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科研评价指标功与过
科研评价指标功与过
近期,科研评价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科学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博主们纷纷发表了对于文献计量指标评价方法与同行评议体制的观点。科学网邀请专家博主与网友对此话题进行一次交流,此次访谈为不限时访谈,欢迎网友们参与。
访谈内容(共536个问题,273个回复)
yadu:对李宁 能明白老师们说的意思,但是我国科研评价中,如何以同行评议为主,各种指标量化为辅来评价呢?具体有没有什么操作方法,或者国外的评价体系,能给大家参考一下的?
2015-07-15 14:45
本期嘉宾
李宁:如果是评价个人的话,量化指标的作用是很小的。比如,规定每人有个最低限度的发表量就可以,满足这个最低限度,就算合格。个人的水平多高,还是要靠同行说话。
2015-07-15 14:48
jsq:对刘玉仙 以数据为指标进行科研工作评价是有积极作用的,关键是评估标准的制定问题,设计是否合理,各位老师如何看?
2015-07-15 12:03
本期嘉宾
刘玉仙:我今天有些事情必须做,等事情做完,会一一回答大家的问题。
2015-07-15 14:38
mountainwind1:对 陈安 我们在思考产业政策(呃温柔点说就是产业的前景的时候),经常要考虑到产业的”短平快“,”中期获利,“长期效益”。。。什么的,其实管理学是相通的,我实在就不明白,企业管理学科体系都多成熟了,你们咋就不能根据其推演一套比较实际一些的人才或科学管理评价制度?
2015-07-15 14:29
本期嘉宾
陈安 :创新为目标还是利益为目标还是有所差异的,老兄我得给你讲讲我提出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那里面把六类目标分得很清楚,目标不同,手段和路径是有差异的。
2015-07-15 14:36
zhangpengju:对李宁 所以,李宁老师已经脱离中国科研大环境很久很久了; 而陈总则是跟一群凶手一直做同事。。。开个玩笑。 正规提问: 在目前中国科研环境下,有没有您认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体系,如果有,您在这方面有没有做过系统研究,如果没有,我们今天这些所有的讨论是不是可以归结为没有结论之前的牺牲性探索?
2015-07-15 14:29
本期嘉宾
李宁:实话实说,我没做过系统研究。您多跟其他嘉宾交流吧。
2015-07-15 14:34
zhangpengju:对 陈安 所以,李宁老师已经脱离中国科研大环境很久很久了; 而陈总则是跟一群凶手一直做同事。。。开个玩笑。 正规提问: 在目前中国科研环境下,有没有您认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体系,如果有,您在这方面有没有做过系统研究,如果没有,我们今天这些所有的讨论是不是可以归结为没有结论之前的牺牲性探索?
2015-07-15 14:29
本期嘉宾
陈安 :有,早就有。看用不用 最近中科院出台了政策,说新的资助有些已经拿到过多经费的人就别申请了,也许是个好的趋势,但是我还是不敢申请,最后往往还是空耗精力,白白浪费时间,何苦来哉!
2015-07-15 14:34
ttteeebbb:对 陈安 同行评议是一个好的机制,前提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但是国内找关系跑门路的风气太重,深在国人的骨子里,相比之下,指标反而更加公平。当然指标的弊端也愈加突显出来。弊端大家都能看到,但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方式么?
2015-07-15 14:15
本期嘉宾
陈安 :当然有,而且非常简单,但是人家根本不用你有什么办法。
2015-07-15 14:31
xsquare:对 陈安 在我国当前的评价体系下,如何剥离评价公正性和利益的纠葛?
2015-07-15 14:23
本期嘉宾
陈安 :有很多的好管理机制可以避免这些,但是好像目前的科研资助机构更愿意把这俩东西捆绑在一起,所以,其他人只能往而兴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大研究专项就出现过专家们的弟子和下属承担上千万课题的情况。据说评审的时候专家们一个一个出门避嫌,但是,几乎每个专家都出去过,回避制度其实形同虚设。这可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啊,兄弟们
2015-07-15 14:29
topmm:对 陈安 各位老师好。现在各种职称评审晋升等问题都与论文数量、核心期刊、被引这些量化的问题挂钩,就算又加入了比较综合的同行评议,有时候对一个科学家、一个科研成果的评价是不是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有什么可以完善的方法?
2015-07-15 14:23
本期嘉宾
陈安 :想起丘成桐先生对中国数学家的评价,在他眼里,就三个数学家他看得起,一是陈省身,二是华罗庚,三是冯康,其他人即便和他算是朋友,就数学成就而言他也是不能够认可的。所以,我们要习惯于从较大的尺度和较宽的视野里看待科研成果,而不是死盯着自己眼前那点可换成利益的东西。 当然,国家也要给科学家们一个宽松的环境,把科学家们逼成营销人员的人头费还是取消吧。
2015-07-15 14:27
topmm:对李宁 各位老师好。现在各种职称评审晋升等问题都与论文数量、核心期刊、被引这些量化的问题挂钩,就算又加入了比较综合的同行评议,有时候对一个科学家、一个科研成果的评价是不是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有什么可以完善的方法?
2015-07-15 14:23
本期嘉宾
李宁:同行评议为主,而不是为辅。
2015-07-15 14:26
xsquare:对李宁 在我国当前的评价体系下,如何剥离评价公正性和利益的纠葛?
2015-07-15 14:23
本期嘉宾
李宁:回避制度。
2015-07-15 14:24
273 条记录 26/28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26  27   28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