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744马军: 各位老师在同行评审过程中有遇到什么比较难忘或者印象深刻的经历吗?可否分享一下
2023-09-24 17:22
本期嘉宾
马军:1,一个稿件反复修改,一个审稿人每次就提出新的问题,作者忍无可忍给主编投诉,然后稿件录用了。2,拟录用的稿件退回作者核实,作者直接替换了一些作者,然后拒稿。 3. 导师不亲自投稿,注册公共账号让研究生投稿,修改回来因为作者信息不一致反复退回,然后作者写说明,耽误出版。
2023-09-26 17:27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感谢意得辑为本次活动提供的专属折扣!使用优惠代码【PRWE85】享意得辑全线服务85折,(订单金额满1000元可用,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
2023-09-26 17:25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本期ScienceTalks实时互动环节接近尾声,感谢各位网友积极参与。欢迎大家下期ScienceTalks继续参与!最后再次感谢马军老师,杨蔚老师及几位国际同行的积极回复与指导!为大家答疑解惑。我们下期见!
2023-09-26 17:25
游客615马军: 今年的同行评审周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吗,会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等的影响有与以往区别的内容?或是有什么亮点吗?
2023-09-24 17:34
本期嘉宾
马军:人工智能参与评审是辅助的,传统评审方式暂时还不会改变。
2023-09-26 17:25    
游客966马军: 今年同行评审周有什么新的建设性意见提出么?
2023-09-26 13:05
本期嘉宾
马军:一线科研人员要积极参与同行评审,期刊编辑部邀请更多审稿人参与评审,给作者辩解和修改的机会。
2023-09-26 17:24    
科学网编辑部马军: 新浪微博网友@毛豆儿的钱袋子:同行评审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2023-09-26 10:38
本期嘉宾
马军:AI参与数据和图片真实性检测,期刊吸引优质稿源的竞争加剧,稿件评审周期和效率,可靠性事关期刊口碑和生命力,活跃的学术编辑才会在期刊里继续发挥作用,不被淘汰。
2023-09-26 17:22    
游客818马军: 成为审稿人有什么硬性条件吗?
2023-09-24 17:45
本期嘉宾
马军:在正规的SCI期刊发表过论文,且你的信息是准确的,可以确认的。
2023-09-26 17:20    
游客610马军: 同行评审注重创新,是否也会有扼杀创新的案例?对于不同的观点,大多数评审专家是否会抱排斥态度?
2023-09-25 17:49
本期嘉宾
马军:创新稿件总是极少数的,一般都会投递顶刊。对于一般的SCI期刊,创新要求的标准是相对的。
2023-09-26 17:20    
游客907Matthew Hodgkinson: 一稿件多投的好处和坏处,这个会不会给期刊留下坏印象
2023-09-26 15:26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重复投稿是学术不端行为。如果被发现,你可能会被禁止再向这些期刊投稿,并将此事告知于你所在的单位。这浪费了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也不尊重他们的意见,把同行评审当成游戏一般。一般反响最快的期刊通常是质量最低的期刊。在期刊工作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当我们在收稿后进行抄袭检查时,文章已经发表了,而且几乎总是发表在OMICS或SCIRP这样的期刊上。他们率先发表也很正常--因为他们根本不做同行评议!一稿多投会导致期刊降低标准,也会导致作者忽视严厉但合理的批评
2023-09-26 17:16    
游客722马军: 偏见在哪个行业都有,同行评审也不例外,同行评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偏见?如何避免?各位老师有遇到过偏见的情况吗,可否具体就案例展开说下
2023-09-24 17:30
本期嘉宾
马军:公平和偏见共存的,所以稿件才有淘汰和筛选,各个层次的期刊才能存活。
2023-09-26 17:15    
游客428Matthew Hodgkinson: 现在是同行评审,但随着Ai的兴起,未来,ai会不会对这项制度产生影响
2023-09-26 15:23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聊天机器人/LLMs 在同行评审中没有合法用途。聊天机器人/LLMs 没有经过验证,无法评估学术文章,而且将内容提交给这些工具可能会违反保密规定。不过,也有其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工具是为同行评审而设计的,例如,评估报告质量和完整性的工具,或发现统计错误的工具。与聊天机器人相比,这些工具经过了更好的测试,更有前途。
2023-09-26 17:15    
游客139马军: 随着Chatgpt的爆火,人工智能异常火热,之后人工智能定然会对学术出版同行评审带来影响?请问各位老师,之后随着人工智能的影响,学术出版同行评审的模式、形式是否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趋势会是怎么样的
2023-09-24 17:11
本期嘉宾
马军:文章发表出来是给同行科研人员看的,AI替代了活人评审,那就没人看了,发表论文的愉悦感和获得感也就降低了。另外,不同期刊评审录用标准不同,还得依靠活人编辑来设定。
2023-09-26 17:14    
游客513Matthew Hodgkinson: 现在的论文查重系统各种各样,加入自己真实是自己的写作的,也是自己润色,那么需要购买查重服务么
2023-09-26 15:22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不需要,一个合理的系统就足够了。我使用过 iThenticate,再加上对重复提交的检查和对搜索引擎期刊的人工搜索,就能发现大多数严重抄袭的情况。目的是发现最明显的案例,而不是提供 100% 的保护。聪明的剽窃者会避免被发现,至少一开始是这样。
2023-09-26 17:13    
游客420马军: 现在同行评审基本只在最后论文最后阶段发生,各位专家认为同行评审是否可以提升在不同的阶段进行的可能性,而不是仅仅在最后一个阶段,此外如何进一步扩大同行评审的包容性,你们有什么建议?
2023-09-26 16:44
本期嘉宾
马军:产品没有成行没办法评价和评估,如今各个期刊投稿都非常多,评审人的任务都很繁重,最后一关评审直接了当,效率高。
2023-09-26 17:13    
游客511马军: 学术出版的未来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新鲜的事物很多,这两年ai的出现就对各行各业有所冲击,未来学术出版是什么样子是什么形式还真不好说,就像以前开会几乎都是线下会议,这几年线上会议形式就是突然起来的
2023-09-26 16:36
本期嘉宾
马军:AI评审不会完全替代传统评审,没有一线科研人员的参与,论文发表的意义也就降低了。
2023-09-26 17:11    
游客902Matthew Hodgkinson: 论文要求新颖性novelty,但是如果我的论文的新颖性偏离主流范式的研究,如何保证能找到合适的评审人, 又获取真正有价值的评审意见呢?
2023-09-26 15:19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确保您引用了近期的相关研究,因为编辑通常会以此为起点寻找审稿人。
2023-09-26 17:11    
游客397Matthew Hodgkinson: 请问,人工智能对同行评审有哪些影响?
2023-09-26 15:15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聊天机器人/LLMs 在同行评审中没有合法用途。聊天机器人/LLMs 没有经过验证,无法评估学术文章,而且将内容提交给这些工具可能会违反保密规定。不过,也有其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工具是为同行评审而设计的,例如,评估报告质量和完整性的工具,或发现统计错误的工具。与聊天机器人相比,这些工具经过了更好的测试,更有前途。
2023-09-26 17:10    
游客549马军: 国内外的期刊在同行评审制度上是否一致,各位老师能否给介绍下
2023-09-25 10:43
本期嘉宾
马军:国内期刊走向国际化,同行评审规则一样的。国内期刊稿件送审也是要遵守一定规范,新闻出版管理局有规定。
2023-09-26 17:10    
游客486马军: 如果审稿意见反馈过慢,如何在不得罪审稿人的前提下进行催稿?
2023-09-25 10:48
本期嘉宾
马军:不用担心这个,作者可以给责任编辑和JEO发邮件
2023-09-26 17:09    
游客480马军: 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进行同行评审时尚且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如果运用人工智能的话,这种误会应该如何解决呢
2023-09-22 18:19
本期嘉宾
马军:不同背景和知识的人审稿对于作者来说非常有益,可以从不同层面提出问题帮助作者提供稿件质量,也便于在更大群体传播。
2023-09-26 17:08    
游客389Matthew Hodgkinson: 出版中的“掠夺性出版”是否也有着益处呢?
2023-09-26 15:37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掠夺性出版商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一份真正的期刊,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适当的同行评审。它们经常隐藏付款信息,列出一些未经同意就被列入编辑委员会的编辑,拒绝让作者撤回文章,以及其他欺骗和作弊行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它们都是不可取的——它们属于有组织的犯罪行为。然而,并非每一份受到批评或者存在不完美做法的期刊都能被归类为“掠夺性期刊”。
2023-09-26 17:06    
游客212Matthew Hodgkinson: 看刚专家的回答,成为评审专家对自己的学术未来还是有很大好处的,那么同行评审的专家一定是行业的翘楚者么?年轻的学者是否有机会成为评审专家,需要怎么才能成为期刊的评审专家,是主动联系期刊还是
2023-09-26 15:33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是的,年轻学者也可以担任审稿人。尽管这比较少见,因为他们的发表论文数量较少,而这通常是编辑寻找审稿人的途径之一。你可能会被一位资深同事邀请进行审稿,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请确保期刊知道你参与了审稿工作。一些出版商现在正式允许“共同审阅”。你可以向期刊提出成为审稿人,但通常成功的机会较小。你可以在会议上或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渠道与编辑建立专业关系,这可能会让你有机会受邀进行审稿。这也是我收到一些同行评审邀请的方式之一。
2023-09-26 17:05    
游客375Matthew Hodgkinson: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王凌峰教授提出在预印本中引入算法驱动的自组织同行评议,将投稿按照质量不同评级,这样就没有了期刊老是拒稿的麻烦,对此请问有何评论?
2023-09-26 15:31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该提案取决于用什么标准来决定 "质量",而 "质量 "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术语。我希望这些因素是客观的、可重复的。我认为同行评审的最佳方法不是互相比较论文,而是找出方法和并报告相关问题。我认为算法很难对所有学术方法进行评估,因此我对其普遍适用性表示怀疑。从表面上看,我不明白为什么这种算法会降低退稿率:对方法和报告进行更严格的评估可能会提高退稿率。
2023-09-26 17:05    
游客443Matthew Hodgkinson: 为什么学术出版行业盈利这么高?
2023-09-26 15:29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学术出版之所以有利可图,是因为学术界对价格并不十分敏感,而且期刊是不可更换的--例如,你不能简单地用《英国医学杂志》取代《柳叶刀》。传统的订阅期刊被捆绑成 "大交易",图书馆很难不去订阅期刊,而且谈判是保密的。文章处理费比较透明,但由于作者个人一般不支付处理费,因此他们也不会太在意单篇价格--"物有所值 "的理念在实践中并不奏效。由于学术界已将研究评估外包给期刊,因此大家对于发表论文的压力很大。
2023-09-26 17:04    
游客723马军: 期刊选择评审专家的准则和依据是什么?各家可能侧重不同,有没有一些大概一致的共同性准则和依据
2023-09-24 17:40
本期嘉宾
马军:在重要期刊发表过论文,比较活跃
2023-09-26 17:04    
游客918马军: 同行评审中会有延迟的情况出现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有效避免呢?还望各位老师解答
2023-09-25 16:19
本期嘉宾
马军:定期催责任编辑,要求追加审稿人
2023-09-26 17:00    
游客856马军: 审稿人给的一些意见有些模糊,并不明确,无法把握怎么办?各位老师有好的对策建议吗
2023-09-25 10:52
本期嘉宾
马军:换个期刊
2023-09-26 16:59    
游客659Joan Marsh: 先提出学术创新,还是先出台相对的管理法案?
2023-09-26 15:11
本期嘉宾
Joan Marsh:先提出学术创新
2023-09-26 16:59    
游客744Matthew Hodgkinson: 各位老师在同行评审过程中有遇到什么比较难忘或者印象深刻的经历吗?可否分享一下
2023-09-24 17:22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这是我 15 年前写的:https://journalology.blogspot.com/2007/01/case-study-in-open-peer-review.html。我自己也当过几次同行评审员,但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经历。我总是在我的报告上签名。作为编辑,我有很多趣闻轶事。古生物学家之间的仇恨似乎比其他领域更深。这个审稿人把文章打印出来,然后自己手写审稿意见,在一个图表上,有一段潦草的手写:你拼错了你自己的分类。因此我们没有把这一页给到作者
2023-09-26 16:59    
游客792马军: 非盲审情况下,作者的身份是否会对审稿人造成很大影响,比如作者是大牛,是否审稿时就会松一些,作者是二三流学校的,审稿时就会苛刻一些
2023-09-25 10:47
本期嘉宾
马军:因为是匿名评审,作者身份其实对评审结果影响不大,和你投稿的期刊有关。一些稿件如果大牛挂名反而会在评审环节更加苛刻。
2023-09-26 16:58    
游客513Joan Marsh: 现在的论文查重系统各种各样,加入自己真实是自己的写作的,也是自己润色,那么需要购买查重服务么
2023-09-26 15:22
本期嘉宾
Joan Marsh:如果你用的查重系统不错的话,为什么还需要用其他的呢?
2023-09-26 16:57    
游客841马军: 各位老师,审稿人审稿时对文章的哪个部分最重视?
2023-09-25 18:47
本期嘉宾
马军:方法论和结论,是否对审稿人有启发
2023-09-26 16:57    
游客219马军: 评审时,有些文章的数据是长时间实验积累而形成并得出的结论,对于这种数据,评审专家如何辨别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若专家难以把握,是否会影响最终的评审意见,请各位老师解惑
2023-09-25 18:49
本期嘉宾
马军:有一点偶然因素,这里就要强调科学依据,物理学原理,和已有的相关结果一致性。
2023-09-26 16:57    
游客835马军: 我们是本新刊, 邀请同行评审专家比较难, 专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023-09-26 16:54
本期嘉宾
马军:发挥你们期刊编委学术圈的作用
2023-09-26 16:55    
游客935马军: 有时候因工作或其他原因拒绝了期刊的审稿邀请,自己以后投这份期刊会不会受到影响?各位老师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2023-09-25 20:17
本期嘉宾
马军:一定要写拒审原因,比如最近忙,稿件内容不熟悉。空白了拒审理由系统都会记录的,对自己今后投稿到这个期刊有一点影响。
2023-09-26 16:55    
harmonism杨蔚: 现在期刊编辑部的精力不是用在论文的语言文字和格式等方面的编辑和校对上,而是越殂代疱取代了同行评审,在未送同行进行评审之前就自行枪毙了大部分稿件,这才是对同行评审制度最大的颠覆!
2023-09-26 16:00
本期嘉宾
杨蔚:编辑部在送审之前通常会有一个流程叫预评审,这其实也是一个同行评审,只是它的速度特别快,让作者感觉没有经过评审就拒稿了。这个预评审主要目的是节约作者的时间,这些期刊普遍拒稿率很高。如果90%的文章即使送审了也一样会被拒稿,那么把所有文章送审不仅低效,而且严重耽误作者的时间。如果您认为这种做法不合理,您完全可以抵制这些期刊,不给他们投稿。
2023-09-26 16:54    
游客770马军: 同行评审专家应该是期刊编辑筛选,他们筛选的时候会有什么标准吗?怎么样才能为投稿文章找到合适的同行评议专家呢?筛选如果有依据的话,怎么让自己的文章往这个标准靠,以便让同行评审专家尽量与自己的文章相匹配
2023-09-25 15:14
本期嘉宾
马军:编辑会根据你稿件的题目和摘要,大概浏览下内容所使用的方法论来决定选择哪些审稿人。一种是期刊数据库直接推荐,这样一次性可以送审很多审稿人。第二种每个责任编辑都有自己收集的同行专家信息。第三种就是按照关键词临时在web of science 寻找。
2023-09-26 16:54    
游客176马军: 同行评审的周期大概多久呀
2023-09-26 10:27
本期嘉宾
马军:第一轮评审一般7-40天,编辑部约定的时间而已,具体完成时间要看审稿人。
2023-09-26 16:52    
游客493Matthew Hodgkinson: Should peer review process be conducted properly? All research is essentially either aimed at consolidating/extending the existing knowledge or disrupting/overturning it.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publications of all research are endorsed through peer review process. However, academic community often neglects a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between consolidating research and disruptive research. For consolidating research, there are often many people working on the existing knowledge that fits to consolidating research. For disruptive research, there are also many people working on the existing knowledge that contradicts disruptive research. When a research is submitted, the journal usually requires author to define opposed reviewers. But this is unrealistic for disruptive research, because the author of disruptive research is unable to list all the advocates of the existing knowledge as the opposed reviewers. Many journals assert that they strictly follow the publication ethics: decisions about a manuscript should be based only on its importance, clarity, and relevance to the journal’s scope and content, but when a disruptive research is submitted, the editors(reviewers) will be accustomed to reject it by means of arguing “the existing knowledge is correct whereas the author’s newly proposed knowledge is wrong”. Even if the author finds the decision to be a bias and ask for appeal from the journal’s manager or publisher, the result is simply tough-- “the editor’s decision cannot be changed”. In fact, no few people witnesses how a disruptive research is baptized through peer review process, although most of people orally express appreciation of disruptive research.
2023-09-20 15:00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颠覆性研究需要与已知研究相协调,不能无视已有研究。通常情况下,自诩为 "颠覆性 "研究的研究人员都是在追随拙劣的实践,他们的动机往往是意识形态,而不是真正推动某一领域的发展。接受所有 "合理科学 "的期刊有助于避免相反的研究受到压制,我对此表示欢迎--我曾在 PLOS ONE 工作,并帮助创办了 BMC Research Notes。但是,研究人员不能简单地坚持禁止所有从事传统研究的人审阅他们的工作。如果有人不断被拒,与其说他们受到了审查,不如说他们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方法或报告。
2023-09-26 16:51    
科学网编辑部马军: 新浪微博网友@鹿雪哒哒:为什么同行评审的周期一般很长?有什么方法加快?
2023-09-26 10:38
本期嘉宾
马军:主要是一些审稿人比较磨叽,或者其他事务多。实际上一些期刊的编辑对审稿人在EM系统里进行标记得分,那些可靠的有效的审稿人在投稿到本刊的时候会获得更多修改机会和发表机会。频繁拒审或者拖延审稿会被期刊编辑标记,这些审稿人如果署名投稿可能会遭受直接拒稿或者类似的结果。
2023-09-26 16:51    
游客631Joan Marsh: 同行评审的会全盘否定作者的稿件么?会推荐是否合适刊发在其他期刊吗?谢谢各位老师
2023-09-26 14:08
本期嘉宾
Joan Marsh:我不清楚你所说的“否定”是什么意思。编辑有时会推荐其他期刊,通常是由同一出版社出版并且属于文章转移系统的一部分。如果编辑没有建议一个期刊,就不要要求他们这样做:这并不是他们的工作职责之一。
2023-09-26 16:50    
游客479Joan Marsh: 老师们好,是否可以自己推荐审稿人,如果自己推荐审稿人,如何鉴定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的诚信联系?
2023-09-26 13:38
本期嘉宾
Joan Marsh:你可以推荐审稿人,但编辑并不一定要邀请这些审稿人。你不应该推荐同事或导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推荐领域内顶尖作者没有太大意义:编辑们通常已经知道他们。有帮助的是推荐来自中国、但不是你的同事,同时又在相关领域有研究的审稿人。
2023-09-26 16:49    
科学网编辑部马军: 新浪微博网友@lea_16:各种论文的同行评审也要全球化了吗
2023-09-26 10:38
本期嘉宾
马军:对于国际期刊来说,审稿人可能来自于全世界不同的地区,一般不会采纳同一地区的多个审稿人。
2023-09-26 16:49    
游客668马军: 如果想成为审稿人应该做哪些准备?如何申请?各位老师能否交流下自己申请审稿人时的心得
2023-09-25 18:55
本期嘉宾
马军:一般是正规的期刊发表过论文且你的电子邮件出现在正式发表的论文第一页。所以,有些期刊允许论文所有作者的电子邮件显示在第一页。
2023-09-26 16:48    
游客405马军: 可以和期刊申请排除自己不想的同行作为评审么
2023-09-25 15:09
本期嘉宾
马军:这个是可以的,在cover letter里提出要求,责任编辑都会采纳,每个期刊的审稿人都很多。有些期刊投稿系统里直接可以填入回避审稿人的信息。
2023-09-26 16:46    
yych66马军: 请问,对于颠覆性的创新同行如何进行评审? 我独立探索物理三十多年,发现物理学的传承中有一些入门的错误: 1、大自然赋予质子、电子专门的场,并不是简单的电磁力; 2、原子之间的连接不是化学键、不是电子偶合,而是原子相互吸引价电子,实现价电子围绕两个原子实的结合运转,而构成物质; 3、金属材料导电性能好,不是因为有“自由电子”而是因为金属原子价电子少,原子结构外层有较大的空间,能够形成导电信号波和电子换位移动的通道。 谢谢!晏成和
2023-09-22 17:23
本期嘉宾
马军:可以和物理学报的编辑进行沟通,或者和国内物理资深教授同行沟通,让他们推荐您的手稿到特定期刊发表。
2023-09-26 16:45    
游客978杨蔚: 这几年国内学术期刊发展势头很好,有些还是非常拿的出手的在国内,不过在国际上还是逊色了点,未来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更大的发展
2023-09-26 16:07
本期嘉宾
杨蔚:我国已经成为了发表学术论文最多的国家,学术期刊的本质上是为学术论文出版提供服务。显然,过去我国期刊界或学术界在这个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享受了太多国际期刊和同行提供的服务,而为整个学术共同体提供的服务太少。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秉承为学术共同体提供更好出版服务的理念,一定能办好我们的期刊。
2023-09-26 16:45    
shenlixing马军: 对于颠覆性法发现,作者是小人物,应该如何做,才能让期刊编辑多选几个同行评审?
2023-09-22 11:54
本期嘉宾
马军:颠覆性的发现一般具有偶然性,如果作者是小人物或者在学术圈没有影响力。那么,按照科技文献规范,把你的收稿投递顶刊,而不是普通的一区期刊,也许这样能获得发表。第二,做好学术积累,比如提升你的论文H指数,等H指数积累到一定程度,然后在投稿信里告诉责任编辑,你是有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积累的,这样稿件会获得送审机会。
2023-09-26 16:44    
游客139Matthew Hodgkinson: 随着Chatgpt的爆火,人工智能异常火热,之后人工智能定然会对学术出版同行评审带来影响?请问各位老师,之后随着人工智能的影响,学术出版同行评审的模式、形式是否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趋势会是怎么样的
2023-09-24 17:11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我真心希望人们能够冷静下来,不要滥用 ChatGPT 和 LLM。他们是有说服力的作者,但他们无视真理。他们没有经过同行评审的验证。如果有人不能通过自己鉴定一篇文章,他们应该直接拒绝评论,而不是使用一个与时俱进的工具。不过,未来我们很可能会在使用人工评估的同时使用自动评估。有一些工具可以评估图像和数据是否存在欺诈迹象,还有一些工具可以评估报告的完整性和质量,例如试剂是否已完全说明。精心设计和验证的工具将有助于同行评审。我们已经有了像 iThenticate 这样的文本相似性检测器,但这些工具可能会被误用,因为编辑们只是看重复率的百分比,而不是正确地评估抄袭行为。
2023-09-26 16:40    
gxfycyyhang马军: 学术交流与同行评审 学术交流作为绝大多数科学家的一种认知方式,是在科学探索中养成的用以提高、纠错、完善认知的态度与模式,这种模式也构成同行评审的基础。 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一个成果不断涌现的时代,学术交流与同行评审 应更重视探究事物的原由,但在多数情况下,认知是渐近的、扩展的、提高型的,与破坏/颠覆型认知存在重大区别。请问各位科学家,如何细化上述两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高 峡
2023-09-21 16:56
本期嘉宾
马军:同行评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分级筛选科研成果的一种方式。曾经发表在顶刊的论文,现在回头来看也是觉得非常简单。科学在不断进步,各个期刊的审稿人和学术编辑队伍也在不断更新,遴选稿件的标准也是动态的,这种螺旋式进步伴随科学出版过程。
2023-09-26 16:38    
科学网编辑部马军: 新浪微博网友@毛豆儿的钱袋子:学术出版未来OA的趋势如何,现在一些单位是不认这个的,之后会怎样?
2023-09-26 10:36
本期嘉宾
马军:今后如果把论文发表和捆绑的利益完全脱钩了,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OA出版也是可以的,另一方面传统期刊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论文也是可以通过OA方式出版,以获得更多的阅读量和传播力。
2023-09-26 16:35    
yych66Matthew Hodgkinson: 请问,对于颠覆性的创新同行如何进行评审? 我独立探索物理三十多年,发现物理学的传承中有一些入门的错误: 1、大自然赋予质子、电子专门的场,并不是简单的电磁力; 2、原子之间的连接不是化学键、不是电子偶合,而是原子相互吸引价电子,实现价电子围绕两个原子实的结合运转,而构成物质; 3、金属材料导电性能好,不是因为有“自由电子”而是因为金属原子价电子少,原子结构外层有较大的空间,能够形成导电信号波和电子换位移动的通道。 谢谢!晏成和
2023-09-22 17:23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有时,审稿人只能支持他/她对研究问题的看法,或可能拒绝他/她个人处理的主题的稿件,声称有不同的观点、发现和方法。审稿人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观点接近的工作,并倾向于科学现状。
2023-09-26 16:34    
游客626马军: 学术出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
2023-09-26 15:10
本期嘉宾
马军:传统方式出版依然会存在,一些期刊可能会实现稿件推荐制,允许一些特别的稿件在特定的专家签名推荐后在期刊发表。但对于作者来说,要找到同行实名推荐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2023-09-26 16:34    
gxfycyyhangMatthew Hodgkinson: 学术交流与同行评审 学术交流作为绝大多数科学家的一种认知方式,是在科学探索中养成的用以提高、纠错、完善认知的态度与模式,这种模式也构成同行评审的基础。 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一个成果不断涌现的时代,学术交流与同行评审 应更重视探究事物的原由,但在多数情况下,认知是渐近的、扩展的、提高型的,与破坏/颠覆型认知存在重大区别。请问各位科学家,如何细化上述两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高 峡
2023-09-21 16:56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现实情况是两者兼而有之。学术交流从来都不完全依赖同行评审,科学领域也并非总是循序渐进地发展。预印本和工作文件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自 COVID 以来,它们在网上越来越受欢迎。正如库恩(Kuhn)所描述的那样,科学往往是通过科学革命来运作的。各个领域的问题不断积累,直到无法解释为止,然后新的模式被发现,从而更好地解释数据。然后,逐步完善的过程重新开始。我们确实有很多颠覆性创新,但它们总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凭空出现。19 世纪和 20 世纪的科学进步减少了许多科学谜团,因此要想取得真正的理论突破需要更长的时间,也更加困难。特别是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物理学一直停滞不前,因为人们看到了标准模型的潜在问题,但却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
2023-09-26 16:33    
科学网编辑部Matthew Hodgkinson: 新浪微博网友@Ferrari87:为什么需要同行评审呢?同行评审有标准吗?
2023-09-26 10:42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我们过去没有同行评审。科学家们会互相寄信。然而,这种方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17 世纪,西欧创办了期刊,以便更广泛地传播这些信件。这些信件通常由编辑审阅,决定内容是否有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科学研究大量增加,编辑们发现他们再也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工作量。他们转而邀请外部专家进行同行评审。这样做的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道德丑闻;在美国,同行评审有助于避免外部监管。之所以要进行同行评审,是因为文章内容不合格、有误或者充满恶意,他们往往无法发现自己的错误。人们认为,在广泛传播之前,最好由几个人对作品进行检查,以减少严重错误或谎言传播给读者的可能性。出版道德委员会为同行评审员制定了道德准则,其中包括对细节保密、如果有潜在的利益冲突或自己不具备资格则拒绝评审,以及不利用评审内容为自己谋利。
2023-09-26 16:32    
科学网编辑部马军: 新浪微博网友@林夕夕飞扬:同行评审有哪几种形式,优缺点是什么,发表后的评审适用于哪种情形
2023-09-26 10:39
本期嘉宾
马军:1.完全双盲匿名评审,但多数审稿人比较排斥这一种,好处是预防熟人朋友和小圈子审稿人故意绿灯,降低评审要求。 2.审稿人信息匿名,这样审稿人没有压力,但作者在答复审稿人意见的时候有一定困难,不敢强力反驳,多数情况下只能顺着审稿人意见来修改。 3. 审稿人信息完全公开,这种情况下审稿人必须在学术圈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为发表的论文数据和结论可靠性背书。
2023-09-26 16:32    
科学网编辑部Matthew Hodgkinson: 新浪微博网友@nephele_wu:同行评审中怎么避免恶意学术打压?
2023-09-26 10:38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要避免竞争,可以通过公开的同行评审(这样评审者就会被大众知晓,同时也无法掩盖他们的偏见)或通过编辑识别冲突来实现。我们还可以尝试改革科学评估,使研究人员不再热衷于攻击竞争对手。
2023-09-26 16:31    
游客969杨蔚: 同行评审专家的意见,若作者不认可、不同意,这样期刊会怎么操作?
2023-09-26 13:50
本期嘉宾
杨蔚:做决定的是编辑,审稿人的意见只做参考,作者当然有权不接受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作者对自己的文章负责,而不是审稿人,但是作者需要有理有据,说服编辑,否则编辑也有权不让作者在本期刊发表。
2023-09-26 16:29    
科学网编辑部马军: 新浪微博网友@王者之风干城之将:期刊编辑对于审稿人的意见不采纳怎么办?作为审稿人,有些稿件我已经明确表态拒稿而且不再审阅修订稿,编辑还给我发。
2023-09-26 10:40
本期嘉宾
马军: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审稿意见过于粗暴简单,要么一句话的accept,要么就是没有创新直接拒稿,没有对作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来提高稿件质量。我查看我们期刊稿件系统的一些人审稿人记录,给的意见都是直接录用,显然这样的审稿人非常可疑的。从权限等级来看,学术编辑的意见权重高于一般审稿人的意见权重。
2023-09-26 16:28    
游客105Joan Marsh: 请问各位老师,审稿人同意接收,但编辑最后提出一堆问题,让大修,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2023-09-26 13:08
本期嘉宾
Joan Marsh:将编辑视为审稿人来回复他。编辑通常比同行审稿人更有经验,对他们的期刊了解更深。在这种情况下,听起来编辑找不到合适的审稿人,因此自己进行了审稿。
2023-09-26 16:28    
游客223Joan Marsh: 审稿人提出的一些意见和修改,有的时候实验条件不允许,无法达到要求,这时该如何回复或如何处理?
2023-09-26 12:59
本期嘉宾
Joan Marsh:建议你问期刊编辑的意见。如果编辑也坚持如此,或许可以考虑先撤稿,再转投别家。
2023-09-26 16:27    
科学网编辑部马军: 新浪微博网友@黎祗:同行评审中还有哪些需要重视提高的吗地方?
2023-09-26 10:42
本期嘉宾
马军:出版社对主编的聘用和动态筛选,淘汰非常关键,要避免世袭制。在学术一线活跃的主编和AE是期刊的生命线,编辑队伍的实际学术影响力和持续的科研成果产出是维护期刊声誉的关键。如此,责任编辑们才能准确选择审稿人,对稿件内容和审稿意见准确甄别,让作者心服口服,提升期刊影响力和口碑。
2023-09-26 16:26    
游客335马军: 对于现在各种形式的会刊,各位老师怎么看,建议投稿么,说实话,这种有好多,能投就能发表,但就是不知道会不会成为自己未来”学术生涯的黑历史“
2023-09-26 16:19
本期嘉宾
马军:个人以为,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读者群和审稿人群,避免把自己论文集中发表于那几个特定的期刊。目前有些人说某些期刊是行内认可的期刊,但凡真正的学术实力强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很多相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如果只能在特定期刊发表论文,换个期刊就发表不了或者频繁被拒稿,说明已经限于小圈子文化了。
2023-09-26 16:23    
游客468马军: 我作为刚刚起步的同行评审人, 各位专家能否给我提供一些建议, 分享你们眼中特别有价值的同行评审报告的标准吗?
2023-09-26 16:02
本期嘉宾
马军:原则上要认真阅读稿件内容,从自己知识背景提出疑问,特别是提出意见帮助作者改进稿件质量。好的评审人是应该给作者启发,给作者指出改进稿件质量的方法,而不是粗暴拒稿。
2023-09-26 16:20    
科学网编辑部马军: 新浪微博网友@住419号的Sway:如何看待同行评审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
2023-09-26 10:40
本期嘉宾
马军:绝大多数评审人都是公正的,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强行要作者引用不相关论文,故意拖拉稿件审稿时间,反复在修改中提出新问题,如果遇到这些困难,作者可以向学术编辑投诉,维护自己的权益。
2023-09-26 16:19    
科学网编辑部Matthew Hodgkinson: 新浪微博网友@墨__菲:研究领域比较小的,同行之间会有一些竞争,其他非领域的又不懂,这样会不会有失公允?
2023-09-26 10:40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一种解决方案是公开同行评审,因为这样所有的潜在冲突都是公开透明的。另一种解决方案是编辑从相关领域寻找了解对应内容的审稿人。
2023-09-26 16:18    
科学网编辑部Matthew Hodgkinson: 新浪微博网友@王者之风干城之将:期刊编辑对于审稿人的意见不采纳怎么办?作为审稿人,有些稿件我已经明确表态拒稿而且不再审阅修订稿,编辑还给我发。
2023-09-26 10:40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首先,审稿人的建议只是建议,编辑可以不采纳。但是,他们应该尊重不再审稿的要求。这可能是由于系统自动化造成的。您可以直接选择 "拒绝",或给出版商发邮件要求撤回。如果他们不理你,就可以直接删除邮件!您并不欠他们任何东西。
2023-09-26 16:17    
科学网编辑部马军: 新浪微博网友@改名期限居然还没到吗:领域细分越来越精,同行会不会圈子越来越小,然后在同行评议过程中派生出一些问题?
2023-09-26 10:42
本期嘉宾
马军:绝大多数期刊都是综合期刊,编辑队伍来源也比较丰富,同行评审基本上是公正的,毕竟作者都有申诉的机会。如果一个审稿人频繁被投诉,也会引起编辑和主编的怀疑,最终被踢出审稿人数据库。
2023-09-26 16:17    
科学网编辑部Matthew Hodgkinson: 新浪微博网友@住419号的Sway:如何看待同行评审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
2023-09-26 10:40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同行评审中出现道德问题,往往是因为期刊过于信任自己的系统或相关人员,被人找到弱点加以利用。出版商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流程如何受到影响,并对身份和评审行为进行检查,以避免同行评审受到负面影响。造纸厂和同行评审圈已经影响了成千上万篇文章的评审,但好在这些问题已经开始被发现并被大量撤回。特刊是期刊的一个特殊漏洞,因为特约编辑没有受过特殊培训,对待审稿这件事也不忠诚。
2023-09-26 16:17    
游客978马军: 这几年国内学术期刊发展势头很好,有些还是非常拿的出手的在国内,不过在国际上还是逊色了点,未来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更大的发展
2023-09-26 16:07
本期嘉宾
马军:国际上公认的知名期刊都有一个漫长的积累和沉淀过程,国内外都存在一些新兴的期刊,通过一些商业手段或者小同行加持的方法使得这些期刊首个影响因子非常高,但作者范围很窄来自于特定的人群,这个问题没办法避免。一个期刊要获得更多人认可,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普通科研人员如果有机会在这些期刊发表论文,那么这些期刊才会逐渐被大家认可,而不是少数人的俱乐部。
2023-09-26 16:15    
harmonism杨蔚: 现在有许多人认为同行评审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扼杀了创新。我不太同意这个看法。实际上,扼杀创新的不是同行平身,而是期刊编辑部。很多时候,极具突破性创新性的论文往往通不过编辑的初筛,根本到不了同行评审这一步。我认为,应该削弱编辑部的权力,提高审稿人的待遇,让更多的专家愿意当审稿人——现在的问题是审稿人数量严重不足,导致期刊编辑部不能每篇稿件都送审,从而增大了编辑部的裁量权!
2023-09-26 15:50
本期嘉宾
杨蔚:以我了解的情况,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审稿人数量不足,尽管这也是一部分原因。主要原因是投稿量太大,而发文量太小,比如一些期刊的拒稿率达到了90%。如果每篇文章都送审,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因为最终10篇有9篇要拒稿,意味着90%的文章即使送审了也一样会被拒稿。送审反而耽误了作者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编辑部会对论文进行“粗筛”,只让一部分质量较高的论文送审,降低工作量的同时,也节约了作者的时间。让绝大部分作者尽快转投其它杂志,不耽误时间。
2023-09-26 16:15    
科学网编辑部Matthew Hodgkinson: 新浪微博网友@林夕夕飞扬:同行评审有哪几种形式,优缺点是什么,发表后的评审适用于哪种情形
2023-09-26 10:39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常见的模式有:单人匿名评审(又称单盲评审;我用的是 NISO 和 STM 协会认可的术语)。在单匿名审稿中,审稿人知道作者是谁,但审稿人是匿名的;在双匿名审稿中,作者和审稿人都不知道其他人是谁;在公开同行评审中,作者和审稿人的身份是互相知道的(如果文章发表了,也是公众知道的),如果文章发表了,同行评审报告是公开的;在发表后同行评审中,文章在网上发表,然后进行评审,通常是邀请审稿人进行评审。双重匿名评审可减少对高收入国家作者的偏见,今年发表在 Wiley 生态学期刊上的一项随机试验就证明了这一点,但在实践中很难实施,很多审稿人都能猜到作者是谁。我还发现这限制了对利益冲突的识别,因此我希望在稿件接受后,审稿人知道作者是谁的情况下再看一遍。如果审稿人的名字被所有人知道,那么公开同行评审寻找审稿人的难度就会增加,但这也减少了审稿人表现不佳的可能性,而且他们往往会评论更多。发表报告允许公众对期刊进行监督,这是好事。将出版前的双重匿名、出版后的公开报告和审稿人姓名结合起来,可能是一种混乱但可以接受的折衷方案。出版后同行评审本应允许更多的人参与同行评审,但我所见过的例子中,很少有将志愿者评审与期刊邀请的评审同等对待的。有些文章无人审阅。在某些情况中,作者会邀请自己的审稿人,我认为这就导致了审稿过程中的偏见和低质量。通常也没有编辑来决定文章是否发表,而是外包给审稿人。有观点认为,这样可以减少把关,但我认为,这就丢失了审查和责任的一个重要步骤。
2023-09-26 16:13    
harmonism马军: 现在期刊编辑部的精力不是用在论文的语言文字和格式等方面的编辑和校对上,而是越殂代疱取代了同行评审,在未送同行进行评审之前就自行枪毙了大部分稿件,这才是对同行评审制度最大的颠覆!
2023-09-26 16:00
本期嘉宾
马军:的确存在这个现象,一些期刊投稿量巨大,一部分稿件的语言表达不流畅,责任编辑读起来痛苦。所以,作者要在投稿前做必要的文字润色和修饰,确保稿件的可读性。
2023-09-26 16:12    
游客183马军: 开放获取(OA)出版模式自出现开始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极大促进了学术成果的交流,也有人认为实质上是出版社圈钱的游戏,但不论如何,不争的事实是: OA模式正在逐渐成为学术出版的主流。几位老师怎么认为?
2023-09-26 16:08
本期嘉宾
马军:我个人不反对OA出版的,但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要把自己的论文分流,一部分以传统方式出版,个别或者少数稿件可以发表在OA期刊的,如果大量的论文都发表在OA期刊,成本太大,也会被一些同行非议和质疑。
2023-09-26 16:11    
游客852马军: 审稿人建议补做实验要一年才能完成,怎么办?
2023-09-26 10:45
本期嘉宾
马军:直接告诉编辑暂时不能完成审稿人提出的补充实验的任务,如果责任编辑同意的话就可以。或者,换个期刊来投递。
2023-09-26 16:09    
游客479杨蔚: 老师们好,是否可以自己推荐审稿人,如果自己推荐审稿人,如何鉴定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的诚信联系?
2023-09-26 13:38
本期嘉宾
杨蔚:可以推荐审稿人,但编辑不一定邀请作者推荐的审稿人,编辑会去判断某位审稿人是否与作者存在联系,是否适合邀请。
2023-09-26 16:07    
科学网编辑部马军: 新浪微博网友@nephele_wu:同行评审中怎么避免恶意学术打压?
2023-09-26 10:38
本期嘉宾
马军:可能会存在学术观点分歧,这种情况下在投稿时可以在cover letter或者投稿系统填写回避审稿人
2023-09-26 16:06    
游客698马军: 编辑和审稿人意见很大不同,我该怎么处理?比如审稿人建议接收,但是被编辑拒稿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2023-09-26 10:52
本期嘉宾
马军:编辑意见是最终的,审稿人意见只是参考的,所以作者要以编辑的意见为主。
2023-09-26 16:04    
游客254马军: 收到审稿人的“差评”应该怎么处理?对审稿人的评价应采取什么态度。
2023-09-26 10:46
本期嘉宾
马军:拒稿和审稿人的差评是很正常的,比如我们期刊编委给我们期刊投稿也遇到拒稿的。这种情况下都要认真阅读审稿人的意见,即使一些审稿人意见看起来很低级或者很荒谬,能改进的地方就要改进。然后再重新投稿或者换个期刊投稿。
2023-09-26 16:03    
游客370马军: 预印本,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有何优缺点
2023-09-26 15:57
本期嘉宾
马军:我个人不建议把投稿的论文放在预印本网站的,要确保目标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第一手读到你的论文手稿,提前放在预印本网站其实差不多等于发表了。
2023-09-26 16:00    
游客480Jadranka Stojanovski: 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进行同行评审时尚且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如果运用人工智能的话,这种误会应该如何解决呢
2023-09-22 18:19
本期嘉宾
Jadranka Stojanovski:文化差异的确可能令审稿结果不够客观,毕竟是人都会犯错。不过AI作为工具的准确性及客观性也待商榷,至少以目前的技术来讲。
2023-09-26 16:00    
yych66Jadranka Stojanovski: 请问,对于颠覆性的创新同行如何进行评审? 我独立探索物理三十多年,发现物理学的传承中有一些入门的错误: 1、大自然赋予质子、电子专门的场,并不是简单的电磁力; 2、原子之间的连接不是化学键、不是电子偶合,而是原子相互吸引价电子,实现价电子围绕两个原子实的结合运转,而构成物质; 3、金属材料导电性能好,不是因为有“自由电子”而是因为金属原子价电子少,原子结构外层有较大的空间,能够形成导电信号波和电子换位移动的通道。 谢谢!晏成和
2023-09-22 17:23
本期嘉宾
Jadranka Stojanovski:有时,审稿人只能支持他/她对研究问题的看法,或可能拒绝他/她个人处理的主题的稿件,声称有不同的观点、发现和方法。审稿人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观点接近的工作,并倾向于科学现状。
2023-09-26 15:59    
harmonism马军: 现在有许多人认为同行评审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扼杀了创新。我不太同意这个看法。实际上,扼杀创新的不是同行平身,而是期刊编辑部。很多时候,极具突破性创新性的论文往往通不过编辑的初筛,根本到不了同行评审这一步。我认为,应该削弱编辑部的权力,提高审稿人的待遇,让更多的专家愿意当审稿人——现在的问题是审稿人数量严重不足,导致期刊编辑部不能每篇稿件都送审,从而增大了编辑部的裁量权!
2023-09-26 15:50
本期嘉宾
马军:同意你的说法,所以选择恰当的期刊非常关键的。创新总是极少数人做出的,绝大多数发表的论文都是非常平庸的。期刊编辑部的主编,AE和普通责任编辑的选拔有很多途径和方式,出版社责任重大,一个期刊的主编水平决定了期刊的天花板。
2023-09-26 15:59    
科学网编辑部Jadranka Stojanovski: 新浪微博网友@nephele_wu:同行评审中怎么避免恶意学术打压?
2023-09-26 10:38
本期嘉宾
Jadranka Stojanovski:同行评审过程尽量透明。
2023-09-26 15:58    
游客212马军: 看刚专家的回答,成为评审专家对自己的学术未来还是有很大好处的,那么同行评审的专家一定是行业的翘楚者么?年轻的学者是否有机会成为评审专家,需要怎么才能成为期刊的评审专家,是主动联系期刊还是
2023-09-26 15:33
本期嘉宾
马军:只要你在相关正规期刊发表过论文,就有可能成为某个期刊某个稿件的评审人,认真阅读每一篇稿件,认真撰写审稿意见,在web of science里对审稿都是有记录的,一些数据库会自动抓取你的信息,推送你给责任编辑来担任审稿人。
2023-09-26 15:56    
游客418Joan Marsh: 各位老师好,请问审稿人如何看待与自己研究方向极其类似的文章呢?对于此类文章,审核是否会很严格,会给出指导意见还是选择拒审呢?
2023-09-26 11:37
本期嘉宾
Joan Marsh:编辑(和作者)希望邀请(而不是指派)审稿人审阅与自己的研究课题类似的论文:我们希望审稿人具备相关的方法论专业知识,并对课题充满热情。如果研究以类似的方式解决了相同的问题,但审稿人尚未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那么审稿人应该向编辑强调这一点(如果研究成果已经发表,编辑应该知道,而且很可能是在该研究的基础上邀请审稿人的)。然后,审稿人应尽可能客观。我发现,有些审稿人,尤其是小领域的审稿人,可能会非常热情,因为他们希望看到更多关于自己课题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而有些审稿人可能会比平常更挑剔,因为他们不希望看到竞争。编辑必须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定:正如我在回答另一个问题时所说,审稿人提出建议,编辑做出决定。如果审稿人不确定是否应该进行审稿,他们可以咨询编辑,并解释自己的理由。
2023-09-26 15:56    
科学网编辑部Matthew Hodgkinson: 新浪微博网友@黎祗:同行评审中还有哪些需要重视提高的吗地方?
2023-09-26 10:42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是的,同行评审主要可以通过在编辑工作中采用良好做法来改进,即保持同行评审流程的透明度,明确说明审稿人的角色和责任,聘请多名外部审稿人,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利益冲突,实施各种形式的审稿人表彰和奖励,在出版物上显示提交和接受日期,对与同行评审流程有关的所有数据和文件进行登记,在相关政策中规定拒绝、撤回或撤稿程序,建立投诉和申诉处理机制,以及为编辑和审稿人提供同行评审方面的培训。
2023-09-26 15:55    
游客105杨蔚: 请问各位老师,审稿人同意接收,但编辑最后提出一堆问题,让大修,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2023-09-26 13:08
本期嘉宾
杨蔚:我觉得这里有个误区,似乎审稿人,编辑什么问题都不提,直接接收了是最好的。其实不然,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每一次审稿,每一个意见,因为它们都是提升论文质量的机会,没有问题不一定是好事。编辑的问题当然需要认真考虑!
2023-09-26 15:55    
游客347Joan Marsh: 请问各位老师,cover letter里应该突出哪些重点呢?需要注意些什么?
2023-09-26 11:34
本期嘉宾
Joan Marsh:首先,请称呼编辑的姓名:他们的姓名和职称会出现在期刊的网页上。如果不明显,请简要说明您的论文所涉及主题的重要性。例如,对于《柳叶刀精神病学》,作者无需解释抑郁症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这一点。但对于普通期刊,您可能需要强调抑郁症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重要性。突出您的论文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您为此所使用的任何原创方法或材料。Cover Letter里不要仅仅重复摘要:编辑可以阅读摘要。解释您的研究如何符合期刊的目标和范围,以及期刊读者会如何对您的研究感兴趣。不要说在该期刊上发表对您的论文有好处:编辑是为期刊的声誉工作,而不是为您的声誉工作。您可以在Cover Letter中比在论文中更加热情:论文应该客观,所有说法都应该有参考文献或论文中的证据支持。Cover Letter仍应以事实为基础,但可以使用论文中通常省略的形容词,如激动人心(exciting)等。
2023-09-26 15:55    
游客423Joan Marsh: 各位老师好,请问对于初次投稿的学生有何建议吗,谢谢
2023-09-26 11:31
本期嘉宾
Joan Marsh:请参阅爱思唯尔的研究者学院(Elsevier's Research Academy),它为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建议。EASE 还将在一个月内推出一个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基础建议:请参阅 ease.org.uk [超链接:http://ease.org.uk/]。
2023-09-26 15:55    
游客534马军: 您认为学术界同行评审现在最大的痛点在哪里呢?目前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2023-09-26 15:47
本期嘉宾
马军:缺乏合格的学术编辑,或者说优秀的活跃的学术编辑太少,一部分学术编辑没有认真阅读受理的稿件内容,指派审稿人过程不够严肃,没有建立自己的审稿人数据库。
2023-09-26 15:54    
游客872Joan Marsh: 期刊编辑找不到审稿人,我该撤稿吗?
2023-09-26 11:26
本期嘉宾
Joan Marsh: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您退出,还有其他合适的期刊吗?您认为期刊为什么找不到审稿人?是期刊的问题还是您稿件的问题?您的论文是否非常专业,因此审稿人很少?期刊是否明确地涵盖了您的主题?您是否解决了新问题或填补了文献空白?如果不是,审稿人可能会拒绝,因为他们认为审阅或发表论文的意义不大。我会征求编辑的真实意见。您可能需要撤回论文并进行修改。仔细检查您的摘要--这就是审稿人被邀请时看到的内容。如果摘要不清楚,写得也不好,他们就会认为论文是一样的。
2023-09-26 15:54    
游客283Joan Marsh: 审稿人把意见贴错了,可能是给别的稿件的意见,这条意见怎么回复?视而不见跳过去?还是直接指出来?谢谢!
2023-09-26 11:13
本期嘉宾
Joan Marsh:将您的回答制成表格。在这个案例中,只需强调该意见不相关即可。不要直接跳过意见,因为编辑不知道您跳过的原因。
2023-09-26 15:53    
游客698Joan Marsh: 编辑和审稿人意见很大不同,我该怎么处理?比如审稿人建议接收,但是被编辑拒稿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2023-09-26 10:52
本期嘉宾
Joan Marsh:作者应对审稿人的意见做出回应,正如我在问题 37 中所述。如果有相互矛盾的意见,您应正面回应其中一条,并解释为什么不能回应另一条。编辑会根据审稿意见的平衡、作者的回复、自己和编辑团队的判断以及期刊的发展脉络来决定是否接受或拒绝。审稿人只做建议,不做决定。
2023-09-26 15:53    
游客375马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王凌峰教授提出在预印本中引入算法驱动的自组织同行评议,将投稿按照质量不同评级,这样就没有了期刊老是拒稿的麻烦,对此请问有何评论?
2023-09-26 15:31
本期嘉宾
马军:客观来说,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应该对本领域研究对应的期刊有个基本了解,完成的稿件可以自我评估,这样选择目标期刊就可靠些,也容易获得送审和修改机会。除非全世界所有期刊采用一个大平台,所有投稿全部经过AI筛选,然后推送到不同分区和不同行业期刊。但这是不现实的,比较各个出版社存在利益竞争,不会同意建立这个大平台。
2023-09-26 15:52    
游客240Joan Marsh: 担任审稿人或编辑对学术生涯有帮助吗?
2023-09-26 10:46
本期嘉宾
Joan Marsh:是的。同行评审可以让您深入了解您所在领域其他人的研究,确保您以批判性的眼光全面阅读一篇论文。这将有助于您撰写自己的论文,因为您可以看到其他作者所犯的错误或遗漏,从而避免它们。
2023-09-26 15:52    
游客254Joan Marsh: 收到审稿人的“差评”应该怎么处理?对审稿人的评价应采取什么态度。
2023-09-26 10:46
本期嘉宾
Joan Marsh:创建一个表格,一边是审稿人的意见,另一边是您的回复。给出您的回复,然后说明您是如何修改稿件的--如果可能的话,使用Word中的 "修订 "功能。如果您无法回应审稿人的要求,请说明并解释原因,例如无法获得这些数据。如果您不同意审稿人的意见,请说明并解释原因--您的回复应实事求是,针对评论内容,不要泛泛讨论审稿人本人或他们的观点。
2023-09-26 15:51    
科学网编辑部Matthew Hodgkinson: 新浪微博网友@毛豆儿的钱袋子:学术出版未来OA的趋势如何,现在一些单位是不认这个的,之后会怎样?
2023-09-26 10:36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我在OA 期刊工作了 18 年。研究评估需要尽可能摆脱对文章发表而非文章内容本身的考量。OA出版并不比付费出版质量低,许多OA期刊愿意发表负面结果、增量研究和复制研究,这实际上减少了出版偏见,提高了可重复性。OA在很大程度上是出版业的未来;所有主要出版商都在向OA过渡,特别是由于欧洲的S计划和美国的OSTP备忘录。尽管如此,业界仍有取代文章处理费(APC)的举动,因为无论公平与否,这都被认为是出版低质量作品的诱因,也可能成为低收入国家作者和领域的障碍。这可以通过志愿者管理期刊,以及具有更持久效果的政府,机构或财团资助来实现。
2023-09-26 15:51    
游客852Joan Marsh: 审稿人建议补做实验要一年才能完成,怎么办?
2023-09-26 10:45
本期嘉宾
Joan Marsh:建议你问期刊编辑的意见。如果编辑也坚持如此,或许可以考虑先撤稿,再转投别家。
2023-09-26 15:50    
游客428马军: 现在是同行评审,但随着Ai的兴起,未来,ai会不会对这项制度产生影响
2023-09-26 15:23
本期嘉宾
马军:AI介入稿件评审只能在初审环节发挥作用,提高稿件初步筛选的效率。
2023-09-26 15:50    
游客935Joan Marsh: 有时候因工作或其他原因拒绝了期刊的审稿邀请,自己以后投这份期刊会不会受到影响?各位老师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2023-09-25 20:17
本期嘉宾
Joan Marsh:应该不会,但如果有人一再拒绝审稿邀请,然后又提交了论文,编辑们可能会产生不快。
2023-09-26 15:49    
游客392马军: AI的发展会对同行评审产生什么影响吗?
2023-09-26 11:09
本期嘉宾
马军:AI评审只能用于甄别学术不端,一稿多投,图片伪造,一个图片重复使用。稿件实际内容还是需要传统方式来评审和判断的。
2023-09-26 15:49    
游客668Joan Marsh: 如果想成为审稿人应该做哪些准备?如何申请?各位老师能否交流下自己申请审稿人时的心得
2023-09-25 18:55
本期嘉宾
Joan Marsh:审稿人利用他们的科学专业知识来评估研究数据的可靠性。他们看重的是方法的严谨性:是否清楚地汇报了方法,并提供了足够详细的信息,以便于复制?是否解释了方法的选择,是否强调了任何不足之处,并解释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主要结果是否恰当?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中,我们通常会在 "方法 "中单独用一段话来解释核心结果为什么会被选中以及它的一般适宜性,因为在精神病学中,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来测量同一事物,例如抑郁症状。审稿人会要求作者澄清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并经常要求作者提供更多信息--如果一篇论文写得很好,符合标准准则,审稿人就没有必要这样做。如果审稿人无法判断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应向编辑说明。
2023-09-26 15:49    
游客841Joan Marsh: 各位老师,审稿人审稿时对文章的哪个部分最重视?
2023-09-25 18:47
本期嘉宾
Joan Marsh:他们最应该看的是方法,然后才是结果。
2023-09-26 15:48    
游客268杨蔚: 请教各位老师, 在评审过程中,审稿人会不会因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偏好等主观因素而影响评审的公正性?对于这种情况是否有专门的措施或者处理方式
2023-09-26 13:11
本期嘉宾
杨蔚:单个审稿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种主观偏好的问题,多位审稿人可以一定程度减弱这个问题。同时,编辑也可以根据审稿人的背景和他的意见来判断他的意见是否客观。
2023-09-26 15:48    
科学网编辑部Matthew Hodgkinson: 新浪微博网友@雨雨催化剂:同行评审周期需要多长时间?未来一稿多投算学术不端吗?
2023-09-26 10:39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a) 同行评审时间取决于很多因素--期刊、领域和运气!时间通常为 3-6 个月,但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承诺的发表时间太短,这是一个警告信号--因为很可能是个骗局。有些著名期刊(如《柳叶刀》)会向审稿人支付报酬,并保证特别重要的临床研究能在短时间内(几天内)发表,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我在 PLOS 担任编辑时,最快也要 30 天才能发表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关于导致德国牛群爆发疾病的大肠杆菌菌株的基因组)。数学是出了名的慢的一个领域,同行评审时间超过一年的情况并不少见。将审稿人提交报告的时间缩短为 10-14 天,在大多数领域都很有效,因为审稿人往往要等到临近截止日期时才开始审稿,但这并不是审稿时间长的主要原因。很难找到审稿人,甚至很难找到学术编辑审阅文章是因为这些文章写得不好或让他们感到乏味。b) 重复投稿是学术不端行为。
2023-09-26 15:48    
游客513马军: 现在的论文查重系统各种各样,加入自己真实是自己的写作的,也是自己润色,那么需要购买查重服务么
2023-09-26 15:22
本期嘉宾
马军:如果稿件内容非常重要,可以预先查重,避免稿件形式审查环节因为重复率太高被直接拒稿。
2023-09-26 15:47    
游客610Joan Marsh: 同行评审注重创新,是否也会有扼杀创新的案例?对于不同的观点,大多数评审专家是否会抱排斥态度?
2023-09-25 17:49
本期嘉宾
Joan Marsh:创新的主张需要创新的证据:如果一篇论文与现有的证据基础相矛盾,或者提出了全新的主张,那么它就需要接受比平常更加严格的方法论来进行同行评审。如果能通过审稿,就应该发表。编辑应确保论文提出的主张,不超出数据支持的范畴。然后,读者可以对证据进行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2023-09-26 15:47    
科学网编辑部Matthew Hodgkinson: 新浪微博网友@毛豆儿的钱袋子:同行评审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2023-09-26 10:38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我在OA 期刊工作了 18 年。研究评估需要尽可能摆脱对文章发表而非文章内容本身的考量。OA出版并不比付费出版质量低,许多OA期刊愿意发表负面结果、增量研究和复制研究,这实际上减少了出版偏见,提高了可重复性。OA在很大程度上是出版业的未来;所有主要出版商都在向OA过渡,特别是由于欧洲的S计划和美国的OSTP备忘录。尽管如此,业界仍有取代文章处理费(APC)的举动,因为无论公平与否,这都被认为是出版低质量作品的诱因,也可能成为低收入国家作者和领域的障碍。这可以通过志愿者管理期刊,以及具有更持久效果的政府,机构或财团资助来实现。
2023-09-26 15:47    
游客918Joan Marsh: 同行评审中会有延迟的情况出现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有效避免呢?还望各位老师解答
2023-09-25 16:19
本期嘉宾
Joan Marsh:是的,会有延误。编辑必须跟进审稿人,可能不得不撤回邀请,重新开始。编辑应该培养一大批愿意为期刊审稿的人才。编辑可以培训同行审稿人,尤其是职业生涯初期的研究人员,以扩大这一类人才库。作为作者,您可以确保您的论文撰写清晰,符合期刊对作者信息的要求,并遵循相关的报告指南--请参阅Equator network,了解适合你的操作指南。
2023-09-26 15:46    
游客367马军: 现在,国内各种院所高校和国际期刊联合办刊的比较多,这种利弊在哪里各位老师们分析下么?
2023-09-26 15:39
本期嘉宾
马军:国内主办的国际期刊还是很少的,虽然很多华人在国际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但属于我们完全掌握的国际知名期刊还是非常少的。国内期刊依托国外出版社的采编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容为期刊赢得高质量的稿件,也一定程度提高了中国学者影响力。毕竟,学术界也是存在竞争的,如果学术界的顶刊很多比例是中国人掌控的,那么对于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引领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3-09-26 15:46    
游客223杨蔚: 审稿人提出的一些意见和修改,有的时候实验条件不允许,无法达到要求,这时该如何回复或如何处理?
2023-09-26 12:59
本期嘉宾
杨蔚:审稿人的意见只供参考,实事求是说明情况即可。但是,作者需要思考审稿人为什么要提出这样建议,如果实验条件不允许,那么理论推导或模拟能否消除审稿的疑问?总而言之,作者不是一定要按照审稿人的意见修改,但是作者需要通过审稿人的意见来思考如何让论文变得更好。
2023-09-26 15:43    
游客389马军: 出版中的“掠夺性出版”是否也有着益处呢?
2023-09-26 15:37
本期嘉宾
马军:各取所需,偶尔在OA期刊发表几篇论文是可以接受的,如果频繁在这些期刊支付高额出版费来发表论文就不太好了。
2023-09-26 15:43    
游客443马军: 为什么学术出版行业盈利这么高?
2023-09-26 15:29
本期嘉宾
马军: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驱动,出版行业也存在利益,出版社要盈利,毕竟全世界还没完全实现论文发表和利益完全脱钩。
2023-09-26 15:41    
游客405Joan Marsh: 可以和期刊申请排除自己不想的同行作为评审么
2023-09-25 15:09
本期嘉宾
Joan Marsh:您可以列出希望被排除在外的审稿人名单。编辑应该尊重您的意愿,但也可能不会。
2023-09-26 15:40    
科学网编辑部马军: 新浪微博网友@雨雨催化剂:同行评审周期需要多长时间?未来一稿多投算学术不端吗?
2023-09-26 10:39
本期嘉宾
马军:多数期刊的编辑部一般设定第一轮评审21天,审稿人超过7天没返回意见,稿件系统会自动催促审稿人。有些稿件可能比较长,需要的审稿时间可能长一些,期刊级别比较高,一次性指派审稿人比较多,原则上返回2个可靠审稿意见就裁决。 未来如果论文发表完全和利益脱钩,期刊之间竞争加剧,可能同行评审会淡化。
2023-09-26 15:39    
科学网编辑部杨蔚: 新浪微博网友@毛豆儿的钱袋子:学术出版未来OA的趋势如何,现在一些单位是不认这个的,之后会怎样?
2023-09-26 10:36
本期嘉宾
杨蔚:OA是应该是大趋势,目前发表的论文中OA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作者意识到,OA能让所有人免费阅读论文,对于论文的推广(扩大学术影响力)存在天然的优势。
2023-09-26 15:39    
游客856Joan Marsh: 审稿人给的一些意见有些模糊,并不明确,无法把握怎么办?各位老师有好的对策建议吗
2023-09-25 10:52
本期嘉宾
Joan Marsh:我会对审稿人提出的可以理解的意见做出回应,并按照常规方法修改稿件。将审稿人的意见和您的回复制作成表格的形式。如果意见含糊不清或不明确,请注明这一点,并说您没有回复该意见,因为您不理解,请编辑帮忙。
2023-09-26 15:38    
科学网编辑部马军: 新浪微博网友@墨__菲:研究领域比较小的,同行之间会有一些竞争,其他非领域的又不懂,这样会不会有失公允?
2023-09-26 10:40
本期嘉宾
马军:研究领域小,的确存在竞争,那么多期刊都是可以选择的。为了降低风险,可以融入一些跨学科的知识点和方法。
2023-09-26 15:36    
游客935杨蔚: 有时候因工作或其他原因拒绝了期刊的审稿邀请,自己以后投这份期刊会不会受到影响?各位老师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2023-09-25 20:17
本期嘉宾
杨蔚:以我的经验,没有影响。
2023-09-26 15:36    
游客907马军: 一稿件多投的好处和坏处,这个会不会给期刊留下坏印象
2023-09-26 15:26
本期嘉宾
马军:不可一稿多投,可能同一篇稿件会被送到相同的审稿人,浪费审稿人的时间就危险了。世界很小,可能你的稿件被A刊拒稿,投递到B刊还是送到了原来的审稿人,如果没有修改,那还是拒稿。
2023-09-26 15:35    
游客240杨蔚: 担任审稿人或编辑对学术生涯有帮助吗?
2023-09-26 10:46
本期嘉宾
杨蔚:非常有帮助,审稿的时候能够提升自己的学术视野和品味,找审稿人的时候会调查领域内其他研究者的方向和工作,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同行的工作。
2023-09-26 15:34    
科学网编辑部马军: 新浪微博网友@Ferrari87:为什么需要同行评审呢?同行评审有标准吗?
2023-09-26 10:42
本期嘉宾
马军:期刊存在分级,同行评审基本要求是预防错误结论和学术观点传播;另一方面就是认可作者观点,把研究结果呈现在不同的读者面前,每个期刊的作者,读者和审稿人队伍都是有区别的。一句话,让合适的内容发表在合适的期刊上,给合适的读者看。
2023-09-26 15:33    
游客347马军: 请问各位老师,cover letter里应该突出哪些重点呢?需要注意些什么?
2023-09-26 11:34
本期嘉宾
马军:cover letter不要和稿件摘要,结论重复。要强调问题背景,研究方法,结论的科学依据和潜在价值。同时包含一些建议的审稿人信息。
2023-09-26 15:31    
游客240马军: 担任审稿人或编辑对学术生涯有帮助吗?
2023-09-26 10:46
本期嘉宾
马军:这个非常重要的,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和获得比较新的研究内容,从审稿人角度会发现问题,通过提问可以获得直接答案,对自己的科研有一定启发作用。如果审稿意见靠谱,在该期刊可以积累信誉分,对今后自己投稿获得修改机会有很多帮助。
2023-09-26 15:29    
游客698杨蔚: 编辑和审稿人意见很大不同,我该怎么处理?比如审稿人建议接收,但是被编辑拒稿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2023-09-26 10:52
本期嘉宾
杨蔚:可以写邮件跟编辑讨论,摆事实讲道理,通常情况下不太管用,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实在不行,就换个杂志吧。
2023-09-26 15:28    
游客486Joan Marsh: 如果审稿意见反馈过慢,如何在不得罪审稿人的前提下进行催稿?
2023-09-25 10:48
本期嘉宾
Joan Marsh:这一点还不是很清楚:您是一名邀请重审的编辑吗?如果是,你是否明确说明了你对审稿人的期望,例如,你是否说过你是否认为作者已经回答了他们所有的问题,你是否向审稿人说明了他们应该只回答自己的问题还是回答所有审稿人的问题?如果他们不回复,您应该撤回邀请,另找一位您信任的审稿人,然后把审稿人的意见和作者的回复发给他们。如果你是作者,那么你只需跟进编辑,而不是审稿人。我认为您可以每两周礼貌地询问是否有任何进展。
2023-09-26 15:27    
游客423马军: 各位老师好,请问对于初次投稿的学生有何建议吗,谢谢
2023-09-26 11:31
本期嘉宾
马军:阅读一些拟投稿期刊的最新论文,起码保证格式的规范性。让自己的导师认真阅读稿件,导师亲自投稿。
2023-09-26 15:27    
游客219杨蔚: 评审时,有些文章的数据是长时间实验积累而形成并得出的结论,对于这种数据,评审专家如何辨别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若专家难以把握,是否会影响最终的评审意见,请各位老师解惑
2023-09-25 18:49
本期嘉宾
杨蔚:通常会找一位对此领域数据或方法比较熟悉专家审稿,以便对数据可靠性进行评估。只能说,编辑会尽力想办法弄清数据是否可靠,但肯定没办法100%保证,如果专家提出质疑或无法确定,当然会影响论文的评审意见。
2023-09-26 15:26    
游客792Joan Marsh: 非盲审情况下,作者的身份是否会对审稿人造成很大影响,比如作者是大牛,是否审稿时就会松一些,作者是二三流学校的,审稿时就会苛刻一些
2023-09-25 10:47
本期嘉宾
Joan Marsh:你已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公开同行评审确实存在这样的风险:审稿人不会像匿名审稿那样,提出那么多批评意见。另一方面,公开的形式也是同行评审者获得工作荣誉的途径。我建议审稿人在确信自己做得很好时,尤其是在喜欢论文的情况下签署审稿意见。当他们比较挑剔时,可能更愿意对作者保持匿名。
2023-09-26 15:26    
游客818Joan Marsh: 成为审稿人有什么硬性条件吗?
2023-09-24 17:45
本期嘉宾
Joan Marsh:相关领域的方法论专长;批判性的洞察力;清晰阐述观点的能力;诚实
2023-09-26 15:25    
游客902马军: 论文要求新颖性novelty,但是如果我的论文的新颖性偏离主流范式的研究,如何保证能找到合适的评审人, 又获取真正有价值的评审意见呢?
2023-09-26 15:19
本期嘉宾
马军:特别新的论文的确存在发表的风险,这时候可以从分区高的期刊进行尝试,一般情况下知名度高的期刊编辑队伍学术水平比较高,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投稿前可以通过邮件和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来修改,然后在投稿的cover letter里声明得到了某某知名专家的指导和建议。如果能获得这些知名专家的正式推荐信就更好了。
2023-09-26 15:24    
游客723Joan Marsh: 期刊选择评审专家的准则和依据是什么?各家可能侧重不同,有没有一些大概一致的共同性准则和依据
2023-09-24 17:40
本期嘉宾
Joan Marsh:在《柳叶刀》期刊,我们挑选的审稿人都是我们所了解或认为在审稿主题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尤其是方法论层面的专家。我们希望审稿人能提出批判性的见解,并就如何改进和澄清论文提出建议:如果审稿人只写了几行字,就说 "拒绝 "或 "接受",我们通常不会邀请他们再次审稿。我们对所有研究文章都采用专门的统计审核。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中,我们邀请有精神疾病生活经验的人士(不一定是学者)来审阅直接影响患者的论文,如临床试验和定性研究。
2023-09-26 15:23    
游客974马军: 现在提倡跨学科,又强调专业学术,这两种说法不矛盾吗?
2023-09-26 15:08
本期嘉宾
马军:各个学科方向都有自己的专业期刊,有些期刊则是综合性的,每个期刊都有足够的审稿人队伍和学术编辑队伍。跨学科的稿件和论文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真正促进学科融合。而专业性的期刊则有利于小同行针对特定领域问题精准交流。
2023-09-26 15:21    
科学网编辑部Jadranka Stojanovski: 新浪微博网友@墨__菲:研究领域比较小的,同行之间会有一些竞争,其他非领域的又不懂,这样会不会有失公允?
2023-09-26 10:40
本期嘉宾
Jadranka Stojanovski:开放同行评审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即评审人可能存在的偏见和缺乏学科专业知识。
2023-09-26 15:21    
游客918杨蔚: 同行评审中会有延迟的情况出现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有效避免呢?还望各位老师解答
2023-09-25 16:19
本期嘉宾
杨蔚:文章很多,而审稿人都很忙,找审稿人很不容易,编辑发出邀请之后,同意审稿的比例不高,即使同意,也有很多审稿人无法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审稿。这就是审稿延迟的原因。理论上,我们每发表1篇论文,就需要同时也评审3篇论文,请问有多少人做到了?
2023-09-26 15:20    
游客283马军: 审稿人把意见贴错了,可能是给别的稿件的意见,这条意见怎么回复?视而不见跳过去?还是直接指出来?谢谢!
2023-09-26 11:13
本期嘉宾
马军: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可以通过稿件系统EM联系管理编辑JEO工作人员,或者联系期刊主编要求重新激活这个稿件。
2023-09-26 15:19    
科学网编辑部Jadranka Stojanovski: 新浪微博网友@王者之风干城之将:期刊编辑对于审稿人的意见不采纳怎么办?作为审稿人,有些稿件我已经明确表态拒稿而且不再审阅修订稿,编辑还给我发。
2023-09-26 10:40
本期嘉宾
Jadranka Stojanovski:尽管您的意见被忽视的情况可能会令人失望,但是与期刊编辑保持专业、礼貌的沟通很重要。您可以考虑清晰明确地表达您的建议,给编辑或编辑部发邮件解释您建议拒稿的原因,并查看期刊关于审稿人责任的政策。您也可以决定不给这样的期刊审稿,而是把时间投入到同行评审程序更透明的期刊上。不过,重要的是要记住,期刊的编辑团队最终会做出编辑决定,审稿人提供的建议会在决策过程中被考虑。作为审稿人,您的意见固然宝贵,但编辑在做决定时也可能有他们并不总是很明显的原因。
2023-09-26 15:19    
游客397马军: 请问,人工智能对同行评审有哪些影响?
2023-09-26 15:15
本期嘉宾
马军:人工智能评审不能完全代替常规的学术评审,最多在查重和图片重复使用,图片伪造中起积极作用。
2023-09-26 15:18    
科学网编辑部Jadranka Stojanovski: 新浪微博网友@林夕夕飞扬:同行评审有哪几种形式,优缺点是什么,发表后的评审适用于哪种情形
2023-09-26 10:39
本期嘉宾
Jadranka Stojanovski:要深入了解各种同行评审模式,您可以查阅 EASE Peer Review Toolkit 和 Peer Review Terminology Standard (https://www.niso.org/publications/z39106-2023-prt)。目前,最普遍的同行评审模式是双重匿名同行评审,即在整个同行评审过程中,评审人和作者的身份都被隐藏起来。尽管如此,传统的匿名同行评审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容易受到性别、国籍、所属单位和稿件语言的影响,可能会忽略开创性的工作,无法发现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中的严重错误,审稿人在评价同一篇文章时提供的意见和评论不一致,容易被操纵,是不道德行为的温床,审稿人缺乏认可、荣誉和奖励,浪费知识和资源。开放式同行评审可以解决这些缺陷中的许多问题。公开同行评审的好处在于:加强问责制和有效的错误检测;在研究界建立信任和信心;促进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和知识与思想交流;鼓励建设性批评并帮助找出缺陷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高审稿人及其贡献的知名度、认可度和声誉;帮助验证编辑工作的质量等。然而,在开放同行评审中披露审稿人的身份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减少批评程度、降低诚实 度、隐私担忧、担心报复和反响,或引起不必要的公众关注。
2023-09-26 15:18    
科学网编辑部Joan Marsh: 新浪微博网友@墨__菲:研究领域比较小的,同行之间会有一些竞争,其他非领域的又不懂,这样会不会有失公允?
2023-09-26 10:40
本期嘉宾
Joan Marsh:这是一个棘手的议题。编辑需要决定是否相信同行评审能够如实地提供评估并且告知任何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编辑应该也要寻找来自相关领域的同行评审,但要意识到他们的技术专长可能不会完全符合论文的内容。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编辑的部分技能。
2023-09-26 15:17    
科学网编辑部Joan Marsh: 新浪微博网友@王者之风干城之将:期刊编辑对于审稿人的意见不采纳怎么办?作为审稿人,有些稿件我已经明确表态拒稿而且不再审阅修订稿,编辑还给我发。
2023-09-26 10:40
本期嘉宾
Joan Marsh:很遗憾编辑没有遵从您的意愿。出于各种原因,编辑有时会推翻同行审稿人的建议,让您要么接受,要么拒绝。但是,编辑不应该在您表示不想重新审稿后再要求重新审稿。如果编辑没有回复,请尝试联系编辑委员会的其他成员,或查看网站是否有说明其他人员可供联系,如主编或出版人。
2023-09-26 15:17    
科学网编辑部Joan Marsh: 新浪微博网友@住419号的Sway:如何看待同行评审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
2023-09-26 10:40
本期嘉宾
Joan Marsh:这个问题太模糊,无法回答。具体指的是什么伦理问题?
2023-09-26 15:16    
游客943马军: oa刊物越来越多,将来学术期刊的盈利模式是不是会有很大的变化
2023-09-26 15:09
本期嘉宾
马军:OA出版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出版方式,特别是有争议的稿件可以考虑在OA期刊出版,发表才是硬道理。传统的出版方式会和OA方式共存的。
2023-09-26 15:16    
科学网编辑部Jadranka Stojanovski: 新浪微博网友@雨雨催化剂:同行评审周期需要多长时间?未来一稿多投算学术不端吗?
2023-09-26 10:39
本期嘉宾
Jadranka Stojanovski:同行评审过程的持续时间会因研究领域和期刊政策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根据政策,审稿人有时只需两周时间,有时则需要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如果包括稿件修改和有时必要的第二轮审稿,整个过程一般需要三个月左右。当然,如果审稿人不积极响应,整个过程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是的,重复投稿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预印本档案/资料库中存档手稿的做法越来越流行,因此很多期刊修改了重复投稿的定义,允许提交以前作为预印本发表的手稿。
2023-09-26 15:16    
科学网编辑部Joan Marsh: 新浪微博网友@林夕夕飞扬:同行评审有哪几种形式,优缺点是什么,发表后的评审适用于哪种情形
2023-09-26 10:39
本期嘉宾
Joan Marsh:传统模式有单盲/双盲或匿名两种,在此之下,作者不知道同行评审者是谁,而在双匿名模式中,作者的名字会从论文中删除。在开放科学和预印本时代,我不认为双匿名是可持续的方式,但物理研究所最近将其所有期刊都改成了这种模式。在审稿人愿意的情况下,我认为他们应该可以选择在审稿上签名。我不知道期刊为何会选择发表后同行评审。《柳叶刀》期刊有一个活跃的通讯栏目,如果有人想指出论文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遗漏,可以在这里提出。
2023-09-26 15:16    
游客792杨蔚: 非盲审情况下,作者的身份是否会对审稿人造成很大影响,比如作者是大牛,是否审稿时就会松一些,作者是二三流学校的,审稿时就会苛刻一些
2023-09-25 10:47
本期嘉宾
杨蔚:这种现象肯定是存在的,而且无法避免。大牛本身就是一种人品背书。当然,有些期刊可以双盲审稿,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
2023-09-26 15:16    
科学网编辑部Joan Marsh: 新浪微博网友@雨雨催化剂:同行评审周期需要多长时间?未来一稿多投算学术不端吗?
2023-09-26 10:39
本期嘉宾
Joan Marsh:审阅一篇文稿所需的时间取决于论文的长度、难度和标准,以及审稿人的技能和经验、是否用母语审稿。重复投稿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2023-09-26 15:16    
科学网编辑部Joan Marsh: 新浪微博网友@毛豆儿的钱袋子:学术出版未来OA的趋势如何,现在一些单位是不认这个的,之后会怎样?
2023-09-26 10:36
本期嘉宾
Joan Marsh:在"Plan S联盟“的推动下,欧洲和北美的行业趋势是更多地采用开放式获取论文和期刊,以符合资助要求。我不知道这对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会产生什么影响。
2023-09-26 15:15    
游客659马军: 先提出学术创新,还是先出台相对的管理法案?
2023-09-26 15:11
本期嘉宾
马军:应该先有合理的管理方案,创新与否毕竟有个同行认定,认可的过程。
2023-09-26 15:14    
科学网编辑部Jadranka Stojanovski: 新浪微博网友@毛豆儿的钱袋子:同行评审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2023-09-26 10:38
本期嘉宾
Jadranka Stojanovski:许多变化都是意料之中的,但我相信并希望期刊和研究人员会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同行评审,因为我认为同行评审能极大地提升科学文献。出版商将改进工具,帮助审稿人更容易地提交审核意见。
2023-09-26 15:14    
游客615Joan Marsh: 今年的同行评审周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吗,会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等的影响有与以往区别的内容?或是有什么亮点吗?
2023-09-24 17:34
本期嘉宾
Joan Marsh:我不知道,我没有专门参与同行评审周活动。
2023-09-26 15:14    
游客872马军: 期刊编辑找不到审稿人,我该撤稿吗?
2023-09-26 11:26
本期嘉宾
马军:这种情况下,你就要联系主编,要求更换责任编辑。这种情况是存在的,的确一些期刊的某些责任编辑研究领域比较窄,又不愿意花时间,导致稿件延误。如果频繁投诉这个责任编辑,主编也会留意的。
2023-09-26 15:14    
科学网编辑部Jadranka Stojanovski: 新浪微博网友@毛豆儿的钱袋子:学术出版未来OA的趋势如何,现在一些单位是不认这个的,之后会怎样?
2023-09-26 10:36
本期嘉宾
Jadranka Stojanovski:我知道有一些把开放获取描述为价值较低的期刊倾向,这种倾向自九十年代开放源码期刊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然而,随着 "Plan S“鼓励商业出版商转向 OA 出版,情况自此发生了重大变化,据估计,如今有一半以上的期刊论文是在 OA 上发表的。同样重要的是,要了解在你所在的机构,哪些是被认定为有声望的期刊,即什么是有价值的期刊。例如,这可以是高期刊影响因子或其他指标。例如,《PLOS ONE》、《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eLife》、《Cell Reports》、《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JHEP)、《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以及 BMC(BioMed Central)期刊都被认为是非常有声望的开放获取期刊。
2023-09-26 15:13    
游客722Joan Marsh: 偏见在哪个行业都有,同行评审也不例外,同行评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偏见?如何避免?各位老师有遇到过偏见的情况吗,可否具体就案例展开说下
2023-09-24 17:30
本期嘉宾
Joan Marsh:根据文献记载,常见的偏见是针对从姓名推测为女性的人,以及中低收入国家的人,或者仅仅审稿人不了解对方附属的机构或国家。一种方法是将论文匿名,这样审稿人就看不到这些信息,但这与预印本和开放科学的趋势背道而驰。编辑应使用广泛的审稿人,他们应在性别上保持平衡(至少与相关学术领域的平衡程度相同,最好更加平衡),并来自不同的机构和国家。这就需要编辑们努力更多了解、找到该领域中愿意进行同行评审的人。出版商正在使用工具来推荐同行评审员,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些工具涉及人工智能。
2023-09-26 15:13    
游客744杨蔚: 各位老师在同行评审过程中有遇到什么比较难忘或者印象深刻的经历吗?可否分享一下
2023-09-24 17:22
本期嘉宾
杨蔚:我曾经有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历时2年时间,投稿了3个杂志,最后在一个杂志经历了4轮审稿,才发表出来。但是,这篇论文后来成为了我引用最高的论文之一,它开创了一个小的研究领域。无论审稿人如何看待您的文章,您自己需要对它有坚持,而且要努力把它发表出去,无论在什么杂志上。时间会证明你的研究的价值,你也会为此感到自豪。
2023-09-26 15:13    
游客744Joan Marsh: 各位老师在同行评审过程中有遇到什么比较难忘或者印象深刻的经历吗?可否分享一下
2023-09-24 17:22
本期嘉宾
Joan Marsh:我是一名编辑,不是审稿人。
2023-09-26 15:12    
游客418马军: 各位老师好,请问审稿人如何看待与自己研究方向极其类似的文章呢?对于此类文章,审核是否会很严格,会给出指导意见还是选择拒审呢?
2023-09-26 11:37
本期嘉宾
马军:一般而言,责任编辑都会选择小同行来作为审稿人,小同行更容易发现问题,也更容易读懂论文,给出的意见一般都是客观的,毕竟责任编辑都会最终审核这些意见的。另一方面,如果审稿人频繁提供恶意的审稿意见,责任编辑和期刊都会发现的,也会在系统里标记的。
2023-09-26 15:12    
游客480Joan Marsh: 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进行同行评审时尚且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如果运用人工智能的话,这种误会应该如何解决呢
2023-09-22 18:19
本期嘉宾
Joan Marsh:我的理解是,人工智能反映了训练它的数据本身带有偏见。
2023-09-26 15:11    
游客268马军: 请教各位老师, 在评审过程中,审稿人会不会因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偏好等主观因素而影响评审的公正性?对于这种情况是否有专门的措施或者处理方式
2023-09-26 13:11
本期嘉宾
马军:的确存在这个问题的,比如分数阶的论文现在不好发表了,多数发表在开放存取的期刊。这种情况下的确存在随机因素,如果遇到了对口的责任编辑,还是有机会的。所以投稿前要看看自己稿件内容和拟投递期刊的契合度,是否有非常对口的小同行担任责任编辑。
2023-09-26 15:10    
gxfycyyhangJoan Marsh: 学术交流与同行评审 学术交流作为绝大多数科学家的一种认知方式,是在科学探索中养成的用以提高、纠错、完善认知的态度与模式,这种模式也构成同行评审的基础。 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一个成果不断涌现的时代,学术交流与同行评审 应更重视探究事物的原由,但在多数情况下,认知是渐近的、扩展的、提高型的,与破坏/颠覆型认知存在重大区别。请问各位科学家,如何细化上述两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高 峡
2023-09-21 16:56
本期嘉宾
Joan Marsh: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考试题目,我认为它并不适合这次的讨论。
2023-09-26 15:09    
yych66杨蔚: 请问,对于颠覆性的创新同行如何进行评审? 我独立探索物理三十多年,发现物理学的传承中有一些入门的错误: 1、大自然赋予质子、电子专门的场,并不是简单的电磁力; 2、原子之间的连接不是化学键、不是电子偶合,而是原子相互吸引价电子,实现价电子围绕两个原子实的结合运转,而构成物质; 3、金属材料导电性能好,不是因为有“自由电子”而是因为金属原子价电子少,原子结构外层有较大的空间,能够形成导电信号波和电子换位移动的通道。 谢谢!晏成和
2023-09-22 17:23
本期嘉宾
杨蔚:正常评审就好了呀,如果您觉得同行评审会阻碍您的发表,您也可以发表在预印本平台。归根到底,是作者为自己的文章负责,而不是期刊或者审稿人。只要您坚信自己是对的,发表出去,长期宣传,长远的看,无论颠覆性创新在当时如何受到打压,最终人们还是会选择站在事实和逻辑一边。
2023-09-26 15:08    
游客223马军: 审稿人提出的一些意见和修改,有的时候实验条件不允许,无法达到要求,这时该如何回复或如何处理?
2023-09-26 12:59
本期嘉宾
马军:的确,审稿人可能会提出一些非常高的要求。作者则可以声明补充实验需要更长的时间,审稿人提出的问题会在后续工作中践行,作者也可以在稿件末尾以开放问题open problems方式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也会获得编辑认可,最终得到发表,毕竟一篇稿件不可能把一个系列问题全部完成,那稿件发表后就是这个领域终结版了。
2023-09-26 15:08    
游客493Joan Marsh: Should peer review process be conducted properly? All research is essentially either aimed at consolidating/extending the existing knowledge or disrupting/overturning it.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publications of all research are endorsed through peer review process. However, academic community often neglects a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between consolidating research and disruptive research. For consolidating research, there are often many people working on the existing knowledge that fits to consolidating research. For disruptive research, there are also many people working on the existing knowledge that contradicts disruptive research. When a research is submitted, the journal usually requires author to define opposed reviewers. But this is unrealistic for disruptive research, because the author of disruptive research is unable to list all the advocates of the existing knowledge as the opposed reviewers. Many journals assert that they strictly follow the publication ethics: decisions about a manuscript should be based only on its importance, clarity, and relevance to the journal’s scope and content, but when a disruptive research is submitted, the editors(reviewers) will be accustomed to reject it by means of arguing “the existing knowledge is correct whereas the author’s newly proposed knowledge is wrong”. Even if the author finds the decision to be a bias and ask for appeal from the journal’s manager or publisher, the result is simply tough-- “the editor’s decision cannot be changed”. In fact, no few people witnesses how a disruptive research is baptized through peer review process, although most of people orally express appreciation of disruptive research.
2023-09-20 15:00
本期嘉宾
Joan Marsh:我们杂志过去曾要求作者推荐同行评审,但现在不再这样做了。编辑的工作是确定合适的同行评审。颠覆性研究属于英文短语‘Extraordinary claims’,它与‘require extraordinary evidence’相呼应,即声称与现有知识相矛盾的作者必须提供非常高质量的证据,并且这些证据应该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
2023-09-26 15:06    
gxfycyyhang杨蔚: 学术交流与同行评审 学术交流作为绝大多数科学家的一种认知方式,是在科学探索中养成的用以提高、纠错、完善认知的态度与模式,这种模式也构成同行评审的基础。 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一个成果不断涌现的时代,学术交流与同行评审 应更重视探究事物的原由,但在多数情况下,认知是渐近的、扩展的、提高型的,与破坏/颠覆型认知存在重大区别。请问各位科学家,如何细化上述两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高 峡
2023-09-21 16:56
本期嘉宾
杨蔚:其实我也不知道二者的分界线在哪里。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实验,原本是想证明某个观点或者理论,但是最终实验结果不支持,从而变成了颠覆式/破坏性的创新。如果一开始就是为了颠覆什么,其实也不是什么科学的态度,可能是为了颠覆而颠覆。个人认为,从研究者的角度,不太需要太关注渐进和颠覆的区别,只管去探索和探寻规律本身,让事实和逻辑去推导出渐进或者颠覆创新。
2023-09-26 15:05    
roufeng杨蔚: All research (consolidating and disruptive) need to be published, this is the foundation of science. Therefore, I would like to propose a reform of the peer review process as follows: 1) All research submitted to journals is initially divided into two types: consolidating and disruptive. When submitting their research, authors are required by the journal to define the type of their research (they are aware of which category their research belongs to). If the definition is incorrect, the submission will be returned to the authors. Different review processes are applied to each type of research. 2) For any consolidating research, the current peer-review process remains. 3) For any disruptive research, a new review process is developed. Disruptive research must differentiate itself clearly from consolidating research through four sections: a) an introduction of existing knowledge; b) evidence proving the existing knowledge or its primary part to be incorrect; c) newly proposed knowledge; and d) validation of the newly proposed knowledge. When such research is submitted, the editor considers three reviewers: one who is an expert on the existing knowledge, whose role is to evaluate the author's introduction of the existing knowledge for completeness and check whether the author's evidence (the existing knowledge or its primary part being incorrect) is technically valid. The other two reviewers are experts in a wider knowledge area, whose role is to evaluate the author's evidence (the existing knowledge or its primary part being incorrect), check whether the author's newly proposed knowledge is scientifically valid and technically tested, evaluate the author's validation, and assess the research's significance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he editor uses the reviewers' comments to make a decisi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author's validation should be moderate because a disruptive research in its early stages usually performs weakly.
2023-09-20 15:31
本期嘉宾
杨蔚:非常好的建议,可以试运行(实验)一下。我认为在规则之外考虑例外情况的问题在于,例外的标准是什么?科学论文比这个要复杂得多,不像“孕妇”这样容易判断。如果判断一篇论文是不是例外,仍然需要人去判断,而只要是人来判断,就一定还是存在主观因素。因此,这个方案很有可能,除了让流程变得更繁琐或者复杂,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也很期待实验结果。
2023-09-26 15:04    
游客105马军: 请问各位老师,审稿人同意接收,但编辑最后提出一堆问题,让大修,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2023-09-26 13:08
本期嘉宾
马军:审稿人的意见仅供参考,学术编辑的意见才是最关键的,要认真对待,有时候存在审稿人随意撰写审稿意见,或者审稿意见根本不靠谱,没有发现稿件显著的硬伤,这种情况下审稿人的意见其实是作废的。
2023-09-26 15:04    
roufeng杨蔚: Most researchers are familiar with the recent report by Park et al. (202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543-x) and the blog post by Mastroianni (2023) (https://experimentalhistory.substack.com/p/the-rise-and-fall-of-peer-review). While the former suggests that peer-review does not necessaril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disruptive research, the latter argues that it can stifle innovative ideas and is primarily aimed at reinforcing established knowledge. Both writings raise concerns regarding the potential misuse of peer-review in evaluating disruptive research.
2023-09-20 15:27
本期嘉宾
杨蔚:总而言之,我个人觉得,同行评审确实对于颠覆性的创新有一点点不友好,但是,至少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它的替代方案。
2023-09-26 15:03    
游客493杨蔚: Should peer review process be conducted properly? All research is essentially either aimed at consolidating/extending the existing knowledge or disrupting/overturning it.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publications of all research are endorsed through peer review process. However, academic community often neglects a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between consolidating research and disruptive research. For consolidating research, there are often many people working on the existing knowledge that fits to consolidating research. For disruptive research, there are also many people working on the existing knowledge that contradicts disruptive research. When a research is submitted, the journal usually requires author to define opposed reviewers. But this is unrealistic for disruptive research, because the author of disruptive research is unable to list all the advocates of the existing knowledge as the opposed reviewers. Many journals assert that they strictly follow the publication ethics: decisions about a manuscript should be based only on its importance, clarity, and relevance to the journal’s scope and content, but when a disruptive research is submitted, the editors(reviewers) will be accustomed to reject it by means of arguing “the existing knowledge is correct whereas the author’s newly proposed knowledge is wrong”. Even if the author finds the decision to be a bias and ask for appeal from the journal’s manager or publisher, the result is simply tough-- “the editor’s decision cannot be changed”. In fact, no few people witnesses how a disruptive research is baptized through peer review process, although most of people orally express appreciation of disruptive research.
2023-09-20 15:00
本期嘉宾
杨蔚:我认为这是一个权衡。同行评审当然有很多问题,但是没有同行评审的话问题只会更多。大量质量无法保障的论文发表,我们将淹没在“垃圾”论文中,学者从海量“垃圾”信息中获得有效信息的成本将大幅提升。我当然同意,同行评审的问题是颠覆性的创新很难发表。我自己也会有一些“新奇”想法(尽管谈不上颠覆性)的文章,也多次被拒稿,但是我仍然坚持同行评审是必要的,虽然审稿人可能会拒稿,但是他们的反对意见有些确实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是否经得起推敲,完善文章,另外,我相信学术界大多数人是思想开放的,一次被拒稿,还可以换个杂志再投稿,我是见过有作者持续投稿4-5年,不断修改,不断投稿,知道文章最终发表。
2023-09-26 15:03    
游客170马军: 期刊编辑如何确保能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呢?尤其是一些跨学科的论文?
2023-09-26 13:29
本期嘉宾
马军:一般而言,跨学科的稿件审稿人找起来的确困难,可以从多个领域分别找审稿人,责任编辑根据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意见给作者辩解的机会,这种稿件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2023-09-26 15:03    
游客775马军: 老师们如何看待作者、期刊编辑、审稿人在维护学术道德方面的各自责任?
2023-09-26 13:35
本期嘉宾
马军:每个作者都要自律,遵守基本学术规范;审稿人要亲自审稿,坚持在学术一线工作,不熟悉的内容坚决不能审稿,做好保密工作;作为学术编辑要提高自己学术水平,认真遴选审稿人,认真阅读审稿人意见来判断意见可靠性,允许作者辩解。
2023-09-26 15:01    
游客480马军: 作者可能不同意同行评议审稿人的意见,同行评议中审稿人之间可能提供相互矛盾的评论,编辑作为中间人可能也很难抉择,那么,请问各位老师如何实现作者、编辑和审稿人的三赢呢?
2023-09-26 13:40
本期嘉宾
马军:学术编辑对亲自阅读这个稿件完整内容,并对分歧的审稿意见进行甄别,一般会通过追加2个以上的审稿人来仲裁,另一种就是看出现分歧意见的审稿人的学术影响力,可能会倾向于采纳那个学术影响力高的审稿人的意见。
2023-09-26 14:59    
游客969马军: 同行评审专家的意见,若作者不认可、不同意,这样期刊会怎么操作?
2023-09-26 13:50
本期嘉宾
马军:如果所有审稿人都否决了稿件,当然是拒稿。如果审稿人意见是分歧的,可以考虑追加审稿人来仲裁。一般情况下,作者可以修改后按照新稿件重新投递,编辑也会指派新的审稿人,而不是原来审稿人进行评审。
2023-09-26 14:57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各位科研同行以及同学们,访谈已经开放提问!本次访谈科学网和意得辑联袂邀请科学网知名博主兰州理工大学马军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研究所杨蔚研究员以及The Lancet Psychiatry主编Joan Marsh,英国科研诚信办公室科研诚信经理、出版伦理委员会委员Matthew Hodgkinson,扎达尔大学Jadranka Stojanovski副教授等行业专家,与各位网友交流探讨同行评审与学术出版的未来以及相关的点滴事件,和审稿人交流评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该如何解决,欢迎有兴趣的网友提出问题,与嘉宾共同讨论。为大家分析和分享专家学者对待同行评审与学术出版的未来思考的心得体会,如您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什么其他困扰问题也可以提出和专家共同讨论。
2023-09-26 14:56
游客479马军: 老师们好,是否可以自己推荐审稿人,如果自己推荐审稿人,如何鉴定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的诚信联系?
2023-09-26 13:38
本期嘉宾
马军:作者是可以建议和推荐审稿人,学术编辑会审核的,每个期刊都有固定的审稿人群,在系统里会记录和得分,如果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在系统里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且能覆盖这个稿件的内容,也是可以考虑采纳作者推荐的审稿人。
2023-09-26 14:55    
游客631马军: 同行评审的会全盘否定作者的稿件么?会推荐是否合适刊发在其他期刊吗?谢谢各位老师
2023-09-26 14:08
本期嘉宾
马军:稿件第一轮评审完后,hanlding editor责任编辑会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进行评估,如果意见都很差,那就直接拒稿,如果给了修改机会则会进入下一轮评审。个别稿件可能存在不足,责任编辑会推送这个稿件到相关期刊重新评审。
2023-09-26 14:54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本期特邀嘉宾:马军教授,物理学博士,Nonlinear Dynamics副主编和receiving editor。主要从事非线性物理和计算神经科学方面研究,Web of science中论文H指数56。作为学术编辑终审裁决稿件2300多篇。
2023-09-20 14:22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本期特邀嘉宾:杨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和比较行星学研究,嫦娥三号、四号任务科学家团队成员,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使用责任人,载人航天工程月球与行星科学专家组专家,在嫦娥三号、四号着陆区月壤物质组成,嫦娥5号月球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机制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优青、重点等项目。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The Innovation、NSR、EPSL、GCA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SCI总引4000余次。在《The Innovation》和《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期刊担任编委。201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选的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16年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侯德封奖”;2021年获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3-09-20 14:22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本期特邀嘉宾:Joan Marsh,The Lancet Psychiatry主编,欧洲科学编辑协会委员,性别政策委员会主席
2023-09-20 14:21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本期特邀嘉宾:Matthew Hodgkinson,英国科研诚信办公室科研诚信经理,出版伦理委员会委员
2023-09-20 14:20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本期特邀嘉宾:Jadranka Stojanovski,扎达尔大学副教授
2023-09-20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