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编辑部吕秀齐: 新浪网友hqabc_:连韩寒都能主编大型科普书籍,还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发生?
2012-11-20 14:36
本期嘉宾
吕秀齐:名人效应,有市场吧,大家尽可以提出批评,主流媒体也要做好引导工作
2012-11-20 16:11    
科学网编辑部吕秀齐: 新浪网友蜘吱:科学家写合适!不过深入浅出需要功夫,这可比申请项目难多了!不投入科普因为不算绩效,不投入科普因为文笔糟糕,根本就没有思路做到深入浅出……
2012-11-20 14:38
本期嘉宾
吕秀齐:其实有兴趣的科学工作者大胆尝试一下也是件很有趣的事,不怕失败,不怕示错最可贵
2012-11-20 16:09    
科学网编辑部吕秀齐: 新浪网友茶馆derek :现在科技已经高度复杂,研发人员和工程人员往往是专深有余广度有限,因此好的科普作品寄希望于这些人是错误的。现代科技形态要求专门的科普作品团队,利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运作模式,这样才能出好作品。
2012-11-20 14:41
本期嘉宾
吕秀齐:您说的对,要有专门的科普创作队伍
2012-11-20 16:07    
科学网编辑部吕秀齐: 新浪网友 爱西瓜的中豪猪 :前两天看到微博,说科普图书引进国外的经典就好了,省力
2012-11-20 14:46
本期嘉宾
吕秀齐:引进的不一定都适合中国国情吧,还是要做原创的
2012-11-20 16:07    
本期嘉宾
曾庆平: 时间太短,只能草草回答。对不满意者,只能说声抱歉! 我也不是科普作家,不可能回答所有问题,不满意者可以骂人,我没怨言!谢谢!
2012-11-20 16:07
zhujh027吕秀齐: 出版社怎么把关科普读物的质量关?——武汉《长江日报》记者朱建华。
2012-11-20 15:20
本期嘉宾
吕秀齐: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的博文中写过,包括从源头上把好选题关等
2012-11-20 16:06    
sunyu367曾庆平: 艺术表现力更容易实现知识的"先入为主",艺术比科学更唯美,科学比艺术更唯真,而大众似乎是唯美主义者居多,如果仅仅靠时间去伪存真,可能代价很大.(续前问)
2012-11-20 15:59
本期嘉宾
曾庆平:这个时间不会太久!假的东西连孩子都忽悠不了,我相信它们也不会有市场。
2012-11-20 16:05    
sunyu367吕秀齐: 科普,应该是休闲快饮,还是陈年佳年酿,或是鸡尾酒,或者可以什么都可以是~~
2012-11-20 15:22
本期嘉宾
吕秀齐:同感,要转变方式和思路,我自己也在尝试
2012-11-20 16:04    
HelloJune吕秀齐: 您认为政府在其中应当如何引导?需要建立和完善什么样的机制呢?
2012-11-20 15:23
本期嘉宾
吕秀齐:主要是引导和激励,在投入方面要少些脱离实际的项目,多支持精品创作
2012-11-20 16:04    
Fangjinqin曾庆平: 最近,我亲身科体验,写好科普作品很不容易,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科普。大家有什么经验教训?
2012-11-20 15:55
本期嘉宾
曾庆平:你是大家,我还没什么经验,也许以后才会遇到。
2012-11-20 16:03    
toptip曾庆平: 科普作品的产生模式可以是:科普作家+专家 科普作家因为对科普作品的市场前景,读者心理比较了解,还有就是如何深入浅出地写一些知识点比较有心得。而专家在知识准确性和知识深度上有特长。 如果一个科普作家能够有一个科普设想,列一个提纲,搭建一个架子,然后联系相关的专家一起做这个科普,credit共享,那么这种模式下的科普作品质量应该有保证。
2012-11-20 15:53
本期嘉宾
曾庆平:很好!也是一种创新!
2012-11-20 16:03    
Science21st吕秀齐: 科普有市场,但专家不参与。专家不参与,那么好的市场当然只能拱手让给非专业人士了。这就是科普乱象产生的原因。但为什么专家不参与科普?一是专家本身有科研任务,科普其实很费时间精力,分不开身;二是,科普创作与科研本身还是两个行当,科普创作需要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需要的是文字创作水平,许多专家正好缺乏这个;最后,国家对于专业人员进行科普创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科研项目有大量基金资助,科普创作则很少有资助。
2012-11-20 15:44
本期嘉宾
吕秀齐:主要是能力和兴趣,还有人才挖掘,这个需要激励机制
2012-11-20 16:02    
科学网编辑部刘夙: 新浪网友 勤快卓克:希望能推荐一些稳妥的古生物科普。
2012-11-20 14:37
本期嘉宾
刘夙:推荐国外的DK系列。国内的古生物科普,我知道邢立达写的恐龙系列不错,其他的没看过。
2012-11-20 16:02    
songl001曾庆平: 是否应该对科普创作搞准入制?像韩寒这种科学知识为零,品质低劣的人就要禁止入内!
2012-11-20 15:50
本期嘉宾
曾庆平:我看你做不到!
2012-11-20 16:02    
Science21st曾庆平: 科普有市场,但专家不参与。专家不参与,那么好的市场当然只能拱手让给非专业人士了。这就是科普乱象产生的原因。但为什么专家不参与科普?一是专家本身有科研任务,科普其实很费时间精力,分不开身;二是,科普创作与科研本身还是两个行当,科普创作需要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需要的是文字创作水平,许多专家正好缺乏这个;最后,国家对于专业人员进行科普创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科研项目有大量基金资助,科普创作则很少有资助。
2012-11-20 15:44
本期嘉宾
曾庆平:你分析的有道理。不是科学家不想科普,而是一来写不好,二来没什么利益。
2012-11-20 16:02    
wolfgange吕秀齐: 科学=科+学 科:为不同的阴阳两面,而学:为共同之性。 找到了这些不同的特性、个性,并且搞出共性,这就是科学。 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之时,我们的人都是回避。 我倒是建议能建立固定的此类的题目,作为最顶级的问题而实时讨论、整理、成典。 这样,乱像自然而归于平凡且靠近"普”。
2012-11-20 15:45
本期嘉宾
吕秀齐:很对,需要好好讨论
2012-11-20 16:01    
yuhailiang刘夙: 对于自然科学,比较容易科普。但对于工程类,一直没有想好科普的方法。
2012-11-20 13:00
本期嘉宾
刘夙:可能和社会上普遍不太理解工科有关。我个人觉得,工科的思想精髓就是实用,实用就是解决问题。也许在写作时可以贯穿“这个工程技术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这样的思路。
2012-11-20 16:01    
songl001吕秀齐: 是否应该对科普创作搞准入制?像韩寒这种科学知识为零,品质低劣的人就要禁止入内!
2012-11-20 15:50
本期嘉宾
吕秀齐:这个,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吧
2012-11-20 16:01    
Science21st曾庆平: 关于肖氏手术,你认为不需要科普,病人的口碑更重要。的确,病人的口碑是重要的,但是否不需要科普,甚至在大量污蔑和攻击的网络暴力面前不需要解释说明,这是可以商榷的,你说是吧?
2012-11-20 15:35
本期嘉宾
曾庆平:这跟转基因食品一样,不是科普能解决的,这取决于一个人的信念。
2012-11-20 16:00    
zhujh027吕秀齐: 具体该怎么申请科普创作基金?能否介绍一下?——武汉《长江日报》记者朱建华
2012-11-20 15:50
本期嘉宾
吕秀齐:我了解的主要是科委和科协系统等,但资助额度不大,撒芝麻盐,效果不太好
2012-11-20 16:00    
zhujh027曾庆平: 作为大学教授,你愿意写科普读物吗?为什么?谢谢。武汉《长江日报》记者朱建华。
2012-11-20 15:32
本期嘉宾
曾庆平:我愿意,而且退休以后还要多写。
2012-11-20 15:59    
Fangjinqin吕秀齐: 最近,我亲身科体验,写好科普作品很不容易,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科普。大家有什么经验教训?
2012-11-20 15:55
本期嘉宾
吕秀齐:充分对话最好吧,灌输式比较容易失败,要启迪智慧和创造力
2012-11-20 15:59    
Fangjinqin刘夙: 最近,我亲身科体验,写好科普作品很不容易,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科普。大家有什么经验教训?
2012-11-20 15:55
本期嘉宾
刘夙:我觉得科普有点像应用文,有的技巧可以学习,培训之后可以在写作上提高一个档次。要写得更好的话,才看个人的造诣。因此有必要开展一些科普写作培训工作。
2012-11-20 15:58    
wolfgange曾庆平: 科学=科+学 科:为不同的阴阳两面,而学:为共同之性。 找到了这些不同的特性、个性,并且搞出共性,这就是科学。 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之时,我们的人都是回避。 我倒是建议能建立固定的此类的题目,作为最顶级的问题而实时讨论、整理、成典。 这样,乱像自然而归于平凡且靠近"普”。
2012-11-20 15:45
本期嘉宾
曾庆平:你的建议很有建设性!
2012-11-20 15:58    
wulaoliu曾庆平: 如果没有很好的科学训练,靠一腔热情搞科普,往往很不靠谱。能否请你们互相评价一下其他两位嘉宾的科普的科学性、可读性?
2012-11-20 15:29
本期嘉宾
曾庆平:光有热情没有能力是行不通的。
2012-11-20 15:57    
toptip吕秀齐: 科普作品的产生模式可以是:科普作家+专家 科普作家因为对科普作品的市场前景,读者心理比较了解,还有就是如何深入浅出地写一些知识点比较有心得。而专家在知识准确性和知识深度上有特长。 如果一个科普作家能够有一个科普设想,列一个提纲,搭建一个架子,然后联系相关的专家一起做这个科普,credit共享,那么这种模式下的科普作品质量应该有保证。
2012-11-20 15:53
本期嘉宾
吕秀齐:您的建议很好,其实有些出版社已经这样做了,像北京出版社前些年搞的《解读生命丛书》,是科学家和科普作者共同创作的,水平还不错,我作为科普作者,也参与了其中两册的写作。但其实这种合作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大家还是急功近利
2012-11-20 15:57    
songl001刘夙: 是否应该对科普创作搞准入制?像韩寒这种科学知识为零,品质低劣的人就要禁止入内!
2012-11-20 15:50
本期嘉宾
刘夙:从制度上规范很困难,毕竟很多人还是主张出版自由的。我觉得关键是出版社要打造口碑好的科普品牌,比如英国DK那样的品牌,这样大家一想看科普,首先想到那几个品牌,而不是一些人推出的什么杂牌,就自然起到了优胜劣汰的作用。
2012-11-20 15:57    
Science21st曾庆平: 我刚学习分子生物学不久时,也是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以为转基因不就是基因重组嘛,大自然都存在那么多的基因重组现象,况且转基因本身只不过是将大自然里面的基因进行重组而已,又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所以安全性根本不是问题。但是,从事10多年分子生物学研究之后,现在回想当时的认识就显得可笑了。GMO转基因主粮问题的确不是科普的问题,而是科学研究本身还需要更加深入的问题。转基因的安全性本身都没有研究清楚,却怪科普没有搞好,以至于让很多人反转基因,把反转基因看成是科盲的行为,这是完全错误的。
2012-11-20 15:29
本期嘉宾
曾庆平:赞成!
2012-11-20 15:57    
Science21st曾庆平: 我国著名数学科普作家李毓佩教授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用趣味无穷的故事形式表现出来,在国内独树一帜。为什么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们不好好学习李教授的科普办法呢?其它科学领域可是比数学本身具有更多趣味性呀。
2012-11-20 15:23
本期嘉宾
曾庆平:希望大家好好向李教授学习!
2012-11-20 15:56    
HelloJune曾庆平: 您认为政府在其中应当如何引导?需要建立和完善什么样的机制呢?
2012-11-20 15:23
本期嘉宾
曾庆平:国家历来重视科普,但方法不当。比如,你如今还看得到几部科教影片呢?
2012-11-20 15:55    
acw1991刘夙: 科普采用电视纪录片的方式会不会更生动更有效果呢?出版一本书容易,制作并播出一部纪录片应该会有层层把关,这样的话,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和传播量都会好点吧?
2012-11-20 13:58
本期嘉宾
刘夙:电视纪录片肯定是更生动更有效果,但制作门槛也更高。目前我们国家还缺乏像BBC和Discovery那样高水准的科普片制作团队。相比之下,写一本好的科普更容易一些。
2012-11-20 15:55    
Corallium曾庆平: 尽管现在的科普读物“供不应求”,数量非常少,但是很多都无法接触到读者,比如求知欲最旺盛的高中生、大学生。学生都忙于做考试题,很少人有空看科普读物。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不知道国家是用什么方式支持科普读物的。
2012-11-20 15:20
本期嘉宾
曾庆平:希望学校不要再培养高分“傻子”了。
2012-11-20 15:54    
Science21st吕秀齐: 科普作品应该是严肃的、科学的,因为它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因此,出版科普著作,一定要比出版发表科学研究认为更加严格才行。但是,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出版社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随意粗制滥造伪劣“科普作品”,造成极其严重的科普乱象,贻害无穷!国家应该建立科普出版制度,对那些炮制伪劣科普作品的出版社进行严惩!
2012-11-20 15:51
本期嘉宾
吕秀齐:同意,需要好好整顿一下科普图书出版市场
2012-11-20 15:54    
Fangjinqin吕秀齐: 我认为,科普创新并非指原创科学知识,应该是利用大众化、通俗化、生动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和宣传原创科学知识,为广大读者所兴趣和接受,以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我国科普还比较落后,有些国外70-80年代已经普及的知识,国内相当多阶层甚至出版社并不了解,例如“混沌”等。同时,我觉得,科普有不同层次,对于青少年怎么来满足?或有什么要求?科普出版社能够做些什么?等等
2012-11-20 15:47
本期嘉宾
吕秀齐:您说的很对,科普分层次,分对象,研究需求很重要,当然也不能忽视导向,我还是觉得科学思想和精神的传播比知识本身的灌输更重要,要提高人们的质疑能力,判断能力,这个素质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科普出版社近年出了不少好的科普图书,但总的看引进的多,原创的少,一直想在这方面有更多作为,包括我自己,热爱科普,有很多理想。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哦,众人拾柴火焰高
2012-11-20 15:53    
tianrong1945刘夙: 提出几点供讨论: “科普乱象”的讨论很有意义。我也看到过国内出版的一些错误百出的科普读物,特别是少儿科普书,实在是误人子弟。大学生以上的书籍比较好一些,因为成年人已经有了辨别良莠的基本能力,不容易上当了。 科普的基础是科学性,无论是原创科普,或是翻译的科普,都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真正懂得了所写的内容后,再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应该鼓励科学家写科普,但是好的科学家并不一定就会是好的科普作家,这和研究做得好的人教书未必见得教的好的道理一样。(此观点为科学网编辑部代博主发布,供讨论)
2012-11-20 15:05
本期嘉宾
刘夙:基本同意,但我觉得成年人也未必就不容易上当,所以给成人看的书也要把好关。
2012-11-20 15:53    
sunyu367曾庆平: (早些时候,我曾在科学网博客中作过一个假设)当 学术上很严谨但艺术表现力不足的作品 遭遇 艺术水平很高但学术漏洞很多的作品,带给非专业的公众的将很可能是错误信息.所以, 学术评价 和 艺术评价 同时进行是必要的.各位老师,您怎么看
2012-11-20 15:12
本期嘉宾
曾庆平:你说的这种情况可能在短期内具有一定迷惑性,但长久效应不佳。假的真不了,时间一长,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
2012-11-20 15:51    
yuhailiang曾庆平: 如果科普著作可以用来作为大学教师评职称的依据,我想,科普教材才会真正的兴旺起来。您说是不是?
2012-11-20 15:12
本期嘉宾
曾庆平:你不怕有人还是会滥竽充数? 我认为还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喜欢科普的人不会有太多的功利心。
2012-11-20 15:50    
toptip刘夙: 续问:在市场上比较小众,但是可以填补空白,有较大意义的科普作品,如何得到出版呢?就是如果出版社明知科普作品不挣钱没动力出版的情况下,国家可有专项资助?
2012-11-20 15:42
本期嘉宾
刘夙:我觉得,虽然作者从市场上获利不大,但如果写的是好书,出版社还是乐意出的。现在国家对科普是有专项资助的,比如自然科学基金就有科普专项。
2012-11-20 15:50    
Fangjinqin曾庆平: 请问:什么是科普创新?
2012-11-20 15:09
本期嘉宾
曾庆平:我理解的科普创新应该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创新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效果!你让别人懂了,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2012-11-20 15:48    
HelloJune吕秀齐: 您对政府在机制创新上有什么建议呢?
2012-11-20 15:38
本期嘉宾
吕秀齐:一个是激励机制,包括人才培养,像当年方毅总理亲自关心叶永烈的培养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少;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钱支持科普创作创新,人才培养,包括方式的创新;在研究立项上更注重实际
2012-11-20 15:47    
Science21st刘夙: 科普有市场,但专家不参与。专家不参与,那么好的市场当然只能拱手让给非专业人士了。这就是科普乱象产生的原因。但为什么专家不参与科普?一是专家本身有科研任务,科普其实很费时间精力,分不开身;二是,科普创作与科研本身还是两个行当,科普创作需要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需要的是文字创作水平,许多专家正好缺乏这个;最后,国家对于专业人员进行科普创作的支持力度不够,科研项目有大量基金资助,科普创作则很少有资助。
2012-11-20 15:44
本期嘉宾
刘夙:基本同意,但现在国家对科普的资助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今年开展的高校科普创作活动,所有申请者全部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有科普专项经费。
2012-11-20 15:47    
wangdh曾庆平: 提出几个观点供讨论1)科普需要专业人员(科学家)参与;科普不是调侃、随便推演、信口开河;2)国内科普著作堪忧,翻译的科普多数质量有问题,也是专业知识问题。科普,有书面的(科普书籍、杂志、展览),有语言的(报告、讲座、课堂等)。(此观点为科学网编辑部代博主发布,供讨论)
2012-11-20 15:08
本期嘉宾
曾庆平:真知灼见,非常认同!
2012-11-20 15:46    
kexuenuli曾庆平: 万能学者﹑万能科学家的伪科普贻害无穷,如方何之流,误导了人们,在科学网,竟有一些人随波逐流且跨学科,逢中医必反﹑攻击之。 我个人以为中医尚属民族科学,随着中国的发展 必定会提升为世界科学。 曾庆平 教授你怎么看!
2012-11-20 15:08
本期嘉宾
曾庆平:我历来不齿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人!如果你真的了解中医,你会继承中医,并革新中医,而不是诋毁中医,谩骂中医。如果中医没有科学基础,它就不会有治疗效果,历经千年,早就被淘汰了。
2012-11-20 15:45    
yuhailiang刘夙: 如果科普著作可以用来作为大学教师评职称的依据,我想,科普教材才会真正的兴旺起来。您说是不是?
2012-11-20 15:12
本期嘉宾
刘夙:粗略地说没错。不过,真这样做可能会引发副作用,比如有的人像在SCI上灌水一样,为了职称,写作质量不怎么样的科普。我认为也许需要有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只有好的科普可以作为评职称的依据。当然,具体怎么操作就复杂了。
2012-11-20 15:44    
sunyu367吕秀齐: 科普写作,是否也有"知识产权"规范,比如,科普作者要介绍一个专业知识,参考了某学者的论文,有些是必要的重复,有些是必要的改头换面,当然也会标注引用,但是,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知识被推广了,大家更多的记住了科普作者,忽略了论文作者,科普作者名利双收,却被感到不平衡的论文作者们告了.(很极端的假设,见笑)
2012-11-20 15:35
本期嘉宾
吕秀齐: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其实科普创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现在科普书大都不写参考文献,这也有问题,科普作品其实是多人智慧的结晶(科研论文其实也是这样),如何体现,值得讨论。其实科学工作者和科普作者共同创作比较好。我自己就作过尝试,包括参与“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的撰稿,都是同一线的科学工作者一起完成的
2012-11-20 15:42    
cherrylu1960曾庆平: 大家好,大家对科普创作中的团队合作如何看?
2012-11-20 15:05
本期嘉宾
曾庆平:人多力量大,而且大型科普活动一定要大家出力帮忙。比如,科教影片的创作和拍摄非一人所能为也。
2012-11-20 15:42    
tianrong1945曾庆平: 提出几点供讨论: “科普乱象”的讨论很有意义。我也看到过国内出版的一些错误百出的科普读物,特别是少儿科普书,实在是误人子弟。大学生以上的书籍比较好一些,因为成年人已经有了辨别良莠的基本能力,不容易上当了。 科普的基础是科学性,无论是原创科普,或是翻译的科普,都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真正懂得了所写的内容后,再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应该鼓励科学家写科普,但是好的科学家并不一定就会是好的科普作家,这和研究做得好的人教书未必见得教的好的道理一样。(此观点为科学网编辑部代博主发布,供讨论)
2012-11-20 15:05
本期嘉宾
曾庆平:你说得很好,这应该是写科普文章的人的基本素质。好的科学家不一定是出色的科普作家,但好的科普作家一定是对作品的科学原理有充分把握的人,否则也不可能成其为“家”了!
2012-11-20 15:40    
wangdh刘夙: 提出几个观点供讨论1)科普需要专业人员(科学家)参与;科普不是调侃、随便推演、信口开河;2)国内科普著作堪忧,翻译的科普多数质量有问题,也是专业知识问题。科普,有书面的(科普书籍、杂志、展览),有语言的(报告、讲座、课堂等)。(此观点为科学网编辑部代博主发布,供讨论)
2012-11-20 15:08
本期嘉宾
刘夙:有关部门的确注意到非专业人员做科普比较困难,所以近年来大力促进专业人员科普,比如开展高校科普创作活动。
2012-11-20 15:40    
sunyu367刘夙: (早些时候,我曾在科学网博客中作过一个假设)当 学术上很严谨但艺术表现力不足的作品 遭遇 艺术水平很高但学术漏洞很多的作品,带给非专业的公众的将很可能是错误信息.所以, 学术评价 和 艺术评价 同时进行是必要的.各位老师,您怎么看
2012-11-20 15:12
本期嘉宾
刘夙:是的。衡量科普的好坏需要同时从形式和内容着手。
2012-11-20 15:38    
科学网编辑部曾庆平: 新浪网友 爱西瓜的中豪猪 :前两天看到微博,说科普图书引进国外的经典就好了,省力
2012-11-20 14:46
本期嘉宾
曾庆平:中国人也能做好科普工作,为什么非要依靠外国人呢?不过,说实话,国外的科普包括电影、书籍、网站都比我们做得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做,而是我们没有用心做而已。
2012-11-20 15:38    
wulaoliu吕秀齐: 如果没有很好的科学训练,靠一腔热情搞科普,往往很不靠谱。能否请你们互相评价一下其他两位嘉宾的科普的科学性、可读性?
2012-11-20 15:29
本期嘉宾
吕秀齐:哈哈,不好意思,我最近都很少串门了,了解不多,不好说话。我写的东东,非常希望大家批评。我认为科研容许失败,示错机制很重要;同样,科普写作也是一样,利用网络及时指出错误,不断提高是再好不过的了,示错,纠错,才能不断前进
2012-11-20 15:37    
zhujh027刘夙: 你写作科普读物最初的动因是什么呢?出版社或书商约稿?或自己的兴趣?还是什么?——武汉《长江日报》记者朱建华。
2012-11-20 15:29
本期嘉宾
刘夙:我在2007年写了第一篇科普文章《七月雪莲开》,原因是不赞成中国民间把雪莲吹捧成灵丹妙药,导致这种在中国只产于新疆的珍稀植物被滥采乱挖,濒临灭绝。类似的因为一些不科学、不实证的文化而被过度利用的植物还有很多,比如肉苁蓉等,所以写了这篇之后,我又写了另几篇,成了一个系列。当时《新京报》有个《新知周刊》副刊,每周日出版。责编徐来(现在在果壳网)在网上看到了我的文章,就向我约稿。我就这样开始了科普创作。
2012-11-20 15:37    
科学网编辑部曾庆平: 新浪网友茶馆derek :现在科技已经高度复杂,研发人员和工程人员往往是专深有余广度有限,因此好的科普作品寄希望于这些人是错误的。现代科技形态要求专门的科普作品团队,利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运作模式,这样才能出好作品。
2012-11-20 14:41
本期嘉宾
曾庆平:科学松鼠会不就是这样的团队吗?那些拍摄科普影视的团队也正是你说的集体运作模式,那样做的效果可能比单打独斗好得多。
2012-11-20 15:35    
toptip刘夙: 1. 科普作品的市场怎样?就是科学家用很多热情和很多时间去做科普,可有多少经济上的回馈? 2. 现在公众最喜欢买的科普作品是哪个方面的? 3. 科普作品如果需要用到比较多的文献上的图表之类的,如何解决版权问题?
2012-11-20 15:22
本期嘉宾
刘夙:1. 少儿科普作品的市场还可以,成人科普作品的市场还很小。近几年内,科学家做科普,恐怕不太容易从市场上获得太多的经济回馈。2. 现在公众最喜欢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比较突出的就是健康和食品安全。3. 国外是由出版社和图表版权方联系获得授权。国内没有这么严格,现在的一种做法是在书中标出图表来源,再请版权方见书之后和出版社联系。
2012-11-20 15:33    
科学网编辑部曾庆平: 新浪网友蜘吱:科学家写合适!不过深入浅出需要功夫,这可比申请项目难多了!不投入科普因为不算绩效,不投入科普因为文笔糟糕,根本就没有思路做到深入浅出……
2012-11-20 14:38
本期嘉宾
曾庆平:搞科普搞得好,也是很有绩效的,因为这是为全社会做好事。当然,谁来做科普,的确是个问题。我以为,只要你有热情,又有相应的科学知识,你就可以写科普文章。但是,要写出好的科普文章,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了。
2012-11-20 15:33    
Science21st吕秀齐: 我国著名数学科普作家李毓佩教授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用趣味无穷的故事形式表现出来,在国内独树一帜。为什么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们不好好学习李教授的科普办法呢?其它科学领域可是比数学本身具有更多趣味性呀。
2012-11-20 15:23
本期嘉宾
吕秀齐:科普需要天才的作家,像阿西莫夫这样的科普大师也是不多出现的,往往学也学不来吧,科普作家既要是有很深的科学功底,对科学的理解能力,也同时要是思想家,作家,不容易。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挖掘有能力的科普创作人员,在研究需求的基础上投入这个事业,需要激励机制
2012-11-20 15:31    
科学网编辑部曾庆平: 新浪网友hqabc_:连韩寒都能主编大型科普书籍,还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发生?
2012-11-20 14:36
本期嘉宾
曾庆平:如果他只是挂名当主编,也未尝不可,组织者无非是想借用他的名气。不过,他要是亲自写科普文章,那就不能不懂装懂,乱写一气了。
2012-11-20 15:28    
Science21st刘夙: 我国著名数学科普作家李毓佩教授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用趣味无穷的故事形式表现出来,在国内独树一帜。为什么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们不好好学习李教授的科普办法呢?其它科学领域可是比数学本身具有更多趣味性呀。
2012-11-20 15:23
本期嘉宾
刘夙:李老师的确很厉害,在上个月颁布的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中,李老师有一本书获优秀奖,一套书获提名奖,成绩斐然。我只能说,还是缺少作者。
2012-11-20 15:28    
Corallium吕秀齐: 尽管现在的科普读物“供不应求”,数量非常少,但是很多都无法接触到读者,比如求知欲最旺盛的高中生、大学生。学生都忙于做考试题,很少人有空看科普读物。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不知道国家是用什么方式支持科普读物的。
2012-11-20 15:20
本期嘉宾
吕秀齐:是的,像整个图书出版业一样,一方面是买书难,一方面是卖书难,毕竟图书是个性化需求特点很明显的商品,又需要批量生产销售去盈利,有很大有矛盾,出版者也往往急功近利,其实读者有时对自己的需求并不是很明确
2012-11-20 15:27    
科学网编辑部曾庆平: 新浪网友William_VBM:科普图书创作,主要问题不在工作模式,而在于我们缺乏基本的科学态度以及对待科学、对待读者的基本尊重。
2012-11-20 14:35
本期嘉宾
曾庆平:有些人出版科普著作可能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出版社与作者为此同流合污,就可以干出骗取公众钱财的龌龊事来。
2012-11-20 15:26    
xsquare刘夙: 刘老师,您对国内和国外科普作品是如何评价的?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作品呢?看您的博文,对科普作品的评介很有见地。
2012-11-19 22:36
本期嘉宾
刘夙:既然科普是用通俗的形式传达专业的内容,那么衡量科普作品的好坏就有两个主要指标:是不是传达了准确、时新的知识和思想?是不是在形式上做到了适合目标读者,甚至有创新?
2012-11-20 15:25    
acw1991曾庆平: 科普采用电视纪录片的方式会不会更生动更有效果呢?出版一本书容易,制作并播出一部纪录片应该会有层层把关,这样的话,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和传播量都会好点吧?
2012-11-20 13:58
本期嘉宾
曾庆平:答案是肯定的。“国家地理杂志”和“发现”原来都是平面媒体,现在都各自拥有自己的电视频道,科普的效果自然就好多了。
2012-11-20 15:24    
sz1961sy曾庆平: 从肖传国教授发明的肖氏反射孤手术获NIH 3000万USD(从1992年至今)并且美国已完成临床2期进入3期,而一批科学媒体从业者跟方舟子起拱、认定这是“零”效果。证明科学进步有时不是科学家讲得明白的。更需要科普。
2012-11-20 13:42
本期嘉宾
曾庆平:我觉得,这样的手术如果有效,根本不用科普,因为病人会出来说话。手术效果好不好,人人都看得到。即使短期看不出明显效果,假以时日也会真相大白。
2012-11-20 15:23    
cherrylu1960刘夙: 大家好,大家对科普创作中的团队合作如何看?
2012-11-20 15:05
本期嘉宾
刘夙:我认为科普创作,特别是少儿科普的创作,需要团队合作。科普书需要有专业知识,有娴熟的文笔,有和文字相得益彰的图片,有精美的装帧,这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国外的很多科普书,文字作者和图片作者不是一人,是相互配合完成的,甚至文字作者和知识提供者也可以不是一人,由专门的咨询机构向文字作者讲解专业知识,文字作者再写出来。
2012-11-20 15:22    
wangdh吕秀齐: 提出几个观点供讨论1)科普需要专业人员(科学家)参与;科普不是调侃、随便推演、信口开河;2)国内科普著作堪忧,翻译的科普多数质量有问题,也是专业知识问题。科普,有书面的(科普书籍、杂志、展览),有语言的(报告、讲座、课堂等)。(此观点为科学网编辑部代博主发布,供讨论)
2012-11-20 15:08
本期嘉宾
吕秀齐:我认为现在科普出的太滥,品种太多,重复出版比较严重,缺乏高水平的作品,主要是人们太浮躁,对需求的研究不够,还有创作队伍确实也是个大问题。科学家参与科普是对的,但光靠科学家不行
2012-11-20 15:22    
sz1961sy曾庆平: 本人11月9日才结束了同IPv9发明人谢建平先生长达一年多、打了二个法院、6次开庭的诉讼,以他自己撤诉而消案,他声称要“争一口气”索赔12万元也化为乌有。这个案前2场有4个律师(原告2位,两被告一方各一位),第3场原告1位律师,被告之一光明网一位律师。前3场判决前原告撤销诉光明网。换新法院后,本人是惟一被告,全靠自己出庭应诉(一同事当助理做记录),3场结果是无案而终。//IPv9骗局基本上就是由本人8年来采访遍全球专家,科普了。但是仍然有几千万元资金上当受骗。此事说明在中国当骗局是有“政府背景”时,科学就变玄学,GMO主粮安全事件争议不就这么演变的?!
2012-11-20 13:36
本期嘉宾
曾庆平:GMO主粮安全问题既有科普的问题,也有科普之外的诸多问题,仅仅靠科普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科普作家只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转基因的科学原理,但如果一个人完全明白转基因是怎么回事以后,他仍然不信服,那就不是科普作者力所能及的了。
2012-11-20 15:20    
yuhailiang吕秀齐: 如果科普著作可以用来作为大学教师评职称的依据,我想,科普教材才会真正的兴旺起来。您说是不是?
2012-11-20 15:12
本期嘉宾
吕秀齐:是的,科普要热起来,我们需要机制创新,这需要政府真正做些事情。但另一方面,做科普如果太功利了,确实也不容易做好,还要首先要凭兴趣吧
2012-11-20 15:19    
Fangjinqin刘夙: 请问:什么是科普创新?
2012-11-20 15:09
本期嘉宾
刘夙:以我的经验,我认为科普创新有两方面,一是普及内容的创新,就是在作品中普及了别的科普作品没有普及过的知识和思想;二是普及形式的创新,对于同样的知识和思想,能够换一种新颖的、创造性的形式普及出来。
2012-11-20 15:18    
sunyu367吕秀齐: (早些时候,我曾在科学网博客中作过一个假设)当 学术上很严谨但艺术表现力不足的作品 遭遇 艺术水平很高但学术漏洞很多的作品,带给非专业的公众的将很可能是错误信息.所以, 学术评价 和 艺术评价 同时进行是必要的.各位老师,您怎么看
2012-11-20 15:12
本期嘉宾
吕秀齐:二者兼而有之是最好的,但这需要天才的作家,还有团队的合作,这方面国内比较欠缺,原因有多方面,我想有空专门写文章
2012-11-20 15:17    
sz1961sy曾庆平: 科普应不应该是对口专业人员写?叶永烈老师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导师,这有高士奇老师。但是,象方舟子那样译加编辑十文九编八错误的商业科普,是必须有人监督的。
2012-11-20 13:31
本期嘉宾
曾庆平:只要具备一定资质,谁都可以做科普,但是否能赢得读者的口碑,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2012-11-20 15:17    
songxiao刘夙: 发现愿意写科普的科研工作者都是比较年轻的科研人员,为什么那些大牛科学家都不愿意写?
2012-11-20 11:04
本期嘉宾
刘夙:原因有三个:第一是科普写作要求文笔通俗,但科学家科研做得好,未必文章也写得好。第二是科普不算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为了自己饭碗,本来就很忙了,没空去写科普。第三则是中国学界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科普是不务正业。一个研究人员写了一本科普,得到的往往不是同行的羡慕,而是嘲讽和怀疑——他是不是做不好科研才要去哗众取宠?
2012-11-20 15:16    
Fangjinqin吕秀齐: 请问:什么是科普创新?
2012-11-20 15:09
本期嘉宾
吕秀齐:创新包括内容和形式,首先要研究需求,转变观念,创新方式,这需要全民参与
2012-11-20 15:15    
yuhailiang曾庆平: 对于自然科学,比较容易科普。但对于工程类,一直没有想好科普的方法。
2012-11-20 13:00
本期嘉宾
曾庆平:我只做过本专业的科普,对工程类科普如何做还真没发言权,抱歉!
2012-11-20 15:15    
liangyihao1989曾庆平: 如何看待国内某些民间科普组织冒充科学权威,在民间宣传激进观点并将反对者扣以民科的帽子?如废除中医、转基因的大规模产业化?
2012-11-20 12:53
本期嘉宾
曾庆平:作为写手,什么东西都可以写,包括科普作品,但是否能登“大雅之堂”,媒体负有重大责任,这要看媒体的立场。
2012-11-20 15:14    
Science21st曾庆平: 据说,有个“白天黑夜高加索人”写了许多“科唬”书籍,几乎都是编译国外的科普著作,自己原创的部分几乎都是错误百出。请问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对于科普作品的编译而不注明原创作者的行为是否属于抄袭?出版抄袭作品和错误百出的作品,出版社是否该承担责任?
2012-11-20 11:14
本期嘉宾
曾庆平:无论翻译或编译,不注明出处或不列出作者,都是抄袭行为,行为人是不道德的。出版社把关不严,审核不力,应该承担相关责任。
2012-11-20 15:12    
tianrong1945吕秀齐: 提出几点供讨论: “科普乱象”的讨论很有意义。我也看到过国内出版的一些错误百出的科普读物,特别是少儿科普书,实在是误人子弟。大学生以上的书籍比较好一些,因为成年人已经有了辨别良莠的基本能力,不容易上当了。 科普的基础是科学性,无论是原创科普,或是翻译的科普,都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真正懂得了所写的内容后,再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应该鼓励科学家写科普,但是好的科学家并不一定就会是好的科普作家,这和研究做得好的人教书未必见得教的好的道理一样。(此观点为科学网编辑部代博主发布,供讨论)
2012-11-20 15:05
本期嘉宾
吕秀齐:您好!您说的很对,科普作品中的科学性错误确实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包括一些获奖的科学家参与创作的科普作品,记得去年我曾针对此发过博文“科学性错误是如何逃过人们的眼睛的”(大概是这个题目,我自己都找不到了),但现在想想涉及的还都是比较浅层面的问题。深层面的问题其实还有许多
2012-11-20 15:10    
科学网编辑部刘夙: 新浪网友 爱西瓜的中豪猪 :前两天看到微博,说科普图书引进国外的经典就好了,省力
2012-11-20 14:46
本期嘉宾
刘夙:我不同意这个意见。首先,有的科普所传达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地域性。比如我今年帮着校对了一本从美国引起的童书,里面介绍的植物都是美国植物,中国基本都没有。像这样的书,美国孩子会喜闻乐见,但中国孩子就可能觉得索然无味。更重要的是,科普不是科学论文,其文风、思想都体现了作者、国家的特殊风格,而这种风格往往是别国的读者比较隔膜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创科普。
2012-11-20 15:10    
songxiao曾庆平: 发现愿意写科普的科研工作者都是比较年轻的科研人员,为什么那些大牛科学家都不愿意写?
2012-11-20 11:04
本期嘉宾
曾庆平:诺贝尔奖获得者算不算“大牛”科学家?我就读过他们的科普著作,比如Igrrano写的一氧化氮与健康的科普读物,他正是因为发现一氧化氮的生理功能而获奖。
2012-11-20 15:08    
sherry1989刘夙: 刘老师:您好!请问就您的专业领域看,要想出一本科普读物,作者应具备哪些素质或是专业知识?
2012-11-20 09:51
本期嘉宾
刘夙:科普书的种类很多。就我们一般理解的科普来说,要求作者能够用通俗的文笔,传达准确的知识和思想。“文笔通俗”和“知识准确”是对科普写作的两个基本要求。
2012-11-20 15:07    
songxiao曾庆平: 各位老师,有没有写作科普作品的经验?发表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有什么不同?
2012-11-20 10:59
本期嘉宾
曾庆平:第一,读者不同。学术论文的读者是同行,科普文章的读者不限于同行,主要是大众,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懂科学。 第二,写法不同。学术论文写作要规范,用词要专业,科普文章则要让人看懂,必须深入浅出。 第三,作者不同。学术论文的作者是科研工作者,科普文章的作者不限于科研工作者,有专业知识和写作能力的人都可以写。
2012-11-20 15:05    
echo刘夙: 中国的科普作品主要是面向青少年(印象最深的是《十万个为什么》),面向成人的科普作品很少,是因为国内市场需求确实不足,还是出版社在考虑选题时就根本忽略了这一块?
2012-11-20 09:58
本期嘉宾
刘夙:成人科普作品少,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现在中国30-5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还比较功利,对于科普不感兴趣,勉强感兴趣的也主要集中在健康、食品安全之类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之上。也许再过一二十年情况会有变化。
2012-11-20 15:05    
sherry1989刘夙: 两位老师好!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科普“乱象”的?您认为导致“科普”出现“乱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2-11-20 09:48
本期嘉宾
刘夙:有出版社愿意出一些水平不太高的科普,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说明科普书(特别是少儿科普书)还是有市场的,大家都愿意来分这一杯羹。但我们的科普专业团队太薄弱,和这个巨大的市场不相称,说白了,就是供不应求。
2012-11-20 15:03    
jsq刘夙: 国家对科普作品的出版有没有支持政策?
2012-11-19 18:44
本期嘉宾
刘夙:国家现在对科普创作非常重视,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拨了很多的经费。可以说,“在体制内”做科普的话不用担心经费的问题。现在科普创作的主要门槛就是人才不够。
2012-11-20 15:00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各位嘉宾和网友,访谈正式开始。本次访谈特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后,科普作者刘夙老师、科学普及出版社编审吕秀齐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曾庆平老师与大家共同交流科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2012-11-20 14:55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刘夙的科普作品【当万物重新有灵 】“水知道答案”实际上就是一种泛灵论。泛灵论在大陆的重生,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外界刺激,就是西方生态主义的传入。在广州的“米饭实验”事件中,泛灵论式的伪科学宣传公然进入小学校园,是一个极坏的苗头。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5599-563960.html
2012-11-20 14:31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刘夙:到现在,我也还在不断看国外的科普,还在不断领会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但同时也看到国外科普并非尽善尽美。下面我就评论3本近期出版的国外科普,让大家也看看国外的科普是什么样。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5599&do=blog&id=622468
2012-11-20 14:30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刘夙 :“我评获奖科普作品”系列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5599&do=blog&id=625374 谈谈三本国外科普图书《月球的故事》、《火星的故事》、《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
2012-11-20 14:28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颜宁:如何写好科普文章?】我一向认为写好的科普文章要比发表学术论文难的多。我认为写科普更难的一点:自己越做科研,越知道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科和时间段上的局限,比如我做生化和结构生物学的就不敢对遗传、细胞的内容做过多评判,而我们今天想当然的知识也可能在若干年后又被发现是有偏差有漏洞的。正因为如此,我对于很多看似与生物相关、但与自己的真正专业相距挺远的学术争论问题实在是不敢发言的,就更不敢通过科普的形式说出来了。生怕不小心说出来,被人当成“专家意见”传播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865&do=blog&id=618678
2012-11-19 18:15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王德华:由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普书所想到的】:《新科学家》杂志网络版评出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10本科普图书,多数我都见过、读过或听说过,很多也曾是自己很喜欢的书籍。这样水准的书籍,我们国家也有,如竺可桢的《物候学》一类的科普书籍,但总体看十分奇缺。由于当今科研考核体制的影响,几乎断送了知名学者(科学家)撰写科普书籍的“理想”,时代似乎不允许。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619339.html
2012-11-19 18:12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牛登科:科普,考虑以翻译为主吧!】科普著作有无原创关系不大。关键是青少年能否受优秀科普著作熏陶。科学无国界,哪国人写的猴子进化都是猴子进化,不会干涉到国家“内政”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633964.html
2012-11-19 18:10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纵瑞文:可怕的“科普”,恐怖的“科普作家”!】前段时间到学校图书馆借书,偶然看到了新到的古生物类科普图书,随手翻了一翻,光是插图就已错误百出,于是拍照在论坛发帖,后又经网友爆料,该书作者是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科普作家”,在网上一搜该作者的著作,竟然近100本!!!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8503-633755.html
2012-11-19 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