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Tenure track在中国
Tenure track在中国
在美国高校中普遍实行的tenure track制度被部分国内高校引进并开始试行,围绕着tenure track制度和发现人才新秀、考核、评估等话题也在科学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科学网特地邀请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赵纪军、美国迈阿密大学副教授张彦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金拓、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梁建华、巴斯夫公司化学研究员王晓明等博主与网友在线交流,共同探讨tenure track制度在中国的话题。
访谈内容(共240个问题,152个回复)
jmzhu:对王晓明 我说你们不太了解国内的行情,呵呵。说实话,你刚才说的,恰恰是说错了。你知道国内谁最多的占有资源,谁最多地占有经费。不清楚,最好问问国内的同行。我的同事也从德国做博士后后早年回来的,学术水平一点不差,但就是太认真和认死理,逐渐被打压的喘不过气的。我本人也在老美混过,明白你们说的。只是国内水太深,把太牛经念歪是早晚的事。
2011-10-31 10:27
本期嘉宾
王晓明:我一直在强调的不就是,人比制度重要么?
2011-10-31 11:01
Valentina:对金拓 金老师,我回国后发现一些国内大学有“武大郎开店”的现象,我看到有一些CV很不错的留学人员(Ph.D,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国外可以达到assist Professor水平)在国内三流大学被拒绝,原因是有些二级学院的领导(教授)发现自己的的专业水平比来应聘的海归低,担心新人来后挤占自己的位置,于是以各种荒唐的借口将人才拒之门外(如我们这里平台差,对方来这里太委屈,或者是专业不太对口等),针对这种现象。请问金老师有什么招?
2011-10-31 10:34
本期嘉宾
金拓:在美国也有这样的情况,Tenure制的作用之一就是排除在这个问题上的利益冲突。中美的不同之一在于:美国的学院和系当“长”是弼马温,在中国则是Some body。于是,Tenure带来的终身教授保障不足以排除老人对新人在竞争行政位置上的耽心。
2011-10-31 10:43
minlong:对赵纪军 请问学校的干部、行政人员的管理体制是什么情况?怎么考核政绩?
2011-10-31 10:37
本期嘉宾
赵纪军:这个与TK制度无关,我们讨论的还是高校教师的评聘管理问题。
2011-10-31 10:40
LGJ080560:对梁建华 这个方法应该很好!但我们的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基本学科太差太差,某985高校学生要用LES紊流模型算东西,对湍流缺一无所知,而且还不了解什么叫做卷积。缺乏很多基础课程,如何提高他们呢?
2011-10-28 19:09
本期嘉宾
梁建华:许多不喜欢科研的去做科研了,只是个混饭吃。从研究生到博士,到教授。没有淘汰制度
2011-10-31 10:40
ron1969:对张彦斌 看样子,这个在线访谈举办的有点早。很多人对TK并不了解,对目前中国式的TK也知之甚少。还是请嘉宾多介绍一下中国目前的情况和下一步的计划吧。 制度永远是双刃剑,某种角度而言制度无所谓好坏——就像打麻将,上海麻将、台湾麻将、深圳麻将,孰优孰劣?事先约好,严格按照规则游戏;不要老是谈论自己喜欢不喜欢、适应不适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游戏着并幸福着。
2011-10-28 16:37
本期嘉宾
张彦斌:这次活动后,如果大家对Tenure track制度了解得更多了,我也算没白忙活。
2011-10-31 10:39
pmanagement8:对金拓 刚刚我在车上还在思考:为什么国外的先进思想、理念、技术、方法,等等,移植到中国就会完全变味、走样,甚至是“南桔北枳”?只有找到产生这些畸形结果的深层次根源,再去引入、消化,创新才是有可能的。 其实要引进的tenure track,也是一种制度,一种创新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没有最好的和万能的管理方式和模式,一项管理制度或模式能够能做到让人们摒弃旧的思维方式,自觉地遵照新的做法并能有效地提升本土的思维创新,都是值得加以开发和利用的,不管它是本土产生或是舶来品。因此,对于这,我个人觉得一定要实事求是地看待tenure track,一定要与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相适应,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而是通过tenure track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这才是最关键的,否则到头必定是邯郸学步的结果。
2011-10-29 19:58
本期嘉宾
金拓:回顾30年来我国实施的各类培养和选拔青年才俊和中年才圣的人才计划,为什么总出问题,总是打击相当一部分人甚至 人的积极性?这里的共性就在于我们的评价和选拔方式少了深入科学和技术的细节同时又足够公平的保证。官本位和作为评委的学者的利益冲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2011-10-31 10:39
jmzhu:对赵纪军 其实,现在国内搞一、二、三、四级教授的评审已经类似这个过程了,再搞什么TENURE TRACK之类的,整天搞这些评审或职称的东西,人都被这些烂事折腾死了。行政的东西,还是别出什么花样了。变革,谁不希望,可谁又能够看到希望。
2011-10-31 10:36
本期嘉宾
赵纪军:我们学校的教授评级好像没怎么折腾,原有的校内津贴级直接一靠就了事了。TK制度的核心不是折腾人,它也不会比现有的考评体制更折腾人。
2011-10-31 10:39
zxj188:对张彦斌 我认为,既然是评“教授”,是否应当以培育了多少优秀人才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如果总是以发表了多少文章、出了多少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指标,那应当评研究员或者其他职称才对。 目前,很多教师都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少见能培育出创新人才的“导师”。我想请教一下:怎样才能拥有一个使教授(教师)能够专心致志教学的环境?教师可以不忙于应酬领导检查考核评比、应付论文与科研文章,无须考虑房价、物价等日常生活问题,而一心一意授业、解惑? 我认为,目前环境下推行tenure track,很容易被用于钱权交易。
2011-10-29 02:03
本期嘉宾
张彦斌:Tenure track正是一个让教授安心科研教学的制度,呵呵。
2011-10-31 10:38
scicui:对梁建华 似乎已经有国内的大学在试验TK制度,都是哪些大学呢?有无经验?
2011-10-28 18:15
本期嘉宾
梁建华:看看最近博文
2011-10-31 10:37
Valentina:对张彦斌 金老师,我回国后发现一些国内大学有“武大郎开店”的现象,我看到有一些CV很不错的留学人员(Ph.D,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国外可以达到assist Professor水平)在国内三流大学被拒绝,原因是有些二级学院的领导(教授)发现自己的的专业水平比来应聘的海归低,担心新人来后挤占自己的位置,于是以各种荒唐的借口将人才拒之门外(如我们这里平台差,对方来这里太委屈,或者是专业不太对口等),针对这种现象。请问金老师有什么招?
2011-10-31 10:34
本期嘉宾
赵纪军:呵呵,你问张老师,“金老师有什么招”?俺插句嘴。武大郎开店的现象哪里都有,在美国科研特别强的想进小学校任教,也会出现overqualify的问题。人才流动本质上都是由市场决定的。我觉得,那些武大郎把持的院系,会越搞越差,而引进了优秀人才的地方会得到长足发展。最终,前者也会感受到压力做出改变。
2011-10-31 10:37
152 条记录 1/16 页 下一页  1  2   3   4   5  下5页 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