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职称评审惹的祸
职称评审惹的祸
       4月23日,武汉大学法学院47岁副教授陈少林因“没能评上教授职称”对评审委员会成员的林莉红教授大打出手,林当场晕倒被送医。
       近年来科研系统职称评审问题引发了科研群体内部矛盾重重。而今年初武大28岁袁荃引进回国后的直接被升为“正教授”,中南大学22岁本科生刘路被破格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也曾引发科学网网友激烈的讨论和争议。
       科研系统的职称评审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科学网将于5月3日邀请多位嘉宾与广大网友共同探讨。
访谈内容(共181个问题,125个回复)
Xianfeng:对喻海良 最近中南大学在搞改革,有雄厚科研经费的讲师也可以当博导,这种改革是否是年轻科研人员获得机会的一条有益途径?各位嘉宾老师怎么看待这个改革?
2012-05-02 16:54
本期嘉宾
喻海良:中南大学最近发生了一系列吸引眼球的改革。 不过,个人认为博士生导师资格应该放宽,讲师当博士生导师未尝不可。我曾经写过一篇,博士生导师制度是中国高校现阶段的产物,里面有较多论述。当然,我支持讲师担任博士生导师,这个讲师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条件。他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也具备基本的学术知道能力。至于学生是否选择他当导师,那就看他个人能力,双向选择。 博士生导师制度放宽后,每个高校对博士生招生数量应该严格控制,防止博士生招生泛滥。同时需要加强博士生毕业论文评审机制。对于不合格论文,坚决不授予博士学位。
2012-05-03 08:58
luxiaojcsy:对喻海良 听说中科院评职称比高校制度上要进步一些,合理一些,哪位老师有了解,可以介绍一下吗?
2012-05-02 16:20
本期嘉宾
喻海良:这个问题,请陈安老师帮忙回答。
2012-05-03 08:57
haoleiren:对喻海良 喻老师身在国外,能否给介绍下外国的类似评审呢?
2012-05-02 16:27
本期嘉宾
喻海良:我现在在澳大利亚,所有大学职称的评定属于英联邦体系,和美国大学体系不一样。这里的职称是: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美国体系为讲席(命名)教授-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我所在的卧龙岗大学,教授评定为两年一次。全校名额非常少,今年好像只有3个,要求担任副教授岗位四年以上的教师才有资格参与申请。在教授评定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的领导能力、研究支撑点、科研产出、学术影响。 领导能力包括很多:团队领导力,团队成员数量,指导培养学生数量;项目领导力,担任多少科研课题负责人;学校内部是否担任领导职务;学校外部是否担任某组织的领导职务。这个在教授评审过程中占到非常大的比率。 研究支撑点,就是研究方向。每一个教授应该从事多个研究方向,并且,能够在这些方向上具有领导力,能够领导这些方向顺利发展。 学术影响,是否担任一些学术组织的成员,是否担任国际期刊的主编或者编委会,是否为国际期刊审稿,是否获得国际学术组织的学术奖励,等等。 科研产出,主要考察论文的数量、级别、影响力。其中论文并非和国内的一样,只看第一作者。这里评审,主要看个人的贡献量。每一篇论文,都有一个百分比的评定。比方单独作者,贡献量为100%。两个作者,第一作者可能是60%。其它也是类似。这个贡献量由学院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评定。与此同时,在评审教授过程中,是将所有的论文放到一起,而非国内的规定时间内。 与此同时,每一个候选人需要给出五个权威专家的推荐意见。其中校内只能两名。从上面可以看出,澳洲教授的评审非常严格。
2012-05-03 08:56
guluuu:对喻海良 感觉现在评职称两级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了,那么年轻的海归都可以破格评教授,而有些老资格的副教授却评不上,这到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呢?
2012-05-02 16:24
本期嘉宾
喻海良: 这个现象在高校现在发展比较普遍。一方面,需要引进人才。然而,现在国内高校待遇相对国际上高校待遇,普遍偏低。前些天调查,倒数第三。在没有待遇和科研条件的前提下,很难吸引到一流人才。为此,高校一般在引进人才方面很多给予破格评教授。 同时,现在高校的教授数量非常多,教育部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为了防止教授数量的再次泛滥,很多高校都对自己内部副教授提出更高的要求。某些学校,一个几层学院只有每年只有一个教授名额。至于提高要求是否合理,如果从长远角度考虑,是合理的,这样国际上会对国内教授的认可度高很多。的确,以前教育部招聘长江学者,国外学者只要求对方助理教授即可申请,而国内学者需要正教授职称。是不是教育部认定国内长江学者的水平等于国外大学助教教授的研究水平?当然,现在,国外学者申请长江学者,教育部已经把要求提高到副教授了。 另外,个人觉得,如果一个副教授在该校始终评不上教授,然而,自己觉得拥有教授水平,且一定要评上教授,完全可以考虑跳槽到其它学校。这样也促进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
2012-05-03 08:55
zymgood:对黄智勇 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评审制度? 如果评审都能不靠关系,就不会有是非了
2012-05-03 08:48
本期嘉宾
黄智勇:我现在国内, 好象自然科学基金现在在评定, 大家都打电话问收到“我的没有\". 如果评定是匿名的, 应该会好些。 但是估计国内专业的圈子下, 大家都知道是谁。 也许可以先请海外评定?
2012-05-03 08:55
125 条记录 13/13 页 上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11   12  13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