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编辑部蒋大和: 新浪网友“带霜寒”:20121221虽然过去了,末日的感觉却越盛了些。大旱,大雨,极热,极寒,极端天气越来越多!
2013-01-31 14:38
本期嘉宾
蒋大和:西伯利亚可是好过些了。:D 东北大米多了,和温度有上升,降水有增加相关吧。
2013-01-31 16:11    
本期嘉宾
陈熹: 谢谢大家,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很开心哦。我会再接再厉,继续研究,欢迎大家给我提问题。希望我们能找到一些方法,能解决一些问题,虽然有时候我们的力量也很微博,但是大家一起努力总会有办法,愿美丽中国的梦早些实现。
2013-01-31 16:09
主持人
科学网: 感谢各位嘉宾和网友的热情参与!本次访谈到此结束。感谢两位老师耐心解答网友问题。关于“雾霾”天气的问题,我们会持续关注。欢迎网友在科学网上继续交流。
2013-01-31 16:09
科学网编辑部蒋大和: 新浪网友“endo苑士良”:记得二十年前报纸上的一句话“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013-01-31 14:35
本期嘉宾
蒋大和:记得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4月17日(16日?)全国环保会议上讲过,发达国家上百年发生的环保问题正在中国集中地发生。。。(那天北京沙尘暴严重,媒体说每个北京人平摊20公斤沙尘)
2013-01-31 16:09    
科学网编辑部陈熹: 新浪网友“罗玲的空间”:污染的治法——法治!
2013-01-31 14:32
本期嘉宾
陈熹:是的法治,应该是解决灰霾的重要手段,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人权问题也是公共治理问题,所以有人戏称环境问题是大大布袋,相信这个大布袋解决好了,法治也会发展
2013-01-31 16:06    
科学网编辑部蒋大和: 新浪网友@王和氏璧:我的经验表明南方人抱怨北京空气差的时候反而是空气质量最好的时候。但是抱怨少的时候往往是污染最重的时候。干燥难受,但湿润往往意味着污染。
2013-01-31 15:14
本期嘉宾
蒋大和:天气过程在空间上也有周期性(区域性),有可能在北边不大好的时候,南边较好。反之,南边较好时,北边不好的。
2013-01-31 16:05    
科学网编辑部蒋大和: 新浪网友“小李花痴”针对陈老师回答的“ 向机动车车主征收排污费 呼吸道疾病治疗基金?”问题,发表评论:为啥香港上海那么多车,却没雾霾?你们就肯定真是机动车的责任么?
2013-01-31 15:29
本期嘉宾
蒋大和:香港上海都有过灰霾。香港叫“烟霞”(但可能主要是光化学烟雾~没有仔细查过)。上海这几天也到达过重度污染。
2013-01-31 16:04    
Science21st陈熹: 雾霾天气是如何造成的?能否计算各种造成雾霾天气因素对雾霾的贡献率?然后根据这个来进行罚款、收税等举措?
2013-01-31 15:53
本期嘉宾
陈熹:这是一个思路,我觉得要怎么做,要有一个专家程序,比如说象美国设有“清洁空气科学顾问委员会”,同时也要有公众参与机制。同时两者之间要有交流机制,公众可以向委员会提交建议也可以质询
2013-01-31 16:03    
Cobra蒋大和: 这天气短期能有好转吗?难道春节都要闭门思过?
2013-01-31 15:57
本期嘉宾
蒋大和:估计会好转。因为天气过程常有个周期性。 冒充一下神仙:预告春节期间北京、全国各地蓝天白云! (不一定全是玩笑,不过错了请勿怪~~~是愿望和祝福)
2013-01-31 16:01    
zcx蒋大和: 灰霾预报十分困难,不仅有污染源,有化学转化,传输,而且还有气象过程,还要微物理过程。。。现在的预报,多半是“时间序列分析”,即由以前数据外推明天。准确度有限。 感谢您的回答,不过我觉得光是说预报准确度有限,实在难以推脱政府责任,看一下访谈页面顶端的横幅图片,这难道还需要研究去证实有多严重么?如果那样,很难想象当发布红色预警时,天气要变成什么样子。我觉得政府在目前没有有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将工作重点转向保护公众上来,这也算是个态度,以免不作为之嫌。
2013-01-31 15:54
本期嘉宾
蒋大和:但政府不一定知道哪天突然转为北风,3~4级,北京PM2.5浓度可以在一两小时内“垂直”跌落。 如果风向转南,又可能很快污染。
2013-01-31 15:59    
科学网编辑部陈熹: 【王跃思:霾从何来?北京的车天津的油河北的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表示:本次污染事件突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河北燃煤排放为主的二氧化硫一夜之间转化成了硫酸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274515.shtm 二位老师对此有何评论?
2013-01-31 15:49
本期嘉宾
陈熹:谢谢您,我还没有看您的博文,回头仔细阅读。我认为北京的大气污染早就已经存在,这次事件是多种因素促使它以更加严重的方式表现出来。空气是流动的,这决定了大气污染的面很广,治理不易,而且将会是持久战。
2013-01-31 15:57    
科学网编辑部蒋大和: 【王跃思:霾从何来?北京的车天津的油河北的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表示:本次污染事件突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河北燃煤排放为主的二氧化硫一夜之间转化成了硫酸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274515.shtm 二位老师对此有何评论?
2013-01-31 15:49
本期嘉宾
蒋大和:部分同意,根据北京市PM2.5各站监测结果,南边几个站一直处于高位,可以说明外来影响的存在。 但看来北京市本地源也很重要。现象是,风一小,略南,各站浓度很快上升,很容易超过200微克。这和上海情况差别很大。
2013-01-31 15:56    
科学网编辑部陈熹: 新浪网友“张山李丝”:北京的雾霾应该起诉谁呢?
2013-01-31 14:33
本期嘉宾
陈熹:目前还没有听说国内有人就雾霾问题起诉的消息。但我看到的美国法判例,基本上起诉分两类。一类起诉大企业排污侵权,一类起诉政府要求对其政策进行司法审查。在我国公民个人不能启动公益诉讼,政府的政策属于抽象行政行为,也不在起诉范围之类。国内的环境法与美国环境法很多不同。
2013-01-31 15:53    
科学网编辑部蒋大和: 新浪网友“耿小昭”:请问:戴口罩到底有没有效果啊?有些科学网的博主貌似在说口罩不是太有效果。
2013-01-31 15:06
本期嘉宾
蒋大和:有效果,特别是自己感觉需要时。另外,在马路边也需要,汽车尾气和扬尘太严重
2013-01-31 15:53    
yexuqing蒋大和: 使用燃煤附加收费
2013-01-31 14:56
本期嘉宾
蒋大和:和伦敦那样设置机动车“高拥堵区”怎样?
2013-01-31 15:51    
清水直人蒋大和: 谁来对这么严重的污染造成老百姓身体潜在的危害买单?
2013-01-31 14:53
本期嘉宾
蒋大和:各方面都有责任。 现在有时是非都混淆了,。。。例子太多。 例如我不太赞成南方集中供热,。。。 政府也有很大责任,法治,经济利益。。。 但归根结蒂在政府。老百姓总是好治的。
2013-01-31 15:50    
科学网编辑部陈熹: 新浪网友:张山李丝 回复@阳平坚:如果企业达标了呢?是否需要起诉所有的机动车车主? //@阳平坚:这个要问律师。也许可以起诉周边的排污企业? //@张山李丝:北京的雾霾应该起诉谁呢?
2013-01-31 14:34
本期嘉宾
陈熹:我觉得可以起诉污染制造者,包括周边企业,但是起诉者要证明受有损害,这个损害与污染有因果联系
2013-01-31 15:48    
leaon蒋大和: 国家现在到底研究出来什么东西了么?每次看电视,唯一能听到有点用的话,就是“请尽量避免外出”,难道这就是研究成果?这不都屁话么!没见到哪个单位因为雾霾太厉害而放假的,国家法律也不支持,让老百姓如何是好啊?
2013-01-31 14:48
本期嘉宾
蒋大和:支持! 应当开展深入研究,而且要去掉成见。
2013-01-31 15:46    
科学网编辑部陈熹: 新浪网友@大自然探索者:雾霾古而有之,它除与自然条件(沙尘等)有关外,还与人类活动有关,特别是人口城镇化带来的局部悬浮粉尘增加有密切关系。霾是局部大气湿度值适当时产生的空气悬浮物滞留现象。就如同我们自制颗粒橙一样,把橙粒放杯底,汁太稠不能将橙粒摇入汁中,太稀橙粒下沉杯底一样。
2013-01-31 15:25
本期嘉宾
陈熹:谢谢。
2013-01-31 15:45    
zcx蒋大和: 近来的雾霾让有关单位本已降低标准的计量指数频频“爆表”,但国家却迟迟不发布预警信息,即使现在勉强发布,也只是停留在黄色以内,预警都已经显示有毒害了,为何还不发布红色预警?就这样的天气还要求大家天天外出“吸毒”,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为了降低人口啊?
2013-01-31 14:41
本期嘉宾
蒋大和:“科学网编辑部”问题太多,我打字慢,晚些回复吧。 先回复其他网友: 灰霾预报十分困难,不仅有污染源,有化学转化,传输,而且还有气象过程,还要微物理过程。。。 现在的预报,多半是“时间序列分析”,即由以前数据外推明天。 准确度有限。
2013-01-31 15:45    
Science21st陈熹: 咱们国家“科学发展”已经10年了,“和谐社会”也已经建设了10年。但怎么感觉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更加严重了,而社会也变得更加贫富不均、矛盾更加激烈,为什么?
2013-01-31 15:40
本期嘉宾
陈熹:经济学家说这是马太效应,富有的更富有,贫穷的更贫穷,历史学家说,这是历史周期律,中国历史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规律。我想如果社会的公平正义有了保障,人们的基本权利和福利有了保障,问题会好很多
2013-01-31 15:44    
科学网编辑部陈熹: 新浪网友“小李花痴”针对陈老师回答的“ 向机动车车主征收排污费 呼吸道疾病治疗基金?”问题,发表评论:为啥香港上海那么多车,却没雾霾?你们就肯定真是机动车的责任么?
2013-01-31 15:29
本期嘉宾
陈熹:我认为主要是机动车使用的油品的问题
2013-01-31 15:39    
科学网编辑部蒋大和: 新浪网友:张山李丝 回复@阳平坚:如果企业达标了呢?是否需要起诉所有的机动车车主? //@阳平坚:这个要问律师。也许可以起诉周边的排污企业? //@张山李丝:北京的雾霾应该起诉谁呢?
2013-01-31 14:34
本期嘉宾
蒋大和:“达标”仍然会有问题。因为排放标准主要是排放的浓度标准,不是总量。 而且,因为北方不“酸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北方可能太松了,造成这样的后果。 气象局的灰霾图,几乎和美国NASA遥感图PM2.5分布相同,和我国酸雨图反相关!
2013-01-31 15:39    
科学网编辑部陈熹: 新浪网友“牛牙根”:都有先苦后甜的经历,我还以为西方的天一直就是蓝天白云呢。赶快治污吧,让大家生活在一个干净的世界里,明媚的阳光,清洁的空气,还有那健康的食品
2013-01-31 14:35
本期嘉宾
陈熹:是的,我们现在不要先污染后治理,我们的污染问题是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来了。应该加强研究,从源头治理,加强预防。就好像中医治疗未病。学术的发展已经有这个条件
2013-01-31 15:38    
jsq陈熹: 能否介绍一下美国在空气污染防治方面都颁布了哪些相关的法规法令?这些法规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对污染物排放和空气污染进行防治的?
2013-01-31 14:35
本期嘉宾
陈熹:您可以看看我写的博文,写美国治污史的那篇,有一些关于美国空气污染防治法的简单介绍。总的来说,美国的清洁空气法目前比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要丰富的多。是很值得借鉴的。包括对机动车辆排放、对燃油标准的限制都是值得学习的
2013-01-31 15:36    
科学网编辑部蒋大和: 新浪网友“张山李丝”:北京的雾霾应该起诉谁呢?
2013-01-31 14:33
本期嘉宾
蒋大和:北京人自己,烧煤和开车那么多。 加上邻近地区,500公里以内的高烟囱。
2013-01-31 15:35    
科学网编辑部蒋大和: 新浪网友“罗玲的空间”:污染的治法——法治!
2013-01-31 14:32
本期嘉宾
蒋大和:严重同意! 我问过上海电厂的朋友,说厂里脱硫很严格。 根据上海PM2.5监测结果,明显看到上海本地污染控制不错,污染物来源主要是外地:西方和北方! 但是其他地方污染控制的法治恐怕不严格,因为背后是经济利益!
2013-01-31 15:34    
科学网编辑部陈熹: 新浪网友“Haiyundao”: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展过程中不吸取其他城市痛苦的经验,只能再走他人老路。
2013-01-31 14:37
本期嘉宾
陈熹:是的,参考借鉴他人的经验很重要。
2013-01-31 15:31    
科学网编辑部陈熹: 新浪网友“带霜寒”:20121221虽然过去了,末日的感觉却越盛了些。大旱,大雨,极热,极寒,极端天气越来越多!
2013-01-31 14:38
本期嘉宾
陈熹:这是气候变化问题,保护自然,从每个人做起,否则很难可持续发展
2013-01-31 15:30    
科学网编辑部蒋大和: 新浪网友“Daisy-HANA ”:无能为力。能不去污染重的地方就坚决不去。
2013-01-31 14:32
本期嘉宾
蒋大和:好办法,但有时身不由己。
2013-01-31 15:29    
科学网编辑部蒋大和: 新浪网友“jundazju”:污染源还赖南方??
2013-01-31 14:31
本期嘉宾
蒋大和:我宁可赖北方。 少那么多煤采暖。。。
2013-01-31 15:29    
zcx陈熹: 近来的雾霾让有关单位本已降低标准的计量指数频频“爆表”,但国家却迟迟不发布预警信息,即使现在勉强发布,也只是停留在黄色以内,预警都已经显示有毒害了,为何还不发布红色预警?就这样的天气还要求大家天天外出“吸毒”,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为了降低人口啊?
2013-01-31 14:41
本期嘉宾
陈熹:是的,您这说的就是知情权,公众对于环境信息有知情权
2013-01-31 15:28    
pvc蒋大和: 霾是如何形成的?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013-01-31 14:29
本期嘉宾
蒋大和:霾的形成是两方面: 人为污染,主要是硫酸滴、硫酸盐、硝酸滴和硝酸盐,主要由燃煤、机动车尾气和工业过程排放。由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后在空气中转化形成。硫是燃料中的杂质如煤和低品质的燃油,一般说不大考虑汽油中的含硫问题。但柴油中有较多硫的。但是,氮氧化物可以由几种形式形成。特别是空气是氧化剂,高温就反应生成氮氧化物,任何高温的燃烧过程都有氮氧化物形成。从中国能源结构,我认为燃煤的贡献超过机动车很多。 气象方面有两个原因:(1)气流停滞,不利于扩散,使污染物易于积聚。这一阵情况,可能是“暖平流”形成“低空逆温”,污染物积压在低层大气中。(2)湿度大,吸湿性组分长大可见,形成灰霾。
2013-01-31 15:27    
leaon陈熹: 国家现在到底研究出来什么东西了么?每次看电视,唯一能听到有点用的话,就是“请尽量避免外出”,难道这就是研究成果?这不都屁话么!没见到哪个单位因为雾霾太厉害而放假的,国家法律也不支持,让老百姓如何是好啊?
2013-01-31 14:48
本期嘉宾
陈熹:我想一方面我们需要科学家找到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公众环境参与不断提高。
2013-01-31 15:27    
科学网编辑部陈熹: 新浪网友@王和氏璧:我的经验表明南方人抱怨北京空气差的时候反而是空气质量最好的时候。但是抱怨少的时候往往是污染最重的时候。干燥难受,但湿润往往意味着污染。
2013-01-31 15:14
本期嘉宾
陈熹:南北方的气候条件不同,污染的表现自然不容。一般北方的空气扩散容易,南方的降雨多,容易形成酸雨,也是一种严重的污染。
2013-01-31 15:23    
清水直人陈熹: 谁来对这么严重的污染造成老百姓身体潜在的危害买单?
2013-01-31 14:53
本期嘉宾
陈熹:这个问题很犀利。谁来买单?从理论上来说,当然是谁污染,谁买单。实践中,排污费的收取就是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设立的,但是作为污染的受害者,广大城市市民是否得到了买单,就是个待拷问的问题了。
2013-01-31 15:21    
yexuqing陈熹: 向机动车车主征收排污费 呼吸道疾病治疗基金?
2013-01-31 14:55
本期嘉宾
陈熹:这是个好建议
2013-01-31 15:20    
vvone陈熹: 国内目前有哪些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2013-01-31 14:56
本期嘉宾
陈熹:国内的环境保护法规这些年来发展很迅速。对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都有专门立法。但是这些法律的发展赶不上污染发展的速度啊。比如说大气污染防治法就没有关于防治PM2.5的内容。而且当时立法时候宜粗不宜细,具体制度规定的不多,原则多。
2013-01-31 15:18    
pvc蒋大和: 雾霾中含有哪些致癌物?
2013-01-31 14:28
本期嘉宾
蒋大和:不是我专业。 但从污染气象看,比较公认的是PM2.5中吸湿性组分,其中人为燃烧导致的主要是硫酸滴、硫酸盐、硝酸滴和硝酸盐。不清楚医疗卫生方面认为它们是否很致癌。
2013-01-31 15:16    
科学网编辑部陈熹: 新浪网友“耿小昭”:请问:戴口罩到底有没有效果啊?有些科学网的博主貌似在说口罩不是太有效果。
2013-01-31 15:06
本期嘉宾
陈熹:我觉得出门还是应该戴口罩,不要嫌麻烦,对呼吸道是有保护作用的
2013-01-31 15:14    
科学网编辑部蒋大和: 新浪网友“克诺联盟”:成都年年这个天,帝都现在罩了几天就天天吆喝受不。真是小家子气。
2013-01-31 14:25
本期嘉宾
蒋大和:我到成都多次,看来不仅是“灰霾”问题。路边上积尘本来就严重,“尘都”? 请查查环保部门的“降尘”数据,如果大于每平方公里每月15吨,我觉得应当可以到两会上去告的。成都又不缺水,。。 上海市杨浦区从30吨左右,减到7~8吨了。
2013-01-31 15:13    
科学网编辑部陈熹: 新浪网友“荆楚悠然漫步”:湖北省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退休老太太只好关门闭户不出门
2013-01-31 15:10
本期嘉宾
陈熹:室内空气也是有污染的,但是湖北省发布预警的做法值得赞赏
2013-01-31 15:13    
echo蒋大和: 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能过滤掉pm2.5吗?
2013-01-31 14:25
本期嘉宾
蒋大和:在上海我不相信这个。 但如果在北方,为了保暖,很少开窗通风,也许有用。但要注意经常检查更换过滤器(?不了解结构)
2013-01-31 15:09    
本期嘉宾
陈熹: 谢谢您,蒋老师。
2013-01-31 15:09
本期嘉宾
陈熹: 大家好,看到大家的提问,知道大家都关注这个问题,我感到很高兴,大家的关注是问题解决的开始,我想我们总会找到办法的。我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话题。
2013-01-31 15:07
科学网编辑部蒋大和: 新浪网友“海基_黄宏艳”:梦想照进现实啊~希望PM2.5的排放源分析与二次污染过程研究能有所突破。
2013-01-31 14:22
本期嘉宾
蒋大和:还希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监测网络,PM2.5,不仅给个平均值,而且得到更多信息:来源,分布,变化规律,和其他污染物的相关关系,和气象条件的变化关系,控制对策的成果。。。 但我只建议,自己不做了。因为已经“70前”了,而且医生让装“起搏器”,心动过缓。。。
2013-01-31 15:07    
sherry1989蒋大和: 老师您好!请问面临着这两天北京空气污染的现况,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措施或者建议吗?
2013-01-31 14:21
本期嘉宾
蒋大和:我在人体健康方面经验不足。能够说的只是自己意见,不一定准确: 我觉得灰霾中的颗粒物和我们比较担心的汽车尾气,香烟烟气,厨房油烟等有所不同。不至于立刻产生严重影响。但灰霾期间,PM2.5浓度高,应当采取适当防护,例如戴口罩。但无需惊慌。 然而灰霾过后,PM2.5仍然在,毒性显然大于粗粒子。因此应当重视控制PM2.5
2013-01-31 15:03    
vvone蒋大和: 此次雾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13-01-31 14:03
本期嘉宾
蒋大和:我观点是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烧煤太多。因此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都特别多。机动车主要是氮氧化物,第二位。这次严重和气象条件相关。在“极端寒冷”后,这一阵台湿热了。
2013-01-31 14:58    
本期嘉宾
蒋大和: 陈老师: 我正在扫描一本书的章节,准备提供你看看。这一章专讲美国控制空气污染。是原版书。
2013-01-31 14:54
主持人
科学网: 陈熹 :雾霾,大城市的病,美国也有过——兼论美国治污史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6528-657980.html
2013-01-31 14:33
主持人
科学网: 新说灰霾-2:“洛杉矶烟雾”词条被撤下、“北京咳”和灰霾危害,蒋大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656792.html
2013-01-31 13:24
主持人
科学网: 新说灰霾-1:“灰霾”还是“雾霾”?,蒋大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654431.html
2013-01-31 13:22
主持人
科学网: 【直播:科学网关注“雾霾”天气】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657933.html
2013-01-31 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