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这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话题,因为不同的人的看法真是太大了,而且也相互难于说服对方。我在一篇博文中,曾经这样介绍我的评审过程:评审时,我将主要精力放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方面,并做一个初步的评价,主要询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申请者提出的研究工作意义重要,或者有趣吗?他们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是真的了解,还是仅仅看了一些综述文章而已?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申请者自己读过吗,这些文献足够吗?他们有创新性思考,并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吗?解决方案是否能部分或全部解决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呢?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本来觉得就可以忽略后面的内容了。当然,大多时候,特别是碰到自己看好的标书,也还是需要参考一下他们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特别是想把握一下申请者提出这些有趣问题的来龙去脉。而对于那些缺乏亮点的标书,看后面的内容其实是显得多余的,有时候只是因为好奇顺便看看而已。
不过,我要强调的是,这只是我个人的评议习惯,并不代表其他人,而且与其他评议人经过充分交流后,我发现自己可能是个“另类”,因为这样其实是很耗费我的时间的。大多数评议人可能还是会非常关注论文情况和研究基础的,其实他们关注这些也是理由很充足的,相信您自己也是可以理解的吧。当然,在类似的交谈中,我一般会“讽刺”一下这些评议人:如果按照您这种评判方法,干脆让基金委项目资助直接通过电脑程序按照一定的规则评分得了,获得高分的就资助,也别要大家花费心思写什么申请书了。
讽刺归讽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本子送到这样的评议人手中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我的建议是,青年人应该勤快一些,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还是多写一些论文,同时也应该多读文献,将本子写得非常漂亮,二者缺一不可。其他的抱怨都是多余的,大家都是过来人,都一样曾经非常不容易,我也非常理解你们。
2013-09-03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