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鉴于时间原因,本次访谈到此结束。谢谢何老,谢谢贾老师,谢谢各位嘉宾,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
2011-09-09 11:42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很多新起步的年轻的PI,他们本来时间精力很有限,承担的任务,教学,科研任务很有限,他们有的时候比较年长的前辈还会告诉他们,你们别光闷头做研究做教学,还要出去建立你的人脉关系,年轻人有的时候很困惑,我是不是应该拿出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开一些会,或者是拜访一些大牌的院士,教授,混个脸熟,以后评基金,至少让人家知道你是谁,还是我就埋头做我的课题,酒香不怕巷子深,我发出好文章来一定会被认可的,怎么平衡这方面,我觉得如果完全不出门关着门自己做自己的科研,发文章,好像在中国现实情况下也不是一个完全行得通的一种选择,我不知道在美国教授是不是也是适当的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建立所谓的人脉关系?
2011-09-09 11:35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是这么想,天下没有不要钱的午饭的,任何事情,你要爬到最前线,最第一流,你在那里生存,生活绝对不是很容易的,竞争是24小时,七天一星期继续下去,你必须要能接受这个才能站在那个边缘上,所以这个没有什么抱怨的,你自己选择的,你要走这条路,你要跑到那么前面,这些事情都需要做,或者贾庆山可以讲讲,他已经有了五年这样的经验了。
2011-09-09 11:41    
本期嘉宾
何毓琦: 有一句话做学问科研是残忍的事情,绝对不讲人情的,你做得好做得坏,你需要做的事情对你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所以你必须对这个真正喜欢,你才可以去做。
2011-09-09 11:38
本期嘉宾
贾庆山: 其实您讲的两种方式,一种比较极端,我只是做研究,我不必在乎别人对我什么样的评价,把我的成果广播出去,告诉更多的人,另外一个极端是说,我花很多的时间专门在这个方面做所谓的攻关,而不专心做自己业务上的东西,我觉得其实没有一个人两个极端那么极端的,大部分人都会用一些时间做自己的研究,也会用一些时间去宣传你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实我觉得只要你自己在这个方向坚持自己的做法持续下去都会有很好的成果。只是说可能现在的科研压力比较大,所以有不少比较年轻的像我们这种年纪的科研人员可能会比较急一点,就会说为什么我不能很快的好像获得那样的成功,我觉得这可能更多的是要自己去调整这个心态的问题。
2011-09-09 11:37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何老的意思是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011-09-09 11:37
本期嘉宾
何毓琦: 可能是,至少北大清华的教授都不是穷教授了,生活的很好我觉得。而且中国有许多地方都可以报销的,国外是做不到的,这里名正言顺可以做,这也是习惯,至少我觉得,这里一流大学北大清华这一类的教授并不是生活的很苦。
2011-09-09 11:34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国内的情况不一样,国内之间高校之间的竞争非常,可以说是没有规则的。
2011-09-09 11:33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但是在北大清华稍微好一点,清华和其他高校,我记得几年前,当时清华是挖了一个西安交大的人,西安交大的负责人就向教育部的负责人抱怨,说清华拿了很多的资源进行一些不公平的竞争,您怎么看待,高校之间,特别是精英高校之间怎么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良性竞争的氛围?
2011-09-09 11:30
本期嘉宾
何毓琦:第一我相信至少在美国学校决定我的位置是什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在有些领域比如历史人文啦没有什么竞争,而且在医学研究方面还有合作,因为医学方面,对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了,不旦旦是病理研究了了,技术方面也有需要,所以现在麻省理工和哈佛医学院合作。有的地方根本没有竞争,文学、历史的,在理工方面是有一点竞争。我刚才讲了,大家不要你抢我,我抢你,没有什么好处,抢过来抢回去,但是有人自己要动那当然可以,从我们这边搬到哈佛理工学院或者是从麻省理工搬过来。哈佛同其他学校当然有竞争,哈佛有一个得诺贝尔奖的一个教授,被德州的一个大学挖去,那里面有很好的故事,怎么把他挖来挖去的,今天不讲了。我自己有一点经验也是,同样德州把我请去,请了一学期,薪水加了一倍,说你要不要来,后来我想了半天还是没有去,这种事情美国很多,我相信中国将来慢慢会越来越多的,避免不了。
2011-09-09 11:32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北大和清华、MIT和哈佛,包括牛津和剑桥感觉,MIT和哈佛之间竞争还是属于比较友好的?
2011-09-09 11:30
本期嘉宾
何毓琦:还算融洽,比如说有一个暗中协定,大家不互相去抢对方的教授。
2011-09-09 11:31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可能您还是属于比较传统,比较老派的科学家,比较精英的,您赞同不赞同科学界一种趋势,把科学家作为一职业,他不一定有很强的理想主义在里面,或者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但是他可能是把它作为一种养家糊口或者是专业性的,怎么看待科学家越来越职业化的这样一种趋势?
2011-09-09 11:28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刚才讲了,我说有许多人念博士,绝对不是要做科研,博士给我更好的机会,我觉得没什么错,你说博士给我很好的训练,我可以赚大钱什么的,不过一个人总是要找你喜欢做的事情,有的人喜欢赚钱,赚了很多很多钱,像我现在住在清华的一个所谓的专家宿舍,是美国从前的一个数学家捐的。他是中国陈省生的硕士,有一年他突然在股票市场赚了点钱,觉得很好,他是数学系的,杨振宁先生的同事,他就出来做股票,他去年的收入是多少?16亿美元!2004年清华请他来演讲,他租了个专机来,专机不能随便在北京降落的,我记得是杨振宁先生专门到外交部去办交涉才能降落,他来演讲讲他怎么从纯粹数学家变成最大的一个金融家赚那么多钱,走的时候,用他的零花钱捐了一所专家楼。他就是根据他喜欢做的事情,你要做的全是你不喜欢的事情的话那的确很痛苦。在美国可以另外找一个职业做,这里可能就是你没有办法,换职位都不可能,那是我很同情的事情。
2011-09-09 11:29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科学时报记者问:我问一下您怎么看待科研的目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我作为科学家,我研究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另外有一种观点,你拿着纳税人的钱你要给纳税人解决问题,不能白白拿这笔钱,要给国家和社会解决问题,您怎么看待这种争论?
2011-09-09 11:27
本期嘉宾
何毓琦:看你的职位是什么样,你假如在公司里做事情,那当然公司需要你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你的责任,你必须要替他解决,要我解决事情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没有冲突,假如你要做的事情,一大半都是你不喜欢的,为了生存,当然很痛苦,所以你就要另外找职位。
2011-09-09 11:27    
timroyal1999何毓琦: 我这个同学之所以他提这个问题,他是八年制临床的医学生,他以后可能工作上要做外科医生这样的,他们这个行业就会非常的繁忙,他会认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很少。
2011-09-09 11:26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常常跟学生讲,你假如找到一个职业,50%是你喜欢做的事情这是非常好的,每个机会都有不开心的,但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是避免不了的,世界上很少很少,每一秒钟都可以做你喜欢的事情,像我这样退休了以后什么都不用管了,比较可以这样点,一般你真的要有职位的话,50%是你喜欢做的事情我觉得就很好很好了,有的时候你必须做一些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办法。
2011-09-09 11:27    
timroyal1999何毓琦: 我有一个我们同学,杨远帆的同学他向您提一个问题,他想问一下您,您回过头回顾您的这一生,尤其是您工作以后,您是怎么看待对于事业的投入和您自己业余生活与爱好之间怎么样进行一个平衡?
2011-09-09 11:26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不大觉得对我又是一个大问题,我喜欢的事情我当然就去做,有的时候非常,对一个问题特别觉得有道理,我就可以什么都不管进去花很多时间,做完以后一口气松下来,文章也写好了,我就可以一两个礼拜什么事情都不想了,去看看科幻电影了,随便做点事情,可以说我每个时候,我永远做我想做的事情。
2011-09-09 11:26    
timroyal1999何毓琦: 有人会说中医是非科学的?
2011-09-09 11:25
本期嘉宾
何毓琦:中医的办法,中医好像完全是用经验的,他不是一定要讲出理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觉得用不着,我的经验足了,有的时候看得很准,我觉得是存在的,但是你说他讲不出科学的理论解释他所有的东西,为什么你这样子,他给你吃这种药,这个批评我觉得是对的,但是并不是说中医不能存在,没有道理,他有的时候很有用处,像针灸到现在,针灸我自己用过,非常有用对某些问题上,但是人家还是不能解释了,因为人还不是完全了解中医,科学的解释方法好像没有。
2011-09-09 11:25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科学时报记者:非科学,不一定是伪科学。
2011-09-09 11:24
本期嘉宾
何毓琦:文学我可以说非科学,我一样欣赏好的文学,文章什么的,音乐也是非科学,我也欣赏音乐,我觉得没什么冲突。
2011-09-09 11:24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科学时报记者提问:我再问一个问题,国内尤其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争论非常大,很多东西认为不是科学的就是不对的,谬误。
2011-09-09 11:23
本期嘉宾
何毓琦:伪科学当然是不对的。
2011-09-09 11:23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我记得网友就问,除了科学以外是不是还有其他东西可以信?
2011-09-09 11:23
本期嘉宾
何毓琦:最近霍金他讲,他已经证明上帝是怎么样的,有一段里面,我是没仔细去看,所以我觉得信教和不信教或者不知道,同研究科学没有太大的冲突。
2011-09-09 11:23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我看网友有一个问到,科学与宗教的问题,怎么看待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2011-09-09 11:22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记得看到这样的,我现在回答的,有人问我,我是不信教的,但是不是反对信教,我不晓得到底有没有上帝,科学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可能有可能没有,对于我这个我成问题这个宗教。
2011-09-09 11:22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就是有一天如果学生发现什么事情,或者提出什么问题,是连导师都不知道的,他就觉得你可以毕业了,你可以做我的老师了,要不然一代不如一代了,近亲繁殖,越来越弱,越来越差了。
2011-09-09 11:21
本期嘉宾
何毓琦: 我不是开玩笑,我这是要求。
2011-09-09 11:20
本期嘉宾
贾庆山: 我补充一点,我们当学生的时候,何老师半开玩笑的跟我们讲过,你们当学生什么时候可以毕业呢,就是一定要教会我一样东西,不是说什么都是老师都教给你。作为学生你得教给我一些东西,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
2011-09-09 11:20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我觉得可能跟中国从小的教育方式或者是教育的制度也有关系,好像中国学生我感觉普遍的比较依赖导师,他来了以后就问导师你有什么课题给我,或者有什么问题给我,他不把自己作为主人翁精神,他觉得毕业,发论文是导师的事情?
2011-09-09 11:19
本期嘉宾
何毓琦:因为中国是考试制度,你只要回答问题好就行,在美国虎妈这个事情大家有很多讨论,中国式教学同美国式教学有什么好处坏处,有很多人讨论,我最近也写了一篇文章,比较美国小学和中国小学的教法怎么不一样。
2011-09-09 11:20    
本期嘉宾
何毓琦: 是,因为你做到真正前沿的科学研究,没有人来指导你,有时候你要值得做的问题,连你倒是都不晓得什么答案,大家都去摸索,所以很难讲你必须要有哲学背景,有逻辑学背景才能去做这件事情。
2011-09-09 11:18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何老的意思是个人的主动性和探求问题的精神,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远远大于所谓的正规的、课本上或者是课堂上的训练学到的东西,他如果自己有足够的动力,完全可以自学很多东西。
2011-09-09 11:17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目前在二流或者是三流实验室里面工作的学生有没有可能做出一流的工作来?
2011-09-09 11:17
本期嘉宾
何毓琦:当然可以,就像刚才你说这个,老师给你丈夫讲的话,你要做当然可以做出一流的工作。我觉得这个问题像我刚才回答的,我一定要念这些才可以做,我一辈子没有念过哲学,也没有念过逻辑学,我并没有觉得我少了点东西,我许多问题不去做,世界上的问题刚刚像你讲的,值得做的有得是,我并不觉得一个人必须要有逻辑哲学训练才能去做。
2011-09-09 11:17    
本期嘉宾
何毓琦: 我劝他看我这篇文章,专门针对年轻人的有时候想不清楚了,觉得没有意思了,我劝他看我写的这篇文章。
2011-09-09 11:16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还有这位叫王艳9672的网友,年轻人有困惑,科研的目的,他理想到底是什么,他开始置疑自己年轻时候的理想,压力非常大,发文章,工作压力非常大?
2011-09-09 11:16
本期嘉宾
何毓琦: 现在中国的制度有的时候也鼓励不关心老师,听说每年老师的薪水看你带多少博士,博士带的越多,薪水越多,这个制度下自然会产生老师带50个学生,他也没空管,我一直讲,你要真心带博士,你只能带四五个博士就够了,除非你是超人可以带50个,我没见过这样的导师可以带50个真正花时间下去,没有的,一个是现在所谓的量化的问题,但是第二个假如导师不管你自己去做,指导做研究,其实有两篇,他写了一篇我又写了一篇,没有人指导你做,你怎么晓得你自己做,一篇他写一篇是我写,这两篇就告诉你。
2011-09-09 11:15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比如说导师只管招进来,招尽量以后就开始放羊式的管理,也不提供足够的资助和支持,他虽然学生可能对研究还是有相当的兴趣,但是现实的这种科研梦被击碎,有些人不得不放弃科研,追求赚钱了。
2011-09-09 11:15
本期嘉宾
何毓琦: 有些问题我可以劝他去看,我2009年11月8号那篇文章。
2011-09-09 11:15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我又临时挑了几个问题,补充问一下何老,像polya的问题。
2011-09-09 11:15
seablow何毓琦: Choosing good problems is essential for being a good scientist. But what is a good problem, and how do you choose one?
2011-09-07 14:50
本期嘉宾
何毓琦:很多人对中国出去念书的学生,你本科训练是非常好的,回答问题非常好,但是你对问问题的训练不够,不是不会问问题,我觉得做博士导师,最要紧的就是教学生怎么去问问题,讲讲很简单,问题不懂你就问,你问一个问题出来是有价值的,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你博士导师,你要做到这点肯定要花三四年时间,真的跟学生,每一个周末,每一周有交流,才能慢慢用苏格拉底式的方法,慢慢使他了解,怎么样去问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也不是一言两语可以回答出来,而且我觉得这是做科学家最要紧的学会这一个观念概念怎么去问问题,这个问题问的对。
2011-09-09 11:13    
jintuo何毓琦: 我所在学院的领导搞了个土政策:”教授至58岁以上不得招收博士生,57岁以上不得招收硕士生“,并且以中国式的学院的红头文件的形式正式发布。这一做法在美国的公立和私立大学中会有怎样的consequnce?
2011-09-06 03:36
本期嘉宾
何毓琦:这不可能的,中国有的地方一定要一刀切,一刀切总有坏处的,而且这个事情美国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2011-09-09 11:12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何老的答案是实战中学习是最有效的手段,应该是这样的一句话。
2011-09-09 11:10
toyonline何毓琦: 何老师,您好!对于科研的新手在刚开始面对一个研究方向时,究竟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然后在实战中学习相应的基本知识?还是应该先学习好相应方向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尤其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一个人的专业背景和所学的基础知识往往不适用新的交叉方向。对于这些情况,您有什么建议?谢谢您!
2011-09-09 09:54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给一点个人意见,我刚开始的时候也意味我必须要学会这个才能考虑这个问题,必须学会这套东西才行,后来发现,要学根本没时间学完,很多事情要下决心,只要不离开你的本行不太远的,你花六个月功夫下去,马上可以做贡献,我的主张是不要太担心。那种认为我的基础不够,要学这些才可以做,可能可以说不好听点,你不敢去做,一天到晚推我要学这个学那个才可以做,问题是你要跳进去,人家说学游泳最好是跳下水再学,喝几口水没关系的,你在外面一天到晚讲游泳理论,不下水,你永远不会学会的。
2011-09-09 11:10    
yz2011何毓琦: 何先生:最近王志国和杨宝峰之间合作论文,出现了撤销的事情。中加两边处理态度差别很大,你如何看待中西科研文化的差异?
2011-09-09 10:15
本期嘉宾
何毓琦:这个事情我根本不晓得,我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人假如一个单位有人出了事情,第一个想法就是家丑不可外扬,我们遮盖起来不要讲,国外的想法就不一样,你做错事是你个人的事情,我要调查清楚,应该处罚处罚,不应该处罚就怎么样,讲清楚,所以单位没有丢人,所以我相信这种处置,我听说加拿大那边处罚得很厉害,把王志国的位置撤销了,几篇文章都要收回来,我相信这个事情大概有一定的道理,不然不会处罚那么厉害,中国方面我根本不晓得了,他是哈工大的,还是哈尔滨大学的?医科大学的?这事情我不清楚,包括杨宝峰院士,这个我就不清楚了,也不是我这一行的,所以很难讲,两方面,文化差别是有,所以处理问题也不一样。
2011-09-09 11:07    
本期嘉宾
何毓琦: 去年有一个人写信来找我,我在中国国防大学,国防研究室专门研究侦查潜水艇的轨迹,你可不可以帮我找美国一个地方去学,我说我不可能做到,第一我不晓得在哪里,第二、我帮你忙美国联邦调查局马上会来找我麻烦。
2011-09-09 11:07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网友wenjie99可能他这个问题和专业相关,他可能原来从事涉及到机密的研究,出国以后肯定不能从事原来的课题,只能从事基础研究,全世界都是这样,不是美国针对中国,任何一个国家针对外国人都会设置很多的局限,我知道美国国家实验室,很多国家实验室,也有叫安全等级,你只能接触到安全等级比较低的研究项目和研究课题,国家机密的高度机密的研究课题肯定是外面人是不能接触的。
2011-09-09 11:06
wenjie99何毓琦: 何老师您好!我是北航的研究生。我的导师告诉我这样一个情况:很多优秀的学生去国外读博——尤其是美国;可能出于技术保密考虑,那边只让他们做基础科学研究,这些学生原来研究课题就中断了。因此他希望我们留在国内读。对此,您怎么看呢?
2011-09-09 10:40
本期嘉宾
何毓琦:在美国大学,很少的,可以说没有一个大学做国防秘密工作的,他接了以后总是分到外面去。在学校里做的东西,假如一个学校接受你做博士后什么,绝对没有什么基础工作保密工作的分别,不存在的,但是可能你在中国国防大学做了很机密的工作,你到美国去,你说我找个地方继续可以做这样的,大学里没有的,除非你国家,哪个国家说你好,我可以让你来学这套机密工作,那是另外的事情,大学里面没有这种问题。
2011-09-09 11:05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接下来何毓琦教授将会在线解答网友的问题。
2011-09-09 11:05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我补充两点,我跟我先生曾经在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刚开始去到美国的时候,他去见他的导师,他导师不给他特定的研究方向和特定的研究课题,他已经是博士后了,他完全有能力自己找题目,他只给他两句话,一个是你不管研究什么,你要确保他是世界一流的,你做什么问题我不管,而且你一旦确定这个问题,你有信心做到世界第一的话,你要多少资源,我都尽我们组最大的能力支持你。第二点是你做的这个问题,因为实际上我先生他是跨领域是跨的非常大的,从无机化学转到应用物理上面去,他导师说你做的问题,要么上货架要么上书架。也就是说这个东西要么有的应用前景,可以变成专利,变成产品,为其他的公司和公众所利用,变成科技产品,造福人类造福社会,要么这个东西如此之优美,虽然不能马上看到它的应用前景,将来用来做什么事情,但是可以写进教科书,可以成为经典的,可以成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你也可以去做,我就给你讲这两句话,你自己去选。他这两句话我先生的记忆非常深刻,他现在带他学生的时候,也会把这两句话一个一个的,一个新人进来之后他会跟学生们讲,他们组的很多年轻人是博一博二的学生,他们有很多新的想法,他会跟他讨论想法,说有没有可能,然后再给他们相应的支持力度,所以我觉得问题永远是做不完的,不用担心很多问题都被人做完了,做完了你可以换一个,找一个交叉点来做,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们时间差不多了,是不是可以进入到第二阶段。
2011-09-09 11:03
本期嘉宾
何毓琦: 我要提一点,假如是外国规矩,刚才你问这个问题,还有他今天来不是我要他来的,我在清华问了大家说有谁愿意来,这在国外很要紧,没有利害关系,没有利益冲突的关系,我声明一下。
2011-09-09 10:59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关于做研究的品位,王鸿飞也写过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他觉得导师能够教会给学生最大的一个能力就是研究的品位,让他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一流的二流的三流的,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
2011-09-09 10:58
科学网编辑部贾庆山: 科学时报记者问:还有一个问题,贾老师,您作为何先生的博士生,您感觉何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给您的感受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011-09-09 10:57
本期嘉宾
贾庆山:我觉得最深是指导我如何做研究,而且指导我如何做人,我顺着刚才您第一个问题,我可以补充一点,就是说选题这个方向,这个特定的问题上,我印象很深刻,在刚刚开始接触研究的时候,何老师就指导我们,说选题目有三个问题你要先问一问自己,第一个问题是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是工程学科的,我们是做应用基础性的研究,第一个问题是有没有一些实际的工程人员真正关心你要研究的这个问题,这是第一点,第二、你是不是不完全了解这个问题,就是你如果已经对这个问题非常了解,我知道怎么做,我甚至预计我做的结果是什么,这可能不是一个好事情。第三、不管什么样的原因,你是不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感兴趣,如果这三个问题当中有两个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就值得你去做一做,这是何老师在我还刚开始接触研究的时候,就跟我讲过。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做研究,慢慢的体会到后来毕业之后自己做老师,我觉得这个让我的受益是非常大的,因为他虽然并没有告诉我说,你一定要做哪一个特定的问题,但是他告诉我如何去寻找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我想做一个比喻,就像做菜有不同的口味,做研究也有不同的品位,我们清华有一句话,叫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何老师最与众不同的是,不是把题目定好让我们往下做,而是不断的用苏格拉底的方式,首先让我们提一个我们想做的问题,他会用引导的方式,帮助我们判断,这个研究问题是不是真正重要,是不是真正值得我们往下去做,通过这样不断的反馈式的这种交互就不断的提炼我们自己所谓做研究的品位,所以回到您的第二个问题上,最特殊的地方我觉得是锻炼我们做研究的这个品位,这个是很难以量化,只能通过朝夕相处,不断的互动这样的方式能够学习到的。
2011-09-09 10:58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科学时报记者问:年轻人跨专业选择的问题,有的年轻人觉得说,我想选择一些课题,感觉所有的领域都在有人做,我们作为年轻人,都跟前辈在做,虽然有自己的兴趣点和专业的一点东西,但是觉得自己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还是觉得很难,何老师您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2011-09-09 10:56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推荐大家去读湖南大学的那个学生写的“我如何自己做自己的导师”的那篇博文,我发现他对这个问题认识很清楚,我请他写了这篇,我觉得这篇文章很值得大家去看。问题有的是,这绝对不是问题,你可以永远找到值得做的东西。我是不担心年轻人的,他们可能信心不够,我现在告诉他,绝对要放心去做,没问题。当然有人帮你忙更好,你少走一点弯路,省点事情,这当然是绝对有好处的。
2011-09-09 10:57    
yuewenzhu何毓琦: 但是在国内,有可能是学生写的论文老师是第一作者。
2011-09-09 10:53
本期嘉宾
何毓琦:是,长久下去,假如中国科研到了世界一流地位的时候,这种事情慢慢会改变,我不是说国外没有,我刚才讲了,在医学方面至少我晓得,实验室主任名字永远在上面,每一个系统不一样,他们怎么做法我不知道,他们怎么评议有什么的。
2011-09-09 10:55    
本期嘉宾
何毓琦: 我再补充一点,中国的传统习惯,博士生写论文,老师的名字永远在上面,这是中国的制度传统没办法,我个人不这样,我的名字除非我觉得自己对这篇文章有相当的贡献,相当就是起码30到40%的贡献,我的名字可以摆上去,有许多我学生的论文什么发表没有我的名字,我觉得我的贡献并不是特别多,我同他讨论,但是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我觉得对自己也是一种安全,将来万一出问题以后,你名字在上面不管你怎么样,你没有话讲,你一定要负责任,这是国外,绝对的,你看都不看,学生写文章你名字上去,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2011-09-09 10:53
本期嘉宾
金小伟: 说到最后都是一些制度上的差别。
2011-09-09 10:53
本期嘉宾
贾庆山: 我可以补充一点,我觉得至少像香港的不少学校,他不仅仅看中老师自己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他很看中老师的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因为他觉得你作为一个导师,不管是硕士生导师还是博士生导师也好,培养学生是你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如果你的学生发表了第一作者的高质量的文章,这不仅仅说明是这个学生的工作做得好,而且说明这个导师的指导是不错的,所以如果用这样一个角度去看,学生如果不管是不是你自己的学生,能够通过和你的研究讨论,在你的指导底下能做出好的工作,我会很高兴。
2011-09-09 10:52
yuewenzhu何毓琦: 还有一个问题,一般的大老板带学生或者是做项目,一般做的文章,第一作者一般都是学生提议做的,中间那部分助研,副研面临很尴尬的地步。
2011-09-09 10:51
本期嘉宾
何毓琦:这特别是中国问题,国外没有这种事情,第一,哈佛、麻省理工,只要收了你做助理教授,这是自然的,没有另外博导,你马上就是自己的,可能会给你启动费,你自己去申请,这个不成问题的至少是,我相信迟早中国的大学一步一步也会这样子,我现在看清华许多地方他们已经很快的开始了。
2011-09-09 10:51    
本期嘉宾
贾庆山: 补充一点,我们学校里面,青年教师一开始你投入工作的话,一般你有一些机会申请一些启动经费,启动经费可能额度并不大,但是至少对于我们这个学科做研究还是可以的,但是像生物型的我就不太清楚,他们做生物试验的费用就高。我觉得对于我们控制学,做一些青年教师的研究还是可以的。
2011-09-09 10:50
yuewenzhu何毓琦: 这可能国内和国外学校一些培养体制的差异?
2011-09-09 10:50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觉得像清华大学没什么分别了。
2011-09-09 10:50    
yuewenzhu何毓琦: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年轻人,比如说博士或者是博士后刚毕业,一般找一个大老板,但是一般去了帮助大老板带学生,或者帮他做项目,很难有一些自己的大量的时间去做实验,或者是做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样的话导致你毕业的那几年就好象出现一个真空期一样,很难有一些有很好的R&D或者是文章发表出来?
2011-09-09 10:47
本期嘉宾
何毓琦:对,比如说你毕业以后,在科学院或者是政府机关做事情,你自然而然就会有一个大老板帮你找钱,帮你,但是在学校真正第一流的大学,中国世界,英文讲叫研究大学,学校里用了你做教授以后,当然希望你教书,教学生,博导,但是他预留好一部分时间你自己去做研究工作,比如说我举个例子,哈佛并不是特别,我们哈佛用了一个助理教师开始,在美国大学一学期教两课,一年教四课,在哈佛一学期教一课书,我用了你,一半时间付钱给你做研究,现在许多大学用了你还另外给你一笔钱,启动费,不但你自己可以做,给你时间做研究,你还可以请一个助手,所以你在大学,在一流的研究大学没问题,在实验室,有你的老板帮你忙。
2011-09-09 10:49    
yuewenzhu何毓琦: 现在有很多考试的制度,我不知道美国是怎么样的,中国有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年底考核,给大家搞成一种速成的心里,有一点数据就要写文章,但是要发高质量的文章对学术才有意义,我不知道如何权衡文章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2011-09-09 10:46
本期嘉宾
何毓琦:这个我希望是个过渡时期,在科学上面用量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了解现在的中国为什么注重量,像SCI国外根本很少的,很多人觉得不通的,根本不用的,唯一但是还是不健全,唯一能行得通的办法就是同行评议。SCI之类的一般国外绝对用这个方法,我写过几次文章,在几个会议上公开说我们不用这套东西。但是我也了解,中国为什么现在需要用这个量,用量有许多用不着争论的,像奥运会一样,你跳高一点拿金牌,低一点拿银牌,没话讲,但是学术方面绝对不能用量,长久下去不能用这个量,我觉得你们年轻人不要太注重量,当然现在可能注重一下需要,迟早中国会同国外一样,慢慢重质,就像我刚才讲,有三四十个人真正了解你做的东西就够了。
2011-09-09 10:47    
本期嘉宾
金小伟: 现在有很多考试的制度,我不知道美国是怎么样的,英国您说的有开题汇报,中期汇报和年底考核,给大家搞成一种速成的心里,有一点数据就要写文章,但是要发高质量的文章,可能对青年学者,对学术技能有意义,我不知道如何权衡文章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2011-09-09 10:46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金小伟他的简历里面写,读博士时间07年到现在发了十几篇文章,其中SCI就有四篇,在中国算是相当高产的,很多博士生毕业要求发一篇SCI就可以毕业了,而且你现在读四年马上就要毕业了,他自己有一个问题,关于论文学术质和量的问题是怎么把握的,据我所知,很多评价体制对量有很高的要求,对质现在也开始有要求,要求达到影响因子的多少,几分以上要算公分一样的,金小伟详细阐述一下你的问题?
2011-09-09 10:45
timroyal1999何毓琦: 您以前在博文里面也提过,您当教授以后,去其他的世界各地经常出差,公干,这样实际上也起到旅行的作用?
2011-09-09 10:44
本期嘉宾
何毓琦:因为学术界开完会以后,总是有点时间出去玩玩,这也是做学术界的好处,你在商业界我相信你没有那么多的自由。
2011-09-09 10:44    
timroyal1999何毓琦: 您刚才介绍一个是阅读,还有一个是旅行。
2011-09-09 10:43
本期嘉宾
何毓琦:旅行不一定要去走的,看书。
2011-09-09 10:44    
timroyal1999何毓琦: 我还有一个问题,现在我们,据我观察,我周围的同学他们博士、硕士,在课余时间的时候,很多人也都没有其他的事情做,也就是上上网,看看网上娱乐的东西,我就想年轻人很多在这种休闲时间,闲暇时间工作之余没有太多的选择,他们除了网络以外,很多不知道其他的该干什么,我想问一下何老,您在年轻过程中,您在现在的时候,您的闲暇之余都做些什么,或者您在闲暇之余是否做一些自身修养的提高,能不能介绍一下经验?
2011-09-09 10:42
本期嘉宾
何毓琦:当然我在年轻的时候没有这套东西,这对我从来不是问题,我兴趣很广,我喜欢的东西很多,旅行你不一定到哪里去,看书也可以,我喜欢看各种不同的书,消遣一天24小时不够,不是说找什么事情做,对我不是个问题,我觉得有没有互联网没有关系的。
2011-09-09 10:43    
timroyal1999何毓琦: 寻找一个学科交差点,然后来进行创新的一种方法。
2011-09-09 10:42
本期嘉宾
何毓琦:对。
2011-09-09 10:42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何老师好像有自己一次非常成功的转换,您的博文里面提到过,好像开始还不被承认?
2011-09-09 10:41
本期嘉宾
何毓琦:对,我完全跳到另外一个专业,我本来是控制理论电机方面的,跳到运作学方面去做,我想了一个新方法,他们不承认,打得很厉害的,假如我是年轻人可能就被杀掉了,我已经在我自己的专业有一定的地位,所以他们打不到我,现在他们对我还是很承认的,也是接受的。那是科学界都有的事情,你本来是领域外的人,我们听都没听说你,你告诉我你有比我更好的办法,这是人的自然反应。当时打得很厉害。不过你不要跳一行跳得太厉害了,可以在相关领域里面搞一个新的题目出来。
2011-09-09 10:42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雷宇好像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很多年轻学者碰到的问题,关于专业转换的问题,在本科读一个专业,他本科时间发现有另外一个专业,硕士的时候转了,博士的时候又转了一个方向,从年轻学者事业发展来说,他是一个好事情还是说允许的,还是说应该尽量避免的这么一个事情?
2011-09-09 10:37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的个人经验,那是非常自然的,你老呆一个地方就会落伍的,很简单的事情,我举个例子。美国以前有两个大的照片公司,一个是立可拍,现在已经破产了这个公司,就是因为他们在电子照相出来的时候,他们觉得我们有很多专利权,不怕,结果一下子没有人买他们的东西了,这个公司破产了。另一个是柯达,他说没关系,我是印照片的,不管你电子什么都无所谓,他没想到,现在人家拍一千张电子照片印三张出来,现在柯达变成很小很小的公司。所以我觉得你老呆在一行里面,不管做什么,可能科学就把你超过去了,完全你变成无关的,根本没有你能做的东西了,所以我觉得应当适当转转行,当然你念生物的,明天你说我要研究历史,这是大转变比较少,不过在你生物方面,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绝对是好事情,而且我主张,因为你跳到新的问题上,比钻在牛角尖里面做第三代什么问题容易的多,你的新问题,常常你先到那里,树上的果子都采下来了,后来的人要爬得很高才能采下来,我绝对主张你要常常换,每六七年换换做的东西绝对好。
2011-09-09 10:40    
timroyal1999何毓琦: 也不是年纪很大,三四十岁?
2011-09-09 10:36
本期嘉宾
何毓琦:理工科方面并不是特别多,我个人在外面做了三年事情然后去做的,我大学毕业很早,19岁就毕业了,我做了三年事情回来念书,跟别人差不多的,理工你做两三年事情回来念书很好的,有许多像工商管理学,哈佛的工商管理学很出名的,你大学毕业申请他根本睬都不睬你,你必须到外面做几年事情,他才收你回来念MBA,工商硕士,所以我觉得两三年可以,但是时间长了,在美国并不多,科研事业是年轻人的事业,你在外面呆了很长时间以后,成家立业再回来并不十分容易,但是文科方面很多,念历史的,但是他们基本上是半工半读的,晚上来选择,所以他们可以念博士一念十几年都有的,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的,我觉得并不是美国回来念博士的那么多。
2011-09-09 10:37    
timroyal1999何毓琦: 我还有一个问题,以前我在网上读到其他的文章,里面就讲过在美国的校园里面,读博的其实不止是年轻人,有些可能30岁、40岁以后的人,他都会在工作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自己对某一个领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兴趣,想要探究他,那些美国人就会返回到校园里面攻读,研究他感兴趣的那些课题,据我所知,好像在我们中国人这边,这种环境下,大家都一直没有这种想法,认为是好像搞研究还有读博可能都是年轻人,三十岁以前应该干的事情,你过了三十岁以后应该专心于家庭或者是专心于工作上,但是我就觉得,美国人为什么不顾及到家庭,追求自己的理想,去追求对科学的探究,我们中国人能从中学习到一些什么,这是美国人有一种自由精神的体现吗?
2011-09-09 10:36
本期嘉宾
何毓琦:美国人当然个人主义,自由精神是比较特别明显,我觉得你说的年纪很大的。
2011-09-09 10:36    
timroyal1999何毓琦: 因为很多科研课题都越来越大了,一两个实验室可能无法完成这样的研究,像现在Science、Natuer这样的?
2011-09-09 10:33
本期嘉宾
何毓琦:像Science、Natuer主要是生物、化学、物理这方面,比如说我这行从来没有到Science、Natuer去写文章的,可以说根本没有,有许多,医学科,生物科,他们传统发表过文章是很多很多人的名字,我们自己这行,Science都不得了,很多人都是自己写的,我觉得你可以找问题,不一定要找大问题,你要好几个大的实验室来合作的。每个学科的想法不一样,医科至少我晓得实验室主任的名字在每一篇文章上都摆上去,对不对我很难讲。
2011-09-09 10:34    
timroyal1999何毓琦: 现在有很多Web2.0的网站,他可以让大家在一个网站上面对同一个项目不同的人员来对它进行编辑,大家的知识可以进行共享,我就想问一下,在这种网络对科研提供了这种便利的同时,又有很多科研人员他们出于保护自己实验室的知识产权或者是自己实验室技术的考虑,他们对这种形式比较排斥,我就想问一下何老,您对这种在线合作越来越频繁的趋势您是怎么看的,您支持这种趋势吗,如果您支持的话,对于那种排斥的这种趋势的那些科研人员来说,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或者是怎么打消他们的疑虑?
2011-09-09 10:31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了解你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单单国外,我有很好的依据,还没有写好,被别人抢走了,有人当心不肯跟人家讲,不过我个人经验是这样,无论你做什么题目,在某一个时候,大概全世界只有三四十个人真正懂你的东西,真正了解你的东西,你平常,这三四十个人里面,可能有十几个人是给你研究的,世界上坏人总是有的,但是一般我讲起来,我的这40多年经验,我和这些横向密切联络的人,我有什么意见,当然我先想出来以后,还没有完全想好,我不马上去发表,我总是先写个草稿,我很相信人的时候我的意见怎么怎么样告诉他们,他们都很尊重我的,绝对不会说把他抢过来写了一篇文章赶快在我之前发表,很少的,坏人是有,但是一般你同相当熟的人可以,他们会尊重你是先想出来的,你一般有意见,大概想得差不多了,你写个草稿发给人家预发表的东西给他,我一辈子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人家抢过我的Idea,没有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主张学术方面应当完全是透明的,不要怕这些事情。当然不能说这种就避免不了,有的人是坏,你就不要跟他来往,这样子。
2011-09-09 10:33    
timroyal1999何毓琦: 何老师您好,我想问您的第一个问题,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给这些科研人员之间提供了交流的便利,用email来交流,甚至一些新兴的网站?
2011-09-09 10:31
本期嘉宾
何毓琦:email快要被淘汰了。
2011-09-09 10:31    
本期嘉宾
雷宇: 何老师您好,我想问您的第一个问题,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给这些科研人员之间提供了交流的便利,用email来交流,甚至一些新兴的网站?
2011-09-09 10:31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而且我觉得从另外一方面讲,像贾老师,罗老师,他们在学期间和博士毕业以后有很多机会去出访,开国际会议,在国内也能接触到很多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员,实际上他们的视野是国际视野,并不是说因为他们学位没有在国外拿就被认为是比较闭塞的或者是比较落后的,我觉得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信息化,我觉得可能差距会越来越小。雷宇下面有没有什么问题?
2011-09-09 10:29
本期嘉宾
何毓琦: 我再加一点,我觉得海归和土鳖的问题是一个暂时的问题,很快慢慢会没有了,第一、海归回来越来越多了,中国确实越来越好,所以也不稀奇,以后的待遇会慢慢拉平。土鳖一步一步,他们质量会提高,我们来主要就是把清华博士同世界一流一样,我在美国一辈子教50个博士生,清华三个,这三个我拿出来绝对和哈佛的50个一样好,我可以保证,而且在世界上他们都是第一流的博士,当然人家还认为清华博士不能同美国哈佛的博士比。我教他们完全用哈佛的标准教的,他们得到我的时间比我以前哈佛的博士生可能还多,我在哈佛同时可能教三四个个博士生,我来这里是退休了,我在这里是一个一个教,花的时间更多。我觉得以后海龟慢慢越来越多了,就不稀奇了。土鳖同海归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暂时会有点不公平。
2011-09-09 10:29
科学网编辑部贾庆山: 同样你说的一个问题,土鳖和海归的竞争,贾老师的这个情况,应该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博士,但是他后来毕业以后,包括以后有机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在国际的一流实验室里面有合作的机会,科学网上对土鳖和海归之间的不公平,看似不公平的竞争方式有很多意见,海归也有意见,土鳖也有意见,不知道贾老师您是怎么想的?
2011-09-09 10:27
本期嘉宾
贾庆山:我只说一下我自己的观点,因为我是搞控制的,我们说东西永远分成可控和不可控的,所以我是说我能控制我自己怎么去做,我尽量把我自己能控制的不分去做好,在去跟外面竞争的时候,我并不认为土鳖或者是海归是一个主要的区别,我觉得在我申请基金或者是做项目的时候,一般更看重的还是我们团队的科研实力,所以我会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怎么样把自己这方面的工作给做好,就是说把业务给提高,我们做信号处理里面永远有一个概念叫信噪比,如果你的本事比较好,业务能力比较强,并不是说你永远都会成功,也会有时候拿不到项目经费,也会有时候得不到很好的评价,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把自己的能力提高,我相信还是会越来越好的。
2011-09-09 10:27    
本期嘉宾
贾庆山: 我补充一点,何老师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他总教育我,快乐不是用绝对量去衡量的,而是用它的导数来衡量的,不管我们的起点是多高,只要你在做研究的过程当中,能够不断的获得一些新的感受,新的提高改善,我觉得这个快乐就是源源不断的,确实我们做研究人员不可能去跟在外面工作的人去比我们的薪水,但是我觉得确实是因为有兴趣才会去从事这一行。
2011-09-09 10:26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罗会仟可能附带的一个问题,刚才讲的如何不急功近利,如何在浮躁的环境下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沉下来做就可以,他附带的一个问题,可能这也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问题,现在普遍的年轻的科研人员待遇太低,相比于同样是博士毕业,他的同学如果去政府部门做公务员,去做官,或者进公司做研发,做销售和市场,他留在高校里,继续做基础性的研究,他们的待遇可能会有天壤之别,他可能有几倍的差别,有的时候同学们聚会大家都互相比,比这个比那个的话,比待遇,比房子,比车什么的,他有的时候科研人员,年轻科研人员心理上就会有很大的失落感,我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是我的待遇在社会上来说,没有得到承认,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很多人可能他做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就放弃了,甚至去做销售,我当然不是说去做销售就一定是比在高校里面,或者研究单位一定是一个不好的选择,但是现在确实很多高校面临如何保持保留最好的,真正有一些才华的人能够留在基础研究系统,而不都是去赚钱去了,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是中国比较有特色的一个问题,不知道美国年轻是不是?
2011-09-09 10:23
本期嘉宾
何毓琦:也不完全是中国特色,有许多人我晓得,念博士,念了以后将来到企业里或者工业界,这个我承认,这并不坏。他自己只要认识清楚就好。我在中国教了三个博士,其中有一个很清楚,我不是做研究的,但是我希望受到你这样的训练,训练以后我出去,现在在工业做得非常好。还有一个是我们中心的,毕业了就去做投资银行,我需要像你们严格训练,训练以后我出去赚钱,那也很好,绝对没有问题,所以你要做科研你必须要自己喜欢,这是第一要紧,不然你会后悔,你和同学比起来赚的很少,那么辛苦。但是前提是真正喜欢做,这个快乐我觉得很难的,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说教书的快乐,我刚才还在讲,拿美国教授来比,我退休以后的生活是最开心最成功的,像教书、像现在写博文也是我很喜欢的事情,我觉得我能够帮助年轻人。所以你喜欢钱,没太大关系。不过不是说你教书做研究就不能活了,现在我觉得你做科研至少可以活,但是不能同赚大钱的和工业界的人比,但是我看现在至少我晓得的几个博士都还活得不错,贾庆山他可以讲讲他怎么样。
2011-09-09 10:24    
Penrose何毓琦: 另外还有一个,也是针对年轻人的心理上更加浮躁一点,因为现在社会上的诱惑也比较多,生活压力也比较大,做事也是三分钟热度,像做实验,我一段时间做不出来就非常的沮丧,甚至放弃,有些博士生刚刚入门的那些都会想,我是不是适合做科研?
2011-09-09 10:22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记得我也写过一篇文章,你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人有这样的问题,很多年轻人都有这样的问题,我写了一段,不要太担心,我一年只要有一个Idea还不错,我很满意,这可能是一两个礼拜之内的事情,其他的50个礼拜可能就是这样子想的东西困扰得很,做不出来东西,但是那一两个礼拜快乐整整代替了,要稍微有点耐心,做科学是艰苦的事情,你不能说每天都有新的发现,都很开心的,所以忍耐性要有一点。但是用不着太担心自己好像怎么做了十个月还一点东西没做出来什么,我是不是选择题目对了,不要太担心,行行能出状元,每个问题花了时间总会有东西会搞出来的。
2011-09-09 10:23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您刚才说的训练的方法有点像苏格拉底的方法。
2011-09-09 10:22
本期嘉宾
何毓琦:而且真的很厉害,所以我觉得最要紧的博士训练,或者年轻人就是这点,你要让他,我的学生很快就学会了,他以后见我一定要想得很清楚,我就拼命把他推。
2011-09-09 10:22    
Penrose何毓琦: 像咱们在组里有大老板,在实验室的组里有专家和院士,权威,他们在国内的习惯,我们刚刚出道跟他们对不上话,有的时候你的意见跟他不一样,我们是该表达还是应该?
2011-09-09 10:21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讲我个人的意见,我晓得中国这种事情有很多的想法,我在讨论学术方面绝对没有阶级观念的,我从我的博士生,每一个礼拜,起码花一个钟点,可以完全辩论,我主要的责任学生来见我有什么意见,我就是把他推到墙边上一点退路都没有,等他推回来的时候,我觉得你差不多可以了,所以我们讨论学术的时候绝对没有阶级观念,完全是平等的,但是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2011-09-09 10:21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日本我觉得跟他文化有关系。
2011-09-09 10:19
本期嘉宾
何毓琦:不过我觉得现在科学比较国际化,所以他也不能维持很老式的制度,你有了好的意见,总是有地方可以找出路的。 罗会仟:像咱们在组里有大老板,在实验室的组里有专家和院士,权威,他们在国内的习惯,我们刚刚出道跟他们对不上话,有的时候你的意见跟他不一样,我们是该表达还是应该?
2011-09-09 10:19    
科学网编辑部何毓琦: 我想这个是不是跟一些国家他不同科研的体制有关系,像美国,他可能实行了是PI制,像有一些据我了解,像英国或者是日本,他教授的职位相当的少,退休一个才能够进入一个,大多数科研人员他博士毕业以后,只能选择一个大的组,像金字塔一样的层级结构,一层一层的,据我所知中国这几年才开始引进独立PI制,PI对自己的课题组负责,他的尺寸不会特别的大,但是从另外一方面,像科学院里面他同样还是有一些大的项目,以集团作战或者是大项目的形式为一个大组,有一个大老板,二老板,三老板,一层层这样包出去的,是不是跟这种体制性的也有关系?
2011-09-09 10:18
本期嘉宾
何毓琦:体制绝对是很重要的,日本的情形我不太清楚,英国我比较晓得一点,他们当然像你讲的金字塔一样的,真正教授的头衔并不是多的,底下,我们叫副教授,他们叫leader,还有助理教授,我觉得他们不是那么样子,上面的大老板,不是像欧洲,像德国大老板,真正的大老板,英国的大老板相当民主,我觉得至少我呆过好几次,有很多人可以自己做东西,虽然他有这个制度,我并不觉得妨碍他们,日本我就不太清楚到底怎么样。
2011-09-09 10:19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我想这个是不是跟一些国家他不同科研的体制有关系,像美国,他可能实行了是PI制,像有一些据我了解,像英国或者是日本,他教授的职位相当的少,退休一个才能够进入一个,大多数科研人员他博士毕业以后,只能选择一个大的组,像金字塔一样的层级结构,一层一层的,据我所知中国这几年才开始引进独立PI制,PI对自己的课题组负责,他的尺寸不会特别的大,但是从另外一方面,像科学院里面他同样还是有一些大的项目,以集团作战或者是大项目的形式为一个大组,有一个大老板,二老板,三老板,一层层这样包出去的,是不是跟这种体制性的也有关系?
2011-09-09 10:18
Penrose何毓琦: 国内也有青年基金,也是说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基金是混在一块的,他要用其他的一些教授来评这个基金,要看你的工作基础,看你在哪个研究组,你这个研究组具不具有这个能力,还是一样的,有一定的困难。
2011-09-09 10:18
本期嘉宾
何毓琦:有许多问题是这样,从美国到中国来一样的道理,但是就变形了,我了解这个问题,我希望慢慢改变,至少有这样一个可能性,你们已经好一步了,但是中国我晓得有许多传统,好像家庭关系很重要。 主持人:我想这个是不是跟一些国家他不同科研的体制有关系,像美国,他可能实行了是PI制,像有一些据我了解,像英国或者是日本,他教授的职位相当的少,退休一个才能够进入一个,大多数科研人员他博士毕业以后,只能选择一个大的组,像金字塔一样的层级结构,一层一层的,据我所知中国这几年才开始引进独立PI制,PI对自己的课题组负责,他的尺寸不会特别的大,但是从另外一方面,像科学院里面他同样还是有一些大的项目,以集团作战或者是大项目的形式为一个大组,有一个大老板,二老板,三老板,一层层这样包出去的,是不是跟这种体制性的也有关系?
2011-09-09 10:18    
Penrose何毓琦: 在国内毕业了申请项目申请经费申请不到。
2011-09-09 10:17
本期嘉宾
何毓琦:我深深了解,所以比如说美国国家基金会,有一部分钱专门是给年轻人的,你毕业五年之后不能申请,一定要五年之内申请,你用不着和有名气的去竞争。
2011-09-09 10:17    
本期嘉宾
罗会仟: 在国内毕业了申请项目申请经费申请不到。
2011-09-09 10:17
Penrose何毓琦: 是这样的,刚刚毕业的博士生,咱们国内一般约定俗成的找一棵大树,靠着他下面,虽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经费上和项目上,但是同样的另外一些方面也是约束了我们一些人的成长,因为这样的话对激发你自己的斗志有影响,面临这样的矛盾我们该怎么板呢?
2011-09-09 10:14
本期嘉宾
何毓琦:何毓琦:我在回答你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个一般性的,我在科学网开博近四年了,差不多你们一开始的时候我就来了,我写了大概300多篇文章,其中1/3关于科研人员如何做科研,像你们年轻的科研学者的一些帮助,我是有经验的,当然我不能要求你们每个人都看过我三百多篇文章选出来,其实有很多问题也回答过,所以我在2009年11月28号我写了一篇文章,包括所有的这100多篇,来回答你们的问题,把每个题目都分类,比如说美国大学生活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做事情的指南,问题A应该怎么解决,问题B应当怎么解决,很短一篇文章,以后有人问我问题,我说你到那上面去找,反正很清楚。而且我每六个月我换新一下,最近6月12号我有新的博文我就加进去,你们只要记住这个日子,2009年11月28号那篇文章,题目就是为年轻读者要求解决问题,或者是给你一点帮助的,所以你们看那里有许多问题都会解决了。我现在再来讲一下你的这个问题。 你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我当时自己做博士的时候,没有导师,我有一篇文章写得很清楚,从博士开始到你现在怎么进步的,根本没有导师,全是靠自己,我的博客上还有一篇,有一个湖南大学博士生,也是没有人指导,他自己研究做了一套东西,就跟我通信,我发现他在他那行业做得非常清楚,我就请他写了一篇怎么自己做导师的文章,他写得很好,所以我主张这个是值得看一看。而且假如有了博士学位,假如是导师真的很花时间训练你,你得博士以后自己做硕士,不一定要靠大树,靠大树有它的好处和不好处,我是觉得,我自己的经验,以及湖南大学这个学生的经验,我到现在还没有见过他,我发现你绝对可以自己学习,当然有的时候会走一点弯路,碰两个钉子,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你自己假如没有好的导师帮你忙的话,有当然很好,没有可以自己创出来,中国我了解,不太一样一点,时间要慢慢来改。不过在美国绝对没有这个问题。
2011-09-09 10:14    
本期嘉宾
罗会仟: 是这样的,刚刚毕业的博士生,咱们国内一般约定俗成的找一棵大树,靠着他下面,虽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经费上和项目上,但是同样的另外一些方面也是约束了我们一些人的成长,因为这样的话对激发你自己的斗志有影响,面临这样的矛盾我们该怎么板呢?
2011-09-09 10:14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是这样的,刚刚毕业的博士生,咱们国内一般约定俗成的找一棵大树,靠着他下面,虽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经费上和项目上,但是同样的另外一些方面也是约束了我们一些人的成长,因为这样的话对激发你自己的斗志有影响,面临这样的矛盾我们该怎么板呢?
2011-09-09 10:13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首先我代表科学网欢迎几位嘉宾,特别是何老今天光临我们科学网,嘉宾的情况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何老可能就不用再多介绍了,何老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经常回国,对国内的情况也是比较了解的,他本人有几十年的科研教学的经历,经验非常丰富,所以可能对科学网很多年轻的网友会有很多的借鉴意义。今天到场的除了何老以外,还有我们贾庆山老师,他来自于清华大学,2006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现在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智网中心的副教授,他亲身零售过何老的很多教诲,可以从自身的经历给网友们提供一些借鉴的意义。贾庆山老师曾经于2006年任哈佛大学的访问学者,2010年任香港科技大学的访问学者。除了何老和贾庆山以外,我们今天还请到了三位资深的科学网博主,他们也是很年轻的,大概在20多岁出头的,正在准备踏上科研的,以科研作为终身职业的这几位年轻的博主,我分别介绍一下,一位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力研究员罗会仟,另外一位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三年级博士生金小伟, 第三位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生雷宇。现在我们访谈正式开始,我们先从罗会仟开始,他几个问题提的非常详细,非常有代表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像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独立性的问题,青年学者如何取得他的独立性。
2011-09-09 10:08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9月9日上午10:00-11:30,何毓琦教授将做客科学网编辑部,与科学网网友交流科研经验和体会。 欢迎大家发布问题,何教授会提前了解大家的问题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解答。
2011-09-05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