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职称评审惹的祸
职称评审惹的祸
       4月23日,武汉大学法学院47岁副教授陈少林因“没能评上教授职称”对评审委员会成员的林莉红教授大打出手,林当场晕倒被送医。
       近年来科研系统职称评审问题引发了科研群体内部矛盾重重。而今年初武大28岁袁荃引进回国后的直接被升为“正教授”,中南大学22岁本科生刘路被破格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也曾引发科学网网友激烈的讨论和争议。
       科研系统的职称评审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科学网将于5月3日邀请多位嘉宾与广大网友共同探讨。
访谈内容(共181个问题,125个回复)
bywindlw:对陈安 这里面肯定有制度的问题? 美国的tenure制度,实行那么多年,那么残酷,却很少听见有人评不上tenure就打人!当然也不会像中国现在这样,一下子就给一个本科生教授职称!两种行为都是对教授制度极大的不尊重!
2012-05-03 07:26
本期嘉宾
陈安:没错,我们要学习人家已经运行多少年一直良好的机制。回归常识,而不是制造新闻。
2012-05-03 09:42
qqhll:对彭渤 各位老师,以现在的评定环境来看,假设您现在刚刚博士毕业,以您的天资+努力估计纪念能评上副高或正高。谢谢哈。
2012-05-03 09:39
本期嘉宾
彭渤:这个和很难说,政策年年变,也没有一个标准,从目前的情况看,就看您的运气了。
2012-05-03 09:41
songxiao:对喻海良 中南大学讲师也能当博导(当然得有比较多的项目经费),我觉得这种改革看起来是很好的,至少给了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也使晋升职称的问题不会那么尖锐。各位老师怎么看,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2012-05-03 09:31
本期嘉宾
喻海良:恩,年轻人需要更多机会,的确,将来是年轻人的。不能现在拔年轻人的皮,等他们老了,再去拔下一代年轻人的皮。
2012-05-03 09:41
xsquare:对陈安 在制度的建设上,对于一般的决定均可以寻求救济。例如行政决定可以复议,诉讼中还有一审二审,甚至再审。不知中国的高效在进行职称评定时,如果被评审的对象对结果不满意,是否可以向学校的委员会之类的机构申请复核,国外的大学是否存在对决定进行复核的机构?
2012-05-02 21:05
本期嘉宾
陈安:尚记得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和学院领导的一次冲突,就是是否继续聘任的问题,当时此事闹到了“大街”上。我们期待着某日,中国的某教授也把这样的事情闹到“大街”上。
2012-05-03 09:41
jcy262626:对喻海良 任何一种制度都存在问题,关键是制度的执行能否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如今因为职称评定打人这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实际上类似职称评定不公平的事儿多了,只是没有那么激烈而已。
2012-05-03 09:29
本期嘉宾
喻海良:公平,公平,还是公平。我们有一天,做到公平了,就可以。 公正和公开都是为了“公平”二字。
2012-05-03 09:40
luxiaojcsy:对陈安 听说中科院评职称比高校制度上要进步一些,合理一些,哪位老师有了解,可以介绍一下吗?
2012-05-02 16:20
本期嘉宾
陈安:我觉得,只是两种模式而已,各有优劣。中科院的做法更利于发展领导希望发展的学科,比如在A方向上招聘研究员10名,B方向上一个没有,自然B方向就逐渐式微。
2012-05-03 09:40
jcy262626:对彭渤 个人认为,目前国内的职称评定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职称评定的标准上。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才合理?有人说专家评审可以体现公平,但这永远是相对公平。还是要在制度和标准上进行制约。因为职称不仅仅是个人的,更体现了个人所在单位的水平。
2012-05-03 09:24
本期嘉宾
彭渤:您的博文很精彩。愿拜读您的佳作。谢谢。
2012-05-03 09:39
jcy262626:对喻海良 个人认为,目前国内的职称评定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职称评定的标准上。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才合理?有人说专家评审可以体现公平,但这永远是相对公平。还是要在制度和标准上进行制约。因为职称不仅仅是个人的,更体现了个人所在单位的水平。
2012-05-03 09:24
本期嘉宾
喻海良:相对公平比不公平强太多。 至于标准,只要是可以让学校持续发展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相对稳定。而不是朝令夕改的标准。
2012-05-03 09:39
boxcar:对陈安 各位博友辛苦了! “职称”,其实是个可以拆字谐音分析一下的话题,有空我专门撰文分析下。^_^
2012-05-03 09:34
本期嘉宾
陈安:现在的职称评审是“直称”,直接称,看看多少斤两,呵呵
2012-05-03 09:38
ICF2009:对陈安 我认为目前的人才计划正在割裂中国的科研团体,您认为如何。
2012-05-03 09:35
本期嘉宾
陈安:正是。其实,如果限制每个教授的招生人数,使得一个团队规模不可能大,就自然会逼着大家合作抱团了。机制很简单,实施看勇气
2012-05-03 09:38
125 条记录 5/13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下5页 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