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探索同行评审与学术出版的未来
探索同行评审与学术出版的未来

- 人工智能对同行评审的影响

- 跨文化交流与同行评审

- 同行评审中的伦理道德

- 同行评审与职业发展

- 国际合作与同行评审

……

您真的了解同行评审么?正值国际同行评审周,ScienceTalks第十一期科学网和意得辑联袂邀请两位科学网知名博主兰州理工大学马军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研究所杨蔚研究员以及The Lancet Psychiatry主编Joan Marsh,英国科研诚信办公室科研诚信经理、出版伦理委员会委员Matthew Hodgkinson ,扎达尔大学Jadranka Stojanovski副教授等行业专家,与各位网友交流探讨同行评审与学术出版的未来以及相关的点滴事件,和审稿人交流评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该如何解决,欢迎有兴趣的网友提出问题,与嘉宾共同讨论。


点击我要提问,无需注册,直接参与互动!


提问不限时,网友可提前留言提问,专家会在访谈当天给与回答。


感谢意得辑为本次活动提供的专属折扣!使用优惠代码【PRWE85】享意得辑全线服务85折,(订单金额满1000元可用,有效期至20231231日)

访谈内容(共423个问题,174个回复)
游客513:对Joan Marsh 现在的论文查重系统各种各样,加入自己真实是自己的写作的,也是自己润色,那么需要购买查重服务么
2023-09-26 15:22
本期嘉宾
Joan Marsh:如果你用的查重系统不错的话,为什么还需要用其他的呢?
2023-09-26 16:57
游客841:对马军 各位老师,审稿人审稿时对文章的哪个部分最重视?
2023-09-25 18:47
本期嘉宾
马军:方法论和结论,是否对审稿人有启发
2023-09-26 16:57
harmonism:对杨蔚 你们认为期刊投稿量太大,编辑部不得不进行稿件初筛。现在的问题是,稿件初筛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是文字方面的,比如语言文字写作太差缺乏可读性,写作不符合格式要求等规范,这是可以理解的。或者论文研究内容与期刊发表内容范围不符等,这些明显与编辑部要求而与学术观点无关的内容,当然可以直接筛稿。此外,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的,期刊学术编辑也是可以指出,让作者改进提高后再投。但是,实际上,期刊编辑部筛稿根本不仅仅如此,他们经常是根据学术观点和立场来筛稿。比如,有些期刊支持转基因,而稿件立场是指出转基因存在安全风险的,编辑部就会拒稿。所以,讨论半天,发表与否的实权都在编辑部,人们却把板子打在了同行评审制度上!
2023-09-26 16:53
本期嘉宾
杨蔚:第一,如果您不认同这种做法,您完全可以抵制这种做法,不给这些期刊投稿。您的有影响力的论文如果发表在其它期刊,是这个期刊的损失,而不是您的损失;第二,预评审也是同行评审,也有同行参与,只是因为速度特别快,给作者的感觉是未经评审。
2023-09-26 16:57
游客219:对马军 评审时,有些文章的数据是长时间实验积累而形成并得出的结论,对于这种数据,评审专家如何辨别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若专家难以把握,是否会影响最终的评审意见,请各位老师解惑
2023-09-25 18:49
本期嘉宾
马军:有一点偶然因素,这里就要强调科学依据,物理学原理,和已有的相关结果一致性。
2023-09-26 16:57
游客835:对马军 我们是本新刊, 邀请同行评审专家比较难, 专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023-09-26 16:54
本期嘉宾
马军:发挥你们期刊编委学术圈的作用
2023-09-26 16:55
游客935:对马军 有时候因工作或其他原因拒绝了期刊的审稿邀请,自己以后投这份期刊会不会受到影响?各位老师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2023-09-25 20:17
本期嘉宾
马军:一定要写拒审原因,比如最近忙,稿件内容不熟悉。空白了拒审理由系统都会记录的,对自己今后投稿到这个期刊有一点影响。
2023-09-26 16:55
harmonism:对杨蔚 现在期刊编辑部的精力不是用在论文的语言文字和格式等方面的编辑和校对上,而是越殂代疱取代了同行评审,在未送同行进行评审之前就自行枪毙了大部分稿件,这才是对同行评审制度最大的颠覆!
2023-09-26 16:00
本期嘉宾
杨蔚:编辑部在送审之前通常会有一个流程叫预评审,这其实也是一个同行评审,只是它的速度特别快,让作者感觉没有经过评审就拒稿了。这个预评审主要目的是节约作者的时间,这些期刊普遍拒稿率很高。如果90%的文章即使送审了也一样会被拒稿,那么把所有文章送审不仅低效,而且严重耽误作者的时间。如果您认为这种做法不合理,您完全可以抵制这些期刊,不给他们投稿。
2023-09-26 16:54
游客770:对马军 同行评审专家应该是期刊编辑筛选,他们筛选的时候会有什么标准吗?怎么样才能为投稿文章找到合适的同行评议专家呢?筛选如果有依据的话,怎么让自己的文章往这个标准靠,以便让同行评审专家尽量与自己的文章相匹配
2023-09-25 15:14
本期嘉宾
马军:编辑会根据你稿件的题目和摘要,大概浏览下内容所使用的方法论来决定选择哪些审稿人。一种是期刊数据库直接推荐,这样一次性可以送审很多审稿人。第二种每个责任编辑都有自己收集的同行专家信息。第三种就是按照关键词临时在web of science 寻找。
2023-09-26 16:54
游客176:对马军 同行评审的周期大概多久呀
2023-09-26 10:27
本期嘉宾
马军:第一轮评审一般7-40天,编辑部约定的时间而已,具体完成时间要看审稿人。
2023-09-26 16:52
游客493:对Matthew Hodgkinson Should peer review process be conducted properly? All research is essentially either aimed at consolidating/extending the existing knowledge or disrupting/overturning it.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publications of all research are endorsed through peer review process. However, academic community often neglects a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between consolidating research and disruptive research. For consolidating research, there are often many people working on the existing knowledge that fits to consolidating research. For disruptive research, there are also many people working on the existing knowledge that contradicts disruptive research. When a research is submitted, the journal usually requires author to define opposed reviewers. But this is unrealistic for disruptive research, because the author of disruptive research is unable to list all the advocates of the existing knowledge as the opposed reviewers. Many journals assert that they strictly follow the publication ethics: decisions about a manuscript should be based only on its importance, clarity, and relevance to the journal’s scope and content, but when a disruptive research is submitted, the editors(reviewers) will be accustomed to reject it by means of arguing “the existing knowledge is correct whereas the author’s newly proposed knowledge is wrong”. Even if the author finds the decision to be a bias and ask for appeal from the journal’s manager or publisher, the result is simply tough-- “the editor’s decision cannot be changed”. In fact, no few people witnesses how a disruptive research is baptized through peer review process, although most of people orally express appreciation of disruptive research.
2023-09-20 15:00
本期嘉宾
Matthew Hodgkinson:颠覆性研究需要与已知研究相协调,不能无视已有研究。通常情况下,自诩为 \"颠覆性 \"研究的研究人员都是在追随拙劣的实践,他们的动机往往是意识形态,而不是真正推动某一领域的发展。接受所有 \"合理科学 \"的期刊有助于避免相反的研究受到压制,我对此表示欢迎--我曾在 PLOS ONE 工作,并帮助创办了 BMC Research Notes。但是,研究人员不能简单地坚持禁止所有从事传统研究的人审阅他们的工作。如果有人不断被拒,与其说他们受到了审查,不如说他们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方法或报告。
2023-09-26 16:51
182 条记录 4/19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下5页 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