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中国最惨博士后
中国最惨博士后
近日,“堂堂博士后王天旭,为什么成了老赖?”这一新闻话题受到网友强烈关注,王天旭被封为“中国最惨博士后”。科学网定于11月26日10:00——11:00举行在线访谈,邀请北师大李小文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吕喆教授、南京林业大学林中祥教授、波恩大学庄呈展博士作为嘉宾与网友对此话题进行讨论。
访谈内容(共959个问题,201个回复)
mybelief:对林中祥 看视频的时候,胸口被锤了一下又一下,不知道有这种感受的人多不多。有了这种感受,或许看事情就不客观了,但如果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多,那么,这一系列的事件就能够反映许多客观事实了。
2013-11-26 11:32
本期嘉宾
林中祥:是的,媒体过份是一致意见,基本上。搬家是法律上要求的。
2013-11-26 11:34
scut2607:对林中祥 求更加详细的背景资料或是王博后自己说一下 对不起了,我还要忙搬家。
2013-11-26 10:59
本期嘉宾
林中祥:哦。没有关系,忙去吧,祝好。调整好自己,走出自己的路来。生存是王道,理想是奢侈品。
2013-11-26 11:34
mimizhu2003:对庄呈展 我觉得国家给高层次人才的出路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博士毕业了还去考公务员的原因;现在国内大学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对于一些专业,不能进高校或者研究所就业,去公司的话需求太少,可是高校或者研究所又能吸纳多少人呢?读书读到博士或者博士后,年龄普遍偏大,动手能力又不一定强,所学也不一定适合于市场,比如像王博这样的情况,确实找工作会比较困难。对于没在一个科研群体,却不愿放弃科研的所谓民科,国家是否应该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呢?
2013-11-26 11:30
本期嘉宾
庄呈展: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因为中国科研并不是完全的一个自由市场。那么可能得多使用些凯恩斯主义的方法。要对各个专业的博士毕业数量和未来需求要有个宏观上的统计和把控。
2013-11-26 11:33
bzxu63:对林中祥 李老师为何多次跟博士说留校有希望,但最终又无希望,请李书记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2013-11-26 10:59
本期嘉宾
林中祥:嗯。
2013-11-26 11:32
icege303:对林中祥 为什么国内博士后待遇那么低啊,博士后不是学位不是求学,一个有博士学位的人,工资就不能达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偏上一点吗?清华大学的博后工资貌似只有3000多,低于北京市平均水平5000
2013-11-26 11:01
本期嘉宾
林中祥:哦,这是政府的事。
2013-11-26 11:32
mimizhu2003:对林中祥 我觉得国家给高层次人才的出路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博士毕业了还去考公务员的原因;现在国内大学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对于一些专业,不能进高校或者研究所就业,去公司的话需求太少,可是高校或者研究所又能吸纳多少人呢?读书读到博士或者博士后,年龄普遍偏大,动手能力又不一定强,所学也不一定适合于市场,比如像王博这样的情况,确实找工作会比较困难。对于没在一个科研群体,却不愿放弃科研的所谓民科,国家是否应该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呢?
2013-11-26 11:30
本期嘉宾
林中祥:一是国家要宏观控制,二是博士们要选择好专业,甚至不读博士。
2013-11-26 11:31
mybelief:对林中祥 参加讨论的所有人里,有多少是从事自然科学相关研究的,有多少是从事人文方面研究的,这对于讨论的内容和结果都有很大影响。
2013-11-26 11:01
本期嘉宾
林中祥:是的。不同的人不同观点。
2013-11-26 11:30
pharmxing:对李小文 各位老师觉得我们博士后是不是应该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
2013-11-26 11:14
本期嘉宾
李小文:我讲过了,避免搞群体事件。先走法律程序。
2013-11-26 11:30
kyb2012:对林中祥 各位老师,看过视屏,我想提出自己的疑惑:在等待的这些年里,王说在“看看资料,想想课题”说明他也在进行科研的,如果也参与了南航的项目,为什么没有相应的劳务支出,或者给个客座什么的?而何至于欠学校5万多住宿费,他的工作就这么廉价吗?其实我经常也在想:科研人员远离人群,敢于寂寞去坐冷板凳,搞科研,一旦失业了我们的出路何在?科研毕竟是孤独的,几年埋头科研后,很多人可能会交际能力减弱,没有很多的参加社会实践,谋生本领也要差一些,一旦置身体制外是不是只能屈才低就,换岗就业还是像王这样“不为五斗米折腰”依然坚守在科研岗位,最后落得大家今天所看到的结局?真心希望科研人员都能够衣食无忧的开展科研,拥有一方实现自己价值的舞台!
2013-11-25 18:27
本期嘉宾
林中祥:这是一个平衡。希望大家都有好的科研环境。
2013-11-26 11:30
luckyboyyt:对吕喆 各位导师,不能单纯以文章评定一个人,假如说以您当年评上副教授的文章数量拿到现在求职,将会是什么结果呢?还是多为年轻人考虑一下,这样更有导师风范,不要总是供需关系决定一切
2013-11-26 11:11
本期嘉宾
吕喆:评职的文章数量和档次,这些年来一直是随行就市、水涨船高的。但是,我作为在学校工作十几年的人,大体知道各个历史时期的价码。
2013-11-26 11:29
212 条记录 2/2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下5页 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