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7.21北京暴雨之后
7.21北京暴雨之后
7月21日北京遭遇60年来最强暴雨,导致城市发生严重内涝,并引发泥石流灾害。北京暴雨引发严重积水、交通瘫痪,症结何在?有何破解办法?如何应对暴雨导致的次生灾害?科学网携手新气象邀请市政给排水、道桥、气象、水土环境、应急管理等多方面的专家就广大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
访谈内容(共271个问题,131个回复)
SGMK:对李之红 北京7.21暴雨之后,众人将矛头纷纷指向北京的排水系统和城市建设,北京的排水系统与南方城市的排水系统差距在哪里?提前多久获知暴雨的消息能减轻灾害?
2012-07-23 16:48
本期嘉宾
李之红:目前来说全国各个城市的排水系统都不是很好,以前也发生过南京的城市的洪涝灾害,在暴雨气象发布后,建议大家还是尽量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像地铁出行基本不会有任何问题。良好的出行习惯对于交通拥堵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2012-07-24 10:17
zly89:对段丽 北京今年的气候与往年有和不同么?本次强降水之前的降水量较往年有什么不一样么?气象部门的预报会因此调整么?
2012-07-24 09:32
本期嘉宾
段丽:今年入汛以来,北京地区的降雨相对频繁,总降雨量也较常年偏多。尤其这次“7·21”暴雨,具有雨量大、雨势强、范围广、影响重的特点,部分地区一天降雨量甚至达到或超过了年平均降雨量,这些都是“极端性”的体现,在北京历史上极为罕见。
2012-07-24 10:16
mimu:对段进宇 车内溺亡有多少例?个人感觉重点积水路段管理不力
2012-07-24 10:12
本期嘉宾
段进宇:这个属于政府机密,媒体也未见报道,我不知道。政府和公众应该说应对此次事件都处于盲目乐观状态,是导致后果严重的关键。
2012-07-24 10:16
heartcool:对吴方同 北京的景观湿地有多少是用防渗膜做了衬底处理呢?
2012-07-24 09:42
本期嘉宾
吴方同:这个问题是关注防渗处理,但从城市的排水安全和防洪的角度,我们倒是希望城市应该采用“渗、蓄、滞、排”策略排水。其中渗是个很重要的手段,将雨水径流一部分导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将水留在城市。这样既降低了雨水径流量,又补充了地下水,还改善了城市环境。
2012-07-24 10:15
zly89:对张丽萍 北京今年的气候与往年有和不同么?本次强降水之前的降水量较往年有什么不一样么?气象部门的预报会因此调整么?
2012-07-24 09:32
本期嘉宾
张丽萍:在全球变化的回家背景下,极端天气现象时有发生,当天北京不就连续发布了4次预警吗
2012-07-24 10:15
新气象:对段进宇 此次强降雨导致次生灾害:山洪、泥石流照成了人员伤亡。城市内涝也会导致次生灾害,交通堵塞是最大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次生灾害发生?应如何进行自我防护?
2012-07-24 10:05
本期嘉宾
段进宇:通过新闻报道,发现京港澳高速上的淹水事故主要是由于交通拥堵产生的,说明政府在应对复杂的城市问题上经验和办法还不够
2012-07-24 10:14
科学网编辑部:对李之红 新浪网友嗜橘如命提问:不是说没有短信提示么?多少人收到短信了?
2012-07-24 10:11
本期嘉宾
李之红:这个确实是一个问题,在基础设施无法短时改变的条件下,预警机制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我也没有收到短信。不知道政府部门和电信、联通、移动部门是如何保证信息通畅的
2012-07-24 10:13
zly89:对李之红 本次降雨好像在18:00前后是个分水岭,在天黑前政府的应对措施好像还是能够应付的。但是为何入夜以后情况会急转直下?从气象上有什么变化么?从桥梁设计上是否到了临界点?给排水系统是否过早的饱和了?
2012-07-24 09:27
本期嘉宾
李之红:1、桥梁设计上,不存在临界点的问题,因为最大纵坡能够满足雨雪等恶劣天气的行车要求,这仅仅是从行驶角度。2、排水设施,肯定已经超饱和,因为目前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地上设施,而轻地下设施,地下排水管道纷乱,且标准过低。国外很多城市至少是按照5年一遇设计排水设施。3、标准低是一个历史的问题。因为目前北京地下管线很乱,没有一个准确的资料可循。施工过程中也是随时调整,与资料不符。
2012-07-24 10:12
陈龙珠:对陈安 请问:若万一您老弟运气差在强暴雨过程中被堵塞在下沉式立交路段,则您会及时决定弃车撤离那个人为低洼区域,还是坚持“车在我在”呢?
2012-07-23 17:15
本期嘉宾
陈安:这个我是吃过亏的,肯定是立刻逃离。 这个亏是在一次滚梯上,拉着两件行李上滚梯,宽度不够,于是,箱子下坠,滞后上行,我的身子也随着箱子而后移,如果此时放弃,肯定人没事,箱子滚,但是我自觉能搞定,就继续在事实上已经不能维持平衡的状况下使劲拉箱子,结果,人也滚了起来,还好没出现严重后果。此事之后,我下定决定,不管是多值钱的东西,一旦出现类似场景,立刻弃之,绝不犹豫。 不过,我觉得还是应该有个基本判据,我个人觉得应该是“汽车熄火”。
2012-07-24 10:11
陈龙珠:对陈安 请问嘉宾:北京市区现有河网状况及其有效过水能力如何?其中我感兴趣的是市区河网累积面积与市区总面积之比、地面降雨径流大致有多少比例可由市区河网排泄出去
2012-07-23 17:11
本期嘉宾
陈安:这个问题很专业,我这只好战战兢兢,不敢回答了,因为实在是没有确切的数据,水利方面的专家应该可以给出准确答案。 不过,还是可以从一个北京居民的角度说下个人根据看到现象的判断。 1,北京市区现有河网状况及其有效过水能力——还算比较强。 2,市区河网累积面积与市区总面积之比——是否颐和园的昆明湖和圆明园乃至中南海也应该都算吧?可以知道的是,北京总面积168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35平方公里,但是一时没有找到(市区)河网面积的数据。网上有上海的直接资料: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11%。就比例而言,北京应该小于上海吧?
2012-07-24 10:11
147 条记录 12/15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11  12  13   14   15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