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zhu王晓明: 我说你们不太了解国内的行情,呵呵。说实话,你刚才说的,恰恰是说错了。你知道国内谁最多的占有资源,谁最多地占有经费。不清楚,最好问问国内的同行。我的同事也从德国做博士后后早年回来的,学术水平一点不差,但就是太认真和认死理,逐渐被打压的喘不过气的。我本人也在老美混过,明白你们说的。只是国内水太深,把太牛经念歪是早晚的事。
2011-10-31 10:27
本期嘉宾
王晓明:我一直在强调的不就是,人比制度重要么?
2011-10-31 11:01    
Valentina金拓: 金老师,我回国后发现一些国内大学有“武大郎开店”的现象,我看到有一些CV很不错的留学人员(Ph.D,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国外可以达到assist Professor水平)在国内三流大学被拒绝,原因是有些二级学院的领导(教授)发现自己的的专业水平比来应聘的海归低,担心新人来后挤占自己的位置,于是以各种荒唐的借口将人才拒之门外(如我们这里平台差,对方来这里太委屈,或者是专业不太对口等),针对这种现象。请问金老师有什么招?
2011-10-31 10:34
本期嘉宾
金拓:在美国也有这样的情况,Tenure制的作用之一就是排除在这个问题上的利益冲突。中美的不同之一在于:美国的学院和系当“长”是弼马温,在中国则是Some body。于是,Tenure带来的终身教授保障不足以排除老人对新人在竞争行政位置上的耽心。
2011-10-31 10:43    
minlong赵纪军: 请问学校的干部、行政人员的管理体制是什么情况?怎么考核政绩?
2011-10-31 10:37
本期嘉宾
赵纪军:这个与TK制度无关,我们讨论的还是高校教师的评聘管理问题。
2011-10-31 10:40    
LGJ080560梁建华: 这个方法应该很好!但我们的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基本学科太差太差,某985高校学生要用LES紊流模型算东西,对湍流缺一无所知,而且还不了解什么叫做卷积。缺乏很多基础课程,如何提高他们呢?
2011-10-28 19:09
本期嘉宾
梁建华:许多不喜欢科研的去做科研了,只是个混饭吃。从研究生到博士,到教授。没有淘汰制度
2011-10-31 10:40    
ron1969张彦斌: 看样子,这个在线访谈举办的有点早。很多人对TK并不了解,对目前中国式的TK也知之甚少。还是请嘉宾多介绍一下中国目前的情况和下一步的计划吧。 制度永远是双刃剑,某种角度而言制度无所谓好坏——就像打麻将,上海麻将、台湾麻将、深圳麻将,孰优孰劣?事先约好,严格按照规则游戏;不要老是谈论自己喜欢不喜欢、适应不适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游戏着并幸福着。
2011-10-28 16:37
本期嘉宾
张彦斌:这次活动后,如果大家对Tenure track制度了解得更多了,我也算没白忙活。
2011-10-31 10:39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感谢各位嘉宾和网友的热情参与!本次访谈到此结束。有问题未能得到回复的网友可以到嘉宾的科学网博客上充分交流!
2011-10-31 10:39
pmanagement8金拓: 刚刚我在车上还在思考:为什么国外的先进思想、理念、技术、方法,等等,移植到中国就会完全变味、走样,甚至是“南桔北枳”?只有找到产生这些畸形结果的深层次根源,再去引入、消化,创新才是有可能的。 其实要引进的tenure track,也是一种制度,一种创新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没有最好的和万能的管理方式和模式,一项管理制度或模式能够能做到让人们摒弃旧的思维方式,自觉地遵照新的做法并能有效地提升本土的思维创新,都是值得加以开发和利用的,不管它是本土产生或是舶来品。因此,对于这,我个人觉得一定要实事求是地看待tenure track,一定要与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相适应,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而是通过tenure track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这才是最关键的,否则到头必定是邯郸学步的结果。
2011-10-29 19:58
本期嘉宾
金拓:回顾30年来我国实施的各类培养和选拔青年才俊和中年才圣的人才计划,为什么总出问题,总是打击相当一部分人甚至 人的积极性?这里的共性就在于我们的评价和选拔方式少了深入科学和技术的细节同时又足够公平的保证。官本位和作为评委的学者的利益冲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2011-10-31 10:39    
jmzhu赵纪军: 其实,现在国内搞一、二、三、四级教授的评审已经类似这个过程了,再搞什么TENURE TRACK之类的,整天搞这些评审或职称的东西,人都被这些烂事折腾死了。行政的东西,还是别出什么花样了。变革,谁不希望,可谁又能够看到希望。
2011-10-31 10:36
本期嘉宾
赵纪军:我们学校的教授评级好像没怎么折腾,原有的校内津贴级直接一靠就了事了。TK制度的核心不是折腾人,它也不会比现有的考评体制更折腾人。
2011-10-31 10:39    
zxj188张彦斌: 我认为,既然是评“教授”,是否应当以培育了多少优秀人才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如果总是以发表了多少文章、出了多少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指标,那应当评研究员或者其他职称才对。 目前,很多教师都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少见能培育出创新人才的“导师”。我想请教一下:怎样才能拥有一个使教授(教师)能够专心致志教学的环境?教师可以不忙于应酬领导检查考核评比、应付论文与科研文章,无须考虑房价、物价等日常生活问题,而一心一意授业、解惑? 我认为,目前环境下推行tenure track,很容易被用于钱权交易。
2011-10-29 02:03
本期嘉宾
张彦斌:Tenure track正是一个让教授安心科研教学的制度,呵呵。
2011-10-31 10:38    
scicui梁建华: 似乎已经有国内的大学在试验TK制度,都是哪些大学呢?有无经验?
2011-10-28 18:15
本期嘉宾
梁建华:看看最近博文
2011-10-31 10:37    
Valentina张彦斌: 金老师,我回国后发现一些国内大学有“武大郎开店”的现象,我看到有一些CV很不错的留学人员(Ph.D,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国外可以达到assist Professor水平)在国内三流大学被拒绝,原因是有些二级学院的领导(教授)发现自己的的专业水平比来应聘的海归低,担心新人来后挤占自己的位置,于是以各种荒唐的借口将人才拒之门外(如我们这里平台差,对方来这里太委屈,或者是专业不太对口等),针对这种现象。请问金老师有什么招?
2011-10-31 10:34
本期嘉宾
赵纪军:呵呵,你问张老师,“金老师有什么招”?俺插句嘴。武大郎开店的现象哪里都有,在美国科研特别强的想进小学校任教,也会出现overqualify的问题。人才流动本质上都是由市场决定的。我觉得,那些武大郎把持的院系,会越搞越差,而引进了优秀人才的地方会得到长足发展。最终,前者也会感受到压力做出改变。
2011-10-31 10:37    
huazizhou8梁建华: 各位教授认为,人才的成长和才能的发挥,取决于先进的竞争制度,还是宽容尊重的情感氛围?用制度来造就人,用情感来留住人,还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您是校长,您怎么来推行这项“Tenure-track制度”。我周围发生过的事情告诉我,有人从国外特聘来的,两年就跳槽,与校方对傅公堂,原因一是科研环境,二是评估体制对人才的压力和管制,最终是彼此两伤。
2011-10-28 14:52
本期嘉宾
梁建华:人才有来去的自由,看当初的合同依法办事
2011-10-31 10:37    
suren梁建华: 大家都在谈制度,似乎每个问题背后的根源总能归咎于制度的缺陷,我知道一个科学的制度的重要性,但是除了制度本身的缺陷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我总觉得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高度,一个社会或组织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改组织前进的长度。因此,我想和老师们请教下,除了制度本身之外,应如何培育整个社会正确的价值观、诚信的道德观。
2011-10-28 15:16
本期嘉宾
梁建华:制度都是人在玩
2011-10-31 10:36    
cwufp张彦斌: 您几位,讨论这样的问题太可怕了,官员如果看见了,他们就会制定政策:有行政职务的是党的干部,他们不用下岗,其余的人都有可能下岗。这个话题还是少说为妙,俺们的官员们会挑里面最让人恶心的东西来实施,叫中国特色。到时候,即便老人不下岗,那些本来有工作,结果被下岗年轻人也会骂死您几位。
2011-10-30 13:32
本期嘉宾
张彦斌:骂就错了。有本事的年轻人高兴才对。
2011-10-31 10:35    
zhang1283梁建华: 给位老师:关于终身制的双刃剑效应,能否在做一些阐述?因为无论正或反的效果,都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都有好有坏,是否真是利大于弊?
2011-10-31 09:54
本期嘉宾
梁建华:要让年轻人能看到物质和科研的希望可以吸引有志者事竟成,慢慢推动
2011-10-31 10:35    
sciblogatstimes张彦斌: 各位老师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中国如果走tenure制度,针对年轻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激励机制?
2011-10-31 10:28
本期嘉宾
张彦斌:Tenure track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机制。北美一个Tenure track的位子经常有几百个申请者,多数都是年轻人,不就说明这个制度在吸引年轻人吗?大家都想着如果我今天努力工作,将来就有机会进Tenure track,就有机会获得终身教职。这推动力其实还是很大的。
2011-10-31 10:34    
CSpengbo梁建华: 所以中国大学当前最重要的、最主要是应考虑:如何评价大学领导的政绩问题?大学不应出现人人争先恐后去当官的局面。大学里一些或者有那么一大批教师,一天到晚想到的不是学问,而是如何去当官,因为当官的好处太多,做学问太难。当官的不要考评,不要聘任,而做学问的要严格考评。这样如何办好大学?何谈世界一流?
2011-10-31 10:31
本期嘉宾
梁建华:资源的分配是个大问题
2011-10-31 10:33    
CSpengbo赵纪军: 所以中国大学当前最重要的、最主要是应考虑:如何评价大学领导的政绩问题?大学不应出现人人争先恐后去当官的局面。大学里一些或者有那么一大批教师,一天到晚想到的不是学问,而是如何去当官,因为当官的好处太多,做学问太难。当官的不要考评,不要聘任,而做学问的要严格考评。这样如何办好大学?何谈世界一流?
2011-10-31 10:31
本期嘉宾
赵纪军:这个问题有点远了,但是确实很关键。就是去行政化,真正实行教授治校。这一点这些年其实一直在喊,但是效果不太显著。
2011-10-31 10:33    
sciblogatstimes梁建华: 各位老师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中国如果走tenure制度,针对年轻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激励机制?
2011-10-31 10:28
本期嘉宾
梁建华:年轻人不怕压力,但是既要马儿不吃草还要跑,就挺残酷的。能落实资助的执行,这一条就能吸引很多海龟回来。同时要给与考核。认真的有潜力的青椒应该成为以后高校的主流PI
2011-10-31 10:32    
cwufp金拓: 您几位,讨论这样的问题太可怕了,官员如果看见了,他们就会制定政策:有行政职务的是党的干部,他们不用下岗,其余的人都有可能下岗。这个话题还是少说为妙,俺们的官员们会挑里面最让人恶心的东西来实施,叫中国特色。到时候,即便老人不下岗,那些本来有工作,结果被下岗年轻人也会骂死您几位。
2011-10-30 13:32
本期嘉宾
金拓:我从2005年起便提醒年轻人Tenure-track的双刃性质。
2011-10-31 10:32    
sciblogatstimes赵纪军: 各位老师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中国如果走tenure制度,针对年轻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激励机制?
2011-10-31 10:28
本期嘉宾
赵纪军:激励机制,在我的博文里面有阐述,就是说,作为TK助理教授/副教授引进的年轻教师,在很多方面拥有和老教师们相同乃至更多的学术资源(如招生名额、学科建设经费、院系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等),机遇和挑战并存,督促他们的成长。
2011-10-31 10:31    
sciblogatstimes金拓: 各位老师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中国如果走tenure制度,针对年轻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激励机制?
2011-10-31 10:28
本期嘉宾
金拓:如果不能深入科学和技术细节,科学而公正地评价他们,什么机制也没用。
2011-10-31 10:30    
jmzhu张彦斌: 我说你们不太了解国内的行情,呵呵。说实话,你刚才说的,恰恰是说错了。你知道国内谁最多的占有资源,谁最多地占有经费。不清楚,最好问问国内的同行。我的同事也从德国做博士后后早年回来的,学术水平一点不差,但就是太认真和认死理,逐渐被打压的喘不过气的。我本人也在老美混过,明白你们说的。只是国内水太深,把太牛经念歪是早晚的事。
2011-10-31 10:27
本期嘉宾
张彦斌:这个有点儿让人失望。貌似和饶毅袁隆平屠呦呦评不上院士相当。
2011-10-31 10:30    
zhangcwy1225梁建华: 对于TK,我个人有些疑问,在很多问题上中国特色这个词能够把中国的很多实际情况解释的很合体,同样,我觉得TK在中国也必定有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知道各位老师有什么应对的办法,谢谢
2011-10-28 20:45
本期嘉宾
梁建华:慢慢试试,多讨论,听到多数人的声音
2011-10-31 10:29    
CSpengbo金拓: 我觉得中国大学管理体制没有改革之前就进行所谓的Tenure Track在中国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外行管内行、能力差甚至无能力的人来领导一帮人搞创新的格局不变,大学怎么也很难有进步。请问是否是这样?
2011-10-31 09:58
本期嘉宾
金拓:这是一个还相当普遍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舆论层面让官本位的评价机制丧失权威,至少让那些海归回来作行政领导的人们为戴“官本位”的帽子而丧失威信资源。
2011-10-31 10:29    
niubizationl梁建华: 高校如何处理因1998-2005年期间高校扩招而大量招聘的往往有裙带关系的,而学术水平一般或很差的教师与科研人员?
2011-10-28 19:56
本期嘉宾
梁建华:有些学校转岗,有些学校非升即走
2011-10-31 10:27    
本期嘉宾
赵纪军: 我抽空看了看其他各位嘉宾的答复,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基本上大家是有共识的。如果可能,也许可以整理出一个比较系统的东西来。
2011-10-31 10:27
Nancyback张彦斌: 如果实行这一体制,是从少数大学实行好呢,还是所有大学逐步推行好呢?
2011-10-30 18:22
本期嘉宾
张彦斌:摸着石头过河来试探国内的科研教学环境是否适合Tenure track制度也未尝不可。
2011-10-31 10:27    
niubizationl梁建华: 高校的校长,人事处领导, 二级学院院长的任期是否必须受到限制? 这些领导岗位难道也要TENURE化吗?
2011-10-28 20:00
本期嘉宾
梁建华:不是一个概念
2011-10-31 10:26    
jmzhu金拓: 中国搞太牛岗位,在未来可以,等大家不讲关系学的时候。尤其是不讲龙生龙,凤生凤的时代。我在美国已经与合作的系主任讨论过,老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可他在太牛教授时照样说没有什么强的networks,关键是看他对所从事领域发展的贡献,呵呵,贡献啊!国内是什么,各位有几个是在国内当了6年以上教授或研究员的,里面的东西太多。把“太牛”搞臭,不是很远的事情。
2011-10-31 10:15
本期嘉宾
金拓:人们最近流行说“牛”字习惯本身就不好。什么牛不牛的?科学名人的名字必须与他/她对学科、科学、和社会的贡献相连。此外,没有牛。
2011-10-31 10:26    
chengzhu梁建华: 改革或变革是革旧立新的过程,建立甜妞制度我们要革的旧是什么,包括明文规定和实际执行的规则,从此哪些规则会停止使用,哪些规则会改变。另外甜妞制度能否与目前的校园文化兼容,能否防止非学术力量对其的干预。在这个制度之外还需建立哪些规则以保证我国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谢谢。
2011-10-29 00:39
本期嘉宾
梁建华:目前是进来都是终身制,没有淘汰。当然也没有支持。不论什么水平,收入也很低。
2011-10-31 10:25    
xuzurun张彦斌: 你们觉得中国什么时候会实行 tenure track? 这对现有的一部分教学好而科研能力不行的老教师会有什么影响? 谢谢回答!
2011-10-29 00:22
本期嘉宾
张彦斌:应该考虑老人老办法(或不太激进的办法),新人新办法来执行Tenure track制度?
2011-10-31 10:25    
metanb梁建华: 欧美国家的 “Tenure-track” 和我国的“职称评定”之间有何区别?我国实行这种机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011-10-28 20:27
本期嘉宾
梁建华:区别见博文。职称是另一个系列,tenure是是否终身制。
2011-10-31 10:24    
lbbz323梁建华: 一旦实行怕也是个难题啊,制定标准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在执行这个标准的过程中,是否有问题呢? 就像院士的评选一样吗?
2011-10-28 21:32
本期嘉宾
梁建华:实行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公平与否
2011-10-31 10:23    
zhang1283金拓: 给位老师:关于终身制的双刃剑效应,能否在做一些阐述?因为无论正或反的效果,都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都有好有坏,是否真是利大于弊?
2011-10-31 09:54
本期嘉宾
金拓:中国现在的大学职位其实接近终身制。中国科学界和技术领域的问题是评价和评审上不去。
2011-10-31 10:23    
ron1969梁建华: 看样子,这个在线访谈举办的有点早。很多人对TK并不了解,对目前中国式的TK也知之甚少。还是请嘉宾多介绍一下中国目前的情况和下一步的计划吧。 制度永远是双刃剑,某种角度而言制度无所谓好坏——就像打麻将,上海麻将、台湾麻将、深圳麻将,孰优孰劣?事先约好,严格按照规则游戏;不要老是谈论自己喜欢不喜欢、适应不适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游戏着并幸福着。
2011-10-28 16:37
本期嘉宾
梁建华:最近的博文不少,可以先看下
2011-10-31 10:22    
zxj188梁建华: 我认为,既然是评“教授”,是否应当以培育了多少优秀人才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如果总是以发表了多少文章、出了多少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指标,那应当评研究员或者其他职称才对。 目前,很多教师都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少见能培育出创新人才的“导师”。我想请教一下:怎样才能拥有一个使教授(教师)能够专心致志教学的环境?教师可以不忙于应酬领导检查考核评比、应付论文与科研文章,无须考虑房价、物价等日常生活问题,而一心一意授业、解惑? 我认为,目前环境下推行tenure track,很容易被用于钱权交易。
2011-10-29 02:03
本期嘉宾
梁建华:教授:科研和教学并重。制度这个东西还得玩中修改
2011-10-31 10:21    
jmzhu梁建华: 中国搞太牛岗位,在未来可以,等大家不讲关系学的时候。尤其是不讲龙生龙,凤生凤的时代。我在美国已经与合作的系主任讨论过,老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可他在太牛教授时照样说没有什么强的networks,关键是看他对所从事领域发展的贡献,呵呵,贡献啊!国内是什么,各位有几个是在国内当了6年以上教授或研究员的,里面的东西太多。把“太牛”搞臭,不是很远的事情。
2011-10-31 10:15
本期嘉宾
梁建华:有些在搞了,我们拭目以待
2011-10-31 10:21    
boyc金拓: 在国家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家顺畅流通体制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出现“非升即走”就意味着失业的可能?
2011-10-31 10:13
本期嘉宾
赵纪军:我插一句嘴,目前我们学校的讲师实行非升即走(转),实施下来,多数被淘汰的讲师是转实验和管理系列岗位了。在科学家流通体制尚不流畅的时候,转岗而不下岗,大概就是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法了。
2011-10-31 10:21    
xxhls金拓: 请问金老师,研究生该怎样顺应科研潮流制度来进行科研职业生涯规划?
2011-10-31 10:17
本期嘉宾
金拓:综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社会(或学科)的需求、以及能够获取的资源,建立有自己特点的个人知识体系。
2011-10-31 10:20    
CSpengbo金拓: 可是,中国当前的大学里还有“张劲夫”吗?中国还会出现“张劲夫”时代吗?
2011-10-31 10:08
本期嘉宾
金拓:通过制度设计,产生在各个层级,各个单位产生一批像张劲夫那样有动力把科技人员和科技项目的评价做好的人们才是关键。
2011-10-31 10:19    
sciblogatstimes张彦斌: 各位老师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在美国,都是集体评议,来评定候选人看是否有资格,那么在中国由谁来评?另外,在美国,学生的学费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而中国则是政府教育部拨款。可以说美国是教学科研并重,而中国偏重于科研,那么请问中国实行了tenure track之后,评价体系是什么?谢谢。
2011-10-31 10:11
本期嘉宾
张彦斌:国内的高校也收很多学费吧?应该也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一般来讲我申请Tenure时除了自己的工作成绩总结外,还要有同级学校或领域内重量级人物的推荐信(本人不可能看到)。然后经由本系、院、校三级资深教授评议才可能最终拿到Tenure。国内也可以科研教学并重吧?
2011-10-31 10:19    
jmzhu王晓明: 中国搞太牛岗位,在未来可以,等大家不讲关系学的时候。尤其是不讲龙生龙,凤生凤的时代。我在美国已经与合作的系主任讨论过,老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可他在太牛教授时照样说没有什么强的networks,关键是看他对所从事领域发展的贡献,呵呵,贡献啊!国内是什么,各位有几个是在国内当了6年以上教授或研究员的,里面的东西太多。把“太牛”搞臭,不是很远的事情。
2011-10-31 10:15
本期嘉宾
王晓明:其实关系哪里都讲,只不过美国的关系叫做"credit",你要是有科研做得好,学生培养的好这种credit,那你的学生找工作就很容易。 美国我这个行业的教授,基本上都是那两三个人的门生。。。
2011-10-31 10:18    
jmzhu赵纪军: 中国搞太牛岗位,在未来可以,等大家不讲关系学的时候。尤其是不讲龙生龙,凤生凤的时代。我在美国已经与合作的系主任讨论过,老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可他在太牛教授时照样说没有什么强的networks,关键是看他对所从事领域发展的贡献,呵呵,贡献啊!国内是什么,各位有几个是在国内当了6年以上教授或研究员的,里面的东西太多。把“太牛”搞臭,不是很远的事情。
2011-10-31 10:15
本期嘉宾
赵纪军:我们面临的问题其实是:是继续原先的体制,把一些恶习一代代地传下去?还是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逐渐把体制理顺,最终改变学术风气和氛围?
2011-10-31 10:18    
yaoronggui梁建华: 中国目前高校对Tenure track制度有什么评价与审核制度呢?真不希望看到都是些当领导的才评的上,实实在在做事的反而评不上。
2011-10-28 15:51
本期嘉宾
梁建华:领导先上不是问题的关键,是领导不上大家都别上才可怕
2011-10-31 10:17    
sciblogatstimes金拓: 各位老师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在美国,都是集体评议,来评定候选人看是否有资格,那么在中国由谁来评?另外,在美国,学生的学费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而中国则是政府教育部拨款。可以说美国是教学科研并重,而中国偏重于科研,那么请问中国实行了tenure track之后,评价体系是什么?谢谢。
2011-10-31 10:11
本期嘉宾
金拓:中国的科学和技术两者的核心问题就是评价、评价、还是评价。首先要找到促使评审人员科学而公平地评审科技人员和科技项目的动力来源和压力来源。允许被评人debate,在一个评审集体范围内公开个人的评审意见等应该在操作上可行。美国的好的研究型大学主要不是靠学费维持的。最好的靠校友捐助,其次的靠各类Overhead。
2011-10-31 10:16    
CSpengbo梁建华: 可是,中国当前的大学里还有“张劲夫”吗?中国还会出现“张劲夫”时代吗?
2011-10-31 10:08
本期嘉宾
梁建华:人治不应该是我们的方向
2011-10-31 10:16    
sciblogatstimes赵纪军: 各位老师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在美国,都是集体评议,来评定候选人看是否有资格,那么在中国由谁来评?另外,在美国,学生的学费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而中国则是政府教育部拨款。可以说美国是教学科研并重,而中国偏重于科研,那么请问中国实行了tenure track之后,评价体系是什么?谢谢。
2011-10-31 10:11
本期嘉宾
赵纪军:在中国可以由二级单位(院系)的教授会或学委会首先评定,然后由校学委会或职称评定委员会进一步把关。其实,目前中国各个大学的学费收入也是不小的一笔钱;而教育部的基本拨款是根据师生人数而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美没有本质区别,都应该采用教学科研并重的评价体系。
2011-10-31 10:15    
sciblogatstimes梁建华: 各位老师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在美国,都是集体评议,来评定候选人看是否有资格,那么在中国由谁来评?另外,在美国,学生的学费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而中国则是政府教育部拨款。可以说美国是教学科研并重,而中国偏重于科研,那么请问中国实行了tenure track之后,评价体系是什么?谢谢。
2011-10-31 10:11
本期嘉宾
梁建华:教授不教课是中国的一个特色,科研的重要性太高了。谁评议,最好是利益无关的人,有公正心的,有学术水平的人来评聘。可以是现在的职称评聘委员会,也可以是外聘。但重要的是结果能让多数人满意,不然如何玩的下去
2011-10-31 10:15    
sciblogatstimes王晓明: 各位老师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在美国,都是集体评议,来评定候选人看是否有资格,那么在中国由谁来评?另外,在美国,学生的学费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而中国则是政府教育部拨款。可以说美国是教学科研并重,而中国偏重于科研,那么请问中国实行了tenure track之后,评价体系是什么?谢谢。
2011-10-31 10:11
本期嘉宾
王晓明:我想很多国内的学校,现在也都是所谓的教授会再作决定,我有朋友在国内面试就是遇到这种情况。 美国的情况,我想经费来源是三个,学费、捐赠和政府经费都有,特别是对于大量公立大学而言,政府经费还是占大头的。至于评价标准,我想还是跟学校本身有关。教学、科研、服务肯定都是要看的,但是学校定位不同,那么权重就不同。
2011-10-31 10:13    
CSpengbo赵纪军: 可是,中国当前的大学里还有“张劲夫”吗?中国还会出现“张劲夫”时代吗?
2011-10-31 10:08
本期嘉宾
赵纪军:张劲夫时代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中国大学要想搞的更好,不可能指望某个贤明公心的领导,而是需要制度保障,同时调动教授们的积极性。
2011-10-31 10:12    
zhang1283金拓: 各位老师:青椒们如何冲击TK,假如该制度在国内实行的话?令人困惑的是除了科研能力的硬实力,如何适应游戏规则这种软实力才是关键,因为它不可控、不好把握?
2011-10-31 09:37
本期嘉宾
金拓:青椒们最好不对眼花缭乱、变化多端的这类评审过于关注,静下来想想未来5-10年的中国和世界的科技界,认真布局,对未来投资。紧跟现在的风向如同文革中紧跟当时的政治潮流,多半会耽误自己。
2011-10-31 10:11    
jmzhu张彦斌: 国内搞tenure track,可行吗?别到时候把经又念歪了。科学院的研究所里,已经具有这个雏形,研究员干不好的就下课或降级,经过两届考核满8年才是终身研究员。这可是又是什么个东东呢,我不是照样看着有能力的同事下去差的上来吗?有能力是不够的,还得有networks。 呵呵,太牛个啥啊。没本事的教授科学网上注册也不是多的是吗?
2011-10-31 10:07
本期嘉宾
张彦斌:干不好下课应该是Tenure track设计的初衷。给你那么多启动资金和资源,你都没干好,还不该下课?
2011-10-31 10:11    
tefo梁建华: 您们好!现在部分国内大学狂推“以本科生为本”,鼓励本科生对教师进行投诉。如此一来,出现老师不敢对学生严厉也只能给学生高分的情况。我很困惑的是:究竟应该是“教授—学生—行政”的排序,还是“学生—教授—行政”的排序?师道尊严究竟有多重要?在国外是什么情况?
2011-10-28 16:16
本期嘉宾
梁建华:我们学校是老师先给分,学生后打分。学生看分之前打分。所以我们无所谓,不及格的毫不客气
2011-10-31 10:11    
CSpengbo王晓明: 可是,中国当前的大学里还有“张劲夫”吗?中国还会出现“张劲夫”时代吗?
2011-10-31 10:08
本期嘉宾
王晓明:这个不好说啊。。。所以我一直强调人比制度重要。。。
2011-10-31 10:10    
jmzhu张彦斌: 国内搞tenure track,可行吗?别到时候把经又念歪了。科学院的研究所里,已经具有这个雏形,研究员干不好的就下课或降级,经过两届考核满8年才是终身研究员。这可是又是什么个东东呢,我不是照样看着有能力的同事下去差的上来吗?有能力是不够的,还得有networks。 呵呵,太牛个啥啊。没本事的教授科学网上注册也不是多的是吗?
2011-10-31 10:07
本期嘉宾
赵纪军:不可否认,科学院的制度比高校要严酷,其结果是科学院混饭吃的人远比高校的要少。至于说,有人钻体制漏洞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制度能否成功,要看统计上效果怎么样,个别反例不足以说明问题。
2011-10-31 10:10    
zhang1283张彦斌: 各位老师:青椒们如何冲击TK,假如该制度在国内实行的话?令人困惑的是除了科研能力的硬实力,如何适应游戏规则这种软实力才是关键,因为它不可控、不好把握?
2011-10-31 09:37
本期嘉宾
张彦斌:冲击TK的唯一高效的办法是努力工作。这也应该是获得Tenure最有用的手段。
2011-10-31 10:09    
xuzurun梁建华: 你们觉得中国什么时候会实行 tenure track? 这对现有的一部分教学好而科研能力不行的老教师会有什么影响? 谢谢回答!
2011-10-29 00:22
本期嘉宾
梁建华:其实有些在实行了,有些实现非升即走(职称)。我觉得研究型大学可能想尝试的会比较多。教学也是考核的一个部分
2011-10-31 10:08    
quaternary金拓: 您觉得教育部在推进这一制度的施行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这一制度的施行要采用行政强制手段?还是高校自主决定呢? 另外,tenture-track制度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如果有,谁来承担这一制度所面临的风险?
2011-10-31 09:34
本期嘉宾
金拓:教育部最应该做的就是中止对于大学的简单量化考核,研究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大学评价方式。
2011-10-31 10:08    
woody37张彦斌: 在美国大学之间,tenure track是怎样建立一个相互承认的体系呢?比如就在参加讨论的学校之间,怎样说明各校同专业的教授就具有相近的水平呢?这种评价是由一个学校内的资深教授来做,还是单独的一个部门,比如教育部的某个部门来进行评判呢?
2011-10-31 09:45
本期嘉宾
张彦斌:美国大学间没有相互承认Tenure的制度。一般都要根据本校标准由系、院、校三级资深教授委员会对Tenure进行从新评估。
2011-10-31 10:06    
wxu梁建华: 目前中国学术界很混乱,学校太多,教授太多,但好多是不合格的。这种制度似乎给教授入了保险,如果实施以后,一些垃圾教授不在专注于教学科研,那不是坑了学校和学生吗?所以首先应该严格评选教授,并且应以其培养的人才为主要标准,以其论文量和科研成果为辅助,甚至这些标准可以量化。毕竟“教授”一词的意思没有:论文的多少,科研成果大小。
2011-10-29 09:42
本期嘉宾
梁建华:你混淆了一个概念。教授是职称,硕导和博导是带学生的资格,现在有些学校是分开的,后者要定期考核资格
2011-10-31 10:06    
suishizi金拓: 任何制度都是人制定的,也是需要人来实施的,如果引进TK制度,那么,在当前的国情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证TK制度能够很好地发挥出它的正面效果?
2011-10-31 09:35
本期嘉宾
金拓:各大学、各学院先得有一批愿意、能够、同时又不得不科学而公正地评价Tenure的人们。Tenured制度的意义之一就是排除资深学者选拔Junior Faculty时的利益冲突。评价机制上不去,什么都免谈。
2011-10-31 10:06    
suishizi梁建华: 任何制度都是人制定的,也是需要人来实施的,如果引进TK制度,那么,在当前的国情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证TK制度能够很好地发挥出它的正面效果?
2011-10-31 09:42
本期嘉宾
梁建华:更多的人来建议和讨论也是一个办法
2011-10-31 10:05    
zhang1283梁建华: 各位老师:青椒们如何冲击TK,假如该制度在国内实行的话?令人困惑的是除了科研能力的硬实力,如何适应游戏规则这种软实力才是关键,因为它不可控、不好把握?
2011-10-31 09:37
本期嘉宾
梁建华:初期可能要可控才可,比如如果评聘教授的规则在大家提交材料后再公布,自然会有黑幕的滋生可能性
2011-10-31 10:04    
qianlivan金拓: 要是一个人从大学失业,有什么能保证他能生存下去?社会保障是不是也要跟上才行?
2011-10-28 14:32
本期嘉宾
金拓:我们这个还有着大量的生理弱势群体的社会距离对年轻力壮大学毕业生提供社会保障的时代还有距离吧?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只能自救:利用知识创业或像韩信一样暂时屈就。
2011-10-31 10:03    
CSpengbo王晓明: 我觉得中国大学管理体制没有改革之前就进行所谓的Tenure Track在中国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外行管内行、能力差甚至无能力的人来领导一帮人搞创新的格局不变,大学怎么也很难有进步。请问是否是这样?
2011-10-31 09:58
本期嘉宾
王晓明:外行管内行不是问题。。。要不然科学网上也不会有这么多老同志怀念科学院的张劲夫时代。。。
2011-10-31 10:02    
CSpengbo金拓: 我觉得中国大学管理体制没有改革之前就进行所谓的Tenure Track在中国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外行管内行、能力差甚至无能力的人来领导一帮人搞创新的格局不变,大学怎么也很难有进步。请问是否是这样?
2011-10-31 09:58
本期嘉宾
赵纪军:确实如此。如果想发展的更好,与国际接轨,高校整体的管理体制确实应该改革,减少行政干预,加强教授治校,这是TK制度未来能够成功大面积实施的关键保障。
2011-10-31 10:02    
cwufp王晓明: 如何解决领导任期内的业绩与想当甜妞的人学术兴趣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2011-10-31 09:57
本期嘉宾
王晓明:这是个问题,确实是个问题,我没有看到从制度上做的特别好的,只能指望领导的人品好。。。在美国,因为领导的偏好导致tenure track助理教授痛不欲生的例子,我也是见到过。。。
2011-10-31 10:01    
huazizhou8梁建华: 您们觉得人才越顶级越好吗?如果您是校长,您怎么安纳顶级人才,还是维持在一定的比例,比如顶级人才5%-10%,中级人才80%,普通研究人员10%—20%,也就是说,我们的宅府容得下多大的鱼,几条大鱼?
2011-10-28 14:56
本期嘉宾
梁建华:任何人才都是发展起来的。我感觉招一个有潜力的比过气的更好
2011-10-31 10:00    
sciblogatstimes金拓: 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在中国以前没有所谓的tenure终身制,但是教授一旦获得tenure track,请问他是否基本就无后顾之忧了?那么与之前中国实行的教授晋升制度相比,新的制度好在哪里?谢谢。
2011-10-31 09:36
本期嘉宾
金拓:中国教授仅从职务的稳定性来说已经是Tenured。我理解现在提出Tenure和Tenure-track的问题是要选择性地提高一些人的薪资,同时在年轻人中进行选拔。问题是各式各样的“培养”和“选拔”青年才俊的人才计划我们已经搞了几十年了。其中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既一个深入科学和技术细节又保证足够公平的评审机制。这个要害问题不解决,Tenure不过是众多老式人才计划的有一个叠加而已。
2011-10-31 10:00    
孙学军赵纪军: 赵老师。TK制度确实有许多好处。但具体到一个单位,也要考虑一些问题,T当然是比较好实施的,T的难度比较大,毕竟其残酷性在这里。不过为了中国学术的发展,不残酷就没有好的效果。但T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能吸引大量外来的竞争者。这在许多单位可能并不具备。对一些单位如何T完没有补充的尴尬局面?
2011-10-31 09:47
本期嘉宾
赵纪军:因此,目前看来,TK制度只能是在一些学术水平较高,资源较丰富的学校首先实施。TK制度的残酷性,并不更高于我们现有的末位淘汰制。比较可能的情况是,一流大学的TK助理教授,如果无法转tenure,但是学术水平尚高,可以去二、三流学校任教。
2011-10-31 10:00    
niubizationl张彦斌: 高校的校长,人事处领导, 二级学院院长的任期是否必须受到限制? 这些领导岗位难道也要TENURE化吗?
2011-10-28 20:00
本期嘉宾
张彦斌:没有听说哪个地方把领导岗位Tenure化,但也没听说这些岗位需要受到年限限制。干得好可以干久些,干得不好就应该下岗。
2011-10-31 10:00    
huazizhou8梁建华: 如果缺乏公正的奖罚体系和执行惯例,新制度的推行只是一句空谈,或者又是一次对公民利益的掳掠和压伤。
2011-10-28 14:43
本期嘉宾
梁建华:严重同意
2011-10-31 09:59    
woody37赵纪军: 您在回答科学时报记者提问时,说是新教师进去将会获得资源。但是美国的不少私立校,可以靠个人捐赠,他们可能资源多一些,而我国学校的资源来源比较单一,不同学校之间资源相差较多,如果您说的由学校提供资源,那大家肯定都会往比较有钱的学校申请。这样会不会造成学校之间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2011-10-31 09:55
本期嘉宾
赵纪军:现在各高校引进人才的力度和提供的资源已经相差很大了,不管是否实行TK制度,这种差距都在一天天拉大。基本上,985高校都有国家的985学科建设经费,各211和省属重点高校,也有相应的学科建设经费和人才引进经费,应该把这部分资源拿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
2011-10-31 09:59    
yurongming梁建华: 请问Tenure-track制度与我国现有教授评聘制度有没有冲突?两者如何协调解决?
2011-10-28 14:42
本期嘉宾
梁建华:可能要独立之外
2011-10-31 09:58    
avast2梁建华: 其实我深深感觉到一点,现在高校的老师们最忙的时候是每年申请各种项目的时候,弄本子,跑关系一类最让人画时间。 像我们老板,除了申请项目能让他有激情外,正常时间他根本不管,到该结题的时候,他才看看学生弄的如何,催着出来些东西交差。 归根结题是制度的原因,几位老师提到的改革有针对性的措施吗?
2011-10-28 14:32
本期嘉宾
梁建华:现在正在改革。交差容易变得不容易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公示结题报告。下一个基金一定考核上一个基金的结题情况等
2011-10-31 09:58    
sciblogatstimes张彦斌: 各位老师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在中国,各个高校之间,即使同一学校的各专业之间都有非常显著的高下之分,那么请问某教授在A校评完tenure之后,到了B校,其水平又如何评价呢?谢谢。
2011-10-31 09:50
本期嘉宾
张彦斌:不同学校Tenure的标准应该不同。以医学院为例,一般美国的州立大学有一个NIH的R01课题,有些教学和服务方面的贡献,就能评上Tenure。但一些非常好的大学(比如Top 10学校),这就明显不够了。以教学为主的学校不一定需要联邦课题才有资格评tenure,教书教的好照样可以评上tenure。
2011-10-31 09:57    
zhang1283王晓明: 给位老师:关于终身制的双刃剑效应,能否在做一些阐述?因为无论正或反的效果,都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都有好有坏,是否真是利大于弊?
2011-10-31 09:54
本期嘉宾
王晓明:一个简单的回复:我不知道。 我记得我一个朋友说过,民主就是大家扯着嗓子喊话,看谁的嗓门大。 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说话,把各个方面的事实都摆出来,然后再作决定。
2011-10-31 09:57    
zhang1283赵纪军: 给位老师:关于终身制的双刃剑效应,能否在做一些阐述?因为无论正或反的效果,都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都有好有坏,是否真是利大于弊?
2011-10-31 09:54
本期嘉宾
赵纪军:呵呵,在线回答的时间太紧了,可能无法仔细阐述。双刃剑效应是不可避免的,要想做到利大于弊,关键是改善学术环境,切实实行教授治学,在整个学校营造出踏实做科研的氛围来。否则,终身制会变成另外一种铁饭碗。
2011-10-31 09:57    
sciblogatstimes金拓: 各位老师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在中国,各个高校之间,即使同一学校的各专业之间都有非常显著的高下之分,那么请问某教授在A校评完tenure之后,到了B校,其水平又如何评价呢?谢谢。
2011-10-31 09:50
本期嘉宾
金拓:Tenure和tenure-track制度的实施本身应该并不涉及学校间的水平差距。美国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水平的学校都有Tenure制度,但含金量不同。
2011-10-31 09:55    
sciblogatstimes梁建华: 各位老师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在中国,各个高校之间,即使同一学校的各专业之间都有非常显著的高下之分,那么请问某教授在A校评完tenure之后,到了B校,其水平又如何评价呢?谢谢。
2011-10-31 09:50
本期嘉宾
梁建华:其实我们应该鼓励差距化,而现在高校一窝蜂的一个面孔示人是很有问题的
2011-10-31 09:55    
suishizi王晓明: 任何制度都是人制定的,也是需要人来实施的,如果引进TK制度,那么,在当前的国情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证TK制度能够很好地发挥出它的正面效果?
2011-10-31 09:42
本期嘉宾
王晓明:我想这个还是要看我之前的一片博文,体制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61&do=blog&id=401495 要体现出正面效果,不光是tenure track这个制度,也包括其他任何制度,关键是人,人要知道,什么样的研究是好的,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需要的,什么样的研究是没有必要作的,或者暂时没有必要作的。 在老大说了算的体制下,老大如果知道这一点,那就能体现出它的正面效果。在委员会说了算的体制下,委员们如果知道这一点,那就能体现出它的正面效果。 我们需要担心的,就是是否会出现劣币淘汰良币的问题。
2011-10-31 09:55    
sciblogatstimes赵纪军: 各位老师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在中国,各个高校之间,即使同一学校的各专业之间都有非常显著的高下之分,那么请问某教授在A校评完tenure之后,到了B校,其水平又如何评价呢?谢谢。
2011-10-31 09:50
本期嘉宾
赵纪军:我想这个不是问题。即使是现体制下,任何一个教授进校都需要教授会和学委会的评价和认可,因此A校的tenure教授是否符合B校的水准,应该由B校相关学科的教授群体说了算。所以说,只要完善教授治学就可以。
2011-10-31 09:53    
zhoujy梁建华: 当前中国的科研有些功利·很是浮躁··不是为了科研而去科研··都是冲着钱去的··这种Tenure-track制度会激化这种现状吗?高校会受到怎么样的冲击呢?以后还会有人专心搞教学吗?
2011-10-28 14:28
本期嘉宾
梁建华:浮躁是因为考核太频繁,tenure track从某种意义上讲会导致一定的功利性,所以可能要给与3年以上的时间去考核。教学本身也是考核的一方面
2011-10-31 09:53    
zhoujy金拓: 当前中国的科研有些功利·很是浮躁··不是为了科研而去科研··都是冲着钱去的··这种Tenure-track制度会激化这种现状吗?高校会受到怎么样的冲击呢?以后还会有人专心搞教学吗?
2011-10-28 14:28
本期嘉宾
金拓:科研的浮躁是与科研奖励相关的量化评价机制造成的。在能够深入科学和技术的细节同时又足够公平的评价机制建立之前,搞Tenure-track制度的挑战性很大。
2011-10-31 09:52    
sciblogatstimes张彦斌: 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在中国以前没有所谓的tenure终身制,但是教授一旦获得tenure track,请问他是否基本就无后顾之忧了?那么与之前中国实行的教授晋升制度相比,新的制度好在哪里?谢谢。
2011-10-31 09:36
本期嘉宾
张彦斌:早上好。Tenure track是给青年教师设计的,新制度的好处我在回答hawklee8888网友的提问时回答过了。教授一旦得到Tenure后不容易被解雇,但也不是无后顾之忧。如果发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比如性骚扰、雇凶伤人、或其他问题)时,学校有解雇权。有一部分人还可能不思进取饱食终日,美国这边采取的办法一般是剥夺或压缩其实验室、限制其招收学生、加派更多的教学任务等措施。
2011-10-31 09:51    
sciblogatstimes王晓明: 各位老师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在中国,各个高校之间,即使同一学校的各专业之间都有非常显著的高下之分,那么请问某教授在A校评完tenure之后,到了B校,其水平又如何评价呢?谢谢。
2011-10-31 09:50
本期嘉宾
王晓明:这个我想完全是B校tenure委员会的任务,我们不需要操心。
2011-10-31 09:51    
孙学军赵纪军: 赵老师。TK制度确实有许多好处。但具体到一个单位,也要考虑一些问题,T当然是比较好实施的,K的难度比较大,毕竟其残酷性在这里。不过为了中国学术的发展,不残酷就没有好的效果。但K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能吸引大量外来的竞争者。这在许多单位可能并不具备。对一些单位如何K完没有补充的尴尬局面?(修改版)
2011-10-31 09:49
本期嘉宾
赵纪军:因此,目前看来,TK制度只能是在一些学术水平较高,资源较丰富的学校首先实施。TK制度的残酷性,并不更高于我们现有的末位淘汰制。比较可能的情况是,一流大学的TK助理教授,如果无法转tenure,但是学术水平尚高,可以去二、三流学校任教。
2011-10-31 09:51    
zhang1283王晓明: 各位老师:青椒们如何冲击TK,假如该制度在国内实行的话?令人困惑的是除了科研能力的硬实力,如何适应游戏规则这种软实力才是关键,因为它不可控、不好把握?
2011-10-31 09:37
本期嘉宾
王晓明:我喜欢这个制度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不需要“冲击”。我们讲冲击,一般来说就是冲击金牌,冲击前几名之类。在这个制度下面,你不需要去冲击,因为你不跟别人比。你的研究,只要做得好,这个好是绝对的好,是跟全世界同行相比的好,不是相对的好,不是说你要比同一年进来的某个同事多发两篇论文的好。
2011-10-31 09:51    
qianlivan梁建华: 要是一个人从大学失业,有什么能保证他能生存下去?社会保障是不是也要跟上才行?
2011-10-28 14:32
本期嘉宾
梁建华:淘汰本身就是残酷的。但我觉得不是社会保障这么简单,而是科研人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如我们的企业(研发部门)就是将来重要的发展趋向
2011-10-31 09:49    
quaternary王晓明: 您觉得教育部在推进这一制度的施行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这一制度的施行要采用行政强制手段?还是高校自主决定呢? 另外,tenture-track制度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如果有,谁来承担这一制度所面临的风险?
2011-10-31 09:34
本期嘉宾
王晓明:这个我说不好。。。我前面的回答也提到了,我尽量多将事实,少提建议。 当然有不足的地方,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track期间的人工作压力很大,而且一旦track完了拿不到tenure,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大。这个问题,我想认赌服输吧,决定作学术,总是有些牺牲的。而且我们去企业,也有被解雇的风险呢,想要零风险,那是不可能的。风险永远跟收益成正比。 我们现在的制度是让人做博士后,作完博士后之后呢?也有一个能不能拿到教职的问题。我想这一制度的好处,如我前面所述,一夫一妻制,跟我们现在大量的博士后去找教职相比,能够减少不确定度。像我,没有找到tenure track的职位,我就去公司了吗,青春没有在长期得排队中损失,我想这是他的一个好处。
2011-10-31 09:49    
JJZHU金拓: 以往的经验表明,很多制度在国外运行的非常好,但到了中国就走样了!中国人(是由文化或人种特性决定?)似乎最能找到任何制度的空隙;所以,Tenure-track制度来到中国如何防止其走样是问题的关键!请问各位老师,对此有何看法与建议?
2011-10-28 14:24
本期嘉宾
金拓:就科技评价的公平性及国家的科技发展等问题而言我不觉得文化是问题。文化相近的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都做的不错。甚至日本战后第一任首相吉田茂把日本被美国海军打开门户后迅速成为列强而美军同时登陆的菲律宾则不然的原因部分地归结为日本人有孔孟文化。
2011-10-31 09:48    
sciblogatstimes梁建华: 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在中国以前没有所谓的tenure终身制,但是教授一旦获得tenure track,请问他是否基本就无后顾之忧了?那么与之前中国实行的教授晋升制度相比,新的制度好在哪里?谢谢。
2011-10-31 09:36
本期嘉宾
梁建华:其实如果认真做科研的教授,这个压力是自我存在的,而且视野是国际的教授,这个压力会更大。同时将来部分收入也跟科研有关。我个人觉得新制度的好处就是找来的教授会有个考核期,以判定是否是合格的PI,同时也给与新人足够的资源去发展。而目前的中国制度很缺乏这两点。
2011-10-31 09:46    
suishizi赵纪军: 任何制度都是人制定的,也是需要人来实施的,如果引进TK制度,那么,在当前的国情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证TK制度能够很好地发挥出它的正面效果?
2011-10-31 09:42
本期嘉宾
赵纪军:我想关键应该是教授治学,扩大教授会或学委会的权力。
2011-10-31 09:46    
zhang1283赵纪军: 各位老师:青椒们如何冲击TK,假如该制度在国内实行的话?令人困惑的是除了科研能力的硬实力,如何适应游戏规则这种软实力才是关键,因为它不可控、不好把握?
2011-10-31 09:37
本期嘉宾
赵纪军:这个可以在TK制度建立之初,尽可能的完善游戏规则,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另外,可以建立和完善国外和校外专家的外审制度,也就是说:能否从TK转tenure,不全部由本校的学委会说了算,以减少人情因素。
2011-10-31 09:44    
sciblogatstimes王晓明: 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在中国以前没有所谓的tenure终身制,但是教授一旦获得tenure track,请问他是否基本就无后顾之忧了?那么与之前中国实行的教授晋升制度相比,新的制度好在哪里?谢谢。
2011-10-31 09:36
本期嘉宾
王晓明:李永丹老师之前的博文说的很清楚了,中国高校里面都是tenure,都是终身制,从job security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大学老师,从助教到教授,都是后顾无忧的。 tenure track最关键的是对年轻人的支持,如我前面所说,不简单是一个非升即走的问题,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没有直接竞争,就是说我拿到tenure是因为我做得好,而不是因为我做得比另外一个同事好。在一个就是给年轻人一个足够的启动资金,让他们独立的去开发新的方向。
2011-10-31 09:43    
hyo赵纪军: Tenure-track适合中国吗?
2011-10-31 09:40
本期嘉宾
赵纪军:如果中国最终要和国际学术界接轨,那么迟早会实行TK制度或者是类似的改良了的TK制度。
2011-10-31 09:43    
JJZHU梁建华: 以往的经验表明,很多制度在国外运行的非常好,但到了中国就走样了!中国人(是由文化或人种特性决定?)似乎最能找到任何制度的空隙;所以,Tenure-track制度来到中国如何防止其走样是问题的关键!请问各位老师,对此有何看法与建议?
2011-10-28 14:24
本期嘉宾
梁建华:更多的教授提出规范的建议,并加入到这个规则中监督,而且信息公开是必要的。
2011-10-31 09:42    
zhang1283张彦斌: 张老师:您在博文中提到美国的TK强调的是综合能力,如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科研能力只是其中一项。那么其中有没有主次之分?(或者更看重哪些因素)我觉得国内的情况与之恰好“吻合”,科研能力是一方面,似乎更看重其他因素,如人际关系?
2011-10-31 09:34
本期嘉宾
张彦斌:有主次之分:科研能力第一位,但其他能力不成的话,很难保证有充分的资源做高效的科研。比如科研需要合作因而需要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拿科研经费有时也需要一定的人脉关系,美国也不例外。
2011-10-31 09:42    
sciblogatstimes赵纪军: 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是《科学时报》记者。在中国以前没有所谓的tenure终身制,但是教授一旦获得tenure track,请问他是否基本就无后顾之忧了?那么与之前中国实行的教授晋升制度相比,新的制度好在哪里?谢谢。
2011-10-31 09:36
本期嘉宾
赵纪军:您好!中国的教授其实基本上就是铁饭碗的。另外,少数高校如华东师大,曾经试行过终身教授制。 教授一旦获得tenure(tenure-track是试用,tenure才是终身),他确实是后顾无忧了,可以安心从事科研教学。与此前的教授晋升制度相比,新制度的好处是,对于新加入的教师,不管资历水平高低,都加以5-7年的试用期,同时给予足够的启动条件和其他科研资源,让他们能够在一定的压力下尽快成长。而原有的制度,副教授以上就是铁饭碗了;作为讲师入校则基本上没有任何科研资源的支持。
2011-10-31 09:42    
hongznbiao梁建华: 这项制度能与中国《劳动法》对接吗?
2011-10-28 13:52
本期嘉宾
梁建华:应该没有冲突。构建tenure track的时候自然也不允许冲突
2011-10-31 09:41    
Nancyback王晓明: 如果实行这一体制,是从少数大学实行好呢,还是所有大学逐步推行好呢?
2011-10-30 18:22
本期嘉宾
王晓明:李老师您见识比我广,这个问题应该我请教您才对:) 我觉得这是个美国的制度或者说北美的制度,欧洲日本很多国家都没有这个制度,人家科研做的也挺好的呀。。。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一些欧洲学校现在招聘的时候,也注明是tenure track的位置。我想,了解一下他们为什么要变,他们如何去变,对我们应该会有所借鉴。
2011-10-31 09:40    
quaternary赵纪军: 您觉得教育部在推进这一制度的施行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这一制度的施行要采用行政强制手段?还是高校自主决定呢? 另外,tenture-track制度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如果有,谁来承担这一制度所面临的风险?
2011-10-31 09:34
本期嘉宾
赵纪军:就我的观察,现在教育部采取采用行政强制手段的时候不多,更多的是一个或几个高校成功了以后,其他各个差不多的高校跟风。TK制度肯定是有不足的地方,只能是在施行过程中,针对中国国情逐步完善。
2011-10-31 09:37    
quaternary梁建华: 您觉得教育部在推进这一制度的施行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这一制度的施行要采用行政强制手段?还是高校自主决定呢? 另外,tenture-track制度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如果有,谁来承担这一制度所面临的风险?
2011-10-31 09:34
本期嘉宾
梁建华:任何制度都有缺陷和不足。有效的修正是必要的。教育部不要一刀切就行
2011-10-31 09:37    
ecotop王晓明: 在中国的大学里,有两种人会对大学现行职称、成果、论文评定制度提出异议的,一种人是不适应游戏规则,无法受益的抱怨者,另外一种人就是非常适应游戏规则并且已经大大受益,开始深刻反思的人。其它人大多还在这个规则中摸爬滚打。唉~~
2011-10-30 17:16
本期嘉宾
王晓明:我个人觉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他自己的规律,跟tenure track制度的关系到是并不很大。 我们讨论tenure track制度,更主要是希望科研从业人员的日子过得好一点,呵呵。如果不符合这个初衷的话,我看还是不要搞。
2011-10-31 09:36    
hawklee8888张彦斌: 从教授或者学者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影响教授科研的阻碍因素与Tenure track制度处有多少关联呢?能否作简明的SW分析。
2011-10-29 17:16
本期嘉宾
张彦斌:个人认为国内青年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影响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Tenure track可以大大改善这一状况。 Tenure track的优势(Strength)在于: 1. 有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Tenure track是给青年教师专门设计的。一笔不菲的启动资金和相关的工资待遇,可以让青年教师安心科研教学和服务。 2. 有助于科研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Tenure track过程中青年教师养成的良好科研和教学习惯,一般会延续下去,并最终促进科研和教育的整体良性发展。 3. 有助于提高教授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Tenure track有较高标准的准入和评估,教授整体素质会逐渐改观。 4. 有助于教授开放思想并发挥更大作用:教授的地位得到保证后,应该更加敢于发表言论,并促进社会发展。 问题(Weakness)也有:一旦拿到终身教职,有些人会不思进取混日子。
2011-10-31 09:36    
hawklee8888梁建华: 从教授或者学者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影响教授科研的阻碍因素与Tenure track制度处有多少关联呢?能否作简明的SW分析。
2011-10-29 17:16
本期嘉宾
梁建华:科研涉及很多方面,tenure track只是一种制度
2011-10-31 09:35    
JJZHU梁建华: 以往的经验表明,很多制度在国外运行的非常好,但到了中国就走样了!中国人(是由文化或人种特性决定?)似乎最能找到任何制度的空隙;所以,Tenure-track制度来到中国如何防止其走样是问题的关键!请问各位老师,对此有何看法与建议?
2011-10-28 14:24
本期嘉宾
赵纪军:防止走样的关键,在于执行制度的人。随着大批有留学经历的学者逐渐在高校中成为教授的主体,我们的体制和做法都会逐渐和国外接轨。
2011-10-31 09:34    
pmanagement8梁建华: 刚刚我在车上还在思考:为什么国外的先进思想、理念、技术、方法,等等,移植到中国就会完全变味、走样,甚至是“南桔北枳”?只有找到产生这些畸形结果的深层次根源,再去引入、消化,创新才是有可能的。 其实要引进的tenure track,也是一种制度,一种创新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没有最好的和万能的管理方式和模式,一项管理制度或模式能够能做到让人们摒弃旧的思维方式,自觉地遵照新的做法并能有效地提升本土的思维创新,都是值得加以开发和利用的,不管它是本土产生或是舶来品。因此,对于这,我个人觉得一定要实事求是地看待tenure track,一定要与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相适应,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而是通过tenure track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这才是最关键的,否则到头必定是邯郸学步的结果。
2011-10-29 19:58
本期嘉宾
梁建华:关键是制度最后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多数人只有建议权,这样必然变味
2011-10-31 09:34    
cwufp王晓明: 您几位,讨论这样的问题太可怕了,官员如果看见了,他们就会制定政策:有行政职务的是党的干部,他们不用下岗,其余的人都有可能下岗。这个话题还是少说为妙,俺们的官员们会挑里面最让人恶心的东西来实施,叫中国特色。到时候,即便老人不下岗,那些本来有工作,结果被下岗年轻人也会骂死您几位。
2011-10-30 13:32
本期嘉宾
王晓明:吴老师说得很犀利啊,呵呵。 其实我这个人还是挺保守的。。。而且也是刚入江湖,很多事情看得不是很清楚。 我之前博文里面也说过,我自己倾向于尽量多地介绍我所见到的事实,而不是去提什么建议。我还没有到指点江山的层次哈。。。
2011-10-31 09:33    
tefo赵纪军: 您们好!现在部分国内大学狂推“以本科生为本”,鼓励本科生对教师进行投诉。如此一来,出现老师不敢对学生严厉也只能给学生高分的情况。我很困惑的是:究竟应该是“教授—学生—行政”的排序,还是“学生—教授—行政”的排序?师道尊严究竟有多重要?在国外是什么情况?
2011-10-28 16:16
本期嘉宾
赵纪军:据我所知,“学生—教授—行政”的排序和“以本科生为本”评价教师教学的做法,确实是和国外接轨。我个人支持这样的做法,起码可以使得教师们更重视本科教学。
2011-10-31 09:32    
zhiliao2011梁建华: 国外大学的终生教职与完善的行政管理、人才招聘、经费保障、业绩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的体制相配套。也是经过了许多年的发展形成的。引入中国,带上中国特色,会变成生么样呢??就目前国内高校的多种所谓的人才项目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在大学管理去行政化不能实现之前,把终身职位这样利益攸关的制度引入,结果基本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给目前的所有行政人员,尤其是政学两不误者头顶多个光环而已。
2011-10-30 11:45
本期嘉宾
梁建华:tenure track影响最大的不是现在的人员,而是将来的人员。不过也许可以从已经在职的重新招聘tenure track的(待遇自然提高),这时候可能是楼主担心的事情要发生
2011-10-31 09:32    
zsl4830932赵纪军: Tenure-track制度核心在于"非升即走"。基于中国国情,掌权的科研权贵就不是更加掌握有青年教师的生杀大全,将所在范围的学者全部同质化。这个情况如何避免?
2011-10-28 15:52
本期嘉宾
赵纪军:按照美国体制,TK制度下的助理教授就是独立而非依附于大教授的。根据中国国情,这几天科学网很多有识之士都提出美国制和日本制混合的思路,我个人也很赞成这样的做法(也就是我最初博文所说的双轨制);具体也就是说用TK制度培养独立的教授,同时参考日本制允许现有的大教授(有些也就是您说的科研权贵)招收助手,把两条线分开。当然,在实施之处,就必须从制度上保证TK助理教授/教授的学术权益。
2011-10-31 09:32    
yaoronggui赵纪军: 中国目前高校对Tenure track制度有什么评价与审核制度呢?真不希望看到都是些当领导的才评的上,实实在在做事的反而评不上。
2011-10-28 15:51
本期嘉宾
赵纪军:目前高校基本上还没有实施TK制度,如果实施TK制度,其核心是建立新入校教师的培养和考核(淘汰)体制,这批人在拿到tenure以前,应该不会担任领导吧?具体来说,无非是考核教学(包括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指导研究生等)、科研(包括论文发表,经费申请等方面)两大块,和现在的通行的评价与审核标准不会有多大差别。
2011-10-31 09:32    
huazizhou8赵纪军: “培育整个社会正确的价值观、诚信的道德观”,这个命题很大,但说起来也很空洞,从细节入手,谈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或许效果更好一些。
2011-10-28 15:26
本期嘉宾
赵纪军:这个问题有点跑题了,暂不讨论吧。
2011-10-31 09:32    
suren赵纪军: 大家都在谈制度,似乎每个问题背后的根源总能归咎于制度的缺陷,我知道一个科学的制度的重要性,但是除了制度本身的缺陷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我总觉得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高度,一个社会或组织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改组织前进的长度。因此,我想和老师们请教下,除了制度本身之外,应如何培育整个社会正确的价值观、诚信的道德观。
2011-10-28 15:16
本期嘉宾
赵纪军:大学不是象牙塔,我们今天大学里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社会问题的投影。因此,如您所说,制度本身的缺陷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社会的价值取向。但是,反过来,大学是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一个社会的风气和价值取向,又受到大学教育的影响。我想,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能做到的是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给予学生正面影响。作为高校整体,应该是不断完善体制,吸引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任教,通过培养品学兼优的合格大学生、研究生改变社会风气。
2011-10-31 09:31    
huazizhou8赵纪军: 请原谅我的冒昧和直接!您们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谁对小孩的教育最成功,谁就是最合格的校长!
2011-10-28 15:18
本期嘉宾
赵纪军:这个问题好像有点跑题了,在这里就不深入讨论了吧。
2011-10-31 09:31    
zhiliao2011王晓明: 国外大学的终生教职与完善的行政管理、人才招聘、经费保障、业绩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的体制相配套。也是经过了许多年的发展形成的。引入中国,带上中国特色,会变成生么样呢??就目前国内高校的多种所谓的人才项目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在大学管理去行政化不能实现之前,把终身职位这样利益攸关的制度引入,结果基本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给目前的所有行政人员,尤其是政学两不误者头顶多个光环而已。
2011-10-30 11:45
本期嘉宾
王晓明:是这样的,我觉得tenure track制度关键是有三点,一点是非升即走,一点是一夫一妻(参考我之前的文章,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61&do=blog&id=500262),一点是独立科研(包括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支持),三点缺一不可。 我个人觉得我们现在是不是过于强调第一点了?
2011-10-31 09:31    
huazizhou8赵纪军: 您们觉得人才越顶级越好吗?如果您是校长,您怎么安纳顶级人才,还是维持在一定的比例,比如顶级人才5%-10%,中级人才80%,普通研究人员10%—20%,也就是说,我们的宅府容得下多大的鱼,几条大鱼?
2011-10-28 14:56
本期嘉宾
赵纪军:和千人计划以及各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相比,TK制度的特点,恰恰是在于从基层培养而非直接引进千人、院士级别的大师。我只是个普通教授,不知道校长的怎么思维的。就我个人的看法,在重视引进顶级人才的同时,一个大学更应该重视培养好自己的青年教师,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助其成长,最终部分人才成为顶级人才。具体观点,可以参考我以前写过的一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3322&do=blog&id=486054
2011-10-31 09:31    
ron1969赵纪军: 看样子,这个在线访谈举办的有点早。很多人对TK并不了解,对目前中国式的TK也知之甚少。还是请嘉宾多介绍一下中国目前的情况和下一步的计划吧。 制度永远是双刃剑,某种角度而言制度无所谓好坏——就像打麻将,上海麻将、台湾麻将、深圳麻将,孰优孰劣?事先约好,严格按照规则游戏;不要老是谈论自己喜欢不喜欢、适应不适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游戏着并幸福着。
2011-10-28 16:37
本期嘉宾
赵纪军:您说的对!其实科学网有“Tenure track在中国”的专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php?mod=subject&id=108 然而,相对这个实行多年、影响面甚广的制度,我们现有的资料似乎还是不够丰富,大家普遍了解的也不多。希望经过讨论,增加了解,有更多人参与这方面的思考。这两天随着访谈的推出,科学网连接出现多篇信息量丰富的高水平博文,是个好的开端。
2011-10-31 09:31    
ICF2009赵纪军: 如何避免行政化干扰惹怒热制度?教授委员会能够独立行动,而不受官员指令吗?
2011-10-28 17:06
本期嘉宾
赵纪军:这个是改革的核心,必须至上而下地推进。就我个人的体会,高校的学术委员会(或职称评定委员会)在评定职称的时候,还是比较独立行动的,官员的影响力没有想想的大。
2011-10-31 09:30    
scicui赵纪军: 似乎已经有国内的大学在试验TK制度,都是哪些大学呢?有无经验?
2011-10-28 18:15
本期嘉宾
赵纪军:据我所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人民大学的部分院系,在试验TK制度。但是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此外,包括我所在的大连理工在内的一些学校,在实行讲师非升即走(转)的淘汰制度,也与TK制度颇有几分神似。
2011-10-31 09:30    
LGJ080560赵纪军: 这个方法应该很好!但我们的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基本学科太差太差,某985高校学生要用LES紊流模型算东西,对湍流缺一无所知,而且还不了解什么叫做卷积。缺乏很多基础课程,如何提高他们呢?
2011-10-28 19:09
本期嘉宾
赵纪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只能期待着在TK制度中,强化对教学的要求,引导更多高水平的教师参与到本科生教学中去。
2011-10-31 09:30    
cwufp梁建华: 您几位,讨论这样的问题太可怕了,官员如果看见了,他们就会制定政策:有行政职务的是党的干部,他们不用下岗,其余的人都有可能下岗。这个话题还是少说为妙,俺们的官员们会挑里面最让人恶心的东西来实施,叫中国特色。到时候,即便老人不下岗,那些本来有工作,结果被下岗年轻人也会骂死您几位。
2011-10-30 13:32
本期嘉宾
梁建华:框架内局部的实行不如不实行
2011-10-31 09:30    
niubizationl赵纪军: 高校如何处理因1998-2005年期间高校扩招而大量招聘的往往有裙带关系的,而学术水平一般或很差的教师与科研人员?
2011-10-28 19:56
本期嘉宾
赵纪军:我个人以为,没有什么办法。在高校大规模重新洗牌,必然带来震荡,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现在能做的,只可能是对今后入校的人员,采用TK制度,提高整体水平同时加快他们的成长。
2011-10-31 09:30    
niubizationl赵纪军: 高校的校长,人事处领导, 二级学院院长的任期是否必须受到限制? 这些领导岗位难道也要TENURE化吗?
2011-10-28 20:00
本期嘉宾
赵纪军:TK制度针对的是高校教职,与管理岗位无关。
2011-10-31 09:30    
metanb赵纪军: 欧美国家的 “Tenure-track” 和我国的“职称评定”之间有何区别?我国实行这种机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011-10-28 20:27
本期嘉宾
赵纪军:欧美国家的 “Tenure-track” 和我国的“职称评定”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我国实行这种体制,我个人感觉基本物质条件其实是具备的,但是关键是从高校管理者到大多数现有教师要先有一个共识:即通过TK制度的实施,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改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而现有的教授们要在学术资源上等多方面予以支持。
2011-10-31 09:30    
zhangcwy1225赵纪军: 对于TK,我个人有些疑问,在很多问题上中国特色这个词能够把中国的很多实际情况解释的很合体,同样,我觉得TK在中国也必定有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知道各位老师有什么应对的办法,谢谢
2011-10-28 20:45
本期嘉宾
赵纪军:很多事情,可能要在一定范围推广实施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发现问题并找到适应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现在怎么说都只是纸上谈兵。
2011-10-31 09:29    
lbbz323赵纪军: 一旦实行怕也是个难题啊,制定标准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在执行这个标准的过程中,是否有问题呢? 就像院士的评选一样吗?
2011-10-28 21:32
本期嘉宾
赵纪军:任何制度都是由人来执行的,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即使没有TK制度,在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中,同样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一个好的制度,只能在一个风气本来就比较良性的学术单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1-10-31 09:29    
ecotop梁建华: 在中国的大学里,有两种人会对大学现行职称、成果、论文评定制度提出异议的,一种人是不适应游戏规则,无法受益的抱怨者,另外一种人就是非常适应游戏规则并且已经大大受益,开始深刻反思的人。其它人大多还在这个规则中摸爬滚打。唉~~
2011-10-30 17:16
本期嘉宾
梁建华:你说得有道理,不过普通人也应该思考
2011-10-31 09:29    
xuselon赵纪军: 按照特设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当前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引进这个制度。改革是必须的,学习西方的精华固然重要。关键是我们是为什么而学习?照搬是不可行的,借鉴可以,但是科研学术与政治路线能分开么?我想还是必须剖析一下当下我们的弊端,慢慢完善我们已有的优秀的。掺入进tk体制可能会更加有效的促使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1-10-28 22:43
本期嘉宾
赵纪军:我赞成您的看法,所以我在呼唤“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TK制度”。即吸取和借鉴西方TK制度(以及其他高校人才管理体制)的长处,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实施。
2011-10-31 09:29    
xuzurun赵纪军: 你们觉得中国什么时候会实行 tenure track? 这对现有的一部分教学好而科研能力不行的老教师会有什么影响? 谢谢回答!
2011-10-29 00:22
本期嘉宾
赵纪军:(1)可以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应该不会波及到老教师;(2)我主张对于科研为主和教学为主的教师,从入校开始,在任务分配、培养、考评等方面可以适当分开,鼓励教学好而科研能力不强的教师们专心搞好教学,有余力再适当一些科研。
2011-10-31 09:29    
pmanagement8王晓明: 刚刚我在车上还在思考:为什么国外的先进思想、理念、技术、方法,等等,移植到中国就会完全变味、走样,甚至是“南桔北枳”?只有找到产生这些畸形结果的深层次根源,再去引入、消化,创新才是有可能的。 其实要引进的tenure track,也是一种制度,一种创新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没有最好的和万能的管理方式和模式,一项管理制度或模式能够能做到让人们摒弃旧的思维方式,自觉地遵照新的做法并能有效地提升本土的思维创新,都是值得加以开发和利用的,不管它是本土产生或是舶来品。因此,对于这,我个人觉得一定要实事求是地看待tenure track,一定要与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相适应,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而是通过tenure track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这才是最关键的,否则到头必定是邯郸学步的结果。
2011-10-29 19:58
本期嘉宾
王晓明:其实我觉得对于中国科研来讲,制度真不是最重要的,这个可以参考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体制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61&do=blog&id=401495
2011-10-31 09:29    
chengzhu赵纪军: 改革或变革是革旧立新的过程,建立甜妞制度我们要革的旧是什么,包括明文规定和实际执行的规则,从此哪些规则会停止使用,哪些规则会改变。另外甜妞制度能否与目前的校园文化兼容,能否防止非学术力量对其的干预。在这个制度之外还需建立哪些规则以保证我国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谢谢。
2011-10-29 00:39
本期嘉宾
赵纪军:我只是普通教授,不是规则的制定者,无法回答您的这些问题。在中国尝试TK制度,目前来说还是一个思路。如果建立和完善规则,应该有待于大家一起思考和探讨。个人的观点是,在建立TK制度之初,应该尽可能兼容旧体制。TK制度在中国成败的关键,则是您说的:能否防止非学术力量对其的干预。
2011-10-31 09:28    
zxj188赵纪军: 我认为,既然是评“教授”,是否应当以培育了多少优秀人才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如果总是以发表了多少文章、出了多少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指标,那应当评研究员或者其他职称才对。 目前,很多教师都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少见能培育出创新人才的“导师”。我想请教一下:怎样才能拥有一个使教授(教师)能够专心致志教学的环境?教师可以不忙于应酬领导检查考核评比、应付论文与科研文章,无须考虑房价、物价等日常生活问题,而一心一意授业、解惑? 我认为,目前环境下推行tenure track,很容易被用于钱权交易。
2011-10-29 02:03
本期嘉宾
赵纪军:美国的TK制度,是以教授治校为前提和保证的,因此可以比较有效低避免钱权交易。TK制度的试用期长达5-7年,如果实施合理,可以给予新引进教师一个较稳定的时间安心教学科研。至于说“无须考虑房价、物价等日常生活问题”,这些是和待遇挂钩的。如果参照美国的做法,TK制度的助理教授,待遇应该高于国内先体制的讲师乃至副教授。
2011-10-31 09:28    
wxu赵纪军: 目前中国学术界很混乱,学校太多,教授太多,但好多是不合格的。这种制度似乎给教授入了保险,如果实施以后,一些垃圾教授不在专注于教学科研,那不是坑了学校和学生吗?所以首先应该严格评选教授,并且应以其培养的人才为主要标准,以其论文量和科研成果为辅助,甚至这些标准可以量化。毕竟“教授”一词的意思没有:论文的多少,科研成果大小。
2011-10-29 09:42
本期嘉宾
赵纪军:如果现在开始实施TK制度,那么tenure教授只能针对经历过TK试用期的那些新人。对于老人,还是老人老办法,直到退休。也就是说,经过20-30年完成新老制度的交替。我同意您的观点,对于教授聘任,应该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给予足够的资源的同时,严格评选教授,让教授重新成为一个全社会尊重的词汇(从解放前直到80年代)。
2011-10-31 09:28    
hawklee8888赵纪军: 从教授或者学者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影响教授科研的阻碍因素与Tenure track制度处有多少关联呢?能否作简明的SW分析。
2011-10-29 17:16
本期嘉宾
赵纪军:我个人觉得TK制度与教授科研之间的关联,主要体现在:新入校的教师在获得少量启动费之后,往往自生自灭,既无足够的科研资源支持,也没有一个合理的体制引导其积极向上,最终的结果,很多人本来满怀希望和理想进入高校,几年下来因为种种就开始混饭吃了,并继续影响着后来者。TK制度的实施,或许能多多少少改变这一情况,给予有志向、有能力、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们一条看得见的成长之路。
2011-10-31 09:28    
pmanagement8赵纪军: 刚刚我在车上还在思考:为什么国外的先进思想、理念、技术、方法,等等,移植到中国就会完全变味、走样,甚至是“南桔北枳”?只有找到产生这些畸形结果的深层次根源,再去引入、消化,创新才是有可能的。 其实要引进的tenure track,也是一种制度,一种创新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没有最好的和万能的管理方式和模式,一项管理制度或模式能够能做到让人们摒弃旧的思维方式,自觉地遵照新的做法并能有效地提升本土的思维创新,都是值得加以开发和利用的,不管它是本土产生或是舶来品。因此,对于这,我个人觉得一定要实事求是地看待tenure track,一定要与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相适应,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而是通过tenure track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这才是最关键的,否则到头必定是邯郸学步的结果。
2011-10-29 19:58
本期嘉宾
赵纪军:您说的对,其实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照搬国外制度,不管它是美国制还是日本制或欧洲制。而是吸取和借鉴这些体制在人才管理和培养上的长处,最终结合中国国情对我们现有的制度加以改进,这里最关键还是人的认识。从科学网最近这些天的讨论看,大家对以TK制度为代表的欧美人才管理体制普遍不了解。这更加说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现在开展的热烈讨论,或许是一个好的开端。
2011-10-31 09:28    
Nancyback梁建华: 如果实行这一体制,是从少数大学实行好呢,还是所有大学逐步推行好呢?
2011-10-30 18:22
本期嘉宾
梁建华:肯定先从有条件大学的学院实行,而且应该是自主决定(即教授和副教授们)是否实行,没有条件就实行肯定会走样
2011-10-31 09:27    
zhiliao2011赵纪军: 国外大学的终生教职与完善的行政管理、人才招聘、经费保障、业绩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的体制相配套。也是经过了许多年的发展形成的。引入中国,带上中国特色,会变成生么样呢??就目前国内高校的多种所谓的人才项目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在大学管理去行政化不能实现之前,把终身职位这样利益攸关的制度引入,结果基本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给目前的所有行政人员,尤其是政学两不误者头顶多个光环而已。
2011-10-30 11:45
本期嘉宾
赵纪军:您说的有道理。既然国外的这套体制是长期发展而来的,那么我们也得在现体制基础上慢慢改进和完善。事实上,现在和80年代相比,已经改变很多了。因此,我主张实行双轨制,在一些科研资源较充沛,学术水准较高的高校,针对有较大科研发展潜力的人才,实施TK制度;与原有的老体制并存。通过一定时间的试行,逐渐推广,也以此改进我们原有体制。总之,中国高校的体制完善,也同样需要长期的过程,
2011-10-31 09:27    
cwufp赵纪军: 您几位,讨论这样的问题太可怕了,官员如果看见了,他们就会制定政策:有行政职务的是党的干部,他们不用下岗,其余的人都有可能下岗。这个话题还是少说为妙,俺们的官员们会挑里面最让人恶心的东西来实施,叫中国特色。到时候,即便老人不下岗,那些本来有工作,结果被下岗年轻人也会骂死您几位。
2011-10-30 13:32
本期嘉宾
赵纪军:如果碰到您说的这样官员,我们讨论不讨论这个问题,他们都能照样做出些荒唐事情来。事实上,TK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两个,既年轻教师的培养与淘汰,以及保护资深教师的学术自由。另外,根据中国国情,往往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把现有的年轻教师下岗,可能性应该不大的。
2011-10-31 09:27    
ecotop赵纪军: 在中国的大学里,有两种人会对大学现行职称、成果、论文评定制度提出异议的,一种人是不适应游戏规则,无法受益的抱怨者,另外一种人就是非常适应游戏规则并且已经大大受益,开始深刻反思的人。其它人大多还在这个规则中摸爬滚打。唉~~
2011-10-30 17:16
本期嘉宾
赵纪军:您说的是,科学网相当一批博主,应该属于您说的另外一种人。不管怎么说,总得有人做些反思。
2011-10-31 09:26    
Nancyback赵纪军: 如果实行这一体制,是从少数大学实行好呢,还是所有大学逐步推行好呢?
2011-10-30 18:22
本期嘉宾
赵纪军:我的看法是,现阶段先从少数学术资源充沛、学术水平较高、学术氛围较好的大学开始实施,待积累一定经验后,逐步推广,从985到211高校。
2011-10-31 09:26    
wangql赵纪军: 你认为: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培养出一流人才太少,出的一流成果太少,是体制的问题还是tenure track的问题?施行tenure track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011-10-31 08:39
本期嘉宾
赵纪军: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既有学术环境的问题,也有人才培养体制的问题。施行TK制度将有助于改善这两点。
2011-10-31 09:25    
yhliu971225赵纪军: 自从赵老师提出了tenure-track以来,科学网上跟着出了很多好的文章,其中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在中国现在情况下执行tenure-track的制约因素,赵老师是怎样看待这些文章的,您认为还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tenure-track吗?
2011-10-31 08:48
本期嘉宾
赵纪军:科学网出现的众多网文,使大家对TK制度有更好的了解。我还是认为中国应该吸取欧美日在人才管理和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TK制度。从目前的提问和讨论看,很多人对TK制度了解仍然不管,而且把TK制度简单的看成淘汰制。事实上,一些学校(包括我所在的大连理工大学)已经在施行讲师淘汰制了,TK制度相对现有的讲师淘汰制,能够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给他们提供成长的条件,这才是我倡议TK制度的初衷。
2011-10-31 09:25    
huazizhou8赵纪军: 各位教授认为,人才的成长和才能的发挥,取决于先进的竞争制度,还是宽容尊重的情感氛围?用制度来造就人,用情感来留住人,还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您是校长,您怎么来推行这项“Tenure-track制度”。我周围发生过的事情告诉我,有人从国外特聘来的,两年就跳槽,与校方对傅公堂,原因一是科研环境,二是评估体制对人才的压力和管制,最终是彼此两伤。
2011-10-28 14:52
本期嘉宾
赵纪军:个人认为,理想的状态是,合理的制度+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TK的试用期长达5-7年,允许新人(特别是新科海龟)有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另外,现在我们的人事评聘和管理体制,往往缺乏人文关怀,任其自生自灭(海龟跳楼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几起)。在中国实施TK制度,应该和中国原有的人情社会相结合,同时发挥各级基层组织的作用;在学术上从严考核的同时,在精神上、生活上,给予新教师足够的情感关怀。
2011-10-31 09:24    
huazizhou8赵纪军: 如果缺乏公正的奖罚体系和执行惯例,新制度的推行只是一句空谈,或者又是一次对公民利益的掳掠和压伤。
2011-10-28 14:43
本期嘉宾
赵纪军:您说的对,制度的设计都是很美好的,关键看具体的标准和执行。这一点,需要所有高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2011-10-31 09:24    
yurongming赵纪军: 请问Tenure-track制度与我国现有教授评聘制度有没有冲突?两者如何协调解决?
2011-10-28 14:42
本期嘉宾
赵纪军:TK制度应该是不同于现有教授评聘制度,但是冲突不大。主要原因是:中国现有的教授,基本上就是tenure的铁饭碗。影响到的主要是处于试用期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如果这个TK制度实行一段时间,应该能够从原有制度自然过渡到新体制。
2011-10-31 09:23    
avast2赵纪军: 其实我深深感觉到一点,现在高校的老师们最忙的时候是每年申请各种项目的时候,弄本子,跑关系一类最让人画时间。 像我们老板,除了申请项目能让他有激情外,正常时间他根本不管,到该结题的时候,他才看看学生弄的如何,催着出来些东西交差。 归根结题是制度的原因,几位老师提到的改革有针对性的措施吗?
2011-10-28 14:32
本期嘉宾
赵纪军: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是好像和人事聘用制度关系不大。需要完善和健全的是各种基金、项目的结题评审体制。
2011-10-31 09:23    
qianlivan赵纪军: 要是一个人从大学失业,有什么能保证他能生存下去?社会保障是不是也要跟上才行?
2011-10-28 14:32
本期嘉宾
赵纪军:和TK制度配套的应该是健全高校的人才流动机制,从一流大学淘汰下来的TK助理教授/副教授,就水平和资历而已,完全可以去二、三流大学任教。
2011-10-31 09:23    
hongznbiao金拓: 这项制度能与中国《劳动法》对接吗?
2011-10-28 13:52
本期嘉宾
金拓:美国的劳动法应该比中国严。既然Tenure和Tenure-track制度在美国施行多年没有法律问题,在中国也不应有。
2011-10-31 09:23    
zhoujy赵纪军: 当前中国的科研有些功利·很是浮躁··不是为了科研而去科研··都是冲着钱去的··这种Tenure-track制度会激化这种现状吗?高校会受到怎么样的冲击呢?以后还会有人专心搞教学吗?
2011-10-28 14:28
本期嘉宾
赵纪军:就算不推行TK制度,也一样有功利和浮躁的现象存在。在美国,教学是TK考核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011-10-31 09:23    
JJZHU赵纪军: 以往的经验表明,很多制度在国外运行的非常好,但到了中国就走样了!中国人(是由文化或人种特性决定?)似乎最能找到任何制度的空隙;所以,Tenure-track制度来到中国如何防止其走样是问题的关键!请问各位老师,对此有何看法与建议?
2011-10-28 14:24
本期嘉宾
赵纪军:您说的对,这个才是大家最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的博文只是呼唤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TK制度,对于具体如何操作,恐怕还需要相当时间的尝试和调整。
2011-10-31 09:22    
hongznbiao赵纪军: 这项制度能与中国《劳动法》对接吗?
2011-10-28 13:52
本期嘉宾
赵纪军:这个应该没有问题。在我任教的学校(大连理工大学)目前实行的讲师非升即走的淘汰体制,和中国《劳动法》是能够对接的。
2011-10-31 09:22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各位网友,大家好!访谈9时30分正式开始,欢迎大家参与!
2011-10-31 09:20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王晓明:不实行Tenure制度的一流大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61&do=blog&id=495483 有些学校并不是tenure制度的,而是有另外的制度。这其中就有著名的HYJ制度。即Harvard-Yale-Johns Hopkins System。这个系统跟其他系统最大的不同,就是senior faculty和junior faculty是分开的。从人事上讲,分别有各自的名额(大多数学校只对教师总数有名额限制),招聘的时候也分开招聘。
2011-10-29 09:54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关于Tenure Track介绍 刘昶:北美大学的终身教职(tenure)的功绩和实施细节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2132&do=blog&id=500615
2011-10-28 13:46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赵纪军:呼唤适合中国国情的Tenure-track制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3322&do=blog&id=499935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岗位设置情况,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tenure-track助理教授,而本校现有的博士后、师资博士后、讲师也都可以报名。对于这样招聘来的助理教授,尽可能给予充足的科研资源(包括学科建设经费、招收研究生指标等)和相对前一类讲师较高的待遇,在试用期结束后按照晋升教授的标准从严考核。
2011-10-28 13:32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张彦斌:对美国Tenure Track招聘的粗浅认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90130&do=blog&id=499931 从个人和周围同事朋友的求职经历来看,美国高校聘Tenure Track的唯一标准是能力。什么样的能力?科研能力?错!科研能力只是一方面,因为科研能力好只能说明可能更容易成功,但这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他们要的是综合能力:科研能力 + 组织能力 + 人际交往能力 + 语言表达能力 + 教学能力等等。
2011-10-28 13:29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金拓:Tenure-track是残酷的制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942&do=blog&id=499664 北美的Tenure制度其实才是保护资深教师、严苛年轻博士的制度。Tenure制度保证了拿到Tenure身份的教研人员在不犯大错的情况下的学术自由。其对人们的激励恰恰是一旦通过“一劳”的艰辛和风险,便可获得“永逸”的不被赶走的保障。
2011-10-28 13:28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梁建华:中国985高校是否可以实行tenure track制度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231&do=blog&id=499439 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新人得不到及时的支持,要么自生自灭,要么仰人鼻息,造成一些无所事事的人和林林总总的各个团队。tenure track肯定是个好事情,能从个体上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激情,不必一开始就在找圈子,为学术以外的事情发愁。
2011-10-28 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