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 感谢各位嘉宾和网友的热情参与!本次访谈到此结束。感谢几位老师耐心的解答网友问题。欢迎网友在科学网上继续交流。
2012-05-03 10:10
stoneblue
对
喻海良
: 中国能不能全面实行PI制度?看看中国这个样子,大教授下套小教授,我觉得这是腐败的最大点。这种裙带关系,整天就知道搞关系,打击别人;学术上一塌糊涂。
2012-05-03 09:55
本期嘉宾
喻海良
:支持。
2012-05-03 10:04
labsteam
对
喻海良
: 近些年,高校和科学院聘用的20几岁的教授和研究员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许多年纪大的人却始终无法解决职称问题。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职称评审及聘用没有一个规范,不像人家国外职称晋升都是按部就班来的;另一方面是国家有意引导教授年轻化的趋势,对老职工不公平。各位嘉宾怎么看?
2012-05-03 09:59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年轻教授多不是坏事。但是,要有“才”才行。
2012-05-03 10:03
zjwumei
对
喻海良
: 中外大学里的职称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具体有什么不同?
2012-05-03 09:55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各个职位之间拥有资源不一样。
2012-05-03 10:02
jcy262626
对
喻海良
: 感谢陈老师的回复,其实现在不是作为评委的教授对自己的水平没有信心,他们有信心,但是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很多评委是在博弈,是在权衡利益,更有甚者,所谓制定游戏规则的人,以此鼓吹评定的相对公平,这更多的就是人品了。所以制度是一方面,执行制度的这方面也同样重要。
2012-05-03 09:52
本期嘉宾
喻海良
:恩,“利益”交易也是一种典型的腐败行为。
2012-05-03 10:02
zjwumei
对
陈安
: 中外大学里的职称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具体有什么不同?
2012-05-03 09:55
本期嘉宾
陈安
:看文件啥的,应该是一样的。
2012-05-03 10:02
neophyte
对
陈安
: 请问喻海良,你的介绍是: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研究员,你只是个researcher还是真的是相当于国内正教授的“研究院”,国外各种researcher多的是!!你自己澄清下。
2012-05-03 09:32
本期嘉宾
陈安
:喻老师供职的大学“卧龙岗大学”我觉得翻译得真好
2012-05-03 10:01
labsteam
对
陈安
: 近些年,高校和科学院聘用的20几岁的教授和研究员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许多年纪大的人却始终无法解决职称问题。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职称评审及聘用没有一个规范,不像人家国外职称晋升都是按部就班来的;另一方面是国家有意引导教授年轻化的趋势,对老职工不公平。各位嘉宾怎么看?
2012-05-03 09:59
本期嘉宾
陈安
:让副教授退休成为光荣的事情吧,让我们尊重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尊重被叫做人才的人。毕竟,你今天是人才,明天可能就不是了
2012-05-03 10:00
stoneblue
对
陈安
: 中国能不能全面实行PI制度?看看中国这个样子,大教授下套小教授,我觉得这是腐败的最大点。这种裙带关系,整天就知道搞关系,打击别人;学术上一塌糊涂。
2012-05-03 09:55
本期嘉宾
陈安
:也有只做学术而不考虑关系的,虽然会吃一些现实的“瘪”,但是他们确实存在,而这一存在就是中国学界希望的种子了。种子一定发芽,我很乐观
2012-05-03 09:59
stoneblue
对
喻海良
: 中国要不要剔除 在职硕士,在职博士?
2012-05-03 09:46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哈哈,问问官员们同意吗?今天清华法学院领导站出来说话了,博士分为论文博士和全职博士。我不知道那个领导怎样写论文的,写论文期间,是不是也要来清华?他所谓的达到博士毕业条件,是怎么获取的?
2012-05-03 09:59
zls111
对
陈安
: 评职称有两个时候,比如去一个单位时,他们给你的职称,另外是在高校里一起评定,,这两个时候,那种比较好获得呢?
2012-05-03 09:43
本期嘉宾
陈安
:现在捷径多了,大家谁还愿意选择按部就班,都想一锤子买卖就把事情全搞定。 我们还是得恢复规则意识,不要刻意宣扬那些规则之外所谓的“后门”教授。
2012-05-03 09:57
jsq
对
喻海良
: 一面是22岁,28岁年轻后辈破格成为教授,的确给热爱科研的年轻人带来福音带来希望;一面又是执教多年的老辈们因评不上教授绝望打人。各个学校对教授副教授的评审规则就大相径庭。我国评审制度是不是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相对公平的游戏规则,让我们这些后辈们改怎么做
2012-05-03 09:45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努力争取才有希望。今天大家都来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好的开始。
2012-05-03 09:57
Education
对
陈安
: 中科院基本聘代替评,向公司的聘任迈进了一部
2012-05-02 22:02
本期嘉宾
陈安
:很多人觉得自己在过程中是主人,但是其实都是匆匆过客。多从公平公义公正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利益,才是职称评审的大义所在。
2012-05-03 09:56
outist
对
喻海良
: 小莫曾经关注过南京某高校的系列教授,分析了他们的研究背景——有很多教授根本没有什么研究方向,只是利用各种关系搭车别人的研究论文挂名、升博导...他们指导出来的博士根本不具备做研究的基础。
2012-05-03 09:45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哈哈,悲剧就是这样诞生的。
2012-05-03 09:56
stoneblue
对
喻海良
: 中国要不要限制教授的数量?
2012-05-03 09:44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应该限制的。的确,不作为的教授太多了。
2012-05-03 09:56
zls111
对
喻海良
: 评职称有两个时候,比如去一个单位时,他们给你的职称,另外是在高校里一起评定,,这两个时候,那种比较好获得呢?
2012-05-03 09:43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当然是给的容易呀。不过,有一句话,能随便给你的东西,肯定就能随便给别人。
2012-05-03 09:55
jcy262626
对
陈安
: 感谢陈老师的回复,其实现在不是作为评委的教授对自己的水平没有信心,他们有信心,但是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很多评委是在博弈,是在权衡利益,更有甚者,所谓制定游戏规则的人,以此鼓吹评定的相对公平,这更多的就是人品了。所以制度是一方面,执行制度的这方面也同样重要。
2012-05-03 09:52
本期嘉宾
陈安
:把单纯的事情做复杂了,大家都累。有时候评审只是在博弈。也所以,我准备在十年的时间内说清楚管理机制设计的事情,也包括职称评审的机制设计。
2012-05-03 09:55
outist
对
喻海良
: 职称 倒过来 就是称职——国内的规则天天变,以前很多教授根本就不称职;以至于教授泛滥,如今的年轻人自然心里不平衡!
2012-05-03 09:42
本期嘉宾
喻海良
:称职两字很有意思。如果教授都称职了,就没有今天大家的讨论。
2012-05-03 09:54
Education
对
陈安
: 评职称应该在两方面公开化,一是 评审材料在评审委员以外也公开,比如学生要参与,外单位要参与,评委随机抽取 二是 某些专业要像研究生答辩一样,要口头质询,口头质询很难造假
2012-05-03 09:39
本期嘉宾
陈安
:学生参与不妥,其他我赞同
2012-05-03 09:53
labsteam
对
喻海良
: 职称评定上的“公共汽车效应”:先上车的乘客不想让后上车的乘客上车。前些年,职称大放水,很多庸碌之辈上了职称。近些年职称标准提高,前些年上教授的人可能现在连讲师也上不了了。各位嘉宾,你们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难道当时没有挤上车的人,就要一辈子被排挤在车外?
2012-05-03 09:41
本期嘉宾
喻海良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先占先得。如果才能解决,就是让那些占着位置不作为的人下了,让有作为的人上去。
2012-05-03 09:53
jcy262626
对
陈安
: 任何一种制度都存在问题,关键是制度的执行能否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如今因为职称评定打人这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实际上类似职称评定不公平的事儿多了,只是没有那么激烈而已。
2012-05-03 09:29
本期嘉宾
陈安
: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
2012-05-03 09:52
pvc
对
陈安
: 怎样对评委形成监督机制,以防他们滥用权力?国外有没有什么好的机制可以参考?
2012-05-03 09:14
本期嘉宾
陈安
:早就有了,其实中国也有。但是我们不是一直都蔑视规则,以超越规则为常规嘛
2012-05-03 09:52
stoneblue
对
陈安
: 中国要不要剔除 在职硕士,在职博士?
2012-05-03 09:46
本期嘉宾
陈安
:人大前校长纪宝成讽刺说中国最大的博士生群体在官场,然后他自己招收了大量官员博士生,呵呵。
2012-05-03 09:51
qqhll
对
陈安
: 各位老师,以现在的评定环境来看,假设您现在刚刚博士毕业,以您的天资+努力估计纪念能评上副高或正高。谢谢哈。
2012-05-03 09:39
本期嘉宾
陈安
:这个问题很刁钻。对于我本人,我只希望自己努力做学术,做学问,到一定年限自然就评上就可以了。但是,我希望博士毕业有科研项目,就可以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有时候我还希望,能用研究员的职称换博士生指导资格吗?如果可以,我换!
2012-05-03 09:50
outist
对
喻海良
: 喻博士,前面有个人提到您的[研究员]头衔问题;请您直接告诉我们这就是postdoc。
2012-05-03 09:39
本期嘉宾
喻海良
:这个影响我作为评论员吗?哈哈
2012-05-03 09:50
zls111
对
彭渤
: 评职称有两个时候,比如去一个单位时,他们给你的职称,另外是在高校里一起评定,,这两个时候,那种比较好获得呢?
2012-05-03 09:43
本期嘉宾
彭渤
:我常常跟学生讲,在中国这个社会里,要么你要有过硬的本事,要么你有很大的关系网。
2012-05-03 09:50
qqhll
对
喻海良
: 各位老师,以现在的评定环境来看,假设您现在刚刚博士毕业,以您的天资+努力估计纪念能评上副高或正高。谢谢哈。
2012-05-03 09:39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哈哈,要努力呀。
2012-05-03 09:49
jsq
对
彭渤
: 一面是22岁,28岁年轻后辈破格成为教授,的确给热爱科研的年轻人带来福音带来希望;一面又是执教多年的老辈们因评不上教授绝望打人。各个学校对教授副教授的评审规则就大相径庭。我国评审制度是不是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相对公平的游戏规则,让我们这些后辈们改怎么做
2012-05-03 09:45
本期嘉宾
彭渤
:前途是光明的,做科研不能仅仅钉在职称上。不知我说的对否?
2012-05-03 09:48
Education
对
喻海良
: 评职称应该在两方面公开化,一是 评审材料在评审委员以外也公开,比如学生要参与,外单位要参与,评委随机抽取 二是 某些专业要像研究生答辩一样,要口头质询,口头质询很难造假
2012-05-03 09:39
本期嘉宾
喻海良
:须不知,有很多答辩都是假的。你见过几个博士生答辩不是请的博士生导师的朋友?
2012-05-03 09:48
stoneblue
对
陈安
: 中国要不要限制教授的数量?
2012-05-03 09:44
本期嘉宾
陈安
:你问的问题太大,教授数量不见得限制,但是质量要有保证,门槛应该设置得高一些。即使不和英国模式看齐,也要和美国模式一致
2012-05-03 09:48
ICF2009
对
喻海良
: 我认为目前的人才计划正在割裂中国的科研团体,您认为如何。
2012-05-03 09:35
本期嘉宾
喻海良
:让竞争更多一些吧。
2012-05-03 09:47
jsq
对
陈安
: 一面是22岁,28岁年轻后辈破格成为教授,的确给热爱科研的年轻人带来福音带来希望;一面又是执教多年的老辈们因评不上教授绝望打人。各个学校对教授副教授的评审规则就大相径庭。我国评审制度是不是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相对公平的游戏规则,让我们这些后辈们改怎么做
2012-05-03 09:45
本期嘉宾
陈安
:我们有规则,但是我们更多的是崇尚例外。就好像按照规则上去的很丢人似的。大肆宣扬22岁,28岁教授就是在蔑视自己设定的规则,可是,宣扬者还挺得意,我很费解。
2012-05-03 09:47
stoneblue
对
彭渤
: 中国要不要限制教授的数量?
2012-05-03 09:44
本期嘉宾
彭渤
:必须限制,而且有可能应该对取得教授职称的人,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重新审核。
2012-05-03 09:46
labsteam
对
喻海良
: 各位嘉宾是否注意到:各高校、个科研院所,评定职称的标准不尽相同。但是,职称待遇却按照国家人事部门的规定是全国统一的。难道这不奇怪吗?
2012-05-03 09:34
本期嘉宾
喻海良
:这个,体现在国家对不同层次学校的照顾。就像政策对偏远地区倾斜一样。不奇怪。
2012-05-03 09:46
outist
对
陈安
: 职称 倒过来 就是称职——国内的规则天天变,以前很多教授根本就不称职;以至于教授泛滥,如今的年轻人自然心里不平衡!
2012-05-03 09:42
本期嘉宾
陈安
:不过,还是不能让大家全部重新过秤,真那样做,打人的教授都要遍地都是了,呵呵。我们只能等待时间去大浪淘沙
2012-05-03 09:45
Xianfeng
对
彭渤
: 最近中南大学在搞改革,有雄厚科研经费的讲师也可以当博导,这种改革是否是年轻科研人员获得机会的一条有益途径?各位嘉宾老师怎么看待这个改革?
2012-05-02 16:54
本期嘉宾
彭渤
:应该让有能力的年轻人担当重任,不能论资排辈。
2012-05-03 09:45
boxcar
对
喻海良
: 各位博友辛苦了! “职称”,其实是个可以拆字谐音分析一下的话题,有空我专门撰文分析下。^_^
2012-05-03 09:34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好的,等您博文。
2012-05-03 09:45
labsteam
对
陈安
: 职称评定上的“公共汽车效应”:先上车的乘客不想让后上车的乘客上车。前些年,职称大放水,很多庸碌之辈上了职称。近些年职称标准提高,前些年上教授的人可能现在连讲师也上不了了。各位嘉宾,你们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难道当时没有挤上车的人,就要一辈子被排挤在车外?
2012-05-03 09:41
本期嘉宾
陈安
:我们往往把这个叫做“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我们的习惯是能上不能下,孔子不在鲁国当高干的时候,就满世界跑官要官去,也是这个思想模式作怪,难道你教教学生就不行吗?当然,他还是教出了很多优秀学生的,但是这属于非刻意造就的结果,按照他的初衷,还是当官好啊,呵呵。
2012-05-03 09:44
jcy262626
对
喻海良
: 还是那句话,不论什么制度都有缺陷,都会有问题,关键在于制度的执行,说白了,还真的是主观,再直白点,还就是人品,就是每个评委的人品。就如同陈老师说的“如果哪一天,大家对着得罪了自己的那人投赞成票而无怨无悔的时候,就是知识分子们的节日”。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人的为人处事原则和人品,是否能做到就事论事。
2012-05-03 09:33
本期嘉宾
喻海良
:我们需要培养人的“学术道德”。讲究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学术腐败”,学术上的不“道德”。
2012-05-03 09:44
Education
对
彭渤
: 评职称应该在两方面公开化,一是 评审材料在评审委员以外也公开,比如学生要参与,外单位要参与,评委随机抽取 二是 某些专业要像研究生答辩一样,要口头质询,口头质询很难造假
2012-05-03 09:39
本期嘉宾
彭渤
:您说的对。
2012-05-03 09:44
neophyte
对
喻海良
: 请问喻海良,你的介绍是: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研究员,你只是个researcher还是真的是相当于国内正教授的“研究院”,国外各种researcher多的是!!你自己澄清下。
2012-05-03 09:32
本期嘉宾
喻海良
:我目前是国内大学教授。在UOW只是暂时的。
2012-05-03 09:42
bywindlw
对
陈安
: 这里面肯定有制度的问题? 美国的tenure制度,实行那么多年,那么残酷,却很少听见有人评不上tenure就打人!当然也不会像中国现在这样,一下子就给一个本科生教授职称!两种行为都是对教授制度极大的不尊重!
2012-05-03 07:26
本期嘉宾
陈安
:没错,我们要学习人家已经运行多少年一直良好的机制。回归常识,而不是制造新闻。
2012-05-03 09:42
qqhll
对
彭渤
: 各位老师,以现在的评定环境来看,假设您现在刚刚博士毕业,以您的天资+努力估计纪念能评上副高或正高。谢谢哈。
2012-05-03 09:39
本期嘉宾
彭渤
:这个和很难说,政策年年变,也没有一个标准,从目前的情况看,就看您的运气了。
2012-05-03 09:41
songxiao
对
喻海良
: 中南大学讲师也能当博导(当然得有比较多的项目经费),我觉得这种改革看起来是很好的,至少给了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也使晋升职称的问题不会那么尖锐。各位老师怎么看,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2012-05-03 09:31
本期嘉宾
喻海良
:恩,年轻人需要更多机会,的确,将来是年轻人的。不能现在拔年轻人的皮,等他们老了,再去拔下一代年轻人的皮。
2012-05-03 09:41
xsquare
对
陈安
: 在制度的建设上,对于一般的决定均可以寻求救济。例如行政决定可以复议,诉讼中还有一审二审,甚至再审。不知中国的高效在进行职称评定时,如果被评审的对象对结果不满意,是否可以向学校的委员会之类的机构申请复核,国外的大学是否存在对决定进行复核的机构?
2012-05-02 21:05
本期嘉宾
陈安
:尚记得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和学院领导的一次冲突,就是是否继续聘任的问题,当时此事闹到了“大街”上。我们期待着某日,中国的某教授也把这样的事情闹到“大街”上。
2012-05-03 09:41
jcy262626
对
喻海良
: 任何一种制度都存在问题,关键是制度的执行能否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如今因为职称评定打人这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实际上类似职称评定不公平的事儿多了,只是没有那么激烈而已。
2012-05-03 09:29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公平,公平,还是公平。我们有一天,做到公平了,就可以。 公正和公开都是为了“公平”二字。
2012-05-03 09:40
luxiaojcsy
对
陈安
: 听说中科院评职称比高校制度上要进步一些,合理一些,哪位老师有了解,可以介绍一下吗?
2012-05-02 16:20
本期嘉宾
陈安
:我觉得,只是两种模式而已,各有优劣。中科院的做法更利于发展领导希望发展的学科,比如在A方向上招聘研究员10名,B方向上一个没有,自然B方向就逐渐式微。
2012-05-03 09:40
jcy262626
对
彭渤
: 个人认为,目前国内的职称评定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职称评定的标准上。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才合理?有人说专家评审可以体现公平,但这永远是相对公平。还是要在制度和标准上进行制约。因为职称不仅仅是个人的,更体现了个人所在单位的水平。
2012-05-03 09:24
本期嘉宾
彭渤
:您的博文很精彩。愿拜读您的佳作。谢谢。
2012-05-03 09:39
jcy262626
对
喻海良
: 个人认为,目前国内的职称评定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职称评定的标准上。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才合理?有人说专家评审可以体现公平,但这永远是相对公平。还是要在制度和标准上进行制约。因为职称不仅仅是个人的,更体现了个人所在单位的水平。
2012-05-03 09:24
本期嘉宾
喻海良
:相对公平比不公平强太多。 至于标准,只要是可以让学校持续发展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相对稳定。而不是朝令夕改的标准。
2012-05-03 09:39
boxcar
对
陈安
: 各位博友辛苦了! “职称”,其实是个可以拆字谐音分析一下的话题,有空我专门撰文分析下。^_^
2012-05-03 09:34
本期嘉宾
陈安
:现在的职称评审是“直称”,直接称,看看多少斤两,呵呵
2012-05-03 09:38
ICF2009
对
陈安
: 我认为目前的人才计划正在割裂中国的科研团体,您认为如何。
2012-05-03 09:35
本期嘉宾
陈安
:正是。其实,如果限制每个教授的招生人数,使得一个团队规模不可能大,就自然会逼着大家合作抱团了。机制很简单,实施看勇气
2012-05-03 09:38
labsteam
对
陈安
: 各位嘉宾是否注意到:各高校、个科研院所,评定职称的标准不尽相同。但是,职称待遇却按照国家人事部门的规定是全国统一的。难道这不奇怪吗?
2012-05-03 09:34
本期嘉宾
陈安
:学科不同,要求也应该不同,人事部的规定更是原则性规定,不可能细化到操作层。这个正常
2012-05-03 09:37
vvone
对
喻海良
: 副教授打人是因为其愤怒失望的情绪所致,这愤怒应该来源于评职称的失败,评职称失败为何这么令其愤怒失望,这应该是教授与副教授之间待遇差别巨大导致,如果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是否不同级别职称的待遇要做调整?另想问一句,副教授和教授之间的待遇差别有多大?
2012-05-03 09:22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国内,教授和副教授待遇体现在好几个方面。基本工资相差几百元,学校津贴可能差1000左右。这还是次要的,副教授,基本上没有博士生指导资格,申请项目阻力很大。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让有资格的副教授不去“打”那些评委了。
2012-05-03 09:36
labsteam
对
彭渤
: 各位嘉宾是否注意到:各高校、个科研院所,评定职称的标准不尽相同。但是,职称待遇却按照国家人事部门的规定是全国统一的。难道这不奇怪吗?
2012-05-03 09:34
本期嘉宾
彭渤
:这是值得国家层面的职能部门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2012-05-03 09:36
jcy262626
对
陈安
: 还是那句话,不论什么制度都有缺陷,都会有问题,关键在于制度的执行,说白了,还真的是主观,再直白点,还就是人品,就是每个评委的人品。就如同陈老师说的“如果哪一天,大家对着得罪了自己的那人投赞成票而无怨无悔的时候,就是知识分子们的节日”。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人的为人处事原则和人品,是否能做到就事论事。
2012-05-03 09:33
本期嘉宾
陈安
:职称评审,主观成分确实是主流。数数的做法虽然客观,但是其实更不靠谱。我觉得作为评委的教授们应该对自己的学术判断力有信心,否则,让小学生当评委好了,不就数数嘛。
2012-05-03 09:36
songxiao
对
彭渤
: 中南大学讲师也能当博导(当然得有比较多的项目经费),我觉得这种改革看起来是很好的,至少给了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也使晋升职称的问题不会那么尖锐。各位老师怎么看,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2012-05-03 09:31
本期嘉宾
彭渤
:当博导和评职称可能不能同等对待。中南有些做法值得关注,但我不赞成22岁本科生提教授的做法。
2012-05-03 09:34
songxiao
对
陈安
: 中南大学讲师也能当博导(当然得有比较多的项目经费),我觉得这种改革看起来是很好的,至少给了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也使晋升职称的问题不会那么尖锐。各位老师怎么看,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2012-05-03 09:31
本期嘉宾
陈安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在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告诉全国人民,清华大学副教授全部不经认证就是博士生导师了,上海交通大学也来过这么一出。但是,实施的效果却很不好,副教授们只是名义上获得了这样的权利,得有相应的机制保证他们有希望找到博士生,比如限制教授的招生人数等策略,三年至多2个,自然就可以让副教授们招到学生了。我们不能只看说,要看做。中南大学喊的这个政策是符合常识的,但是我们得继续看下去
2012-05-03 09:34
科学网编辑部
对
喻海良
: 新浪网友闲言碎语有感而发:其实这是两个问题,一是职称评定是否公平,二是如遇不公平待遇有无正常渠道申诉。假如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好你想打都没架大。
2012-05-03 09:18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关键在申诉机制上。中国目前在学术界申诉成功案例太少。几乎为零。
2012-05-03 09:33
labsteam
对
喻海良
: 各位嘉宾对中科院的职称聘用制度是否有误解,怎么都在赞美?你们是中科院的吗?职称聘用代替评定,其实更加糟糕!职称评定,至少还能体现学术上你达到了某个职称的“档次”,至于聘用与否那是另一回事。但是,如果没有职称评定,只要单位没有聘用(并非你们想当然的想聘用就能聘用,是否职称名额限制的!),你连一个名分都没有!
2012-05-03 09:15
本期嘉宾
喻海良
:我没有赞美的。哈哈。不过,聘用,可以防止人的惰性。这样可以减少“大学里面的混混教授”。
2012-05-03 09:32
xsquare
对
陈安
: 评审都是其他人针对某个对象进行,请问几位如何能让评审者公平、公正地对评审对象进行评审?
2012-05-02 21:02
本期嘉宾
陈安
:后面应该有“申诉”,部分内容还可以公开,让更大范围内的人看,评委本人也应该有坐在火炉上的感觉。现在评委们只是投票走人,太舒服了点吧。
2012-05-03 09:32
labsteam
对
彭渤
: 刚看了嘉宾介绍,原来彭老师根本不是中科院的。你们高校羡慕中科院,我们中科院还羡慕你们高校呢!这些年职称泛滥跟你们高校放水有很大关系!我们中科院的助理研究员水平都比你们高校教授要高!但是却很难升上副研!你还说什么中科院的职称评审好,好在哪里?
2012-05-03 09:26
本期嘉宾
彭渤
:我在中科院呆了15年。当然对其问题不全然所知,但还是所了解。你责怪我们大学也有道理。
2012-05-03 09:31
pvc
对
喻海良
: 怎样对评委形成监督机制,以防他们滥用权力?国外有没有什么好的机制可以参考?
2012-05-03 09:14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建立监督机制。如果把评委滥用权力当成腐败问题考虑,就能好很多。而且,必须让评委知道“公私”有别。国外的学者基本上都有很好的自制力,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问题,可能会直接丢掉工作。
2012-05-03 09:30
SprMorn
对
陈安
: 各位老师,职称重要吗?我觉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和待遇相关,那么是否可将待遇工资的决定因素做的更全面和平衡一些那?
2012-05-02 17:08
本期嘉宾
陈安
:你应该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了解,他们在意职称绝对于工资数额没有关系,至少不是因果关系。主要还是职称本身是对一个人的学术认可,对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学者来说,学术认可是第一认可。
2012-05-03 09:30
Xianfeng
对
陈安
: 最近中南大学在搞改革,有雄厚科研经费的讲师也可以当博导,这种改革是否是年轻科研人员获得机会的一条有益途径?各位嘉宾老师怎么看待这个改革?
2012-05-02 16:54
本期嘉宾
陈安
:讲师如果有科研项目,就可以招收博士生,是常识。我拥护常识。22岁的本科在读的学生直接当所谓教授级研究员,是完全违背常识的,我觉得很可笑。
2012-05-03 09:29
科学网编辑部
对
彭渤
: 新浪网友闲言碎语有感而发:其实这是两个问题,一是职称评定是否公平,二是如遇不公平待遇有无正常渠道申诉。假如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好你想打都没架大。
2012-05-03 09:18
本期嘉宾
彭渤
:当下各种层面的职称评审,肯定有不公平的地方。主要原因是标准很难达成一致。需要有申诉的渠道。
2012-05-03 09:29
guluuu
对
陈安
: 感觉现在评职称两级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了,那么年轻的海归都可以破格评教授,而有些老资格的副教授却评不上,这到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呢?
2012-05-02 16:24
本期嘉宾
陈安
:我坚决反对从没有任何职称到一步就给教授的做法,你可以通过破格缩短年限,但是不能够完全跨越。
2012-05-03 09:28
jcy262626
对
陈安
: 个人认为,目前国内的职称评定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职称评定的标准上。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才合理?有人说专家评审可以体现公平,但这永远是相对公平。还是要在制度和标准上进行制约。因为职称不仅仅是个人的,更体现了个人所在单位的水平。
2012-05-03 09:24
本期嘉宾
陈安
:一个单位的水平低劣的教授多了,会让人耻笑的。其实,作为教授,没有自己的学术贡献,应该在同行面前抬不起头来。而现在,大家不再看学术贡献,都看这些外在的名头多响,好像那就是水平的高下,并疑问到否则你怎么不是“教授”而他是呢,其实这是本末倒置了。
2012-05-03 09:27
pvc
对
黄智勇
: 怎样对评委形成监督机制,以防他们滥用权力?国外有没有什么好的机制可以参考?
2012-05-03 09:14
本期嘉宾
黄智勇
:我们那里是, 系里没有评委, 大家都是。 院里有一个委员会。 (Tenure and Promotion Committee。 院里如果Reject系里的决定, 要有原因。 系主任和本人可以申诉。
2012-05-03 09:26
vvone
对
彭渤
: 副教授打人是因为其愤怒失望的情绪所致,这愤怒应该来源于评职称的失败,评职称失败为何这么令其愤怒失望,这应该是教授与副教授之间待遇差别巨大导致,如果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是否不同级别职称的待遇要做调整?另想问一句,副教授和教授之间的待遇差别有多大?
2012-05-03 09:22
本期嘉宾
彭渤
:我们这里以前待遇差别确实很大。但知识分子,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工资待遇。
2012-05-03 09:26
zhangpengju
对
喻海良
: 偶认为,除了目前的职称评审之外,对待青年千人的职称政策,以及引进海外博士的职称政策会阻碍中国科研的快速高效发展。因为,一个人最青春年华的10年科研时间基本分布在博士毕业前后,回国之后就给教授职务,而不是从博士后,或者副教授开始压榨,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当然权衡的办法还是要进一步提高待遇,而不是先给教授职务。那么,另一方面,国内的职称评定也应该走高薪,流通和淘汰这条路,科研单位最应该首先打破固化的态势,能者在其位。 同时,职称评定里面,科研口和教学口也应区别对待,走不同的职业生涯路线。
2012-05-03 09:12
本期嘉宾
喻海良
:这个主要看个人的进取心。教授只是一个头衔。没有进取心的人,即使给了副教授,照样不工作。
2012-05-03 09:25
vvone
对
陈安
: 副教授打人是因为其愤怒失望的情绪所致,这愤怒应该来源于评职称的失败,评职称失败为何这么令其愤怒失望,这应该是教授与副教授之间待遇差别巨大导致,如果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是否不同级别职称的待遇要做调整?另想问一句,副教授和教授之间的待遇差别有多大?
2012-05-03 09:22
本期嘉宾
陈安
:副教授和教授之间的工资差异不大,一般情况下也就几百块钱而已。但是,中国科学界的问题在于,副教授就不能当博士生导师,做事资格受到了绝大影响。如果大家身份不同,但是做事资格完全一样,只有工资数额上的差距,真正热爱科学的人是不会在意那个帽子有多大的。
2012-05-03 09:25
科学网编辑部
对
喻海良
: 新浪网友changesway说: 我认为学生也要来做评委!教授,首要在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创造,思想也好,技术也罢,不能做走穴的演员!
2012-05-03 09:12
本期嘉宾
喻海良
:这个可以在教学上进行评价。学习国外的,每一门课程结束后,由所有学生进行匿名评价。然后,学院再综合意见。
2012-05-03 09:24
labsteam
对
彭渤
: 能否请彭老师介绍一下中科院的职称聘用制度?既然你说的那么好,为什么不介绍一下?
2012-05-03 09:20
本期嘉宾
彭渤
:已经有人建议我不要对中科院的职称制度大放厥词。所以作为局外人,我就只好闭嘴。建议请问陈安博士。
2012-05-03 09:23
pjin911
对
陈安
: 各位老师,提一点个人看法,不知是否为妥,请赐教: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我想应该是找准问题的源头。 利用名利来诱惑单纯的学者,往往是做局的关键。是否有勇气不入局,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 正如我们没有称谓爱因斯坦教授或者马克思教授一样,而他们永远是人类20世纪全世界最为杰出的教授,他们是不入局的最出色的代表。
2012-05-02 22:43
本期嘉宾
陈安
:不过,教授本身就是“名”,但是盛名之下,应该符实就好。求教授可以认为就是求名,我们应该让求名的符实者得名。而利,大家可能关注的更多是名带来的其他渠道的收益,而非工资的涨级。
2012-05-03 09:23
aimeiya
对
黄智勇
: 如何能改变外行评内行的现状?尤其是比较有话语权的领导经常是评委会的成员~~~
2012-05-03 09:05
本期嘉宾
黄智勇
:领导的功能应该是最后权衡所有信息, 而不是具体参加评审。
2012-05-03 09:23
vvone
对
喻海良
: 据我的片面了解,公关在评审中占有非常大的作用,一个教师可以不用科研做得特别棒,拥有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在评审职称时起关键的作用。如何避免私人关系在评审中起作用?
2012-05-03 09:11
本期嘉宾
喻海良
:现在“公关”意识,不只是教师自己想,有些学校一起上。我接待过某学校为了评博士后流动站派过来的公关团体。 这个,在评委上必须做要求。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的评委,必须提出评审团。除了评审团外,还必须有监督。谁行贿,一票否决。
2012-05-03 09:23
vvone
对
黄智勇
: 据我的片面了解,公关在评审中占有非常大的作用,一个教师可以不用科研做得特别棒,拥有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在评审职称时起关键的作用。如何避免私人关系在评审中起作用?
2012-05-03 09:11
本期嘉宾
黄智勇
:这个跟文化也有一定关系。 在美国估计关系占10%左右。 中国70%以上。 可以先借鉴国外方法
2012-05-03 09:22
vvone
对
陈安
: 据我的片面了解,公关在评审中占有非常大的作用,一个教师可以不用科研做得特别棒,拥有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在评审职称时起关键的作用。如何避免私人关系在评审中起作用?
2012-05-03 09:11
本期嘉宾
陈安
:如果哪一天,大家对着得罪了自己的那人投赞成票而无怨无悔的时候,就是知识分子们的节日。
2012-05-03 09:21
pvc
对
彭渤
: 怎样对评委形成监督机制,以防他们滥用权力?国外有没有什么好的机制可以参考?
2012-05-03 09:14
本期嘉宾
彭渤
:请参见嵇少丞教授科学网上的博文:今人也有遗憾。
2012-05-03 09:21
科学网编辑部
对
陈安
: 新浪网友闲言碎语有感而发:其实这是两个问题,一是职称评定是否公平,二是如遇不公平待遇有无正常渠道申诉。假如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好你想打都没架大。
2012-05-03 09:18
本期嘉宾
陈安
:君得之矣!
2012-05-03 09:20
Education
对
陈安
: 打人是小事,天天有打架.但是为了评教授打人就会引起科技界轰动,是因为职称评聘确实让人不服,也不可信.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2012-05-02 22:00
本期嘉宾
陈安
:就象前段时间科学网的那个关于领导训人博文的火一样,事情不是真实的,但是大家内心的火是真实的。
2012-05-03 09:20
科学网编辑部
对
喻海良
: 新浪网友七如问:难道以科研经费来选拔博士生导师么????那中国的博士质量又得下降一截!!!
2012-05-03 09:06
本期嘉宾
喻海良
:恩,我也反对“包头工”当博士生导师。当然,博士生导师应该具有培养博士生的基本经费。 如果谁有经费谁就是博士生导师,让那些小学没有毕业的民营企业老板都来博士生导师算了。
2012-05-03 09:19
labsteam
对
黄智勇
: 很赞同陈安博士的看法。职称应该仅仅体现在工资待遇上的差别,而不应该体现在做事资格上的差别。我们国家的职称制度设计,是否就像二桃杀三士,故意挑起知识分子之间的内斗,一边更好地管控知识分子?这种制度是否是封建帝王“驭臣术”的变种?
2012-05-03 09:05
本期嘉宾
黄智勇
:美国是三种教授(Assistant, associate, full)都有同样的权力申请基金, 只有少数是只给Assistant的(如Career Award)。 在系里的权利上也没有差别。 都可以带博士/博后。
2012-05-03 09:19
labsteam
对
陈安
: 各位嘉宾对中科院的职称聘用制度是否有误解,怎么都在赞美?你们是中科院的吗?职称聘用代替评定,其实更加糟糕!职称评定,至少还能体现学术上你达到了某个职称的“档次”,至于聘用与否那是另一回事。但是,如果没有职称评定,只要单位没有聘用(并非你们想当然的想聘用就能聘用,是否职称名额限制的!),你连一个名分都没有!
2012-05-03 09:15
本期嘉宾
陈安
:我在中科院供职,可能由于评审的标杆不断上移,而例外情形却越来越多,成为惯常,使得大家对于评审制有很大的意见。实际上,两种政策各有优势,聘任制对所长的学术判断能力、道德感、公平公正之心有极高近乎圣人的要求,操作起来可能更难,也容易带来矛盾。其实两个政策的背后支撑都是“申诉”机制的完善,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2012-05-03 09:18
guluuu
对
彭渤
: 感觉现在评职称两级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了,那么年轻的海归都可以破格评教授,而有些老资格的副教授却评不上,这到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呢?
2012-05-02 16:24
本期嘉宾
彭渤
:应该是不合理的。我人为是行政因素起了决定作用才引起这样的结果。
2012-05-03 09:18
aimeiya
对
喻海良
: 如何能改变外行评内行的现状?尤其是比较有话语权的领导经常是评委会的成员~~~
2012-05-03 09:05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必须校际间同行评审。并且,必须把同行评审意见公示。
2012-05-03 09:18
科学网编辑部
对
黄智勇
: 新浪网友七如问:难道以科研经费来选拔博士生导师么????那中国的博士质量又得下降一截!!!
2012-05-03 09:06
本期嘉宾
黄智勇
:我们那边是这样。 我算了一下, 教授要有人民币1百万, 才够养一个博士生。
2012-05-03 09:17
labsteam
对
喻海良
: 很赞同陈安博士的看法。职称应该仅仅体现在工资待遇上的差别,而不应该体现在做事资格上的差别。我们国家的职称制度设计,是否就像二桃杀三士,故意挑起知识分子之间的内斗,一边更好地管控知识分子?这种制度是否是封建帝王“驭臣术”的变种?
2012-05-03 09:05
本期嘉宾
喻海良
:恩,在企业里面就是职称和做事没有联系。 国外的助理教授和教授一样,可以独立指导博士生,可以有自己的实验室,可以独立申请经费。 不知道国内为什么就这样看低“博士”的能力。
2012-05-03 09:17
科学网编辑部
对
黄智勇
: 新浪网友changesway说: 我认为学生也要来做评委!教授,首要在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创造,思想也好,技术也罢,不能做走穴的演员!
2012-05-03 09:12
本期嘉宾
黄智勇
:我们学校, 系里投票时, 研究生共同有一票, 在雇Assistant Professor时。 好象Tenure时也有一票。
2012-05-03 09:16
科学网编辑部
对
陈安
: 新浪网友changesway说: 我认为学生也要来做评委!教授,首要在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创造,思想也好,技术也罢,不能做走穴的演员!
2012-05-03 09:12
本期嘉宾
陈安
:对于学术贡献的判断,还是更需要资深的科学家。此外,当一辈子讲师(难听一点是“教书匠”)政策也应该鼓励,把别人的知识掰碎了教授给学术,对于一个老师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不一定非要教授的名头,教授的名分更多是学术意义上的,而不是教学技巧。
2012-05-03 09:15
flyingaway
对
喻海良
: 学院里的评委是不同专业的教授组成,根本不懂参评人员的材料,只能数数,几篇文章,因子多少,课题几个,至于到底是什么水平,根本没有人关心。学校层面的评委是由个学院院长和行政官僚组成,更加不懂其他专业。 能够数数的还算公正,更有甚者,连数数都不愿意,直接由关系远近投票。 外单位同行评议环节基本上不占什么分量,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把手领导说了算。 请问如何设计评审程序,才能使职称评审真正回归到学术评价的初衷上来?
2012-05-03 09:02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可以找外校同行进行评审。 而且,每一个教授申请人,必须得到专业领域内多名知名教授的推荐。
2012-05-03 09:15
flyingaway
对
黄智勇
: 学院里的评委是不同专业的教授组成,根本不懂参评人员的材料,只能数数,几篇文章,因子多少,课题几个,至于到底是什么水平,根本没有人关心。学校层面的评委是由个学院院长和行政官僚组成,更加不懂其他专业。 能够数数的还算公正,更有甚者,连数数都不愿意,直接由关系远近投票。 外单位同行评议环节基本上不占什么分量,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把手领导说了算。 请问如何设计评审程序,才能使职称评审真正回归到学术评价的初衷上来?
2012-05-03 09:02
本期嘉宾
黄智勇
:美国的Tenure(副教授)和正教授的评定是系里投票, 主要参考校外4-5名同行评定(校内不能超过1名)。 然后院里有评审委员会(5个人左右), 最后院长, 校务长, 校长, 董事会同意。 后面3步基本是走过场。 前面3步最重要。 如果4个校外有2个不同意, 就没有戏了。
2012-05-03 09:14
vvone
对
彭渤
: 据我的片面了解,公关在评审中占有非常大的作用,一个教师可以不用科研做得特别棒,拥有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在评审职称时起关键的作用。如何避免私人关系在评审中起作用?
2012-05-03 09:11
本期嘉宾
彭渤
:我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但要真正杜绝这种人际关系起的作用,要靠大的社会环境起作用。
2012-05-03 09:14
sstone2009
对
陈安
: 很简单的问题:人事制度改革!你行,你做老板。你有能力,老板聘你。你可以,教授或经理聘你。 大家讨论、争论这个现象,毫无意义,你既改变不了,也回避不了。 呵呵!
2012-05-02 23:49
本期嘉宾
陈安
:改变是逐渐的,我们大家的努力积聚多了总会促使政策有所变化,否则,真是如毛泽东所说“长夜难明赤县天”了。我个人对于改进改善改革还是持积极的态度,尽管速度不如我们预想的那么快。
2012-05-03 09:13
zymgood
对
喻海良
: 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评审制度? 如果评审都能不靠关系,就不会有是非了
2012-05-03 08:48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如果有一天,人们都站出来反对“某某某提前给我打电话了”。就有希望。
2012-05-03 09:13
nanofsl
对
喻海良
: 打架更能暴露中国高校教师职称评估的问题,我倒是希望改革来得更猛一些,从我学习的过程看,大多数的教授都是在混,名不副实啊
2012-05-03 08:17
本期嘉宾
喻海良
:我也是希望中国教育界目前存在的问题暴露的越早越好。否则,有一天成为了毒瘤,可能是要致命的。至于很多教授在混,我也很有体会。前些年教授数量发展过快,现在带来极大副作用。要把这个阶段发生的问题完全消化,可能需要教育界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个现象,其实和环境污染和治理污染一样,污染易,治污难。
2012-05-03 09:12
bywindlw
对
喻海良
: 这里面肯定有制度的问题? 美国的tenure制度,实行那么多年,那么残酷,却很少听见有人评不上tenure就打人!当然也不会像中国现在这样,一下子就给一个本科生教授职称!两种行为都是对教授制度极大的不尊重!
2012-05-03 07:26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当然有制度问题。现在职称评定有时候是按照某个领导喜后决定。有时候,我也感觉中国的教授并没有得到“教授”应有的尊重。
2012-05-03 09:12
zhongwen123
对
陈安
: 很多人长年累月不上讲台,也得到了教授职称,而那些长年累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却限于各种条件,一次又一次地与其渴求的职称失之交臂。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那些管理者容易得到教授的职称,而普通老师却十分地难?现行的社会体制不变革,这种打人的现象仍将存在,且永远存在,直至这个社会灭亡。
2012-05-02 23:05
本期嘉宾
陈安
: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才使得大家特别关注因为评职称而出现打人事件。打人不对是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可是打人者竟然在相当大的一个人群中会得到同情,我们得思索土壤的问题了。
2012-05-03 09:11
labsteam
对
彭渤
: 彭教授不必对中科院的职称评定乱放厥词好不好。你以为中科院是世外桃源?中国高校和中科院的职称评定有什么本质区别吗?什么取消了职称评定,请问你怎么个取消法?
2012-05-03 09:09
本期嘉宾
彭渤
:中科院的聘任制应该是比较先进的。内中的问题可能也有中国特色。大背景之下,有些问题很难说。请见谅。
2012-05-03 09:11
hmaoi
对
喻海良
: 美国终身教授的评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我们为什么不学一学美国终身教授的评定办法呢?
2012-05-03 03:52
本期嘉宾
喻海良
:美国的终生制教授评定是具有一定的公平性。然而,中国现在的高校教师队伍中有不是终身制的吗?对于为什么不学美国的评定办法,只能说,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在国情原因。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颠覆过去的模式,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国外有些“花”很漂亮,但移植到中国,可能就要变成“野草”了。有句老话,“桔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 当然,我们要把他们好的地方、思想引进过来。
2012-05-03 09:11
sstone2009
对
喻海良
: 很简单的问题:人事制度改革!你行,你做老板。你有能力,老板聘你。你可以,教授或经理聘你。 大家讨论、争论这个现象,毫无意义,你既改变不了,也回避不了。 呵呵!
2012-05-02 23:49
本期嘉宾
喻海良
:这种认识是不对的。现在的高校有一句话很流行,领导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因此,要改变这种错误理念,必须讨论,必须要更深层次的讨论。
2012-05-03 09:10
aimeiya
对
陈安
: 如何能改变外行评内行的现状?尤其是比较有话语权的领导经常是评委会的成员~~~
2012-05-03 09:05
本期嘉宾
陈安
:得让人敢于申诉,连个青年歌手大奖赛都有个监审组呢,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女士后面一坐,当然,这是形式上的,实质正义在这样的渠道上也应该得以保障。
2012-05-03 09:10
zhongwen123
对
喻海良
: 很多人长年累月不上讲台,也得到了教授职称,而那些长年累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却限于各种条件,一次又一次地与其渴求的职称失之交臂。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那些管理者容易得到教授的职称,而普通老师却十分地难?现行的社会体制不变革,这种打人的现象仍将存在,且永远存在,直至这个社会灭亡。
2012-05-02 23:05
本期嘉宾
喻海良
:现在的高校发展普遍重视科研。对于讲台上的教师,相对来言,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在目前的国情下,如果他们要改变,应该想办法把自己的短项补上。 至于管理者容易得到教授职称,这是一种典型的腐败行为。教授应该看老师的学术水平。校级、处级,应该看人员的管理水平。两个放在一起,对于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而言,是一种耻辱。而,官员成为教授是高校发展耻辱史上的典型作品。 因此,我也赞同高校改革。利用温总理的话,不改革会死亡的。
2012-05-03 09:10
pjin911
对
喻海良
: 各位老师,提一点个人看法,不知是否为妥,请赐教: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我想应该是找准问题的源头。 利用名利来诱惑单纯的学者,往往是做局的关键。是否有勇气不入局,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 正如我们没有称谓爱因斯坦教授或者马克思教授一样,而他们永远是人类20世纪全世界最为杰出的教授,他们是不入局的最出色的代表。
2012-05-02 22:43
本期嘉宾
喻海良
:这个事情要因人而异。前些天报道,某身价几亿美元的老板转行到某大学全职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他就可以做到。如果要那些现在处在生活贫困线以下的人去这样做,他们很难。因为,生存还是他们的第一需求。
2012-05-03 09:09
科学网编辑部
对
陈安
: 新浪网友七如问:难道以科研经费来选拔博士生导师么????那中国的博士质量又得下降一截!!!
2012-05-03 09:06
本期嘉宾
陈安
:评职称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学术贡献。把获奖、经费数额这类标准纳入评审,是评审者自身没有自信,缺乏准确学术判断力的表现。
2012-05-03 09:09
Education
对
喻海良
: 中科院基本聘代替评,向公司的聘任迈进了一部
2012-05-02 22:02
本期嘉宾
喻海良
:中科院的聘任制,我是支持的。但是,我不赞成把他形容为“公司”的聘任制。也很不赞成把教育科研系统公司化。如果有一天中科院真的成了“公司”,我建议国家取消他的研究生培养资格。因为,公司可以培养博士的话,还需要大学科研院所干什么?我没有听说过那个人在“苹果”、“微软”获得博士文凭。
2012-05-03 09:08
Education
对
彭渤
: 打人是小事,天天有打架.但是为了评教授打人就会引起科技界轰动,是因为职称评聘确实让人不服,也不可信.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2012-05-02 22:00
本期嘉宾
彭渤
:是的。特别发生在培育人才的高校。打人不对,但揭示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2012-05-03 09:07
labsteam
对
陈安
: 很赞同陈安博士的看法。职称应该仅仅体现在工资待遇上的差别,而不应该体现在做事资格上的差别。我们国家的职称制度设计,是否就像二桃杀三士,故意挑起知识分子之间的内斗,一边更好地管控知识分子?这种制度是否是封建帝王“驭臣术”的变种?
2012-05-03 09:05
本期嘉宾
陈安
:“二桃杀三士”是政治智慧,而恰恰科学界最不应该象政治看齐。政治讲的更多是平衡,而科学则只认最好。
2012-05-03 09:07
Education
对
喻海良
: 打人是小事,天天有打架.但是为了评教授打人就会引起科技界轰动,是因为职称评聘确实让人不服,也不可信.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2012-05-02 22:00
本期嘉宾
喻海良
:打架,在古今中外都是常事。为什么评教授过程引起的打人事件就影响这么大。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说明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因为教育不是某一个集体的事情,而是全体国人的事情。第二,也反映了很多大学教授职称评定过程的腐败问题。以前,大家只能把这些问题藏在心里,把“仇恨”积攒在心里。现在,有了一个事件,迅速地激起这些人的共鸣,因而引起科技界的轰动。这件事情对于中国教育界的发展是一件好事,必须引起高层的反省。如果现在不反省,当底层的教师积攒的“仇恨”越多,将来爆发的威力就可能越大。如网友所说,有一天真要“血案”了。
2012-05-03 09:06
hmaoi
对
陈安
: 美国终身教授的评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我们为什么不学一学美国终身教授的评定办法呢?
2012-05-03 03:52
本期嘉宾
陈安
:我也很困惑,科学本来自西方,中国科学界却不去学习西方几百年来形成的模式,一定要强调国情,这个实在没有必要。
2012-05-03 09:06
mrq
对
喻海良
: 喻老师您好,我想知道中美在职称评定标准上,评定过程上有何差异?美国的职称都有哪些?具体分工有什么不同?和中国有什么区别。
2012-05-02 21:20
本期嘉宾
喻海良
:美国教授的职称评审标准要综合考虑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等几项。教学主要根据每个学期学生的无记名评议结果进行总评价;科研,主要是考虑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公共服务也很重要,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学校、地方的活动,也要参加一些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 美国职称主要包括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有时候,教授还分出来某些头衔的教授。对于这些不同职称的教授,分工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学校对他们的要求不一样。他们可以有独立的实验室,独立的招生权利,独立的项目申请权利。基本上,人人平等。 从上面的最后几点,就可以看出来和中国教师队伍最大的差别,就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之间没有平等的独立的学术地位。前面几个,没有招生权、没有实验室,有时候还没有项目申请权利。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资源分配和享用不平等。
2012-05-03 09:05
flyingaway
对
陈安
: 学院里的评委是不同专业的教授组成,根本不懂参评人员的材料,只能数数,几篇文章,因子多少,课题几个,至于到底是什么水平,根本没有人关心。学校层面的评委是由个学院院长和行政官僚组成,更加不懂其他专业。 能够数数的还算公正,更有甚者,连数数都不愿意,直接由关系远近投票。 外单位同行评议环节基本上不占什么分量,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把手领导说了算。 请问如何设计评审程序,才能使职称评审真正回归到学术评价的初衷上来?
2012-05-03 09:02
本期嘉宾
陈安
:对于知识分子的这点“面子”资格,其实公开成果就可以做到对评委或者机构相对有约束力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傻子。关键问题在于,让你接受一个违背常识的结果,而大家只敢腹诽。
2012-05-03 09:05
hmaoi
对
彭渤
: 美国终身教授的评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我们为什么不学一学美国终身教授的评定办法呢?
2012-05-03 03:52
本期嘉宾
彭渤
:中国的大学目前连中科院的先进思想和做法都学不到,学美国就是企望了。中科院在1999年就取消了职称评审制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十年之后的今天,老套的职称评审还在大多数大学上演,而且越来越“杯具”。
2012-05-03 09:05
xsquare
对
喻海良
: 在制度的建设上,对于一般的决定均可以寻求救济。例如行政决定可以复议,诉讼中还有一审二审,甚至再审。不知中国的高效在进行职称评定时,如果被评审的对象对结果不满意,是否可以向学校的委员会之类的机构申请复核,国外的大学是否存在对决定进行复核的机构?
2012-05-02 21:05
本期嘉宾
喻海良
:可以寻求设立这样的机制。比如自然基金位在给出评审结果后,如果不同意评审结果,也有一定的申诉权。国外大学,也有一定的申诉权。在最高领导层,可以根据自己的了解,提拔基层未同意的晋升者。但,这个现象不多。
2012-05-03 09:04
xsquare
对
喻海良
: 评审都是其他人针对某个对象进行,请问几位如何能让评审者公平、公正地对评审对象进行评审?
2012-05-02 21:02
本期嘉宾
喻海良
:要做到“公平、公证”很简单。让无利益冲突、关系影响的人去评审。也可以找同级别学校进行互相评审。北大给出计划晋升指标,把所有资料给清华的委员会,请他们评审。同时,清华也是给出晋升指标,把资料给北大的职称委员会,让他们评审。 我相信:只有没有利益纠葛的群体之间,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公平。
2012-05-03 09:04
SprMorn
对
喻海良
: 各位老师,职称重要吗?我觉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和待遇相关,那么是否可将待遇工资的决定因素做的更全面和平衡一些那?
2012-05-02 17:08
本期嘉宾
喻海良
:职称,现阶段在国内是非常重要。主要体现着项目申请,有一个职称限制。比如973项目申请,明确要求具有高级职称。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申请,也明确要求有高级职称。上面都是纵向项目。对于横向课题更加看重项目负责人职称。一个讲师很难从企业拿到大的科研项目。 现在高校对于职称对收入的影响也比较敏感。国家现在在推行效绩工资改革,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是,国内高校申请到项目有项目提成,这使得教师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估计还是很难收到成效。 相反,职称问题在国外可能没有那么看中,我旁边有很多人直到退休还是讲师,当然他们过的非常高兴。澳洲高校教师的工资是完全透明的。讲师的收入大约在8万-10万Au$之间,正教授的收入也就14万-16万。而且,澳洲个人年收入超过8万以上,税收非常高,正教授比讲师多的6万元里面可能有一半用来缴税。与此同时,个人申请到科研经费,也不像国内有项目提成,只能根据申请时的费用说明一条一条使用。当然,有科研经费后,从事科学研究方便很多。
2012-05-03 09:03
nanofsl
对
陈安
: 打架更能暴露中国高校教师职称评估的问题,我倒是希望改革来得更猛一些,从我学习的过程看,大多数的教授都是在混,名不副实啊
2012-05-03 08:17
本期嘉宾
陈安
:所以,有时候开玩笑地说:我国教授才真正是tenured呢,再差也不会离开当前的岗位,总是有碗饭吃。打架事件本身是个例,但是大家心里窝着的火却不是个例,刚好有这样一个事件出现,触发了内心的苦闷而已。
2012-05-03 09:03
bywindlw
对
彭渤
: 这里面肯定有制度的问题? 美国的tenure制度,实行那么多年,那么残酷,却很少听见有人评不上tenure就打人!当然也不会像中国现在这样,一下子就给一个本科生教授职称!两种行为都是对教授制度极大的不尊重!
2012-05-03 07:26
本期嘉宾
彭渤
:是的,行政左右一切,学术靠边站。这样的大学就会乱套。
2012-05-03 09:02
nanofsl
对
彭渤
: 打架更能暴露中国高校教师职称评估的问题,我倒是希望改革来得更猛一些,从我学习的过程看,大多数的教授都是在混,名不副实啊
2012-05-03 08:17
本期嘉宾
彭渤
:是的。情况也严重。关键看政府如何重视?
2012-05-03 09:01
zymgood
对
陈安
: 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评审制度? 如果评审都能不靠关系,就不会有是非了
2012-05-03 08:48
本期嘉宾
陈安
:大家好,看来还是比预想的时间早了一点。 关于评审的机制设计,海外几百年的大学都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了,我们的大学则是不断在各类标准间摇摆,其实,回归别人已经证实的常识就可以,也许对于我国的一些特定情况,加上更通畅的申诉渠道以及公开化的比较,会更合理些。
2012-05-03 09:00
zymgood
对
彭渤
: 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评审制度? 如果评审都能不靠关系,就不会有是非了
2012-05-03 08:48
本期嘉宾
彭渤
:建议看看嵇少成刚刚发的博文:今人也有遗憾。在目前的体制情况下,中国要学到国外那一套比较难。
2012-05-03 09:00
Xianfeng
对
喻海良
: 最近中南大学在搞改革,有雄厚科研经费的讲师也可以当博导,这种改革是否是年轻科研人员获得机会的一条有益途径?各位嘉宾老师怎么看待这个改革?
2012-05-02 16:54
本期嘉宾
喻海良
:中南大学最近发生了一系列吸引眼球的改革。 不过,个人认为博士生导师资格应该放宽,讲师当博士生导师未尝不可。我曾经写过一篇,博士生导师制度是中国高校现阶段的产物,里面有较多论述。当然,我支持讲师担任博士生导师,这个讲师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条件。他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也具备基本的学术知道能力。至于学生是否选择他当导师,那就看他个人能力,双向选择。 博士生导师制度放宽后,每个高校对博士生招生数量应该严格控制,防止博士生招生泛滥。同时需要加强博士生毕业论文评审机制。对于不合格论文,坚决不授予博士学位。
2012-05-03 08:58
luxiaojcsy
对
喻海良
: 听说中科院评职称比高校制度上要进步一些,合理一些,哪位老师有了解,可以介绍一下吗?
2012-05-02 16:20
本期嘉宾
喻海良
:这个问题,请陈安老师帮忙回答。
2012-05-03 08:57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 各位嘉宾、网友,访谈正式开始,欢迎大家交流!
2012-05-03 08:57
haoleiren
对
喻海良
: 喻老师身在国外,能否给介绍下外国的类似评审呢?
2012-05-02 16:27
本期嘉宾
喻海良
:我现在在澳大利亚,所有大学职称的评定属于英联邦体系,和美国大学体系不一样。这里的职称是: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美国体系为讲席(命名)教授-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我所在的卧龙岗大学,教授评定为两年一次。全校名额非常少,今年好像只有3个,要求担任副教授岗位四年以上的教师才有资格参与申请。在教授评定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的领导能力、研究支撑点、科研产出、学术影响。 领导能力包括很多:团队领导力,团队成员数量,指导培养学生数量;项目领导力,担任多少科研课题负责人;学校内部是否担任领导职务;学校外部是否担任某组织的领导职务。这个在教授评审过程中占到非常大的比率。 研究支撑点,就是研究方向。每一个教授应该从事多个研究方向,并且,能够在这些方向上具有领导力,能够领导这些方向顺利发展。 学术影响,是否担任一些学术组织的成员,是否担任国际期刊的主编或者编委会,是否为国际期刊审稿,是否获得国际学术组织的学术奖励,等等。 科研产出,主要考察论文的数量、级别、影响力。其中论文并非和国内的一样,只看第一作者。这里评审,主要看个人的贡献量。每一篇论文,都有一个百分比的评定。比方单独作者,贡献量为100%。两个作者,第一作者可能是60%。其它也是类似。这个贡献量由学院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评定。与此同时,在评审教授过程中,是将所有的论文放到一起,而非国内的规定时间内。 与此同时,每一个候选人需要给出五个权威专家的推荐意见。其中校内只能两名。从上面可以看出,澳洲教授的评审非常严格。
2012-05-03 08:56
guluuu
对
喻海良
: 感觉现在评职称两级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了,那么年轻的海归都可以破格评教授,而有些老资格的副教授却评不上,这到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呢?
2012-05-02 16:24
本期嘉宾
喻海良
: 这个现象在高校现在发展比较普遍。一方面,需要引进人才。然而,现在国内高校待遇相对国际上高校待遇,普遍偏低。前些天调查,倒数第三。在没有待遇和科研条件的前提下,很难吸引到一流人才。为此,高校一般在引进人才方面很多给予破格评教授。 同时,现在高校的教授数量非常多,教育部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为了防止教授数量的再次泛滥,很多高校都对自己内部副教授提出更高的要求。某些学校,一个几层学院只有每年只有一个教授名额。至于提高要求是否合理,如果从长远角度考虑,是合理的,这样国际上会对国内教授的认可度高很多。的确,以前教育部招聘长江学者,国外学者只要求对方助理教授即可申请,而国内学者需要正教授职称。是不是教育部认定国内长江学者的水平等于国外大学助教教授的研究水平?当然,现在,国外学者申请长江学者,教育部已经把要求提高到副教授了。 另外,个人觉得,如果一个副教授在该校始终评不上教授,然而,自己觉得拥有教授水平,且一定要评上教授,完全可以考虑跳槽到其它学校。这样也促进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
2012-05-03 08:55
zymgood
对
黄智勇
: 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评审制度? 如果评审都能不靠关系,就不会有是非了
2012-05-03 08:48
本期嘉宾
黄智勇
:我现在国内, 好象自然科学基金现在在评定, 大家都打电话问收到“我的没有". 如果评定是匿名的, 应该会好些。 但是估计国内专业的圈子下, 大家都知道是谁。 也许可以先请海外评定?
2012-05-03 08:55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 都是当年“评估”造的孽---职称灾难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8183-566007.html当年为应付评估,几乎每个学校都在提职称方面大肆放水,结果造成全国范围内职称结构严重畸形。在一些单位,竟出现了教授数量严重多于副教授,更多于讲师的“喜人局面”
2012-05-02 16:16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 【悲催的副教授和副研究员们】陈安:副教授、副研究员们,既然管理机制设计出来就是鼓励大家一起斗的,那咱别对不起设计者的初衷,那就斗吧。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565600
2012-05-02 15:30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 【关于高校评职称】鲍文:职称评定要求是门限值和最低要求,不是及格线过了就是,因此过了最低要求并不能代表自己就能够成为教授,否则就不需要评定只需要数数就行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2305-565371.html
2012-05-02 15:27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 【武大职称评定血案引发的思考】喻海良:如果这位副教授没有达到该校教授评定要求,如果不是他在职称评审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不公平问题,作为一个学法懂法的法学专家,他有理由做出此种行动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565264.html
2012-05-02 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