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中国最惨博士后
中国最惨博士后
近日,“堂堂博士后王天旭,为什么成了老赖?”这一新闻话题受到网友强烈关注,王天旭被封为“中国最惨博士后”。科学网定于11月26日10:00——11:00举行在线访谈,邀请北师大李小文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吕喆教授、南京林业大学林中祥教授、波恩大学庄呈展博士作为嘉宾与网友对此话题进行讨论。
访谈内容(共959个问题,201个回复)
yebi:对庄呈展 我觉得讨论王博士后是不是优秀没有必要,任何一个群体都良莠不齐的。王博士后说的话,真真切切反映了中国博士后群体的生存状况,这才是让各位博士博士后心寒的地方。媒体的确有些无良,但这不是折射出了现在的社会风气吗?知识分子成了贫穷的代名词,有的为了生存,甚至不惜作假。如此以往,即便真有才华的年轻人,在所谓科研理想面前,也要犹豫吧!
2013-11-26 11:12
本期嘉宾
庄呈展:我个人特别希望看见的是,承担社会不同责任的社会单位,都能拥有专业主义的心态和能力。那么我们这个社会朝向创新型社会发展的趋势才能是低风险的,相对快速的。而对于世界这个平台上的竞争来说,技术的竞争和创新的竞争才是主题。那就更需要我们社会内部先能有一个充沛的较为强壮的创新型社会基础。
2013-11-26 11:28
luoyh553:对林中祥 王博士没有成为千年博后而是在那干等,咱们的观念可能真要转变一下了~ 国家什么时候能真正重视二三流高校的发展!同时二三流高校的工作人员请一定自强,不自辱……
2013-11-26 11:27
本期嘉宾
林中祥:是的。他们也需要素质好的人去建设。
2013-11-26 11:28
controlhopeless:对林中祥 电视台如科学网实际是在帮助老赖。没有他们的介入,老赖能留在南航吗?如能,此前问题早已解决。应该感谢媒体。青岛管道爆炸死了那么多的人,老赖的处境和那些死难者无异,后者有总书记慰问,老赖为什么没有领导关注。一个博士走到这一步,脸都没了,和那些无辜的死难者没什么区别。
2013-11-26 11:25
本期嘉宾
林中祥:哈哈。前面一句话我赞成。
2013-11-26 11:27
appledun:对吕喆 林老师您OUT了!给我家装修的木工收入绝对比我这个讲师强!不过人家工作不稳定不好一概而论。我非常赞同李老师的观点。//林中祥:主要是大家对他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而言的。博士后工作一段时间后工资哪有不如普通木工的?
2013-11-26 11:23
本期嘉宾
吕喆:以后,技术工人甚至力工的收入都会比我高。因为他们能做我们自己做不了的事儿。
2013-11-26 11:27
appledun:对林中祥 @njlr,我觉得你的几个发言很不在理啊。我们讨论王博士,就是说的弱者的出路问题,他要是爱因斯坦,自然高高兴兴拿诺奖去了,我们这里还讨论什么!穷人没有出路,社会就要乱。现在科研界也有一批这样的“穷人”,他们可能能力不高、成果不行,但是他们是存在的,爱因斯坦那样的是少数。所以我们在讨论他们的问题,希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013-11-26 11:02
本期嘉宾
林中祥:高校留不住,到企业呀。现在大部分博士都到企业了。
2013-11-26 11:26
YuLei82:对吕喆 国内博士后制度的确要改革了,最重要的就是得废除两站博士后的限制,可以无限制读,只要有导师肯招你。现在国家对科研投入很大,但很多钱都变成废铜烂铁了,买上一堆仪器没人用。另一方面,是高校非常缺人力资源。如果破除博后两站的制度,并且学科建设的钱可以用于雇佣博士后,那就完美了。一方面可以养人,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不会出现大量学科建设经费用不掉,买废铜烂铁,可以雇人来干活么,多多益善!
2013-11-26 08:52
本期嘉宾
吕喆:同意。 是应该放开博士后流动和经费方面的一些限制了。
2013-11-26 11:25
appledun:对林中祥 林老师您OUT了!给我家装修的木工收入绝对比我这个讲师强!不过人家工作不稳定不好一概而论。我非常赞同李老师的观点。//林中祥:主要是大家对他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而言的。博士后工作一段时间后工资哪有不如普通木工的?
2013-11-26 11:23
本期嘉宾
林中祥:哦,如果全社会真是所有木工比博士强,而且有生活工作优势,那博士就没有人读了。要统计地看这问题。哈哈。
2013-11-26 11:25
ishadoop:对庄呈展 各位承认不承认,在中国目前阶段做科研实际上没什么太大的前途,想做科研不如出国去做。你看工业有多少重视科研和原创的?国家更多的是重视农业和吃饭问题,城镇化问题,科研,知识分子都是次要的,这是跟历史有关的。
2013-11-26 11:13
本期嘉宾
庄呈展:趋势并不如您所说的这么悲观。个人意见。
2013-11-26 11:25
chengx1121:对李小文 个人的态度,实际上国家对于教育的引导发生了根本性的误判,对于职业教育,技能教育重视度仍然不够。而对于基础教育的引导也有失位。国家对于科研人员需要大规模储备,但是这不等于无脑储备。看看各个企业人才缺失环节和大规模就业难的错位就能看出。双方划的不是一套拳。
2013-11-26 11:16
本期嘉宾
李小文:单独完善博后制度,几乎是不现实的。必须在国家重视科学、重视教育、尊重人才,这个总体计划、顶层设计的框架内讨论具体办法。 为什么说归说,教育总是不见起色?我的专业是搞尺度效应的。从这方面多谈几句。这里是时间尺度。一百三十多年前,李提摩太给李鸿章建议,要搞好洋务,中国必需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李鸿章问,多久能见效?李提摩太说,20年吧。李鸿章说,等不到20年,我这个洋务就没法办了。此事只能从长计议,以后再说吧。百日维新前,王韬对康有为也是同样的建议,后来谁对孙中山也建议过。但是他们不得不很快出政绩。现在科教投资增加一点,社会第二年就问效果。这就是不懂时间尺度效应。科教投资见效要20年(我同意),但官员五年一任,最多两任。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2013-11-26 11:24
lisa850222:对庄呈展 创新型企业,尤其是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对学历高的人才还是有很大需求和重视的。毕竟科技创新是生产力。不过王博士看起来思维比较死,不一定适合企业。
2013-11-26 11:18
本期嘉宾
庄呈展:可能。作为个体也要积极调整。其实企业比高校研究所对人才的饥渴程度是更甚的。而且在任何一个目前人类拥有的国家中,企业都是创新的最主体。特别值得借鉴的是,日本在战后发展起来的企业拉动型的创新模式。
2013-11-26 11:23
212 条记录 3/2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下5页 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