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科普“乱象”
科普“乱象”
良莠不齐的科普图书市场,错误百出的科普读物,科普领域的乱象丛生让人无不担心。职业科学家、科普作家,到底谁来写科普比较合适?科学家群体为何鲜有精力投入科普工作?怎样才能写好科普作品?如何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访谈内容(共129个问题,82个回复)
wulaoliu:对吕秀齐 如果没有很好的科学训练,靠一腔热情搞科普,往往很不靠谱。能否请你们互相评价一下其他两位嘉宾的科普的科学性、可读性?
2012-11-20 15:29
本期嘉宾
吕秀齐:哈哈,不好意思,我最近都很少串门了,了解不多,不好说话。我写的东东,非常希望大家批评。我认为科研容许失败,示错机制很重要;同样,科普写作也是一样,利用网络及时指出错误,不断提高是再好不过的了,示错,纠错,才能不断前进
2012-11-20 15:37
zhujh027:对刘夙 你写作科普读物最初的动因是什么呢?出版社或书商约稿?或自己的兴趣?还是什么?——武汉《长江日报》记者朱建华。
2012-11-20 15:29
本期嘉宾
刘夙:我在2007年写了第一篇科普文章《七月雪莲开》,原因是不赞成中国民间把雪莲吹捧成灵丹妙药,导致这种在中国只产于新疆的珍稀植物被滥采乱挖,濒临灭绝。类似的因为一些不科学、不实证的文化而被过度利用的植物还有很多,比如肉苁蓉等,所以写了这篇之后,我又写了另几篇,成了一个系列。当时《新京报》有个《新知周刊》副刊,每周日出版。责编徐来(现在在果壳网)在网上看到了我的文章,就向我约稿。我就这样开始了科普创作。
2012-11-20 15:37
科学网编辑部:对曾庆平 新浪网友茶馆derek :现在科技已经高度复杂,研发人员和工程人员往往是专深有余广度有限,因此好的科普作品寄希望于这些人是错误的。现代科技形态要求专门的科普作品团队,利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运作模式,这样才能出好作品。
2012-11-20 14:41
本期嘉宾
曾庆平:科学松鼠会不就是这样的团队吗?那些拍摄科普影视的团队也正是你说的集体运作模式,那样做的效果可能比单打独斗好得多。
2012-11-20 15:35
toptip:对刘夙 1. 科普作品的市场怎样?就是科学家用很多热情和很多时间去做科普,可有多少经济上的回馈? 2. 现在公众最喜欢买的科普作品是哪个方面的? 3. 科普作品如果需要用到比较多的文献上的图表之类的,如何解决版权问题?
2012-11-20 15:22
本期嘉宾
刘夙:1. 少儿科普作品的市场还可以,成人科普作品的市场还很小。近几年内,科学家做科普,恐怕不太容易从市场上获得太多的经济回馈。2. 现在公众最喜欢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比较突出的就是健康和食品安全。3. 国外是由出版社和图表版权方联系获得授权。国内没有这么严格,现在的一种做法是在书中标出图表来源,再请版权方见书之后和出版社联系。
2012-11-20 15:33
科学网编辑部:对曾庆平 新浪网友蜘吱:科学家写合适!不过深入浅出需要功夫,这可比申请项目难多了!不投入科普因为不算绩效,不投入科普因为文笔糟糕,根本就没有思路做到深入浅出……
2012-11-20 14:38
本期嘉宾
曾庆平:搞科普搞得好,也是很有绩效的,因为这是为全社会做好事。当然,谁来做科普,的确是个问题。我以为,只要你有热情,又有相应的科学知识,你就可以写科普文章。但是,要写出好的科普文章,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了。
2012-11-20 15:33
Science21st:对吕秀齐 我国著名数学科普作家李毓佩教授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用趣味无穷的故事形式表现出来,在国内独树一帜。为什么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们不好好学习李教授的科普办法呢?其它科学领域可是比数学本身具有更多趣味性呀。
2012-11-20 15:23
本期嘉宾
吕秀齐:科普需要天才的作家,像阿西莫夫这样的科普大师也是不多出现的,往往学也学不来吧,科普作家既要是有很深的科学功底,对科学的理解能力,也同时要是思想家,作家,不容易。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挖掘有能力的科普创作人员,在研究需求的基础上投入这个事业,需要激励机制
2012-11-20 15:31
科学网编辑部:对曾庆平 新浪网友hqabc_:连韩寒都能主编大型科普书籍,还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发生?
2012-11-20 14:36
本期嘉宾
曾庆平:如果他只是挂名当主编,也未尝不可,组织者无非是想借用他的名气。不过,他要是亲自写科普文章,那就不能不懂装懂,乱写一气了。
2012-11-20 15:28
Science21st:对刘夙 我国著名数学科普作家李毓佩教授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用趣味无穷的故事形式表现出来,在国内独树一帜。为什么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们不好好学习李教授的科普办法呢?其它科学领域可是比数学本身具有更多趣味性呀。
2012-11-20 15:23
本期嘉宾
刘夙:李老师的确很厉害,在上个月颁布的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中,李老师有一本书获优秀奖,一套书获提名奖,成绩斐然。我只能说,还是缺少作者。
2012-11-20 15:28
Corallium:对吕秀齐 尽管现在的科普读物“供不应求”,数量非常少,但是很多都无法接触到读者,比如求知欲最旺盛的高中生、大学生。学生都忙于做考试题,很少人有空看科普读物。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不知道国家是用什么方式支持科普读物的。
2012-11-20 15:20
本期嘉宾
吕秀齐:是的,像整个图书出版业一样,一方面是买书难,一方面是卖书难,毕竟图书是个性化需求特点很明显的商品,又需要批量生产销售去盈利,有很大有矛盾,出版者也往往急功近利,其实读者有时对自己的需求并不是很明确
2012-11-20 15:27
科学网编辑部:对曾庆平 新浪网友William_VBM:科普图书创作,主要问题不在工作模式,而在于我们缺乏基本的科学态度以及对待科学、对待读者的基本尊重。
2012-11-20 14:35
本期嘉宾
曾庆平:有些人出版科普著作可能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出版社与作者为此同流合污,就可以干出骗取公众钱财的龌龊事来。
2012-11-20 15:26
91 条记录 6/10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6  7   8   9   10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