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李小文老师科学网追思会
李小文老师科学网追思会
      科学网资深博主李小文院士,于2015年1月10日13点05分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306医院与世长辞。
      听闻此消息,科学网编辑部全体同仁和众多科学网网友同样深感悲痛,连日来,博友们撰写大量博文表达对李小文老师的哀思和追忆。李小文老师人生的最后几年,非常喜欢科学网并与网友热心交流,在被送医抢救之前还在浏览科学网。李老师淡泊名利,生前留下遗嘱,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只愿在网上举行一次追思会。
      经与相关方面协调,李小文老师科学网追思会将于1月23日上午10时举行,届时各位网友可在线共同表达对李小文老师的怀念和追思之情。
访谈内容(共1496个问题,563个回复)
wodiyi43:对陈安 老师好,李院士远去,国之损失,作为国魂的李院士的一代大家代表了我国的进步,他们的质朴和创新能力,今人不可比,而今现在科研单位和高校无不以名利为首,您认为这是科学发展的进步还是退化?
2015-01-22 10:16
本期嘉宾
陈安:真正的创新一定是兴趣之下的产出,而不是诱惑或逼迫下的结果。即便我们拥有了一些考核制度下出来的成果,但是其实对于这个社会可能并无价值。
2015-01-23 10:02
QDOUC:对吕秀齐 李院士虽然走了,很是可惜,是我们国家的损失。但是他的离开为什么会引起非学术圈这么大的影响?不同于其他院士
2015-01-23 09:51
本期嘉宾
吕秀齐:我想借用博友金老师的一句话:肩担道义的公道、扬善疾恶的公道、秉承历史的公道是李小文老师的墓志铭,是其言行的归结点。这正是公众所期待的
2015-01-23 10:02
QDOUC:对苗元华 李院士虽然走了,很是可惜,是我们国家的损失。但是他的离开为什么会引起非学术圈这么大的影响?不同于其他院士
2015-01-23 09:51
本期嘉宾
苗元华:一方面,李老师的确是在学术界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他不同于其他院士的地方,可能更多的是他做事、做人的态度,比较能够在科学网和大家打成一片,能够心平气和地讨论,能够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的事情吧。
2015-01-23 10:01
chenhuansheng:对王富 李老师有一篇关于空间临近度度量的文章,发表在《自然科学》上,很通俗易懂。李老师说他愿意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科学研究的内容;如果牛刊不发表,他愿意通过博文的方式呈现。 是否应该用通俗的语言来呈现,这个问题在地理学中可能更加突出。因为地理研究中的某些问题可以不借助符号,而只需用语言文字组织。但是现在我们一般人写文章,都用一些看不懂的所谓专业术语。写的太通俗了期刊编辑部还瞧不上说没有科学性。但写得艰深晦涩却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我们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年轻人肯定不愿意以博客、QQ日志的方式呈现,这样的文章当下是得不到科研统计和考核部门认可的。
2015-01-22 18:35
本期嘉宾
王富:这也是李老师个性化的特点之一。在我记忆中,李老师对我们的建议始终是,科学的目的是要化繁为简。举例来说,一种函数关系如果能够简化为线性关系,那就没有必要复杂为分段线性,甚至用非线性关系来描述。
2015-01-23 10:01
stonesheep:对陈安 为什么这么多人怀念李小文院士? 这不是偶然的,定是反观目前中国其他院士的作风。 您们认为呢? 十分怀念李院士。
2015-01-21 20:51
本期嘉宾
陈安:大家各自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身份,我认为李小文先生所做超出了他应该做的。大家所以尊重他也是因为他完美地解释了一个知识分子在高位时的积极作为是什么。
2015-01-23 10:00
QDOUC:对焦子锑 李院士虽然走了,很是可惜,是我们国家的损失。但是他的离开为什么会引起非学术圈这么大的影响?不同于其他院士
2015-01-23 09:51
本期嘉宾
焦子锑:你说的可能不完全准确,但您提问的问题值我们思考
2015-01-23 10:00
freefloating:对苗元华 期待更全面的了解老邪,李老师为人做事胸怀坦荡,而对真实的解读中有些异类也不必在意了,都会被历史和民意淹没的。
2015-01-23 09:51
本期嘉宾
苗元华:是这样的,这几天我读到更多李老师的老师同学,包括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和在美国读书时的同学写的文章,以及李老师1994年回国写的见闻录,更让我相信李老师是一个坦坦荡荡的人。
2015-01-23 09:59
jiaozt:对陈安 陈安博士,听说您正在整理李老师的科学网博客。如需要我们帮忙,请不要客气。
2015-01-23 09:28
本期嘉宾
陈安:焦老师好,是的,我们准备年前就做出来了,希望能够快速出版精选第一卷,其间肯定会遇到问题,到时还请您不吝赐教。
2015-01-23 09:59
hillside:对陈安 有件事也要先向各位告罪了。我刚写了一篇不太和谐的博文《我们爱小文,我们也爱真理—李小文先生1990年荣获劳力士提名奖》。此时介绍恐怕不太合适,但我用自己总结的《李小文先生的最大精神遗产是“质疑”与“宽容”,而不是崇拜》安慰自己。欢迎拍砖。
2015-01-23 09:34
本期嘉宾
陈安:昌春兄最近的文章是有点过多了,我觉得非常好的有2-3篇。和谐不和谐都没有关系,“李小文精神”遗产绝对不是“和谐”,而是平等和真实。另外,李小文老师不是圣人,不是完人,他也不可能不做违心或错误的事(中国人哪个从来没做过任何违心的事儿?)比如我一直不赞同的李老师推崇的各类人才计划,我相信他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是他对于人性恶的一面了解太不够了。他当年两头跑,多在为两国的交流,中国学者的水平提高做努力,但是,今天的各类计划学者是这样的人吗?里面有多大比例这样的人呢? 说到《评海瑞罢官》,也许已经佚失了,不过就如北京人头盖骨即便找回来其意义也没有那么大意义,这篇文章我即便为先生重写,我估计里面的思想也是大差不差的,所以,原文不重要了。
2015-01-23 09:59
Tianqing:对陈安 是comments不是提问。李小文院士在科网上把微妙的看似矛盾冲突的两种角色平衡掌控得很好:1是facilitator的角色,他可以让持有不同甚至相反观点的双方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这可能一方面是他有过《华夏**》编辑经验让他的这个技能显得很娴熟,另一方面是他秉持的平等包容思想的行为表现。李老师facilitator这个角色是需要任何一位为师者去学习的,环境教育在主流教育界长期大力推行的教师角色就是facilitator(帮助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的意思);2是他自己是有明确立场的。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有时候应该是与facilitator的角色相冲突的,但在科网李小文老师这里不存在冲突。有自己明确立场,也是为人师者应该必备的,但是怎样拿捏facilitator和个人立场之间的关系是个挑战。 总结一下我所观察到的李老师是如何平衡这二者的秘诀所在: 1尊重,对即使不同意见者也给予充分的尊重; 2对话、交流,让双方把意见表达清楚; 3真诚不掩饰地谦虚地表达自己的坚定立场。 这些是一个人内涵、修为、品质修炼到一定程度才能表现出来的,是装不出来的、更是做不出来的,是从内心里自然流露出来、溢出来的。这是科网上,大家感受到老邪形象和他带来的温暖的根源所在。
2015-01-23 09:35
本期嘉宾
陈安:谢谢田青老师对“李小文精神”的这个解读。其实,即便有人对他的意见或观点不感冒,并且表达得不礼貌,他依然是能够做到保留风度地回复或暂时回避等风平浪静后再来探讨,这一点田老师应该深有体会。 希望田老师感觉到的这种温暖能够在未来岁月里长期存在。当然说句悲观的话,没了李老师,谁还可能给大家这种温暖的感觉呢?其实不会再有身居“院士”这类高位者愿意花时间陪大家边走边聊的。我们如此用心怀念是因为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只有这一份平等的温暖。
2015-01-23 09:59
563 条记录 56/57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56  57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