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师生夜话
师生夜话
就《逃离“科研”》话题,其中很多年轻学子、青年教师表达了科研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科学网特别推出“师生夜话”在线讨论(非限时讨论),邀请程代展、张海霞、马臻、王德华、刘庆生、吕喆等几位热心老师与年轻学子、青年教师就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交流。
访谈内容(共1382个问题,767个回复)
zmpenguestc:对张海霞 有点郁闷,读博的有单位来的,工作几年不如意脱产返校的,都不是理想的学生。好在今年招了本科2个直博生,第一次学术交流,看出了点好苗头,可学院开始限名额,还不一定2个都能上。郁闷中...
2012-11-23 20:08
本期嘉宾
张海霞:我自己没招过在职的,但是在职读书确实有很多问题,所以国家政策在取消在职博士,直博生会比较专心,招一个是一个,好好培养他。
2012-11-25 10:18
MHTBG:对张海霞 各位老师,首先非常感谢您们在百忙之中替我们解惑!想向各位老师请教个问题:怎么选择博士毕业后的人生方向,现在研究所博士毕业后的去向现状是个什么情况?诚谢!
2012-11-23 20:06
本期嘉宾
张海霞:这取决于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人,我曾经有一篇博文〈研究生毕业找什么工作〉,你可以找到看看。
2012-11-25 10:16
chemlzs:对张海霞 老师好!从我们接触研究开始,各老师都告诉我们科研贵在创新,但是看着一篇篇文献,自己能想到的都已经有人研究过或在研究,自己怎么创新呢?很纠结
2012-11-23 19:52
本期嘉宾
张海霞:创新也有很多种,你可以从小的开始,解决一点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创新,在别人解决的问题上有所改进让它变得更好也是创新的一种,不必拘泥,从小事开始,终会找大的创新。
2012-11-25 10:15
chuanan027:对张海霞 有人说农村出来的孩子最好不要读博,请问各位老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2012-11-23 19:48
本期嘉宾
张海霞:农村孩子更有恒心,读博士没什么不好,关键在自己。
2012-11-25 10:13
studentguotao:对张海霞 各位老师好,我想请教你们一个问题,如果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一般,以后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做好的可能性大吗?我一直在鼓励自己,即使研究生期间做得一般,也把它看成是一种锻炼和体味,以后不一定非要做科研,即使我自己很感兴趣。我不知道这种拿博士研究期间研究成果作为一种判断的想法各位老师是否认可?谢谢!
2012-11-23 19:40
本期嘉宾
张海霞:人生路很长,任何时候起步都不晚,认识到了就坚持下去最重要。
2012-11-25 10:12
suxiu1987:对张海霞 1 希望各位老师,还有您的学生,保重身体。 2 在我们这一代,如果你自甘堕落,不能力争上游,出国,就职高新企业,等等,你会被默默的嘲笑。--同学会你怎么还有脸去?同样,像我这样,心里想着为祖国为人民做点贡献,还有那么点崇高的理想,至少在表面上,你也会被嘲笑。--至于吗,就算你崇高,等你踏上社会,你也会觉得自己幼稚,你也会慢慢适应这个社会! 3 知识和能力,可以教导。情操和胸怀,我不知道怎么教育。我的父母没有教导我为国家做贡献,甚至反对我去充当英雄,关心别人的事情。可能是某位老师教导过我,但是我已经不记得具体的了。 4 有些人说你们上纲上线,我真心觉得,爱国家,爱人民,心中有老百姓的疾苦,想壮大我们的某项事业,这个和政治没有关系。一方水土养育了你,你就应该有感激和回报的心情才是。 5 我曾经对清华和北大的学生的期待是最多的,我甚至把改变我们国家很多现状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很多年没有出大师了,我忍了。很多学生出国了,不再回来,我也忍了。连在国内的都不想搞科研了,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可能是我想太多了,他们也只是普通的大学生,我不能这么自私。 6 整个事件就是,讨论来讨论去,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不能讨论的。达不到的人,永远都不会理解。可能只是我们爱错了人。付出的多的那个人,注定是要受伤害更深的。 7 世事艰难,我都不知道自己的心可以撑多久。
2012-11-23 19:35
本期嘉宾
张海霞:谢谢,你说的有道理,这个事件确实是人的精神境界的问题,我还是很有信心去让很多青年学生看到有境界、有追求的人是这个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一起加油。
2012-11-25 10:11
natureworld2010:对张海霞 是不是自由的问题。作为研究人员,真正有多少时间花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还是灵感仅仅只是幻想存在脑海中;这是力不从心,还是身不由己。常常见到国外的成果,不是我们想不到,却是我们做不到。以德国马普研究所为例,马普以罗马神话的智慧女神弥涅尔瓦(Minerva)头像为徽标,显示了对于知识和自由的崇敬。马普一直坚持独立自由地选择研究目标并进行科研工作。成立63年来,马普共有32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有15位获奖者来自于马普的前身德国威廉皇帝学(1914~1948)
2012-11-23 19:25
本期嘉宾
张海霞: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实际行动,一旦有灵感/想法就尽快开始做把他实现出来,才能真的有所创新。我鼓励学生做创新就是这么开始的,具体你可以看看ICAN比赛:China.iCAN-contest.org ,或者我的ICAN博文。
2012-11-25 10:07
crystalchu:对张海霞 读文献;从文献中提炼问题;解决问题,写论文;这就是我目前的科研方式。对这一方式我很困惑,这就是科研吗?
2012-11-23 19:22
本期嘉宾
张海霞:你是什么专业?文献是用来参考的,从中得到启发,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工作,分析实验数据、理论解释,才是研究,不能只看文献。
2012-11-25 10:05
songjinww:对张海霞 在科研中,延伸一下吧,包括生活,碰到瓶颈,诸如对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迟迟也没有进展,论文书写得也不顺利,可能还有生活找工作等压力,不知道老师是如何处理这些瓶颈或压力的。谢谢。
2012-11-23 19:15
本期嘉宾
张海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我一般选择出门走走,或者锻炼身体,这些体力上的消耗很有利于精神上的恢复。
2012-11-25 10:03
kuangda2010:对张海霞 研二期间选择了硕博连读,今年九月进入博士阶段学习,才两个多月就感受到很大压力,每天脑袋中想的就是论文论文论文,IDEA在哪里?..就读于社会科学类型专业,我们成为“办公室”而非“实验室”,最近着实困惑——对着电脑搞学术,能出真正好的管理类文章吗?如何调整对于“不能按时毕业”带来的恐慌感
2012-11-23 19:08
本期嘉宾
张海霞:具体不了解社会科学,可是之前郑也夫老师的一位博士做的基层官员的调查很轰动也很有价值,是不是可以借鉴?社会科学更需要到社会中去获得第一手资料。
2012-11-25 10:02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