
本期嘉宾
何毓琦:像Science、Natuer主要是生物、化学、物理这方面,比如说我这行从来没有到Science、Natuer去写文章的,可以说根本没有,有许多,医学科,生物科,他们传统发表过文章是很多很多人的名字,我们自己这行,Science都不得了,很多人都是自己写的,我觉得你可以找问题,不一定要找大问题,你要好几个大的实验室来合作的。每个学科的想法不一样,医科至少我晓得实验室主任的名字在每一篇文章上都摆上去,对不对我很难讲。
2011-09-09 10:34
timroyal1999:对何毓琦 现在有很多Web2.0的网站,他可以让大家在一个网站上面对同一个项目不同的人员来对它进行编辑,大家的知识可以进行共享,我就想问一下,在这种网络对科研提供了这种便利的同时,又有很多科研人员他们出于保护自己实验室的知识产权或者是自己实验室技术的考虑,他们对这种形式比较排斥,我就想问一下何老,您对这种在线合作越来越频繁的趋势您是怎么看的,您支持这种趋势吗,如果您支持的话,对于那种排斥的这种趋势的那些科研人员来说,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或者是怎么打消他们的疑虑?
2011-09-09 10:31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了解你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单单国外,我有很好的依据,还没有写好,被别人抢走了,有人当心不肯跟人家讲,不过我个人经验是这样,无论你做什么题目,在某一个时候,大概全世界只有三四十个人真正懂你的东西,真正了解你的东西,你平常,这三四十个人里面,可能有十几个人是给你研究的,世界上坏人总是有的,但是一般我讲起来,我的这40多年经验,我和这些横向密切联络的人,我有什么意见,当然我先想出来以后,还没有完全想好,我不马上去发表,我总是先写个草稿,我很相信人的时候我的意见怎么怎么样告诉他们,他们都很尊重我的,绝对不会说把他抢过来写了一篇文章赶快在我之前发表,很少的,坏人是有,但是一般你同相当熟的人可以,他们会尊重你是先想出来的,你一般有意见,大概想得差不多了,你写个草稿发给人家预发表的东西给他,我一辈子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人家抢过我的Idea,没有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主张学术方面应当完全是透明的,不要怕这些事情。当然不能说这种就避免不了,有的人是坏,你就不要跟他来往,这样子。
2011-09-09 10:33
timroyal1999:对何毓琦 何老师您好,我想问您的第一个问题,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给这些科研人员之间提供了交流的便利,用email来交流,甚至一些新兴的网站?
2011-09-09 10:31
本期嘉宾
何毓琦:email快要被淘汰了。
2011-09-09 10:31
本期嘉宾
雷宇: 何老师您好,我想问您的第一个问题,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给这些科研人员之间提供了交流的便利,用email来交流,甚至一些新兴的网站?
2011-09-09 10:31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而且我觉得从另外一方面讲,像贾老师,罗老师,他们在学期间和博士毕业以后有很多机会去出访,开国际会议,在国内也能接触到很多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员,实际上他们的视野是国际视野,并不是说因为他们学位没有在国外拿就被认为是比较闭塞的或者是比较落后的,我觉得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信息化,我觉得可能差距会越来越小。雷宇下面有没有什么问题?
2011-09-09 10:29
本期嘉宾
何毓琦: 我再加一点,我觉得海归和土鳖的问题是一个暂时的问题,很快慢慢会没有了,第一、海归回来越来越多了,中国确实越来越好,所以也不稀奇,以后的待遇会慢慢拉平。土鳖一步一步,他们质量会提高,我们来主要就是把清华博士同世界一流一样,我在美国一辈子教50个博士生,清华三个,这三个我拿出来绝对和哈佛的50个一样好,我可以保证,而且在世界上他们都是第一流的博士,当然人家还认为清华博士不能同美国哈佛的博士比。我教他们完全用哈佛的标准教的,他们得到我的时间比我以前哈佛的博士生可能还多,我在哈佛同时可能教三四个个博士生,我来这里是退休了,我在这里是一个一个教,花的时间更多。我觉得以后海龟慢慢越来越多了,就不稀奇了。土鳖同海归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暂时会有点不公平。
2011-09-09 10:29
87 条记录 7/9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6  7  8   9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