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师生夜话
师生夜话
就《逃离“科研”》话题,其中很多年轻学子、青年教师表达了科研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科学网特别推出“师生夜话”在线讨论(非限时讨论),邀请程代展、张海霞、马臻、王德华、刘庆生、吕喆等几位热心老师与年轻学子、青年教师就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交流。
访谈内容(共1382个问题,767个回复)
zhangdiant:对马臻 老师们,您们好,您们是否要求自己的博士一周工作多长时间呢?您们会多长时间和博士探讨一次课题呢?博士培养选择方面,您们最看重的是那几个呢?谢谢
2012-11-24 09:33
本期嘉宾
马臻:每周应自觉做到40小时。每周都有讨论。我特别看重工作态度和状态。
2012-11-24 09:42
naoti:对马臻 各位老师好,我是生物工程专业(专业硕士)的一名硕士研究生。现在正在考虑要不要读博士,很矛盾,想请教老师们,读博很重要吗?
2012-11-24 09:33
本期嘉宾
马臻:去学术界,才读博士。不去,别浪费时间。
2012-11-24 09:39
wincoat:对马臻 老师您好!我是一名硕士,在中科院一个研究所工作,我们这个研究所是偏工程应用的,这里招了大量的硕士(因为不招本科生)按照领导和博士的想法作一些基础的底层工作,常年做画图、装配等工作,上层的研究根本轮不到我们做,每天的工作量还非常大,几乎不休息。可是我马上就要升副研了,虽然积累了很多工程实际经验,但这些毕竟不是科学院的主流,而且研究所也不支持读博士,我根本看不到职业上升的通道。这是很多我们这些科学院研究所硕士的想法,可能有些偏激,但是确是我们真实的想法,请老师指教! 另外,最近一家企业的研发部门联系我,我将放弃科学院马上就能升副研的机会,去那里做工程类项目的主管,因为这和我在科学院做的工作几乎一样,但是待遇要好的多,请问我的选择正确么?
2012-11-24 08:48
本期嘉宾
马臻:箭射出去了,就别再回头。有句关于板金工匠的谚语,think twice, cut once.
2012-11-24 09:38
wanganqi0006:对马臻 老师您好,我是即将明年毕业的博士生,现在正在找工作,一个非常普通的小二本让我尽快决定是否签三方协议,我中意的一个211院校的招聘计划还没有公布,面试要等到明年去了,我该如何选择。我想继续从事科研,非常感谢您。
2012-11-24 08:10
本期嘉宾
马臻:非常普通的小二本应该没有什么科研。还是要想想,如果明年211高校去不了,你有别的地方去吗?如果有,比如说去公司也行,那就有更多选择余地了。
2012-11-24 09:34
zls111:对马臻 作为前一辈应该,只有在帮助年轻人建立信心上做些改善(帮助),如果不能,就不要干涉。想想你们为国家做了那些努力,国家为你们提供了什么。而我们呢?并且时代不一样,你们当年,和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现在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我想这应该是在年轻人脑子里,并且必须由年轻人来引领,哪怕是错,也得去撞一撞,只有撞了才会成熟。 这个路很长,并且是可见的,需要更多人无私的为这个国家努力,更需要智慧。 可见的是,无非是爱心,尊重生命,在这个前提下,尊重年轻人的选择。年轻人更多的需要鼓励,而不是做思想工作。 当下,理想,价值观等方面是烂摊子,重建这些更加艰难,需要几代人无私的付出。虽然艰难,但有榜样,那就是香港,台湾。虽然他们年轻人也有这里那里的问题,但是他们基础的民生已经起来了,而我们呢? 就说这么多吧 ,貌似我说的这些不是问题,与话题相关性不大,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背景,代表我个人的看法。 个人意见,供参考。
2012-11-24 07:02
本期嘉宾
马臻:顶!
2012-11-24 07:42
unflyingbird:对马臻 首先感谢几位老师,是学生的好老师,也是对于自己领域的非常专一的科学家。不过,在自己周围有不少的老师(研究员)并不是很专一于学科中的某个领域,而是不断地在外面项目(虽然是一个学科,不管自己懂不懂),回来后就让自己的博士生做,也成为了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这样与导师在学术交流也就很有限了,他所能提出的意见,总感觉是站在哲学的高度上提出的意见,就是万金油,什么方向都能用上。 我想问的是,这样对于博士生培养有利吗,引导不了学生,真让学生感觉到科研的乐趣吗?同时有不少学生当初怀着激情,认为学术是唯一较为纯净的水土,而到最后却畏惧了。这是否也与导师有关系?
2012-11-23 23:04
本期嘉宾
马臻:这其实说出了一个问题:有些导师出于生存所迫,光顾了拉横向课题,让学生去做,也不管和自己研究方向相关,先拉来再说。既然你无法改变,还是适当体谅一下导师生存、考评的难处。遇到这样的机制,谁都有苦衷。
2012-11-24 07:30
lzusxl:对马臻 老师您好~我现在是才来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有的时候每天自己做饭等等,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我也问过我自己出来是为了啥...真的不知道四年的博士能不能抗下来,周围的孤寂有的时候让自己难以想象...真的不知道该怎么下去...
2012-11-24 07:00
本期嘉宾
马臻:对时间的感受是非线性的。第一个学期、第一年慢一些,以后感觉一晃而过。进入状态就好。
2012-11-24 07:23
zls111:对马臻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事情挺多的 ,特别是我们年轻人的选择。年轻人该怎么选择,要不要听长辈的,还是听自己的? 这些是个复杂问题,是有很大的历史背景,我们的文化也参杂在里面,说的严重还有政治参杂里面。 我觉得年轻人得听自己的,长辈意见是参考。并且必须经历这个过程我们才能成熟,并且要积极争取和坚持听自己的。这里重要的是使年轻人学会争取,积极的参与社会,喊出我们的声音,学会主动,以至参与社会各个行业中,并且获得相应的权利。 当下,社会需要的更多是思想上的改变,比如民主,我们年轻人怎么个做法,使更多的权利回到我们每个人手里,使国家资源分配的更合理。 说的严重些,我们长辈就没有在这方面做好示范,相反的,是要我们年轻人去影响长辈。 我们社会需要很多科学家,是没错,更需要的是我们年轻人对未来的信心,对未来的期待,以至于具体到行动上去。
2012-11-24 06:23
本期嘉宾
马臻:改变,或者说影响,何其困难!
2012-11-24 07:16
zls111:对马臻 马兄 好: 我是亮生,现在在penn state。提问之前先向你问声好,正好在感恩节时候,向你说声谢谢,那时在复旦从你那里收获不少。 我也快回去了,到时继续向你请教。
2012-11-24 06:11
本期嘉宾
马臻:好的,好的。现在找教职、评职称都越来越难了。要做好思想准备。
2012-11-24 07:14
choicheukyin:对马臻 没有我们这一代人自甘奉献的牺牲 就不会有带动起下一代牺牲的希望。但是 如此往复 必然会经历一个继续享乐的过程,正如朝代更迭一样。历史不会一直在牺牲,总会有停下脚步来享受的那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 所以我们是应该一直去追求这个共产主义让他不要达到的好?还是让他快点达到,达到了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我觉得,只有追求一个平衡,一个社会责任感奉献和自身利益的平衡。我打个比方 如果您的工资不能负担 你女儿的生活起居,你还会做科研么?
2012-11-24 00:29
本期嘉宾
马臻: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在投身科研之前,就是要问自己这个问题,检验自己是否真心。同样的问题,对我来说,包括:如果就给副教授,你回国吗?如果入职5年后还评不上职称,你回国吗?等等
2012-11-24 03:45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