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科普“乱象”
科普“乱象”
良莠不齐的科普图书市场,错误百出的科普读物,科普领域的乱象丛生让人无不担心。职业科学家、科普作家,到底谁来写科普比较合适?科学家群体为何鲜有精力投入科普工作?怎样才能写好科普作品?如何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访谈内容(共129个问题,82个回复)
Science21st:对刘夙 科普有市场,但专家不参与。专家不参与,那么好的市场当然只能拱手让给非专业人士了。这就是科普乱象产生的原因。但为什么专家不参与科普?一是专家本身有科研任务,科普其实很费时间精力,分不开身;二是,科普创作与科研本身还是两个行当,科普创作需要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需要的是文字创作水平,许多专家正好缺乏这个;最后,国家对于专业人员进行科普创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科研项目有大量基金资助,科普创作则很少有资助。
2012-11-20 15:44
本期嘉宾
刘夙:基本同意,但现在国家对科普的资助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今年开展的高校科普创作活动,所有申请者全部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有科普专项经费。
2012-11-20 15:47
wangdh:对曾庆平 提出几个观点供讨论1)科普需要专业人员(科学家)参与;科普不是调侃、随便推演、信口开河;2)国内科普著作堪忧,翻译的科普多数质量有问题,也是专业知识问题。科普,有书面的(科普书籍、杂志、展览),有语言的(报告、讲座、课堂等)。(此观点为科学网编辑部代博主发布,供讨论)
2012-11-20 15:08
本期嘉宾
曾庆平:真知灼见,非常认同!
2012-11-20 15:46
kexuenuli:对曾庆平 万能学者﹑万能科学家的伪科普贻害无穷,如方何之流,误导了人们,在科学网,竟有一些人随波逐流且跨学科,逢中医必反﹑攻击之。 我个人以为中医尚属民族科学,随着中国的发展 必定会提升为世界科学。 曾庆平 教授你怎么看!
2012-11-20 15:08
本期嘉宾
曾庆平:我历来不齿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人!如果你真的了解中医,你会继承中医,并革新中医,而不是诋毁中医,谩骂中医。如果中医没有科学基础,它就不会有治疗效果,历经千年,早就被淘汰了。
2012-11-20 15:45
yuhailiang:对刘夙 如果科普著作可以用来作为大学教师评职称的依据,我想,科普教材才会真正的兴旺起来。您说是不是?
2012-11-20 15:12
本期嘉宾
刘夙:粗略地说没错。不过,真这样做可能会引发副作用,比如有的人像在SCI上灌水一样,为了职称,写作质量不怎么样的科普。我认为也许需要有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只有好的科普可以作为评职称的依据。当然,具体怎么操作就复杂了。
2012-11-20 15:44
sunyu367:对吕秀齐 科普写作,是否也有\"知识产权\"规范,比如,科普作者要介绍一个专业知识,参考了某学者的论文,有些是必要的重复,有些是必要的改头换面,当然也会标注引用,但是,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知识被推广了,大家更多的记住了科普作者,忽略了论文作者,科普作者名利双收,却被感到不平衡的论文作者们告了.(很极端的假设,见笑)
2012-11-20 15:35
本期嘉宾
吕秀齐: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其实科普创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现在科普书大都不写参考文献,这也有问题,科普作品其实是多人智慧的结晶(科研论文其实也是这样),如何体现,值得讨论。其实科学工作者和科普作者共同创作比较好。我自己就作过尝试,包括参与“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的撰稿,都是同一线的科学工作者一起完成的
2012-11-20 15:42
cherrylu1960:对曾庆平 大家好,大家对科普创作中的团队合作如何看?
2012-11-20 15:05
本期嘉宾
曾庆平:人多力量大,而且大型科普活动一定要大家出力帮忙。比如,科教影片的创作和拍摄非一人所能为也。
2012-11-20 15:42
tianrong1945:对曾庆平 提出几点供讨论: “科普乱象”的讨论很有意义。我也看到过国内出版的一些错误百出的科普读物,特别是少儿科普书,实在是误人子弟。大学生以上的书籍比较好一些,因为成年人已经有了辨别良莠的基本能力,不容易上当了。 科普的基础是科学性,无论是原创科普,或是翻译的科普,都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真正懂得了所写的内容后,再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应该鼓励科学家写科普,但是好的科学家并不一定就会是好的科普作家,这和研究做得好的人教书未必见得教的好的道理一样。(此观点为科学网编辑部代博主发布,供讨论)
2012-11-20 15:05
本期嘉宾
曾庆平:你说得很好,这应该是写科普文章的人的基本素质。好的科学家不一定是出色的科普作家,但好的科普作家一定是对作品的科学原理有充分把握的人,否则也不可能成其为“家”了!
2012-11-20 15:40
wangdh:对刘夙 提出几个观点供讨论1)科普需要专业人员(科学家)参与;科普不是调侃、随便推演、信口开河;2)国内科普著作堪忧,翻译的科普多数质量有问题,也是专业知识问题。科普,有书面的(科普书籍、杂志、展览),有语言的(报告、讲座、课堂等)。(此观点为科学网编辑部代博主发布,供讨论)
2012-11-20 15:08
本期嘉宾
刘夙:有关部门的确注意到非专业人员做科普比较困难,所以近年来大力促进专业人员科普,比如开展高校科普创作活动。
2012-11-20 15:40
sunyu367:对刘夙 (早些时候,我曾在科学网博客中作过一个假设)当 学术上很严谨但艺术表现力不足的作品 遭遇 艺术水平很高但学术漏洞很多的作品,带给非专业的公众的将很可能是错误信息.所以, 学术评价 和 艺术评价 同时进行是必要的.各位老师,您怎么看
2012-11-20 15:12
本期嘉宾
刘夙:是的。衡量科普的好坏需要同时从形式和内容着手。
2012-11-20 15:38
科学网编辑部:对曾庆平 新浪网友 爱西瓜的中豪猪 :前两天看到微博,说科普图书引进国外的经典就好了,省力
2012-11-20 14:46
本期嘉宾
曾庆平:中国人也能做好科普工作,为什么非要依靠外国人呢?不过,说实话,国外的科普包括电影、书籍、网站都比我们做得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做,而是我们没有用心做而已。
2012-11-20 15:38
91 条记录 5/10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下5页 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