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同行评审——你该知道的那些事
同行评审——你该知道的那些事
•如何处理审稿人的意见;
•作者不理解审稿人意见该怎么办;
•作者如何回复自己不同意的审稿人意见;
•如果作者觉得审稿人有偏见/不公平该怎么办;
•如何才算好的同行评审;
……

本次ScienceTalks第七期主办方科学网和意得辑邀请到两位科学网知名博主程宗明和蔡宁以及2021国际同行评审周组委会代表Jayanthiny Kangatharan和Wajida Perveen参与互动。无论你是作者还是致力于参与同行评审工作,或者已经是审稿人,都欢迎就自己关心的同行评审及相关方面提出问题与嘉宾共同讨论。

点击我要提问,无需注册,直接参与互动!
访谈内容(共388个问题,256个回复)
游客190:对Jayanthiny Kangatharan 投稿时,对于cover letter上面的推荐的审稿人,请问期刊编辑会采用投稿作者推荐的吗?还是会另找其他审稿人?
2021-09-17 14:31
本期嘉宾
Jayanthiny Kangatharan:期刊编辑可能会采纳作者的建议。 根据这些审稿人的反馈结果,期刊编辑可能需要寻找其他审稿人,这些审稿人将提供充分的理由或明确解释为什么应该发表这篇文章。
2021-09-23 15:12
游客682:对程宗明 审稿人已与论文不相干的原因拒稿怎么办
2021-09-23 15:09
本期嘉宾
程宗明:反驳!注意有理有据,不要用骂人的语气。哈哈
2021-09-23 15:11
游客816:对Jayanthiny Kangatharan 能请几位专家解答下, 为什么有的同行评审意见会非常刻薄?遇到这样的评审意见, 你们的建议是什么?
2021-09-15 16:08
本期嘉宾
Jayanthiny Kangatharan:给出刻薄审稿意见的人很显然没有理解同行评审旨在去除偏见的公平本质。同行评审存在的意义是给作者提建设性意见,让他们根据明确的反馈改进研究质量。如果不幸遇到这类审稿意见,我个人建议别太往心里去,不如把重点放在其他对你有用的意见上,想想怎么改进稿件更实际一点。
2021-09-23 15:10
游客111:对程宗明 应该如何理解“增加同行评审的多样性”?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多角度更全面地去评价学术成就吗?你们认为增加多样性的难点在哪里?
2021-09-23 15:04
本期嘉宾
程宗明:现在的很多交叉学科的论文是需要多样性学者的评审,问题是找到合适的reviewers,现在太难了。
2021-09-23 15:10
游客788:对蔡宁 可以自己推荐审稿人么?
2021-09-23 09:07
本期嘉宾
蔡宁:有些期刊投稿时要求必须推荐几个审稿人,但这主要是个形式。因为审稿人很难找,所以责编可能会向一两个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发送审稿邀请。但是,作者推荐的审稿意见权重会比较小,仅作为参考。
2021-09-23 15:09
游客946:对蔡宁 会议刊,一般审稿流程是
2021-09-22 15:45
本期嘉宾
蔡宁:会议论文只有一次审稿,要么录,要么拒,不给修改机会。这是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审稿上的本质区别。但是实践中的会议审稿比期刊论文水得多。一般的会议,只要表达上没大毛病,就录。审稿人审起来飞快。毕竟会议主办方是靠收钱才能办会的,录得越多收费越多。审稿人也不愿断人财路。有些学科的“牛会”、“顶会”,是设定严格的录用率的。审起来也比期刊水,就是按录用指标录。
2021-09-23 15:08
游客247:对程宗明 此次同行评审周的主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和动向么?
2021-09-23 15:05
本期嘉宾
程宗明:这不是我关注的问题。哈哈
2021-09-23 15:08
游客731:对Jayanthiny Kangatharan 请教几位专家,审稿人的具体遴选机制?如果邀请到正在攻克该课题的竞争对手,则很可能会做出不利于该文的评审意见;但若是邀请到作者的朋友(即使双盲看不到姓名也会根据研究内容或基金来判断),又有可能做出有益于该文的评审意见,这种情况应如何规避?
2021-09-16 19:38
本期嘉宾
Jayanthiny Kangatharan:通常,同行评审在开始审稿前需向期刊编辑坦诚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这有助于期刊编寻找并确定合适的同行评审,并确保他们将能够在没有偏见或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展开评审工作。如果在审议过程中同行评审员发现了潜在的利益冲突,则必须将这一问题紧急告知期刊编辑。
2021-09-23 15:08
游客865:对蔡宁 是不是必须得百分百按照审稿意见进行修改?
2021-09-22 11:47
本期嘉宾
蔡宁:这个问题是我目前见到最好的问题!先放结论:当然不是。作者必须正面回答审稿人的每个问题,不能企图耍滑头打马虎眼,但不是说必须按照审稿人的要求做到每一件事。审稿意见固然都是批判性的意见。但是,背后的心理有几方面:1. 确实有意见,作者必须整改 2. 审稿人对某个问题没看明白,故提出探究性的意见。类似于辩论,希望越辩越明。3. 审稿人为了显得自己牛逼=睿智+博学。后两类意见往往看似尖锐,甚至刁难,但是其实审稿人内心并不强求作者补做或者重做实验之类的大动干戈。往往靠解释就能圆过去。 至于如何了解审稿人心态,成为审稿人肚子里的蛔虫儿。判断哪些属于1,哪些属于2,哪些属于3。就需要自己多当审稿人,多审稿!
2021-09-23 15:08
游客692:对蔡宁 双盲单盲,哪个更好!
2021-09-22 11:29
本期嘉宾
蔡宁:这个问题非常好。我明确地说:单盲更好!一方面,所谓的双盲,审稿人其实往往能看出作者是哪个单位或团队的。另一方面,审稿判断,窃以为应该包含对作者团队背景的考察,这也是合理的。Elsevier会给每个审稿人开放一个月Scopus使用权,就是让审稿人人肉作者之用。IEEE要求投稿时必须附上每个作者的简历。不得不说这两个出版社的期刊和文章质量就是比别家高。
2021-09-23 15:08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