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吴方同: 现阶段不要一味强调要提高城市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而是要加强现有排水、防洪设施的优化、管理,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排水能力。另外,局部地区排水改造,雨洪利用控制,城市排涝系统建设和应急抢险队伍建设也应加大力度。
2012-07-24 11:43
berylqu陈安: 听说有种叫做地下管网探测仪的东西,哪位专家知道是做什么用的?探测地下管道网络的吗?
2012-07-24 11:14
本期嘉宾
陈安:地下管网探测仪可以探测到地下管网的位置,这对于城市管理,尤其是城市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很多管网历史悠久,人们不知道其位置,建筑施工和道路施工很容易把管网给挖坏。如果通过探测仪等方式探测到这些管网的位置,建立管网的信息数据库,就可以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
2012-07-24 11:41    
jsq陈安: 新闻报道过的几次地面塌陷,一般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应对办法?帝都,现在觉得走路都不安全。
2012-07-24 11:19
本期嘉宾
陈安:北京的地面塌陷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地质的原因导致的;一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原因;三是挖路等回填不实导致的。对于自然原因导致的塌陷,我们没办法避免,而对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以及回填不实导致的,是可以通过人为力量来控制的。
2012-07-24 11:37    
主持人
新气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次北京大暴雨造成了严重灾情,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无论是预报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覆盖面,还是各相关部门的应急救灾措施,亦或是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规划,都有值得总结、反思、改进的地方。最关键的在于,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灾害,建立完善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能真正发挥实效的防灾减灾格局,才能在灾害来临时不至于应对失当,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要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了解一些灾害防御常识,及时关注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以便更好地应对日益增多的灾害。
2012-07-24 11:37
主持人
新气象: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参与,需要在政府和市民在灾难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网友自发的互助、路人的援手、相互鼓励的微笑、、、、、、种种“正能量”在暴雨中让我们体会到温暖。面对强降雨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预报、预警信息的发布、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每一位市民都是应对灾难的参与者,如果市民合理安排出行就意味着对防灾减灾做出了贡献。因为城市管理是需要成本的,马路上管一辆车和管一万辆车压力是完全不一样的,更何况还是在灾害中的管理与保障。
2012-07-24 11:36
berylqu段进宇: 听说有种叫做地下管网探测仪的东西,哪位专家知道是做什么用的?探测地下管道网络的吗?
2012-07-24 11:14
本期嘉宾
段进宇:探地雷达的话,不能够探测很深的。
2012-07-24 11:36    
本期嘉宾
段丽: 感谢广大网友的热心关注和积极提问,尤其对气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作为气象工作者十分欣慰。我们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职责就是面向国家级媒体的气象信息发布传播服务,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服务,面向交通、电力、水文、地质等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气象科普及气象服务评价等业务服务任务,并负责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的业务技术指导等工作。我们的中国天气网是目前国内气象信息最完整、影响范围最大的气象网站。该网站24小时滚动提供全国2564个县级以上城镇的天气实况和天气预报,生活气象服务指数、各类气象资讯、全国各地预警信息等等,希望大家及时关注中国天气网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我们也开发了手机客户端——中国天气通,为大家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2012-07-24 11:36
berylqu段进宇: 有没有什么好的道路交通设计方案,一方面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另一方面同时能也改善暴雨导致的积水?不考虑成本的话,有没有这种可能的模式?
2012-07-24 11:07
本期嘉宾
段进宇:有啊,高架的交通系统排水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城市里任何系统都不能只考虑单一指标,是个综合协调问题。
2012-07-24 11:35    
科学网编辑部张丽萍: 新浪网友哲学页面评论:应该i对比下广州等南方城市,同样大的雨,为什么不一样的损失?差异在哪里?原因就 找到了。
2012-07-23 16:57
本期嘉宾
张丽萍:经济密度大
2012-07-24 11:35    
zly89吴方同: 本次降雨好像在18:00前后是个分水岭,在天黑前政府的应对措施好像还是能够应付的。但是为何入夜以后情况会急转直下?从气象上有什么变化么?从桥梁设计上是否到了临界点?给排水系统是否过早的饱和了?
2012-07-24 09:27
本期嘉宾
吴方同: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产生的雨水量肯定会超过排水系统的负荷,产生排水不畅和积水。当然也有雨水堵塞、建筑垃圾堵塞雨水管、其他施工破坏雨水管等原因,导致排水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另外城市湖河水位高,也会导致排水不畅甚至洪水倒灌。
2012-07-24 11:34    
berylqu段进宇: 好象地下有各种管道,污水、自来水、通讯,燃气等,现在城市地下管网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求了,政府有没有改造的措施?
2012-07-24 11:17
本期嘉宾
段进宇:我想相关规划很多吧,能否实施,这就不在专家在领导了
2012-07-24 11:34    
maoranxia张丽萍: 老师,您好!请教一下遥感专业在气象预测和环境地学方面的前景如何?非常感谢!
2012-07-23 22:36
本期嘉宾
张丽萍:遥感专业在气象预测和环境地学方面应用的前景很好,不过他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个工具利用的好坏,还是要看专业知识和技术
2012-07-24 11:34    
jsq段进宇: 新闻报道过的几次地面塌陷,一般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应对办法?帝都,现在觉得走路都不安全。
2012-07-24 11:19
本期嘉宾
段进宇:这问题关键是落实某种责任制,别出了问题找不到人负责就会好很多。
2012-07-24 11:33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鉴于时间原因,本次访谈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嘉宾和网友的热情参与!有问题未能得到回复的网友可以到嘉宾的科学网博客上充分交流!
2012-07-24 11:32
jsq张丽萍: 新闻报道过的几次地面塌陷,一般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应对办法?帝都,现在觉得走路都不安全。
2012-07-24 11:19
本期嘉宾
张丽萍:地面塌陷的原因很多,地下设施修建的深度问题,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地面物质组成的湿陷性等,都能够造成地面塌陷。
2012-07-24 11:30    
mimu吴方同: 车内溺亡有多少例?个人感觉重点积水路段管理不力
2012-07-24 10:12
本期嘉宾
吴方同:这个应该个案吧。经历这么多次暴雨的洗礼,严重积水路段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监控、管理,驾车者也要有相应的基本安全意识和逃生技巧。
2012-07-24 11:28    
jsq李之红: 新闻报道过的几次地面塌陷,一般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应对办法?帝都,现在觉得走路都不安全。
2012-07-24 11:19
本期嘉宾
李之红:个人认为,地面塌陷其实就是地下空间开发所导致,一方面是开挖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部分施工单位并没有采用成本和技术较高的盾构技术,而是采用以人力基础为主的挖掘方式。令一方面是地下空间开发导致水位的变化,使地基土壤结构发生变化所致。目前报道的地面塌陷主要以地下水位变化所导致的。
2012-07-24 11:27    
berylqu吴方同: 听说有种叫做地下管网探测仪的东西,哪位专家知道是做什么用的?探测地下管道网络的吗?
2012-07-24 11:14
本期嘉宾
吴方同:有管线探测仪和管线雷达,道路下边各类管线很多,建设、归属、管理部门又不一样。因此探明道路下各类管线就很重要,从排水安全的角度,建立排水管道信息尤为重要。
2012-07-24 11:25    
berylqu张丽萍: 好象地下有各种管道,污水、自来水、通讯,燃气等,现在城市地下管网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求了,政府有没有改造的措施?
2012-07-24 11:17
本期嘉宾
张丽萍:是的,城市地下的管道可谓是复杂多样,有没有改进的办法,回答是肯定的,有,但就要看领导的意图了,专家设计出来,领导有意利用,但然就可以了。
2012-07-24 11:24    
jsq段丽: 新闻报道过的几次地面塌陷,一般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应对办法?帝都,现在觉得走路都不安全。
2012-07-24 11:19
本期嘉宾
段丽:地面塌陷的原因有很多,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地下设施建设、土方回填不足、强降雨冲刷等等。
2012-07-24 11:23    
berylqu李之红: 听说有种叫做地下管网探测仪的东西,哪位专家知道是做什么用的?探测地下管道网络的吗?
2012-07-24 11:14
本期嘉宾
李之红:据我所知,目前测绘工程专业人士,专门有地下探测车和探地雷达等设施。探测车是配套机器人探测地下管网,探地雷达能够探测地下都有哪些设施管线。但是目前都没有达到实际需要的水平,经费和技术都存在难度。
2012-07-24 11:22    
berylqu吴方同: 好象地下有各种管道,污水、自来水、通讯,燃气等,现在城市地下管网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求了,政府有没有改造的措施?
2012-07-24 11:17
本期嘉宾
吴方同:肯定有,只是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实施难度高、发挥效益慢。道路经常开肠破肚,排水改造就是其一。
2012-07-24 11:21    
berylqu李之红: 有没有什么好的道路交通设计方案,一方面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另一方面同时能也改善暴雨导致的积水?不考虑成本的话,有没有这种可能的模式?
2012-07-24 11:07
本期嘉宾
李之红:没有一种交通方案是万能的,交通拥堵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从交通的角度,主要有交通量、出行行为、道路衔接等。北京的人口密度较大,由于早期的规划用地布局的问题,导致城市发展模式不足,公共交通系统又相对滞后。如果不考虑钱的问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轨道交通网络,减少小汽车出行,只有这样才能改善交通状况,提高出行效率。
2012-07-24 11:18    
xsquare吴方同: 北京这种大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有没有什么整体的规划?还是各项设施自己想怎么建排水就怎么建?有没有部门管这种规划,即协调管理?
2012-07-24 10:23
本期嘉宾
吴方同:各个大城市都自己的排水整体规划的。北京排水规划建设这一块主要问题:1、部分管道排水标准偏低;2、于地面建筑密集、土地权属复杂、地下空间拥挤等原因,排水工程实施起来难度大;3、管道的无序接入增加原有设施的排水负荷,降低了排水标准;4、排水配套工程不完善导致排水系统不能发挥作用;5、部分排水设施老化等。
2012-07-24 11:18    
majmco张丽萍: 请问:城市规划与建设和政治体制的关系? 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城市化进城 扮演了什么角色?
2012-07-24 08:58
本期嘉宾
张丽萍:政策的不连贯性,排水设施规划的陈旧性,政绩考核的地面性,这些都对地下排水设施的改进有很大的影响
2012-07-24 11:17    
zly89段丽: 感谢段丽老师的回答,据报道奥运期间气象部门的保障是加密观测从而保证了小尺度和微小尺度的预报预警,那么有没有可能在北京这种超级城市,让加密观测成为常态化?实现有什么的困难么?
2012-07-24 10:39
本期嘉宾
段丽:奥运期间北京建立的加密气象观测网,一直都在为北京的气象监测服务。这次721大暴雨不完全是一个小尺度的加密问题,而是一个影响范围大,降水强度强的全市性大暴雨过程。
2012-07-24 11:15    
berylqu吴方同: 有没有什么好的道路交通设计方案,一方面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另一方面同时能也改善暴雨导致的积水?不考虑成本的话,有没有这种可能的模式?
2012-07-24 11:07
本期嘉宾
吴方同:这个肯定有,但肯定得考虑资金投入。还有就是由于地面建筑密集、土地权属复杂、地下空间拥挤、排水管渠尺寸大,实施起来确实难度大。
2012-07-24 11:12    
xsquare张丽萍: 北京这种大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有没有什么整体的规划?还是各项设施自己想怎么建排水就怎么建?有没有部门管这种规划,即协调管理?
2012-07-24 10:23
本期嘉宾
张丽萍:因为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城市的扩展是逐步进行的,统一的规划也许是在解放以后才有的,或许就没有。
2012-07-24 11:12    
cbmcn吴方同: 昨天好象看到有人说故宫不积水?是以前的地下排水设施建设水平更高吗?
2012-07-24 11:00
本期嘉宾
吴方同:古人确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设计建造的排水设施也是这样。城市化进程加快,会加大原先的排水设施的负荷,再加上城市排水建设的滞后,问题就来了。短时期来看,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水利防洪系统,结合一定范围内的排水改造,推广雨洪利用控制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2012-07-24 11:09    
berylqu张丽萍: 有没有什么好的道路交通设计方案,一方面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另一方面同时能也改善暴雨导致的积水?不考虑成本的话,有没有这种可能的模式?
2012-07-24 11:07
本期嘉宾
张丽萍:我不是搞交通设计的,但我认为应该是有的。
2012-07-24 11:08    
cbmcn张丽萍: 昨天好象看到有人说故宫不积水?是以前的地下排水设施建设水平更高吗?
2012-07-24 11:00
本期嘉宾
张丽萍:不是的,是地面排水设施建的完善。故宫的三大殿三重台上建有1142个龙头排水孔,能很好的排水。两侧的院落修有地下河地面配套的排水设施。
2012-07-24 11:07    
cbmcn段丽: 为什么房山等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这次真的好惨,象地震!有什么防治或预警措施吗?
2012-07-24 10:59
本期嘉宾
段丽:大部分山区在多雨季节都可能发生泥石流,尤其在遇到强降雨或连续降雨时。这次房山出现洪水和局地泥石流主要是由于当地山区短时雨强特别大造成的。据气象监测显示,21日20点前后房山气象站一小时降雨量达98.9毫米,这一量级几乎达到了24小时雨量的大暴雨量级。
2012-07-24 11:06    
88楼段进宇: 陈安 老师对目前北京房山区的情况了解么?有什么好的应急措施么?对今后再发生此类灾难,有什么建议么?
2012-07-24 10:45
本期嘉宾
段进宇:你的问题不是问我的
2012-07-24 11:06    
pvc段进宇: 北京这次遭遇和城市规划,以及道路交通规划有没有关系?
2012-07-23 19:10
本期嘉宾
段进宇:北京建设了大量立交,这个其实不算是专家喜欢的规划,但当时的领导喜欢。立交确实会带来更困难复杂的排水问题,而且跟交通拥堵会搅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局面。这应该说是个教训,但其实不关科学的事。
2012-07-24 11:05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由于网友提问非常踊跃,访谈延长半小时,访谈结束时间为11:30。感谢各位专家和网友的支持。
2012-07-24 11:05
cbmcn张丽萍: 为什么房山等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这次真的好惨,象地震!有什么防治或预警措施吗?
2012-07-24 10:59
本期嘉宾
张丽萍:泥石流的发生要具备3个条件,降水、陡的地形和松散的物质。我们人类能够控制的是减少沟道和坡面的松散物质,加固陡坡物质的塌方。因此日常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2012-07-24 11:04    
cbmcn段进宇: 昨天好象看到有人说故宫不积水?是以前的地下排水设施建设水平更高吗?
2012-07-24 11:00
本期嘉宾
段进宇:好像是。故宫在明代建设的时候排水标准很高。
2012-07-24 11:01    
songxiao段进宇: 改善城市排水是不是增加并疏通地下排水网络就可以了?还需要解决其他什么的配套问题吗?听说要综合解决城市周围河流的排水网络才行,是否这样?
2012-07-23 19:18
本期嘉宾
段进宇:我个人觉得,在北京事情没那么复杂。出问题的基本都是点状区域,点上解决问题的选择还是很多的,而且这次的问题是非常偶然的问题,也不需要大量的日常性手段来处理,那样太不科学了
2012-07-24 11:01    
科学网编辑部张丽萍: 新浪网友贾贾贾石头头提问:说历史悠久 说交通复杂 但东京也如此 为何他们的地下管道排水能力比我们强 您怎么看待?怎么能解决?
2012-07-24 10:35
本期嘉宾
张丽萍:我也有同感。巴黎、新加坡、东京他们的地下排水设施的承压能力很强的,他们建的是地下排水廊道,而且距地面深度约50米,每年都有人去参观巴黎的地下排水道。我们应改造我们陈旧的地下排水管道
2012-07-24 11:00    
zly89段丽: 气象局的公共气象服务都包括那些方面?短消息提醒是否属于业务范畴?我们知道这次暴雨提前好几天就有预报出来,但为何这次大家都表示没有收到提示?对于不开电视不听广播的都市人有什么更好的提醒方式么今后?
2012-07-24 09:24
本期嘉宾
段丽:目前公共气象服务对公众的精细化服务除广播、电视、报纸等常规媒体外,最重要的是网络气象服务(包括手机短信气象服务)。目前国内气象信息最完整、影响范围最大的气象网站是中国天气网。该网站24小时滚动提供全国2564个县级以上城镇的天气实况和天气预报,生活气象服务指数、各类气象资讯、全国各地预警信息等等。
2012-07-24 10:59    
songxiao段进宇: 为何暴雨事故多发生在立交桥下?那像中关村一桥二桥那种深槽式的桥岂不也很危险?
2012-07-23 19:32
本期嘉宾
段进宇:做好规划设计、做好施工落实、做好日常管理、做好应急预案,这些立交就并不是城市里沉睡的恶魔,即使原来是,我们也可以把它驯化过来
2012-07-24 10:59    
xunmeng1985段进宇: 老师您好,对于这样的大雨为什么没有做提前的一个预报呢,也好让人们有所准备吗?难道我们当前还没有这样的技术》
2012-07-23 20:27
本期嘉宾
段进宇:相关政府部门确有失职之处,不过这方面经验实在匮乏,所以也不算奇怪吧。另外,我还怀疑在大家都没有警惕性的情况下,即使政府预警了,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吗?我想大家基本都是事后诸葛亮的样子
2012-07-24 10:58    
starboy陈安: 北京的建设和改进如何来预防这种灾难?城市建设的盲目推进,管线居多。而大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都严重的过度开发利用,如何避免此类事情?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思路需要反思什么?
2012-07-24 08:51
本期嘉宾
陈安:在城市建设和改进方面,为了避免此类事情,需要在建设的源头入手,做好规划。但中国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只考虑本部门的局部利益,导致了很多好的理念和机制无法顺利实施。因此,除了做好规划之外,还要把这套体系相应的协调机制、监督与考核机制做好。
2012-07-24 10:56    
shenghoenyue段进宇: 问两位老师两个问题、 一、北京的近年城市创新建筑规划是否合理?因为北京已经不是第一次发大水了、为什么呢? 二、721降雨时间是十六小时、北京气象局作过几次橙色预报?什么时间段作?有没有及时向北京相关部门汇报或联系?
2012-07-24 06:56
本期嘉宾
段进宇:北京没发过什么大水吧,北京是有城市排水问题,这问题跟规划有点关系,但关系没大家设想的那么大。预报警报问题我不了解,需要政府相关人员作答
2012-07-24 10:56    
xsquare李之红: 北京这种大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有没有什么整体的规划?还是各项设施自己想怎么建排水就怎么建?有没有部门管这种规划,即协调管理?
2012-07-24 10:23
本期嘉宾
李之红:无论是道路交通网络、市政管线网络合适排水系统都是有整体规划的,市政府每年都有大量资金支持规划,但是规划和建设及施工环节没有一个名确的约束机制,如果能够实现谁修建的系统,出了问题谁负责的保障机制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违规的施工方了,规划是最后施工脱节的现象很严重。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上也有很大的问题。体制原因。
2012-07-24 10:55    
zly89张丽萍: 强烈呼吁城市基础设施优化提上议程,希望在十八大和十三五计划中见到相关文件和政策出台。
2012-07-24 10:36
本期嘉宾
张丽萍:同意您的呼吁。让所有的领导和专家们,坐下来冷静的干点儿实事。实实在在的为民生服务
2012-07-24 10:54    
yagudinraul段进宇: #请各位老师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谈谈,北京防洪体系脆弱的原因何在?@吴方同 @李之红 @张丽萍 @段进宇 @陈安
2012-07-24 08:12
本期嘉宾
段进宇:很少洪水的缘故吧。就像一个非常健康的人,总是一付满不在乎的样子,一旦病倒,就很严重。
2012-07-24 10:53    
yadu陈安: 城市的低洼区域,是否应该在当初的规划时就要考虑,比如把它们规划成湿地公园啥的?以避免暴雨时积水成灾?
2012-07-24 10:38
本期嘉宾
陈安:是的。城市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应该考虑到防灾减灾的需求,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
2012-07-24 10:53    
zly89段丽: 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本次强降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么?与以往的强降水有什么不一样么?
2012-07-24 09:25
本期嘉宾
段丽:总体来说,此次北京“7·21”暴雨具有雨量大、雨势强、范围广、影响重的特点,部分地区一天降雨量甚至达到或超过了年平均降雨量,这些都是“极端性”的体现,在北京历史上极为罕见。
2012-07-24 10:53    
yagudinraul段进宇: #像北京这样的古城,地下排水系统的改造面临着怎样的历史问题和现实挑战?请各位专家从各自专业的角度谈一谈。@吴方同 @李之红 @张丽萍 @段进宇
2012-07-24 08:14
本期嘉宾
段进宇:从这次的问题看,主要是在旧城外围的立交区域积水,我觉得历史问题并不严重。主要是应急预案问题。
2012-07-24 10:52    
科学网编辑部吴方同: 新浪网友贾贾贾石头头提问:说历史悠久 说交通复杂 但东京也如此 为何他们的地下管道排水能力比我们强 您怎么看待?怎么能解决?
2012-07-24 10:35
本期嘉宾
吴方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肯定会考验城市的排水系统,我们重地上,轻地下,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会滞后城市的建设、发展。若不是现在出现严重内涝问题,大家也不会这么重视城市的排水系统吧。解决办法:1、外围城市湖河防洪系统的优化(拦截上游来水、雨前降低湖河水位、优化城市湖河控制运用方案);2、加快城区雨洪控制利用(渗、蓄、滞、排,降低洪水流量,将雨水留在城市,推广雨洪利用);3、原有排水系统的改造(这个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觉得这个是解决问题的最主要手段,其实是误区。城市排水系统改造,要是大范围内的,投入高、周期长、难度大,短期很难实现);4、建设城市排涝系统;5、加强应急抢险队伍建设。
2012-07-24 10:52    
xunmeng1985陈安: 老师您好,对于这样的大雨为什么没有做提前的一个预报呢,也好让人们有所准备吗?难道我们当前还没有这样的技术》
2012-07-23 20:27
本期嘉宾
陈安:气象信息是越靠近越精确,提前几天发布预警信息往往不现实。所以比较准确的预警信息往往是提前几个小时才能发送给大众。在暴雨当天,我从中国天气网上看到不断更新着的北京暴雨预警信息,提醒人们做好准备。但很多人未必会关注到网站上或者电视上的信息。因此,我认为如果将暴雨的预警信息能够让更多的民众第一时间知道,这样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的建设,是未来预警方面的工作重点之一。
2012-07-24 10:52    
科学网编辑部陈安: 新浪网友贾贾贾石头头提问:说历史悠久 说交通复杂 但东京也如此 为何他们的地下管道排水能力比我们强 您怎么看待?怎么能解决?
2012-07-24 10:35
本期嘉宾
陈安:当初我国很多城市在设计规划的时候,只满足当时的需求,并未考虑到长远利益,这就导致了后期的建设和发展出现很多瓶颈。对于地下管网来说,如果在规划和建设的时候没有做好,随着未来城市地面上建筑物的增多,是很难再改造的。因此,建议未来在新城市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规划中,应该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问题,一次做到位。
2012-07-24 10:51    
liweiyin2009段进宇: 请问:在各区的发展过程中又没有规划使参加,还是自行建设,自扫门前雪?为什么一个后发展的房山会成为重灾区?北京市各区从现在起该怎么办?市内的各立交桥下面今后排水该如何处理?是否应该立方案,即刻开始处理?市内还有那些雨水排水不畅的地方应该普查,以便消除隐患?市长的态度如何?
2012-07-24 08:30
本期嘉宾
段进宇:房山本来就是北京的降雨大户,而山地永远都是洪水灾害的多发地。应该适当采取山区居民转移安置的措施吧。
2012-07-24 10:51    
xiapu陈安: 请问专家老师,地下规划有没有可能动大手术,深入建设,像国外那样?为什么不能?
2012-07-24 08:48
本期嘉宾
陈安:当初我国很多城市在设计规划的时候,只满足当时的需求,并未考虑到长远利益,这就导致了后期的建设和发展出现很多瓶颈。对于地下管网来说,如果在规划和建设的时候没有做好,随着未来城市地面上建筑物的增多,是很难再改造的。因此,建议未来在新城市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规划中,应该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问题,一次做到位。
2012-07-24 10:50    
xiapu段进宇: 请问专家老师,地下规划有没有可能动大手术,深入建设,像国外那样?为什么不能?
2012-07-24 08:48
本期嘉宾
段进宇:地下空间的防水问题——太艰巨了!
2012-07-24 10:49    
yadu张丽萍: 城市的低洼区域,是否应该在当初的规划时就要考虑,比如把它们规划成湿地公园啥的?以避免暴雨时积水成灾?
2012-07-24 10:38
本期嘉宾
张丽萍:你讲的很正确,按照地下条件,不要进行挖高填洼,在低洼处规划为天然的城市湿地,这样就会减少许多的环境问题。但为了政绩,不该建湖的区域,劳民伤财挖湖,天然的湿地地形却要填起来建楼。
2012-07-24 10:49    
starboy段进宇: 北京的建设和改进如何来预防这种灾难?城市建设的盲目推进,管线居多。而大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都严重的过度开发利用,如何避免此类事情?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思路需要反思什么?
2012-07-24 08:51
本期嘉宾
段进宇:这种宏大叙事我不擅长啊!而且我觉得意义不大。我国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大刺激下的大手笔,这样都成恶性循环了,如何跳出这种怪圈才是根本。
2012-07-24 10:49    
zly89段丽: 本次降雨好像在18:00前后是个分水岭,在天黑前政府的应对措施好像还是能够应付的。但是为何入夜以后情况会急转直下?从气象上有什么变化么?从桥梁设计上是否到了临界点?给排水系统是否过早的饱和了?
2012-07-24 09:27
本期嘉宾
段丽:北京721大暴雨就降水强度而言,有两个峰值,其中第二个峰值雨强更大,主要出现在19点到21点。例如房山20点前后一小时雨量达到98.9毫米。这个量级几乎是24小时雨量的大暴雨量级。
2012-07-24 10:49    
majmco段进宇: 请问:城市规划与建设和政治体制的关系? 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城市化进城 扮演了什么角色?
2012-07-24 08:58
本期嘉宾
段进宇: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城市的早期发展阶段正面效果显著、负面效果很小,但随着城市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复杂,集中力量办大事正面效果衰退明显、负面效果增加明显。
2012-07-24 10:48    
88楼段进宇: 各位老师好,这次暴雨或者说次次暴雨都显示出城市立交桥系统的脆弱,尽管有着各种预案,尽管有人工帮助排水,但仍然大面积积水乃至死人,能不能说我们设计城市排水容量的时候,就算有人工帮助,依旧是水无处可排呢,无容量可用呢?
2012-07-24 09:14
本期嘉宾
段进宇:我不知道这些立交设计排水能力如何,当时超过多少。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超排水能力的情况如果经常发生,肯定要从标准上动脑经,如果极少发生,那就要另外想办法了,一味提高标准肯定不科学
2012-07-24 10:46    
zly89张丽萍: 感谢段丽老师的回答,据报道奥运期间气象部门的保障是加密观测从而保证了小尺度和微小尺度的预报预警,那么有没有可能在北京这种超级城市,让加密观测成为常态化?实现有什么的困难么?
2012-07-24 10:39
本期嘉宾
张丽萍:应该没有困难,只是人们的意识问题。我们国家从工作人员来讲,没问题,从经费来讲问题也不大
2012-07-24 10:45    
zly89段进宇: 有业内人士说北京是“以排为主”而国外是“排蓄结合”,能不能给我们普及一下两者的区别?为何两者的实际使用差别那么大?我们如果采用后者会有什么样的困难?
2012-07-24 09:17
本期嘉宾
段进宇:北京总体是个非常缺水的城市,政府把主要目标定在节水蓄水上没错。偶然的洪水应该主要靠应急预案解决,不应该过多考虑永久性工程措施,否则就没有科学性可言。
2012-07-24 10:44    
zly89李之红: 强烈呼吁城市基础设施优化提上议程,希望在十八大和十三五计划中见到相关文件和政策出台。
2012-07-24 10:36
本期嘉宾
李之红: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往往都是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质量。个人觉得应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可靠的制约机制,保障经费用在最合适的地方。
2012-07-24 10:43    
科学网编辑部张丽萍: 段丽老师提到:我国的完整气象记录大部分都是从建国以后逐渐开始的,所以国内完整的最长气象资料一般为61年。 新浪网友伯骏-复旦医者表示: 依据这样短的时间跨度的数据资料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能力的确是有问题的。
2012-07-24 10:37
本期嘉宾
张丽萍:当天下了很大的雨,这是事实,但新加坡的降水量要大的多,也没有发生过如此的涝灾。关键是地下下颌地面排水设施的问题。61年的时间对于预报来说是有点儿短,但气象台也做了些预报的工作。
2012-07-24 10:42    
zly89段进宇: 本次降雨好像在18:00前后是个分水岭,在天黑前政府的应对措施好像还是能够应付的。但是为何入夜以后情况会急转直下?从气象上有什么变化么?从桥梁设计上是否到了临界点?给排水系统是否过早的饱和了?
2012-07-24 09:27
本期嘉宾
段进宇:这种偶发问题应该有专门的应对预案,不是靠日常一般性的措施能应对得了的,也不可能靠预先的工程规划设计,因为那都是应付99%的情况的,剩下的1%不能靠这种办法,要靠应急管理
2012-07-24 10:42    
科学网编辑部李之红: 新浪网友贾贾贾石头头提问:说历史悠久 说交通复杂 但东京也如此 为何他们的地下管道排水能力比我们强 您怎么看待?怎么能解决?
2012-07-24 10:35
本期嘉宾
李之红:首先,日本排水设施设计年限要比北京的大得多,所以他的排水系统32米宽,在地下50米深处,由6.3公里长的隧道串接而成,除此之外,还有一座巨型调压水槽:25.4米高(约八层楼)、177米长、78米宽,内有59支混凝土支柱,总贮水量为670,000 立方米,以14000匹马力的涡轮机达到最大排水量每秒200立方米。看看北京的排水管道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其次,日本人在工程上和研究上相对而言要严谨得多,他们有完备的道路交通资料和排水设施布置资料可查。而国内很多施工方为了偷工减料压缩管道口径,更改管道路径,此例不胜枚举
2012-07-24 10:41    
zly89段进宇: 强烈呼吁城市基础设施优化提上议程,希望在十八大和十三五计划中见到相关文件和政策出台。
2012-07-24 10:36
本期嘉宾
段进宇:不同意大搞运动!
2012-07-24 10:40    
bencaogangmu段进宇: 为什么不人工驱雨,奥运会期间都可以?是没用预报出来还是预报出来没被群众知晓?一次大暴雨搞的像海啸一样
2012-07-24 10:37
本期嘉宾
段进宇:据我所知人工驱雨仅限于很小范围,而且成本高昂。大范围是不可能的。
2012-07-24 10:39    
88楼吴方同: 感谢吴方同老师普及“排蓄结合”,那如果我国从现在开始改为“排蓄结合”的方式,有何困难?现有设施有可能通过改造的方法变成“排蓄结合”呢?
2012-07-24 10:32
本期嘉宾
吴方同: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快城区雨洪控制利用。一方面就是将雨水留在城市,降低雨水径流量的产生。如采用透水路面,下凹绿化带,渗沟、渗井等。另一方面就是建雨洪调蓄池,将雨水收集、储存、利用或雨后再排。北京这方面在努力,只是还未普及推广。
2012-07-24 10:39    
zly89陈安: 气象局的公共气象服务都包括那些方面?短消息提醒是否属于业务范畴?我们知道这次暴雨提前好几天就有预报出来,但为何这次大家都表示没有收到提示?对于不开电视不听广播的都市人有什么更好的提醒方式么今后?
2012-07-24 09:24
本期嘉宾
陈安:这次暴雨,短消息提醒的方式不在政府这次应急的业务范畴之内。有官方人士在答记者问的时候提起联通曾经帮气象部门做过测试,一条短信出去之后,一秒钟最快能发出去400条,按照这个速度,全市市民都收到短信要很长时间,如果接收到短信的时候灾害天气已经结束了,预警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认为,短信提醒的方式,还是可行的。可以在暴雨来临的时候,重点对某些危险区域内的所有手机发送短信提醒,这样就能够快速把短消息发给最需要提醒的人群。因此,我认为短信提醒的方式,今后可以被纳入应急的业务范畴。对于不开电视不听广播的情况,或许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的方式,通过这套系统,日本的电视台、电台可以发射出一个特别的控制信号,这个控制信号可以使具有紧急警报接收功能的电视机和收音机自动开机,开机后电视机和收音机会发出警报声,提醒公众有灾害发生。这样一来,即使睡着了,即使电视机收音机关机了,也仍然能够及时接收到灾害警报。日本还开发出应用于便携移动接收设备和数字电视的广播电视紧急警报系统,理论上无论人在室内还是户外都能接收到紧急警报。对于城市的暴雨灾害来说,受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是行驶的车辆,或许未来可以在汽车上装载类似的警报接收系统。
2012-07-24 10:39    
yadu段进宇: 城市的低洼区域,是否应该在当初的规划时就要考虑,比如把它们规划成湿地公园啥的?以避免暴雨时积水成灾?
2012-07-24 10:38
本期嘉宾
段进宇:理论上是的。但你也知道现在政府在大搞土地经济……
2012-07-24 10:38    
科学网编辑部段进宇: 段丽老师提到:我国的完整气象记录大部分都是从建国以后逐渐开始的,所以国内完整的最长气象资料一般为61年。 新浪网友伯骏-复旦医者表示: 依据这样短的时间跨度的数据资料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能力的确是有问题的。
2012-07-24 10:37
本期嘉宾
段进宇:这就像地震预测,可以搞,但别指望的好。
2012-07-24 10:38    
yadu张丽萍: 我提个避免下次暴雨再次造成威胁一个紧急应对办法:根据7.21北京暴雨,统计出那些低洼易积水路段,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做出对策:出动警力对这些路段进行限行,你们觉得这个是否可行?
2012-07-24 10:30
本期嘉宾
张丽萍:你的这个办法应对眼前的灾难,不失为一个应急的措施之一,解决眼前这一难题,还在于人们要有防范意识,如果人们听了橙色预警后,做好应对,不要乱动,灾难就会少些。
2012-07-24 10:38    
科学网编辑部段进宇: 新浪网友贾贾贾石头头提问:说历史悠久 说交通复杂 但东京也如此 为何他们的地下管道排水能力比我们强 您怎么看待?怎么能解决?
2012-07-24 10:35
本期嘉宾
段进宇:简单说,东京面临洪水考验远比北京经常和严重,所以东京无论重视程度还是专业水准,都远超北京。北京这方面的需求太偶然了,所有人都麻痹大意
2012-07-24 10:37    
zly89段丽: 您能否解释一下暴雨预报的困难呢?大尺度、中尺度与小尺度的概念能否给我们简单的普及一下?为何小尺度与微小尺度难以预报?
2012-07-24 10:27
本期嘉宾
段丽:所有的天气预报其实都是很艰难的。主要是大气科学这门学科的发展目前还有很多未知领域。尤其大气是看不见的流体,而不是刚体,这就更增加了对大气未来变化预测的难度。各种尺度通常是指大气中相对独立的气团(高气压、低气压、暖气团、冷气团等等)。小尺度和微小尺度一般是指几公里和十几公里,而我们的气象观测在绝大部分地区是不可能如此密集的,在没有精确实况观测的情况下,再推算未来难度可想而知。
2012-07-24 10:37    
yadu李之红: 我提个避免下次暴雨再次造成威胁一个紧急应对办法:根据7.21北京暴雨,统计出那些低洼易积水路段,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做出对策:出动警力对这些路段进行限行,你们觉得这个是否可行?
2012-07-24 10:30
本期嘉宾
李之红:是的,我觉得这个方式是很重要的。对于低洼路段,交通管理部门应该有实时监控的设施,比如通过协管限行、视频预警、或者设置感性装置自动报警等。并且应该在区域外围建立可变信息牌,提示车辆绕行。
2012-07-24 10:36    
zly89段进宇: 对北京今后的桥梁设计,您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么?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您觉得目前北京的桥梁设计有何缺陷?该如何改进?
2012-07-24 09:31
本期嘉宾
段进宇:立交必然导致额外的排水问题,只要规划设计到位、落实到位,应该不是什么大难题。关键在于洪水时立交地区应该有分层级的预案,处理一系列偶然发生的问题
2012-07-24 10:36    
zly89吴方同: 在已经成形的现有规划和管网的基础上,如何改进和优化呢?北京市没有出台类似“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要求“城市管网优化”,是否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城市需求的状况?
2012-07-24 10:28
本期嘉宾
吴方同:这个肯定有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排水规划。北京历史久远,明清时期的排水设施有的还在用,这些排水设施存在老化、排水能力低下等问题。北京1977年前的排水管线有1200km,占到总管线的1/4。这些急需翻建、改建、扩建的。但难度高,投入大,周期长,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2-07-24 10:34    
zly89李之红: 有业内人士说北京是“以排为主”而国外是“排蓄结合”,能不能给我们普及一下两者的区别?为何两者的实际使用差别那么大?我们如果采用后者会有什么样的困难?
2012-07-24 09:17
本期嘉宾
李之红:国外城市,像东京在主要道路的下面都会建若干大的蓄水池,以收集雨水,雨污分流。北京市最近几年也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但目前还没有实现。
2012-07-24 10:34    
heartcool段进宇: 北京的景观湿地有多少是用防渗膜做了衬底处理呢?
2012-07-24 09:42
本期嘉宾
段进宇:新建的应该不在少数,否则太容易流失了
2012-07-24 10:34    
WONTON段进宇: 北京作为首府,却连60年一遇的大雨都扛不住,还死了这么多人,这不能不说是耻辱!北京每年的市政投资估计都拿去搞面子工程了,就连紧临长江的南京也难逃厄运,北京只是中国现代城市的一个代表罢了.我不想给各位专家提问,提了也没用,因为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这个访谈我感觉也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茶话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12-07-24 09:56
本期嘉宾
段进宇:沟通下信息也是好的,不能说一时找不到好办法,我们就找都不想找了是吧?
2012-07-24 10:33    
新气象张丽萍: 张老师:您好。请问此次暴雨对环境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生态较为脆弱是否在暴雨中显现?
2012-07-24 10:25
本期嘉宾
张丽萍:灾害的发生,本身就是对脆弱环境的考验,同样的外界扰动,有的地区灾情很严重,有的地区灾情就不明显。抵抗灾害的原因很多,北京这次涝灾的原因我认为有3点:一是城市无限制开展,城市规划的综合性程度跟不上,二是地面排水设施太少,没有实现了了地下地面的协调;三是死下排水设施的陈旧,以及与地面开展的不协调性。
2012-07-24 10:33    
88楼段进宇: 感谢吴方同老师普及“排蓄结合”,那如果我国从现在开始改为“排蓄结合”的方式,有何困难?现有设施有可能通过改造的方法变成“排蓄结合”呢?
2012-07-24 10:32
本期嘉宾
段进宇:这个我不是专家。
2012-07-24 10:32    
新气象李之红: 防洪标准涉及城市安全问题,是城市规划和设计时的硬性指标。但是内涝标准和防洪标准有区别,由于内涝造成的灾害不像洪水那么严重,所以内涝标准显得滞后。气象部门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是否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
2012-07-24 10:16
本期嘉宾
李之红:气象部门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基本没有作用的,在道路交通规划中都是有规范可依,对于地质、水文、气象等因素都是可依查到的。具体按照多少年一遇的设计标准都是依据规范。气象部门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提前预警上。就像地震一样,如果能够提前预警,损失将会小得多。
2012-07-24 10:32    
yadu段进宇: 我提个避免下次暴雨再次造成威胁一个紧急应对办法:根据7.21北京暴雨,统计出那些低洼易积水路段,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做出对策:出动警力对这些路段进行限行,你们觉得这个是否可行?
2012-07-24 10:30
本期嘉宾
段进宇:差不多就是这样了。而且可以广泛动员各居委会和物业公司,让他们对辖区居民出行进行劝阻,从源头缓解问题。
2012-07-24 10:32    
lapc段进宇: 北京缺乏高精度DEM数据,就公路水淹事件而言,如果提前做好高空间分辨率短时雨强预报,结合GIS软件和高精度DEM数据,水淹路段和深度是可以及时预警的。
2012-07-24 10:11
本期嘉宾
段进宇:对。预警也没有根本的技术困难,但关键是要有机制、有预案、有责任制。我们现在还缺乏一套科学的理念、团队、措施来处理这些问题的,这才是城市公共管理的真正问题
2012-07-24 10:31    
zly89段进宇: 在已经成形的现有规划和管网的基础上,如何改进和优化呢?北京市没有出台类似“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要求“城市管网优化”,是否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城市需求的状况?
2012-07-24 10:28
本期嘉宾
段进宇:据我所知,技术上问题不大,关键是落实。这个恐怕不是专业人士能解决的了
2012-07-24 10:29    
xsquare李之红: 是否是因为地下轨道交通啥的占用了本来可以搭建排水网络的空间,才导致排水不畅?
2012-07-24 10:19
本期嘉宾
李之红:这个不是主要的问题,因为像巴黎,伦敦和东京,轨道交通系统都比北京的发达,但是他们的城市的地下排水管线特别宽,而相比之下北京市的排水管道还不足80cm,差距很大。地下空间利用的混乱是自国家大面积基础设施建设时开始的,很多人都说现在谁都不知道地下都埋着什么,与已有的资料大部分是不符的。
2012-07-24 10:29    
zly89段进宇: “段进宇:我的意思还是针对性处理的好,而不是搞一刀切,看似决心大、样子猛,其实猛药不对症,伤身又无效。那种运动式的工程事实证明从来事倍功半、后患无穷。”从专业的角度,能否给出一些可以先行改进的建议呢?
2012-07-24 10:25
本期嘉宾
段进宇:应对非常偶然的大降雨,主要还是加强预案研究,因为毕竟几十年就这几个小时,不适用搞全民大跃进的方式来应对。有了预案,我们人类以特殊对自然界的特殊,才是正解。如果我们一味以一般对特殊,这个仗我们赔不起的
2012-07-24 10:28    
新气象段丽: 这次暴雨有人说是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大,具体什么情况?
2012-07-24 10:03
本期嘉宾
段丽:我国的完整气象记录大部分都是从建国以后逐渐开始的,所以国内完整的最长气象资料一般为61年。
2012-07-24 10:28    
songxiao陈安: 为何暴雨事故多发生在立交桥下?那像中关村一桥二桥那种深槽式的桥岂不也很危险?
2012-07-23 19:32
本期嘉宾
陈安:由于水会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所以立交桥的低洼地段很容易积水。但如果地势低的地方排水效果好,就不会大范围积水。这次暴雨,中关村一桥、二桥下面的主路并未严重积水,说明其排水效果还可以。
2012-07-24 10:27    
zly89段进宇: 段老师您好,就这次暴雨中集中的事故路段分布来看,像长安街以及老北京城区范围内的积水却不太严重,反而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地区比较严重,请问,这能否说明在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管网规划上新城区不及老城区呢??
2012-07-24 10:13
本期嘉宾
段进宇:并非是新城区问题严重,而是在一些地形不利于排水的地方建设了新城区,而相应的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和实施都没有做好充分考量
2012-07-24 10:26    
xsquare吴方同: 是否是因为地下轨道交通啥的占用了本来可以搭建排水网络的空间,才导致排水不畅?
2012-07-24 10:19
本期嘉宾
吴方同:城市地下空间是很拥挤的,特别是北京这种历史久规模大的大都市。地下管线和构筑物多,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或影响到城市的排水设施的规划和实施的。但排水不畅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说城市湖河常水位较高(暴雨时会顶托洪水的排放甚至倒灌);排水管道的无序接入;排水设施老化;设计标准偏低;本来高负荷的排水系统用到时却发现不通,赌了;排水设施管理混乱或不到位;排水设施发展滞后等等。
2012-07-24 10:26    
xhhx2001李之红: 随着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北方城市的防汛设计标准是否需要提高了?
2012-07-24 10:15
本期嘉宾
李之红:北京市的标准是一个老问题了,这么多年一直有专家学者建议修订标准。但还是没有实现。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原有的地下设施混乱,缺乏资料,想理顺存在很大的困难。二是地下设施的修改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对于已有的地面设施也会造成大面积的修改翻新。所以过于注重表面工作所带来的危害逐渐显露出来。
2012-07-24 10:26    
heartcool张丽萍: 北京的景观湿地有多少是用防渗膜做了衬底处理呢?
2012-07-24 09:42
本期嘉宾
张丽萍:在北京降水量这么少的区域,土壤的入渗量是很大的,硬化路面的增多,湿地防渗膜的使用,本生就给积水创造了条件,重视地面工程,忽视地下排水设施。。也是造成这次灾害的原因之一。
2012-07-24 10:26    
xsquare段进宇: 是否是因为地下轨道交通啥的占用了本来可以搭建排水网络的空间,才导致排水不畅?
2012-07-24 10:19
本期嘉宾
段进宇:据我所知,这个属于误解。没有这种问题。
2012-07-24 10:25    
xsquare段进宇: 北京这种大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有没有什么整体的规划?还是各项设施自己想怎么建排水就怎么建?有没有部门管这种规划,即协调管理?
2012-07-24 10:23
本期嘉宾
段进宇:规划不是没有,但相比实施,规划并不算难,所以规划如何实施,其实才是真问题。
2012-07-24 10:24    
zly89段丽: 周三据说还有一波降雨过程,与上周六的比较,强度相当么?周三是短时还是会持续1-2天左右的降水过程呢?
2012-07-24 10:16
本期嘉宾
段丽:据最新预报,周三、周四北京地区仍有降雨,但是雨量及雨强远小于“7.21”大暴雨。
2012-07-24 10:23    
zly89段进宇: “段进宇:个人观点,现在提高也用处不大,因为市政系统是个庞杂的系统,全面改善除需要大量的经费外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市政施工会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这个大家都有体会。”您的意思是现有系统不改进?那今后再有类似问题该如何解决?仅靠人工?
2012-07-24 10:20
本期嘉宾
段进宇:我的意思还是针对性处理的好,而不是搞一刀切,看似决心大、样子猛,其实猛药不对症,伤身又无效。那种运动式的工程事实证明从来事倍功半、后患无穷。
2012-07-24 10:23    
zly89李之红: 请问李老师,积水多为桥下等低洼路段,在设计时是否低洼路段的排水会不同于其余路段??
2012-07-24 10:09
本期嘉宾
李之红:如果按照正常的设计,就是说不存在偷工减料违法现象的时候,对于低洼路段或下穿式立交路段,排水是有基本要求的,首先,要建立截水设施,避免其他区域的水汇集到低洼路段,其次,在没有建立大型蓄水池的条件下也要建立排水泵站,保障排水要求。这次降雨强度较大,自排水肯定是不满足要求的,但是泵站在使用中又出现了问题。
2012-07-24 10:23    
yagudinraul陈安: 我们在设计暴雨应急机制时该秉持着怎样的理念?北京目前在应急体系完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已经进行了哪些实践?
2012-07-24 08:21
本期嘉宾
陈安:答:在暴雨应急机制中,应该秉持着“以人为本”和“快速响应”的理念。“以人为本”体现在在暴雨来临时,应采取措施先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在暴雨的救援方面,也应该遵循先救人的原则。“快速响应”体现在,一旦有暴雨的预警,就要快速做好各种准备,并且,随着暴雨预警等级的调整,应急响应方案也要随时调整。 北京市除了各级应急办这一套应急体系之外,还有14个十四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分别对不同专项的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响应,目前的这套应急体系,在处置一般性的常规的突发事件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对于处置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强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时候,还显得比较薄弱,这方面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012-07-24 10:22    
xhhx2001张丽萍: 随着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北方城市的防汛设计标准是否需要提高了?
2012-07-24 10:15
本期嘉宾
张丽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地下和地面排水设施同步协调是解决的重点。目前,许多城市吧美观放在第一,挖高填洼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
2012-07-24 10:21    
科学网编辑部段进宇: 新浪网友嗜橘如命提问:不是说没有短信提示么?多少人收到短信了?
2012-07-24 10:11
本期嘉宾
段进宇:气象部门说没法发,通信部门说很容易,总之没发这种短信吧。我觉得其实所有人都心理准备不足,这才是真相
2012-07-24 10:21    
新气象段进宇: 防洪标准涉及城市安全问题,是城市规划和设计时的硬性指标。但是内涝标准和防洪标准有区别,由于内涝造成的灾害不像洪水那么严重,所以内涝标准显得滞后。气象部门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是否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
2012-07-24 10:16
本期嘉宾
段进宇:我查过历史资料,内涝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包括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所以我想主要原因是大家觉得北京是个缺水城市,对偶然的内涝缺乏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所以措手不及。
2012-07-24 10:20    
mimu李之红: 车内溺亡有多少例?个人感觉重点积水路段管理不力
2012-07-24 10:12
本期嘉宾
李之红: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车内溺亡的案例并不多,之所以溺亡,有两点问题,一是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及时弃车逃生;二是市民在自救上缺乏知识,国家在对国民的一些基本自救常识缺乏了解。
2012-07-24 10:19    
88楼吴方同: 各位老师好,这次暴雨或者说次次暴雨都显示出城市立交桥系统的脆弱,尽管有着各种预案,尽管有人工帮助排水,但仍然大面积积水乃至死人,能不能说我们设计城市排水容量的时候,就算有人工帮助,依旧是水无处可排呢,无容量可用呢?
2012-07-24 09:14
本期嘉宾
吴方同:城市排水系统本身就是有设计标准,大于设计标准的降雨出现,积水内涝是一定的。假如你提高北京的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那出现50年一遇的暴雨一样会出现积水问题。应对极端天气下内涝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城市必须建立一套独立的城市排涝工程体系。城市排涝系统,在国外称为大排水系统,是指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解决城市局部极端暴雨在短时间内超过雨水管网设计排出能力但没有超过城市防洪体系最大负载时的雨水排出问题。
2012-07-24 10:19    
xhhx2001段丽: 随着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北方城市的防汛设计标准是否需要提高了?
2012-07-24 10:15
本期嘉宾
段丽:目前全球许多地区的确存在极端气象事件越来越频繁的现象,各地包括我们自己正在对过去的一些标准进行调整。
2012-07-24 10:19    
zly89张丽萍: 本次降雨好像在18:00前后是个分水岭,在天黑前政府的应对措施好像还是能够应付的。但是为何入夜以后情况会急转直下?从气象上有什么变化么?从桥梁设计上是否到了临界点?给排水系统是否过早的饱和了?
2012-07-24 09:27
本期嘉宾
张丽萍:城市内涝的关键是城市规划的短时性和急功近利所造成的,这不是政府马上能应对的了的,这是长期隐患的突出表现
2012-07-24 10:18    
xhhx2001段进宇: 随着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北方城市的防汛设计标准是否需要提高了?
2012-07-24 10:15
本期嘉宾
段进宇:个人观点,现在提高也用处不大,因为市政系统是个庞杂的系统,全面改善除需要大量的经费外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市政施工会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这个大家都有体会。
2012-07-24 10:18    
SGMK李之红: 北京7.21暴雨之后,众人将矛头纷纷指向北京的排水系统和城市建设,北京的排水系统与南方城市的排水系统差距在哪里?提前多久获知暴雨的消息能减轻灾害?
2012-07-23 16:48
本期嘉宾
李之红:目前来说全国各个城市的排水系统都不是很好,以前也发生过南京的城市的洪涝灾害,在暴雨气象发布后,建议大家还是尽量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像地铁出行基本不会有任何问题。良好的出行习惯对于交通拥堵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2012-07-24 10:17    
zly89段丽: 北京今年的气候与往年有和不同么?本次强降水之前的降水量较往年有什么不一样么?气象部门的预报会因此调整么?
2012-07-24 09:32
本期嘉宾
段丽:今年入汛以来,北京地区的降雨相对频繁,总降雨量也较常年偏多。尤其这次“7·21”暴雨,具有雨量大、雨势强、范围广、影响重的特点,部分地区一天降雨量甚至达到或超过了年平均降雨量,这些都是“极端性”的体现,在北京历史上极为罕见。
2012-07-24 10:16    
mimu段进宇: 车内溺亡有多少例?个人感觉重点积水路段管理不力
2012-07-24 10:12
本期嘉宾
段进宇:这个属于政府机密,媒体也未见报道,我不知道。政府和公众应该说应对此次事件都处于盲目乐观状态,是导致后果严重的关键。
2012-07-24 10:16    
heartcool吴方同: 北京的景观湿地有多少是用防渗膜做了衬底处理呢?
2012-07-24 09:42
本期嘉宾
吴方同:这个问题是关注防渗处理,但从城市的排水安全和防洪的角度,我们倒是希望城市应该采用“渗、蓄、滞、排”策略排水。其中渗是个很重要的手段,将雨水径流一部分导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将水留在城市。这样既降低了雨水径流量,又补充了地下水,还改善了城市环境。
2012-07-24 10:15    
zly89张丽萍: 北京今年的气候与往年有和不同么?本次强降水之前的降水量较往年有什么不一样么?气象部门的预报会因此调整么?
2012-07-24 09:32
本期嘉宾
张丽萍:在全球变化的回家背景下,极端天气现象时有发生,当天北京不就连续发布了4次预警吗
2012-07-24 10:15    
新气象段进宇: 此次强降雨导致次生灾害:山洪、泥石流照成了人员伤亡。城市内涝也会导致次生灾害,交通堵塞是最大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次生灾害发生?应如何进行自我防护?
2012-07-24 10:05
本期嘉宾
段进宇:通过新闻报道,发现京港澳高速上的淹水事故主要是由于交通拥堵产生的,说明政府在应对复杂的城市问题上经验和办法还不够
2012-07-24 10:14    
科学网编辑部李之红: 新浪网友嗜橘如命提问:不是说没有短信提示么?多少人收到短信了?
2012-07-24 10:11
本期嘉宾
李之红:这个确实是一个问题,在基础设施无法短时改变的条件下,预警机制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我也没有收到短信。不知道政府部门和电信、联通、移动部门是如何保证信息通畅的
2012-07-24 10:13    
zly89李之红: 本次降雨好像在18:00前后是个分水岭,在天黑前政府的应对措施好像还是能够应付的。但是为何入夜以后情况会急转直下?从气象上有什么变化么?从桥梁设计上是否到了临界点?给排水系统是否过早的饱和了?
2012-07-24 09:27
本期嘉宾
李之红:1、桥梁设计上,不存在临界点的问题,因为最大纵坡能够满足雨雪等恶劣天气的行车要求,这仅仅是从行驶角度。2、排水设施,肯定已经超饱和,因为目前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地上设施,而轻地下设施,地下排水管道纷乱,且标准过低。国外很多城市至少是按照5年一遇设计排水设施。3、标准低是一个历史的问题。因为目前北京地下管线很乱,没有一个准确的资料可循。施工过程中也是随时调整,与资料不符。
2012-07-24 10:12    
陈龙珠陈安: 请问:若万一您老弟运气差在强暴雨过程中被堵塞在下沉式立交路段,则您会及时决定弃车撤离那个人为低洼区域,还是坚持“车在我在”呢?
2012-07-23 17:15
本期嘉宾
陈安:这个我是吃过亏的,肯定是立刻逃离。 这个亏是在一次滚梯上,拉着两件行李上滚梯,宽度不够,于是,箱子下坠,滞后上行,我的身子也随着箱子而后移,如果此时放弃,肯定人没事,箱子滚,但是我自觉能搞定,就继续在事实上已经不能维持平衡的状况下使劲拉箱子,结果,人也滚了起来,还好没出现严重后果。此事之后,我下定决定,不管是多值钱的东西,一旦出现类似场景,立刻弃之,绝不犹豫。 不过,我觉得还是应该有个基本判据,我个人觉得应该是“汽车熄火”。
2012-07-24 10:11    
陈龙珠陈安: 请问嘉宾:北京市区现有河网状况及其有效过水能力如何?其中我感兴趣的是市区河网累积面积与市区总面积之比、地面降雨径流大致有多少比例可由市区河网排泄出去
2012-07-23 17:11
本期嘉宾
陈安:这个问题很专业,我这只好战战兢兢,不敢回答了,因为实在是没有确切的数据,水利方面的专家应该可以给出准确答案。 不过,还是可以从一个北京居民的角度说下个人根据看到现象的判断。 1,北京市区现有河网状况及其有效过水能力——还算比较强。 2,市区河网累积面积与市区总面积之比——是否颐和园的昆明湖和圆明园乃至中南海也应该都算吧?可以知道的是,北京总面积168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35平方公里,但是一时没有找到(市区)河网面积的数据。网上有上海的直接资料: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11%。就比例而言,北京应该小于上海吧?
2012-07-24 10:11    
zly89吴方同: 有业内人士说北京是“以排为主”而国外是“排蓄结合”,能不能给我们普及一下两者的区别?为何两者的实际使用差别那么大?我们如果采用后者会有什么样的困难?
2012-07-24 09:17
本期嘉宾
吴方同:城市的排水系统的设计有个很重要的参数就是设计重现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少年一遇。当出现降雨强度小于或等于设计值的降雨出现时,如果排水系统运行正常的 话,不会出现积水。这时就是“排”了。当出现降雨强度大于设计值的降雨出现时,则肯定会积水、排水不畅。“排蓄结合”则是大于时一部分雨水用调节构筑物先储存起来,雨后再排水,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积水的问题。“排蓄结合”是解决现在城市排水问题的方法之一。
2012-07-24 10:11    
shenghoenyue段丽: 问两位老师两个问题、 一、北京的近年城市创新建筑规划是否合理?因为北京已经不是第一次发大水了、为什么呢? 二、721降雨时间是十六小时、北京气象局作过几次橙色预报?什么时间段作?有没有及时向北京相关部门汇报或联系?
2012-07-24 06:56
本期嘉宾
段丽:北京市气象台在721暴雨前和期间,发布暴雨蓝色预警2期,暴雨黄色预警3期,暴雨橙色预警2期;雷电黄色预警1期。
2012-07-24 10:09    
WONTON张丽萍: 北京作为首府,却连60年一遇的大雨都扛不住,还死了这么多人,这不能不说是耻辱!北京每年的市政投资估计都拿去搞面子工程了,就连紧临长江的南京也难逃厄运,北京只是中国现代城市的一个代表罢了.我不想给各位专家提问,提了也没用,因为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这个访谈我感觉也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茶话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12-07-24 09:56
本期嘉宾
张丽萍:你也太悲观了,总是有办法会解决的
2012-07-24 10:08    
zly89李之红: 对北京今后的桥梁设计,您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么?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您觉得目前北京的桥梁设计有何缺陷?该如何改进?
2012-07-24 09:31
本期嘉宾
李之红:就目前来说,北京的道路与桥梁,尤其是城市道路与立交桥的设计本身能够满足规范要求,但部分缺乏人性化设计,由于道路交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其实是需要多方协调配合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功能的发挥。比如说立交桥在设计时的排水问题,由于目前北京市的排水设计年限仅仅是3年,所有对于61年一遇的洪水,排水设施其实很难满足,那么就需要通过良好的预警机制和应急策略来补充。遇到下穿式立交桥时应该设立时时监控的机制,及时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尽量绕道而行,保证安全
2012-07-24 10:07    
xunmeng1985段丽: 老师您好,对于这样的大雨为什么没有做提前的一个预报呢,也好让人们有所准备吗?难道我们当前还没有这样的技术》
2012-07-23 20:27
本期嘉宾
段丽:这一次暴雨预报还是比较早的,19日下午开始发布21日-22日有大-暴雨的提示。20日北京市气象台已经通过北京晚报向市民发出预报,21日下午开始北京将有暴雨。
2012-07-24 10:05    
SGMK吴方同: 段老师,这次暴雨的降雨量是北京市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的最大降水量。由此,此次大雨被媒体解读为61年一遇。,“多少年一遇”是一个怎样的衡量标准?为什么我们常常感觉到,百年一遇的事情,几乎年年遇?
2012-07-23 16:41
本期嘉宾
吴方同:多少年一遇是降雨的重现期的问题,指大于或等于某一指定暴雨强度的暴雨出现一次的平均时间间隔。这里边是个统计概率问题,重现期越长,对应的暴雨强度就越大,碰到的几率就越小,但不是说百年一遇就不能一百年内不会出现两次,只是理论上出现的概率小。
2012-07-24 10:04    
songxiao段丽: 为何暴雨事故多发生在立交桥下?那像中关村一桥二桥那种深槽式的桥岂不也很危险?
2012-07-23 19:32
本期嘉宾
段丽:由于城市地面硬化范围越来越大,雨水自然下渗受到严重阻碍,当出现强降雨时大量雨水只能向低洼地区聚集,下凹式立交桥底常常是多条街道和路面的低洼点,所以立交桥下经常发生积水险情。
2012-07-24 10:04    
科学网编辑部陈安: 新浪网友哲学页面评论:应该i对比下广州等南方城市,同样大的雨,为什么不一样的损失?差异在哪里?原因就 找到了。
2012-07-23 16:57
本期嘉宾
陈安:记得硕士时候和生物系的朋友一起撰写论文,题目里一开始就是“华北平原旱作区”云云,北京也应该属于这样的区域,所以,缺水是基本状态,而多水是罕见状态。尽管我不是搞生态学的,但是可以肯定广州绝对不是“旱作区”,那么,同样规模的雨,广州一段时间里下9N次,而北京可能连N次都不到,所以,不同区域的城市对于暴雨的防范标准也会有差别。 而同样地,2008年初的那次雪灾,很多人说发生在东北属于毛毛雨啊,可是,到了南方,就可怕到成为灾难。 当然,在前面问题的回答中,我也说到应该做“极限压力策略”,说白了,就是在防涝的问题上,北京向广州标准看齐;而在防寒的标准上,广州可以向北京的标准看齐。 不过,这样做消耗社会资源就会太“过”,在我国经济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背景下,会显得“奢侈”了些。但是在北京这样的全国人民集中支持的首都,关键基础设施做到承受灾害带来的“极限压力”还是有可能的。
2012-07-24 10:04    
SGMK陈安: 段老师,这次暴雨的降雨量是北京市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的最大降水量。由此,此次大雨被媒体解读为61年一遇。,“多少年一遇”是一个怎样的衡量标准?为什么我们常常感觉到,百年一遇的事情,几乎年年遇?
2012-07-23 16:41
本期嘉宾
陈安:因为这个问题是向段老师提问,同时发给了我,就插科打诨一句非正式回答吧。 “百年一遇”三个含义: 1,一个普通个体一百年才遇到一回。但是一个做应急管理的人,可能一年几遇,所以,要看这个成语的“对象”; 2,发明“百年一遇”这个词的是文学家,而不是科学家,所以,得按照文学的标准才理解; 3,参考“百年修得同船读”词条,也是“一遇”,只是场景换在了船上。
2012-07-24 10:03    
pvc陈安: 对于像21号这样的暴雨,一般能提前多久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报?
2012-07-23 15:09
本期嘉宾
陈安:其实,如果大家关注气象预报,就会发现48小时前预报的当前天气状况和24小时预报的就有不小的差距,从这里可以看到,预报的准确度随着时间的推进,会逐渐准确,但是,是否能有稍微中期一点的预报?比如三天或者一周,这个是有的,但是准确性还不能很好地保证。 如果大家对当年的麦莎台风还有印象,就应该知道,我们对于麦莎台风的预报是不尽准确的,当时的北京就象这次一样,做好了非常周密的准备,但是,最后麦莎与北京“擦肩而过”。可以这么说,24小时的天气预报已经相当准确,肯定比48小时的更为准确,而48小时的比72小时的要准确得多。就我的知识范围而言,大致如此。本次访谈中有气象方面的专家,他们的回答应该更权威些。
2012-07-24 10:03    
hyo陈安: 汽车落水之后,怎么才能最快逃生,而不发生北京那个司机的悲剧。
2012-07-23 15:41
本期嘉宾
陈安:汽车落水熄火的一刹那,弃车而逃是最佳的选择,机会可能稍纵即逝。这次的车内溺水死亡的悲剧就是一个例证。现在看,有天窗的车在逃离的过程中起到了好的作用,而打开车门,还可以借助尖头锤的力量,我自己的车里总是放置一把非常坚硬的金属方向盘锁,一旦有类似问题,车门打不开,就可以立刻采取断然措施。 说一句题外话,这次大雨,有的社区里车辆大批被淹,这根源于是小区排水系统设计的问题,属于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范畴。
2012-07-24 10:03    
haoleiren陈安: 请问陈研究员,作为应急管理专家,您觉得北京市此次对暴雨的应对怎么样?
2012-07-23 15:35
本期嘉宾
陈安:如果一定要给北京市721大雨事件的应对打分的话,我觉得只能在及格线左近。 事实上,由于预报准确,北京市对这次大雨的准备不能说不够全面,在一些不拥挤的街道上,停了若干装载有沙子和其他防雨物资的大卡车,在主要城市干道的应急车道上也停了大批用以排水、交通管制等的大型车辆,政府也动用了大量相关机构的公务人员(全部交警就有6-7千人被调动起来),道路上的显示屏也在大雨过程中时时刷新前方道路信息。这是应对中积极的一面。 但是,暴雨应急除了看努力程度外,还应该考虑到效果,大家可能都注意到,721大雨中已经发现37人死亡,一场暴雨带来的生命的丧失,37这个数字显得沉重了些,甚至比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7万多人的数字还让人震惊。 还可以提升能力的地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信息搜集系统。北京道路上的摄像头应该是全国密度最好的一个城市,平时主要用以监控车辆运行的违规现象,而在721大雨来临时,就应该转换用途到监控遇险车辆的状况,并在风险高的路段做好响应的准备。 2,信息发送系统。现在的通信技术已经可以做到给某个给定区域的手机发送短信的功能,桥下和凹槽路段的险情其实可以发送到大家的手机上,如果我们的手机设置一个强制阅读功能,那么,这样的信息还可以被高声阅读,引起司机的高度警惕。同时,路上的显示屏也可以更快地更新前方路况。 顺便多说一句,北京的地铁一号线里面手机信号还是因为商业利益的纠葛而没有开通,前段事件发生过一次事故,引起了大家的恐慌。在地铁这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别只考虑商业利益了,抓紧开通手机信号,为将来可能的应急提供信息通道吧。 3,对特定区域“可恢复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可以推而广之。我们提出了三个“事中”评价的概念,可减缓性回答能够对灾害有所减慢和降低的问题,可挽救性解决受灾对象是否可以在恰当的时间内救出以及所付出成本的估计,“可恢复性”可以协助回答某个受灾区域或者设施能够在当前应急能力许可的情况下能够恢复到我们期望的状况。象这次的立水桥,历次的安华桥下这样的地方,应该模拟多种灾害情形进行更为准确的可恢复性评价和恢复的努力。 4,协调能力。我国人力资源确实很多,而不同领域中的应急人员应该实现在大灾面前表现出更好的合作协作。消防人员已经成为我国综合应急的主导队伍,那么,在大雨的应急面前,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甚至我们可以考虑调动临近城市的消防人员参与大雨中的救援。 其他还有,篇幅原因,不赘述。
2012-07-24 10:02    
科学网编辑部段丽: 新浪网友哲学页面评论:应该i对比下广州等南方城市,同样大的雨,为什么不一样的损失?差异在哪里?原因就 找到了。
2012-07-23 16:57
本期嘉宾
段丽:南北方的气象条件不相同,地貌环境、生活习惯差异很大。通常来讲,北方地区对强降雨的承受能力更弱。这是因为南方经历暴雨频繁,房屋等建筑物在设计上更多地考虑了对强降雨的承受力,而北方百姓的建筑在这方面考虑相对弱一些。
2012-07-24 10:02    
pvc陈安: 像21号这样的大雨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要求达到什么水平?
2012-07-23 15:14
本期嘉宾
陈安: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宾馆在设计施工的时候,业主想到当所有的房间全部开始打开水龙头洗澡,会对整座宾馆的供水造成什么样的压力。拿这个问题问设计方,后者有点呆——难道真的会有此等情形吗?但是,还是按照业主要求修改了设计。 故事最后说: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这种极端情形尽管发生概率很小,但依然出现过3次,而这套供水系统也因此得到了最严苛的实践验证,证明当年的“奇想”真的会出现。 用句稍微专业点的词来说这种情形,就是“极限压力测试”,一个大型城市,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设计相对科学,应该考虑极限压力下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而事实上,当出现721的大雨时,风险点并非是连续的,而基本还是分散的,可以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考虑“局部极限压力测试”,也就是说,排水系统应该顶得住极限压力。而由于我们的城市是根据经济发展的步骤来设计的城市公共设施(排水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就容易出现设计能力小于未来变化后的所需能力的情形,最后的结果是“不经济”的。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旱作区,降雨不多,也使得之前我们没有按照极限压力测试的要求设计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这在721之后应该引起反思。除此之外,多快好省式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维和做法也应该考虑有所放缓,作为长期使用的包括排水在内的基础设施,做就要做“百年工程”。
2012-07-24 10:01    
lduan段丽: 北京此次暴雨气象部门是如何进行服务的?
2012-07-23 16:35
本期嘉宾
段丽: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声讯电话、报纸、大屏幕等多种方式对公众发布天气预报、暴雨预报、气象预警、暴雨预警。
2012-07-24 10:01    
haoleiren段丽: 请问段师傅,北京此次暴雨是如何形成的?近期会不会再次发生此等规模的暴雨?
2012-07-23 15:33
本期嘉宾
段丽:这次暴雨主要是由几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1、 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低涡后部冷空气在北京上空交互作用。2、出现强降水的原因主要在于水汽条件充沛。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当季风北推到华北这带地区时,就为强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条件。此次降雨前,北京的天气非常闷热,说明了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非常大。3、北京及周边特殊地形的影响。4、气象上有一种说法叫“七下八上”,即七月下旬八月上旬这段时间,华北地区进入降雨集中期,容易出现雨量集中、强度较大的降雨过程。
2012-07-24 10:01    
pvc段丽: 对于像21号这样的暴雨,一般能提前多久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报?
2012-07-23 15:09
本期嘉宾
段丽:这一次暴雨预报还是比较早的,19日下午开始发布21日-22日有大-暴雨的提示。20日北京市气象台已经通过北京晚报向市民发出预报,21日下午开始北京将有暴雨。
2012-07-24 10:00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各位网友大家好。访谈正式开始。欢迎大家踊跃提问。
2012-07-24 09:58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专家介绍:段进宇老师,从事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与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方面研究。
2012-07-23 18:47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从721北京大暴雨所想到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594960.html
2012-07-23 16:56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话城市内涝』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1151-594691.html
2012-07-23 16:55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七下八上——京城暴雨』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594968.html
2012-07-23 16:55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专家介绍:段丽,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公共气象服务首席。曾任北京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2012-07-23 16:47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专家介绍:陈安老师,从事应急管理方面研究。
2012-07-23 16:47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专家介绍:李之红老师,从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方面研究。
2012-07-23 16:46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专家介绍:吴方同老师,从事城市给排水方面研究。
2012-07-23 16:45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专家介绍:张丽萍老师,主要从事环境地学和水土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
2012-07-23 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