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科普“乱象”
科普“乱象”
良莠不齐的科普图书市场,错误百出的科普读物,科普领域的乱象丛生让人无不担心。职业科学家、科普作家,到底谁来写科普比较合适?科学家群体为何鲜有精力投入科普工作?怎样才能写好科普作品?如何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访谈内容(共129个问题,82个回复)
xsquare:对刘夙 刘老师,您对国内和国外科普作品是如何评价的?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作品呢?看您的博文,对科普作品的评介很有见地。
2012-11-19 22:36
本期嘉宾
刘夙:既然科普是用通俗的形式传达专业的内容,那么衡量科普作品的好坏就有两个主要指标:是不是传达了准确、时新的知识和思想?是不是在形式上做到了适合目标读者,甚至有创新?
2012-11-20 15:25
acw1991:对曾庆平 科普采用电视纪录片的方式会不会更生动更有效果呢?出版一本书容易,制作并播出一部纪录片应该会有层层把关,这样的话,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和传播量都会好点吧?
2012-11-20 13:58
本期嘉宾
曾庆平:答案是肯定的。“国家地理杂志”和“发现”原来都是平面媒体,现在都各自拥有自己的电视频道,科普的效果自然就好多了。
2012-11-20 15:24
sz1961sy:对曾庆平 从肖传国教授发明的肖氏反射孤手术获NIH 3000万USD(从1992年至今)并且美国已完成临床2期进入3期,而一批科学媒体从业者跟方舟子起拱、认定这是“零”效果。证明科学进步有时不是科学家讲得明白的。更需要科普。
2012-11-20 13:42
本期嘉宾
曾庆平:我觉得,这样的手术如果有效,根本不用科普,因为病人会出来说话。手术效果好不好,人人都看得到。即使短期看不出明显效果,假以时日也会真相大白。
2012-11-20 15:23
cherrylu1960:对刘夙 大家好,大家对科普创作中的团队合作如何看?
2012-11-20 15:05
本期嘉宾
刘夙:我认为科普创作,特别是少儿科普的创作,需要团队合作。科普书需要有专业知识,有娴熟的文笔,有和文字相得益彰的图片,有精美的装帧,这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国外的很多科普书,文字作者和图片作者不是一人,是相互配合完成的,甚至文字作者和知识提供者也可以不是一人,由专门的咨询机构向文字作者讲解专业知识,文字作者再写出来。
2012-11-20 15:22
wangdh:对吕秀齐 提出几个观点供讨论1)科普需要专业人员(科学家)参与;科普不是调侃、随便推演、信口开河;2)国内科普著作堪忧,翻译的科普多数质量有问题,也是专业知识问题。科普,有书面的(科普书籍、杂志、展览),有语言的(报告、讲座、课堂等)。(此观点为科学网编辑部代博主发布,供讨论)
2012-11-20 15:08
本期嘉宾
吕秀齐:我认为现在科普出的太滥,品种太多,重复出版比较严重,缺乏高水平的作品,主要是人们太浮躁,对需求的研究不够,还有创作队伍确实也是个大问题。科学家参与科普是对的,但光靠科学家不行
2012-11-20 15:22
sz1961sy:对曾庆平 本人11月9日才结束了同IPv9发明人谢建平先生长达一年多、打了二个法院、6次开庭的诉讼,以他自己撤诉而消案,他声称要“争一口气”索赔12万元也化为乌有。这个案前2场有4个律师(原告2位,两被告一方各一位),第3场原告1位律师,被告之一光明网一位律师。前3场判决前原告撤销诉光明网。换新法院后,本人是惟一被告,全靠自己出庭应诉(一同事当助理做记录),3场结果是无案而终。//IPv9骗局基本上就是由本人8年来采访遍全球专家,科普了。但是仍然有几千万元资金上当受骗。此事说明在中国当骗局是有“政府背景”时,科学就变玄学,GMO主粮安全事件争议不就这么演变的?!
2012-11-20 13:36
本期嘉宾
曾庆平:GMO主粮安全问题既有科普的问题,也有科普之外的诸多问题,仅仅靠科普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科普作家只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转基因的科学原理,但如果一个人完全明白转基因是怎么回事以后,他仍然不信服,那就不是科普作者力所能及的了。
2012-11-20 15:20
yuhailiang:对吕秀齐 如果科普著作可以用来作为大学教师评职称的依据,我想,科普教材才会真正的兴旺起来。您说是不是?
2012-11-20 15:12
本期嘉宾
吕秀齐:是的,科普要热起来,我们需要机制创新,这需要政府真正做些事情。但另一方面,做科普如果太功利了,确实也不容易做好,还要首先要凭兴趣吧
2012-11-20 15:19
Fangjinqin:对刘夙 请问:什么是科普创新?
2012-11-20 15:09
本期嘉宾
刘夙:以我的经验,我认为科普创新有两方面,一是普及内容的创新,就是在作品中普及了别的科普作品没有普及过的知识和思想;二是普及形式的创新,对于同样的知识和思想,能够换一种新颖的、创造性的形式普及出来。
2012-11-20 15:18
sunyu367:对吕秀齐 (早些时候,我曾在科学网博客中作过一个假设)当 学术上很严谨但艺术表现力不足的作品 遭遇 艺术水平很高但学术漏洞很多的作品,带给非专业的公众的将很可能是错误信息.所以, 学术评价 和 艺术评价 同时进行是必要的.各位老师,您怎么看
2012-11-20 15:12
本期嘉宾
吕秀齐:二者兼而有之是最好的,但这需要天才的作家,还有团队的合作,这方面国内比较欠缺,原因有多方面,我想有空专门写文章
2012-11-20 15:17
sz1961sy:对曾庆平 科普应不应该是对口专业人员写?叶永烈老师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导师,这有高士奇老师。但是,象方舟子那样译加编辑十文九编八错误的商业科普,是必须有人监督的。
2012-11-20 13:31
本期嘉宾
曾庆平:只要具备一定资质,谁都可以做科普,但是否能赢得读者的口碑,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2012-11-20 15:17
91 条记录 7/10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6  7  8   9   10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