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在线访谈-2016基金放榜点评
2016基金放榜点评
科学网定于8月23日14:30特邀具有资深基金申请经验和评审经验的科学网博主,与网友探讨基金被拒的原因?如何提高基金项目的科研资助效率?目前的项目评价机制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何建立评审问责机制?
访谈内容(共301个问题,256个回复)
yuhailiang:对文双春 有一个朋友问我,他今年基金评审意见,有2A1B2C。您如何看待,2A和2C,评审意见相差如此之大。
2016-08-22 11:07
本期嘉宾
文双春:评审意见相差大是很正常的,评委的背景、关注点等因素都有影响。对于2A和2C这样评审意见两极的争议性项目,关键是看给出差评的意见是否中肯、在理,如果切中要害,一个差评足以推翻4个好评。这样的现象大伙在论文投稿中应该也见识过。总之,学术评价不是选举,不是谁得好评多谁就中。
2016-08-23 14:25
dawndream:对马军 研究方案特别难写。 实不相瞒,我今年申报的主体内容其实已经做出眉目了,论文都已经大体完成初稿。但写申请书的研究方案,还是感到很难下笔,也不敢写得太详细。 假如写得太细,担心: 1. 被看出已经做出来。 2. 泄密。 3. 碰到不同意我的方案的,就像论文被拒一样,直接拍死 因此收到“研究方案不够具体”的评语。 请问,“研究方案”应该怎么写?
2016-08-23 13:46
本期嘉宾
马军:一半清楚,一半不清楚。如果太清楚了还研究啥?
2016-08-23 14:25
yuhailiang:对张志刚 有一个朋友问我,他今年基金评审意见,有2A1B2C。您如何看待,2A和2C,评审意见相差如此之大。
2016-08-22 11:07
本期嘉宾
张志刚:差距大应该是遇到了小同行。越是懂你,越容易看出创新点,也越容易挑出毛病。
2016-08-23 14:25
yuhailiang:对马军 另外,在我今天的博文《某朋友来信,一篇论文挂20个基金》,您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2016-08-22 11:08
本期嘉宾
马军:我想今后基金委会规范这个量化标准,比如结题验收的时候按照挂的基金号码数量来计算成果。 作为学术编辑,我要提醒下,挂的基金号码越多,比如超过3个基金号码,在我们期刊被拒的可能性越小,因为挂的基金号码越多,审稿人对稿件内容要求更高。
2016-08-23 14:24
yuhailiang:对马军 有一个朋友问我,他今年基金评审意见,有2A1B2C。您如何看待,2A和2C,评审意见相差如此之大。
2016-08-22 11:07
本期嘉宾
马军:我觉得取决于评审者的学术背景和积累,不同层次的评委看到的亮点不一样。
2016-08-23 14:23
dawndream:对马军 我选题尽可能避免跟风,尽量原创。但我的研究方向的确过于热门,充斥着各种灌水。收到评价:“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不高,难度不大。”那么什么是目前比较重要的问题,学科是否有一定的共识?是否可能存在这样的函评专家,只要遇到研究某类热点问题的本子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枪毙?
2016-08-23 13:56
本期嘉宾
马军:不同专家的学术积累不同,看到本子对本子预期成果认知度不同。
2016-08-23 14:22
lbxian:对马军 什么叫方法创新?特别是在管理学界,真正方法创新的非常罕见,很多所谓的方法创新无非是取一些新名词,瞎忽悠?而这种忽悠却能成功?为什么? 如果谁敢说他的方法有多大创新,那么把他的方法晒一晒。让我们来学习一下
2016-08-23 10:07
本期嘉宾
马军:一种是你的方法的确是创新但评审人水平太低无法确认和认定,所以否决了你;另外一种是评审人水平太高,而你的方法真的需要改进之处. 所以这个有一定程度随机性。
2016-08-23 14:21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基金的评审:承诺与信任】张海霞:我也是从做青椒开始接触基金的,很幸运第一次申请青年基金就中了,后来中过3个面上基金(算上今年刚刚获批的这个)、一个重点基金以及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还参与了一个集成项目,每年我的节奏和大家是步调一致的:三月份提交申请(除非满项不能申请)、每年评审。算下来也是抗战基金的老同志了,既有很多被拒的惨痛经历,也有获批的欣喜,但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2010年我参加重点基金答辩获得通过的时候,一位老先生过来跟我说的话:“海霞,项目很不错,一定要做好啊,才不辜负大家对你的信任!”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8161.html
2016-08-23 13:10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2A3C没上会,交叉学科基金申请之困】余文:交叉领域的项目,对申请人和评审专家都是挑战。对申请人来说,要让外行看出你是内行,还要让外行看懂你的内行。也就是让外领域专家看出你对他的领域是懂行的,还要让他看懂你领域的东西。我在这两点上都失败了;对评审专家来讲,你是看重外行的内行,还是看重外行的外行?前者是看重申请人对评审人领域知识的借鉴,后者是更在乎申请者在评审人领域知识的欠缺。让外行看懂你领域的知识可能是相对简单的,但是要让外行看出你对他们领域是懂行的就不容易了,隔行如隔山嘛!明年我应该不会再以这个本子申请了,不是我没有信心去让这3位专家看出我是内行和看懂我的内行,而是没有信心让其他的外行专家也做到这一点,天知道明年是谁评审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4507-997442.html
2016-08-22 15:48
主持人
科学网编辑部: 【青椒17:国基中了,但以后的科研策略不变】孟佳:今年申请的国基面上项目居然中了,相当的出乎意料。之前,怎么想都觉的今年申请的这个面上项目很难中,原因有三: 1. 青基要明年年底才结题。据可靠消息,非牛人无背景的很难同时拿两个国基项目。本人显然属于非杰青院士团队、非985中科院团队、无人才帽子的杂牌军。 2. 这次换了口子。青基是信息口,新中的面上项目则是生物口。换口子在很多人眼里是忌讳。 3. 最近两年其实没有非常拿的出手的工作。灌了一些不入流的SCI,做的东西算是新颖,但缺乏有分量的文章。 中了国基面上的感觉有点过于幸福。在我的眼中,面上项目是远高过青基的。青基主要是说明你个人作为一个入门的科研工作者是合格的,而面上项目则说明你的课题组作为一个科研工作组是合格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2469-997550.html
2016-08-22 15:45
264 条记录 26/27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26  27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手机版 | RSS | 中国科学报社
京ICP备07017567号-1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08 Copyright @ 2007-2020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