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科普“乱象”
科普“乱象”
良莠不齐的科普图书市场,错误百出的科普读物,科普领域的乱象丛生让人无不担心。职业科学家、科普作家,到底谁来写科普比较合适?科学家群体为何鲜有精力投入科普工作?怎样才能写好科普作品?如何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访谈内容(共129个问题,82个回复)
Fangjinqin:对吕秀齐 最近,我亲身科体验,写好科普作品很不容易,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科普。大家有什么经验教训?
2012-11-20 15:55
本期嘉宾
吕秀齐:充分对话最好吧,灌输式比较容易失败,要启迪智慧和创造力
2012-11-20 15:59
Fangjinqin:对刘夙 最近,我亲身科体验,写好科普作品很不容易,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科普。大家有什么经验教训?
2012-11-20 15:55
本期嘉宾
刘夙:我觉得科普有点像应用文,有的技巧可以学习,培训之后可以在写作上提高一个档次。要写得更好的话,才看个人的造诣。因此有必要开展一些科普写作培训工作。
2012-11-20 15:58
wolfgange:对曾庆平 科学=科+学 科:为不同的阴阳两面,而学:为共同之性。 找到了这些不同的特性、个性,并且搞出共性,这就是科学。 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之时,我们的人都是回避。 我倒是建议能建立固定的此类的题目,作为最顶级的问题而实时讨论、整理、成典。 这样,乱像自然而归于平凡且靠近\"普”。
2012-11-20 15:45
本期嘉宾
曾庆平:你的建议很有建设性!
2012-11-20 15:58
wulaoliu:对曾庆平 如果没有很好的科学训练,靠一腔热情搞科普,往往很不靠谱。能否请你们互相评价一下其他两位嘉宾的科普的科学性、可读性?
2012-11-20 15:29
本期嘉宾
曾庆平:光有热情没有能力是行不通的。
2012-11-20 15:57
toptip:对吕秀齐 科普作品的产生模式可以是:科普作家+专家 科普作家因为对科普作品的市场前景,读者心理比较了解,还有就是如何深入浅出地写一些知识点比较有心得。而专家在知识准确性和知识深度上有特长。 如果一个科普作家能够有一个科普设想,列一个提纲,搭建一个架子,然后联系相关的专家一起做这个科普,credit共享,那么这种模式下的科普作品质量应该有保证。
2012-11-20 15:53
本期嘉宾
吕秀齐:您的建议很好,其实有些出版社已经这样做了,像北京出版社前些年搞的《解读生命丛书》,是科学家和科普作者共同创作的,水平还不错,我作为科普作者,也参与了其中两册的写作。但其实这种合作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大家还是急功近利
2012-11-20 15:57
songl001:对刘夙 是否应该对科普创作搞准入制?像韩寒这种科学知识为零,品质低劣的人就要禁止入内!
2012-11-20 15:50
本期嘉宾
刘夙:从制度上规范很困难,毕竟很多人还是主张出版自由的。我觉得关键是出版社要打造口碑好的科普品牌,比如英国DK那样的品牌,这样大家一想看科普,首先想到那几个品牌,而不是一些人推出的什么杂牌,就自然起到了优胜劣汰的作用。
2012-11-20 15:57
Science21st:对曾庆平 我刚学习分子生物学不久时,也是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以为转基因不就是基因重组嘛,大自然都存在那么多的基因重组现象,况且转基因本身只不过是将大自然里面的基因进行重组而已,又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所以安全性根本不是问题。但是,从事10多年分子生物学研究之后,现在回想当时的认识就显得可笑了。GMO转基因主粮问题的确不是科普的问题,而是科学研究本身还需要更加深入的问题。转基因的安全性本身都没有研究清楚,却怪科普没有搞好,以至于让很多人反转基因,把反转基因看成是科盲的行为,这是完全错误的。
2012-11-20 15:29
本期嘉宾
曾庆平:赞成!
2012-11-20 15:57
Science21st:对曾庆平 我国著名数学科普作家李毓佩教授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用趣味无穷的故事形式表现出来,在国内独树一帜。为什么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们不好好学习李教授的科普办法呢?其它科学领域可是比数学本身具有更多趣味性呀。
2012-11-20 15:23
本期嘉宾
曾庆平:希望大家好好向李教授学习!
2012-11-20 15:56
HelloJune:对曾庆平 您认为政府在其中应当如何引导?需要建立和完善什么样的机制呢?
2012-11-20 15:23
本期嘉宾
曾庆平:国家历来重视科普,但方法不当。比如,你如今还看得到几部科教影片呢?
2012-11-20 15:55
acw1991:对刘夙 科普采用电视纪录片的方式会不会更生动更有效果呢?出版一本书容易,制作并播出一部纪录片应该会有层层把关,这样的话,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和传播量都会好点吧?
2012-11-20 13:58
本期嘉宾
刘夙:电视纪录片肯定是更生动更有效果,但制作门槛也更高。目前我们国家还缺乏像BBC和Discovery那样高水准的科普片制作团队。相比之下,写一本好的科普更容易一些。
2012-11-20 15:55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